查看原文
其他

王西麟作品录音笔记

曾伟 乐迷心窍 2022-05-02


中国当代作曲家王西麟




▲文军设计工作室设计的 CD封面


▲《黄河壁画》二维码



朱建安与王西麟



录制王西麟的作品,首先得感谢山西省交响乐团团长朱建安。我开始创意策划《中国当代作曲家系列》录音时,王西麟是名列前茅的作曲家,加上录音团队的陶嘉钰强力推荐,说王西麟是非常注重交响乐曲式结构的作曲家。


▲山西省交响乐团团长朱建安(右)与王西麟合影


2016年6月4日下午,我和中国交响乐团发展基金会的庄林来到王西麟家跟他商议录制《太谷秧歌》、《黄河壁画》。80岁的老人了,刚刚做完膝盖的手术,耳聋,说话大声如雷贯耳,颇有一股冲击力!


▲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庄林与王西麟


我们和他谈版权事宜和指挥人选,他又大声呼喊般地把他当时创作的经历和想法,叙说一番。他建议就由乐团的音乐总监德国人埃伦巴赫指挥,因为他对乐团比较熟悉,跟王西麟也很熟悉。


▲王西麟讲述故事时的生动表情



音乐来源于生活



说实话,开始我对《太谷秧歌》还有感觉,因为听过姜金一指挥的录音。但还真不了解《黄河壁画》,以为是作者用音乐的手法勾勒出来的一幅音画作品,或者像《图画展览会》一样。为了这两部作品,到其版权所属单位山西省交响乐团洽谈时,才深入了解到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山西的实地景色和民俗风情为素材而创作。再经我们“自驾车”去太谷县和碛口古镇、黄河壁画实景地的采风考察,使得我们对这两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黄河壁画是经过数万年黄河水的冲刷、风化以及地壳运动和河水下降而形成的天然景观


据朱建安讲,上世纪60年代,王西麟从北京下放到山西,先后在大同雁北文工团和长治晋东南地区歌舞团工作。由于父辈在国民党政权工作过,他到大同的日子并不好过,白天挨整、受教育,晚上自己钻研业务,后来被调入长治晋东南地区歌舞团,自此开始接触到大量的地方戏曲,王西麟从那时起,逐渐把戏曲加入到交响乐中,也由此奠定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王西麟对山西有着深厚的感情。王西麟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我想了多少年的事情了,因为山西的地方戏在中国是独有的,所以我想把地方音乐交响化,从而把山西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黄河在碛口这里由窄变宽


朱建安回忆说,那是2013年4月,王西麟回到山西采风。他陪同王西麟去碛口古镇,在黄河边上边走边看,当晚住在一个小旅店里。屋里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王西麟问这是什么地界儿?怎么挂在这里,朱建安说这就是人们叫做“黄河壁画”的山岩,是河岸山体经过数万年黄河水的冲刷,加上风化以及地壳运动和河水下降而形成的纯天然景观。



▲黄河壁画


之所以称其为“壁画”,是因为看上去似浮雕、似山水画、似剪纸……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加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来了蟾蜍、小鹿、美女、相爷、松林……令人赞叹。王西麟一下子被这图景所震撼,由此《黄河壁画》这一主题已经深深印入王西麟脑海之中。



▲黄河壁画


在此后 3个月的时间里,他已经为该部交响曲创作出了《河上日出——碛口印象》、《新开花调——无穷动》、《河畔夜话——殇》,之后又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融合着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晋剧等地方戏元素的第四乐章《社戏》挂笔收官。




▲黄河壁画




▲《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



《太谷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伴随着农事活动而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宋代,民间街头的歌舞娱乐活动称为“闹秧歌”,明代以后这种活动更为盛行,逐渐把说唱、舞蹈、武术、技艺等形式融入“闹秧歌”中,发展成为可表演欣赏的“地秧歌”和“过街秧歌”。


▲碛口古镇的老戏台

清代时,随着山西商业的巨大发展,便捷的交通和雄厚的金融资本使太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商贸的频繁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发展,在吸收借鉴和融合外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太谷秧歌开始向戏曲化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艺术舞台上的一支地方小戏。


▲古戏台下面的老房子

太谷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杨小勇对我们讲述:著名作家孙谦、林杉,作曲家马可、矍维,歌唱家郭兰英、王昆、卢秀梅、阎维文等都先后用太谷秧歌填词演唱,创作了许多名歌名曲。如郭兰英在布拉格青年联欢会上演唱的《妇女自由歌》,其曲调便来自太谷秧歌的《大挑菜》、《吃招待》、《苦伶仃》、《割莜麦》。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主要唱段也是来自太谷秧歌《捡麦根》。2000年,北京交响乐团赴德国演出,演奏经过改编的《看秧歌》,受到德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录音中的插曲



▲录音现场



经与交响乐团、录音师、录音场地协调档期,定于2017年1月12-15日期间录制这两首作品。由于档期冲突,原定指挥艾伦巴赫不能参加,他推荐了曾经指挥过山西省交响乐团的德国指挥科勒。1月11日科勒到达太原,开始排练。为了能够更加完美的再现王西麟笔下的山西风情,12日晚上,录制团队的人员约谈指挥家科勒。庄林把我们收集到的有关这两部作品的图文资料、音视频文件,讲给科勒,希望指挥家在乐谱之外对作品有更多的了解。




▲德国指挥科勒(左)



录制的第二天,陶佳钰发现《太谷秧歌》第一乐章的近10小节小号独奏,被删除掉了。录音团队强调作品必须100%完整,一个音符都不能删!因为我们和作曲家之间有严格的版权协议。 指挥说小号这段太难了,所以第一天为了节省时间就没有录小号声部的这一段。我们说必须今天录制完成这一段,因为场地使用时间有限,同时又跟几个小号演奏员沟通,让大家都努把劲儿,结果怎么样:再次录音时完成得几乎完美!





《太谷秧歌组曲》第五乐章是全曲最难的乐章,多调性和复节奏的技巧非常复杂,演奏不好很容易混乱和脱节。这段音乐直也是演奏了多遍,到录音师说停,才算完成。




此次录音最要紧的一点,是严格按照王西麟的乐谱要求,使用了晋剧“武场四大件”的鼓板、铙钹、小锣、马锣、梆子,一般交响音乐会演出时都是用其它打击乐器代替,甚至取消不用,特别是“马锣”出了山西地界基本租借不到(又重又大,直径55厘米,厚约1厘米,声音不散不躁,晋剧里有用马锣定音的传统习惯)。这回这四大件是从山西省晋剧院借来的,库客音乐终于完成了一版完全按照作曲家总谱编制录制的《太谷秧歌组曲》。


▼《太谷秧歌组曲》选曲

01 热烈的快板

04 葬歌



另一段和总谱上有误差的音乐是《黄河壁画》第三乐章行板“河畔夜话——殇”,这是为双簧管独奏与乐队而作的近似于协奏曲的段落,非常难演奏,要求独奏能够控制好长音,同时又要表现出来民乐器唢呐的那种哀伤的音色与韵律,王西麟在录音前就给双簧管首席赵五宏打电话,要求他删除两个小节,这也是此版录音的特别之处。




其实,就技巧来说独奏家演奏没有问题,赵五宏在北京演出时,网上好评一片:第三乐章恰似双簧管协奏曲,独奏双簧管赵五宏表现镇定,他的演奏气息足、音色实,音准与音乐亦十分到位。王西麟在这个乐章中,赋予了双簧管超常规的演奏技巧和效果,大段长气息音符构成的音调,如同民间乐器管子的韵味,很难吹出效果,而高难度的跳音和富有忧伤感的旋律,又像唢呐的效果一般悲切压抑。赵五宏在吹奏这些艰难乐段时非常巧妙,他以沉稳的常规演奏加之特性化的处理,很好地将音乐中缠绵悱恻、挥之不去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双簧管赵五宏



录制这一段时,我们其实也都揪着心,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没有观众的演出实况”,整体作品要有连续性,只要任何一件乐器有问题,就得从头开始再录,这一段音乐反复录制了四遍,看着赵五宏吹长音时脸色越来越红,依然还是控制着音色保持稳定!真是赞叹。


还有二段音乐也是要说的,一是长笛声部有几个小节的音高不准,王西麟写得难,乐手的技巧有限,录音师几次要求重复,终于有一次做到了音高达标。再有就是有一段音乐,8把大提琴分成了8个声部,在一个整体的弦乐声部内再次分出每个人任一个声部,就如同台上的大提琴声部变成了8个独奏,每个人演奏的旋律有所不同,这段音乐大提琴声部处理得当,也着实不易。



▲中国唱工委颁奖典礼现场


▲王西麟手握奖杯开心的笑了






编外八卦



1

王西麟住在老式的“筒子楼”的四层, 做完膝盖手术之后,没有办法自己一人下楼。每天都是楼下摆摊的一对夫妇给他买点饭送上楼,他经常是热一顿冷一顿的,陶佳钰因为住的离王老家很近,就提出他有空的时候就过来给王老做饭,可是老爷子死活不干,说自己能行,结果就是没有答应让小陶过来帮他。



2


当年7月去山西太谷县和“黄河壁画”采风,正好山西刚刚下过暴雨,有些地方的高速路因为落石都封闭了。大雨停了两天后,碛口当地的导游才通知我们说,如果去“黄河壁画”采风,今天就可以去,因为途经的主路已经清理疏通,不过还得走一段没有清理完的路。路上,果然看见“前方落石”的警告牌,中途几次停下车,一是“侦察”前面路况,二是大家一起“一二三”移动可以推走的石头。




3


前面《太谷秧歌》录音时,说到赵五宏的演奏。按照王西麟的要求,他希望用交响乐表现中国内容,乐器演奏处理上也有稍许的变动,要多一些中国味儿。录音监制就提出,让赵五宏处理时能不能把双簧管吹出唢呐味儿! 结果呢,结果你可以在录音里听到……


▲王西麟与双簧管演奏家赵五宏






附录:作者曾伟简介

(注:上下滑动文字阅读全文)




曾在美国索尼影视娱乐公司工作,主管《绝地战警》、《勇敢者游戏》、《第一武士》、《理智与情感》等影片的译制发行。1993年在北京音乐台编辑、主持《发烧门诊部》《星期音乐会》《20世纪音乐经典》《冲浪大洋洲》《HIFI时间》等栏目。1997年策划、参与庆祝香港回归亚洲青年管弦乐团人民大会堂《交响曲天·地·人》大型演出暨该团国内巡演,与马友友合作演出《唐吉诃德》任作品朗诵者。1998年和著名音乐家余隆一起创建北京国际音乐节并担任节目总监等职。2007年参与创意三亚国际沙滩音乐节南山观音广场“祈福”音乐晚会,2008年创意并监制《梦幻水立方》大型水景交响音乐会,策划中国出版集团《放歌30年》大型文艺晚会,策划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开幕式,参与执导2011中国三大男高音世界巡演北京(人民大会堂)音乐会。2018年策划《海南省建省30年交响音乐周》。先后监制《D样生活》《办公室有鬼》《梧桐雨》《命若琴弦》《夜宴》《狂人日记》《王立平作品音乐会》等多部话剧、歌剧、及演唱会,与香港导演卢景文、内地导演林兆华、以及央视导演董金明、歌剧导演李卫、话剧导演武然、李东等合作。与音乐制作人叶敏共同创建Musicat(音乐猫)女子乐队及“北京开心乐团”。2015年开始策划库客音乐《中国当代作曲家系列》录音,至目前已录制完成30张,其中多张唱片获得中国唱工委唱片大奖。







此文原创作者曾伟系【乐迷心窍】原创组成员

文中照片均由作者拍摄提供

音频由作者策划录制

感谢库客音乐提供音频

感谢原版权所有单位

如需转载请联系【乐迷心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