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 | 走出象牙塔 城市更新探索之路(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 城市街区更新设计教学成果展
遇见城市,遇见生活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
西安火车站“解放门”周边城市有机更新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系--西安火车站“解放门”周边城市有机更新设计城市设计STUDIO
概念生成过程
01
赋能是什么?
赋能是什么?城市可以赋能吗?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能做什么?
“赋能”一词最早为心理学的词汇,旨在通过改变言行、态度、环境,给予他人正能量,使其最大程度发挥潜能。我们的城市由人组成,由人创造、建设,对于人的赋能,从某种角度上,就是对我们城市的赋能。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认为,城市从整体到局部,如同一个有机联系,和谐共处的有机体,城市的每一张面孔,都是有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城市看似消极的一面进行更新,会迸发出持续的能量与活力。
02
为什么赋能?
基地位于西安市新城区,位于明城墙的东北角,西侧为解放路,南接东五路,面积约为46.12公顷。
基地北侧为火车站,处于陇海线的重要节点;紧邻城墙,是西安古都文化传承体验体系上的重要节点。同时,场地内为老社区,老街区众多,具有浓郁的街巷生活氛围。
基地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至今,历经沧桑,从兴盛至如今的衰败,人群构成及产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衰退。通过对基地的一系列分析,我们将地块的核心问题总结为以下三点:
人口老龄化;
人群流动化;
产业低端化,即内生能量不足,外来能量缺失。
显然,场地需要赋能。
03
为谁赋能?
我们基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勾勒出场地内四大类型、八大典型人物的人物画像,对其需求进行构思。
04
赋什么能?
我们将调研发现的问题与对宏观背景的解读进行结合,进行SWOT分析,在验证其可行性的基础上得出发展策略。
我们的赋能分为四部分:青春赋能、科技赋能、商业赋能、体验赋能。通过赋能带来“人群新、产业新、人居新、文化新”。
青春赋能带来“人群新”,打造人才孵化器、创客空间,引入新鲜血液,带来本地居民与外来人群的多元融合,从而实现彼此的“体验新“。科技、商业赋能带来“产业新”包含“艺术文化、商贸旅游、智慧科技、工艺生产”从而实现消费者的“体验新“。综合以上,实现创客文化、社区文化、历史文化、市井文化的多元融合,强化地块内全体人群的多维度体验,体现兼容并包,活力创新的大唐精神、西安精神。
设计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作品合集:城市主街、城市门户形象整治提升
作者:王一凡同学
作者:张嘎尘同学
作者:李欣瑜同学
作者:程哲文同学
作者:孙天一同学
作者:戴雯菁同学
第一小组同学头像(同图纸顺序)
王一凡
张嘎尘
李欣瑜
程哲文
孙天一
戴雯菁
第二小组作品合集:城中村与老旧街区改造与激活
作者:黄昊霖,许保平同学
作者:杨艺璇,徐宇欣同学
作者:陈玉婷同学
作者:陆相岑同学
作者:谢树天同学
第二小组同学头像(同图纸顺序)
黄昊霖
许保平
徐宇欣
杨艺璇
陈玉婷
陆相岑
谢树天
第三小组作品合集:老旧社区邻里关系营建与公共空间改造
作者:任雨馨同学
作者:林汐玥同学
作者:邱一峰同学
作者:黄有信同学
作者:徐芳柯同学
作者:孟堃毓同学
第三小组同学头像(同图纸顺序)
任雨馨
林汐玥
邱一峰
黄有信
徐芳柯
孟堃毓
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杨光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西安新城区解放门街道社区规划师、SRC专家智库成员、SRC城市微更新专项研究小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指导老师:周文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师、SRC专家智库成员
结语
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努力以及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最终带来精彩的城市设计成果,并增进了实践能力与学科之间的交流,扩展了大家的专业知识,加深了对城市的了解。在此特别感谢我各位导师的耐心指导,也欢迎各方专业人士的点评交流!
【编辑】李欣瑜
【文案】戴雯菁,张嘎尘
欢迎翻阅SRC公众号历史消息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
扫描二维码添加SRC运营微信
获取更多动态
欢迎更多合作伙伴
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