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专家观点 | Lee Parks:街区的意义应该远在“街区之外”
以下文字为“SRC大景观视角下的城市街景重构”主题论坛嘉宾发言实录
大家下午好,我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景观设计师,在2004年时就定居上海,现在是AECOM上海办公室的景观负责人。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街区之外”。
人类是依赖于自然的,人类的健康依赖于我们星球的健康,因此城市设计需要更多地关注自然,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的需求,这不仅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保护水资源、野生动植物。
正在远离的自然
我的父母非常热爱自然,他们会经常带我去自然环境中活动。儿时我经常独自走路去上学,骑车去离家很远的地方,在街上或者附近公园玩一整天,很少有大人跟随。
而如今父母被各种恐惧支配着,孩子们每天都在大人小心翼翼的保护下成长,很少有机会独立的去探索自然。孩子们的童年正在缺失,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对自然的态度。
研究表明,经常与自然接触的孩子往往认为大自然是神奇的,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会对大自然充满敬意,认真保护环境。而那些从童年开始就远离大自然的孩子,往往会认为自然是充满敌意、无关紧要的存在,长大之后也不会过多的去关注与环保相关的话题。
我经常会带我的孩子们来这里,但是非常不幸的是,作为世纪大道附近最后一片生态绿地,它也无法逃脱被开发的命运,在2017年地球日的那天,我们不得不与这里的树木拥抱作别。
#地球日的告别#
作为一个父亲,我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陪伴就是与他们一起亲近自然,但近年来,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找到一片自然生境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找回城市中的自然
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城市设计需要更多的去关注自然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许多平衡问题。
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就是出自这样一种诉求,它提出增强生态系统弹性、可更新力以及服务于人类的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去关注和思考很多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安全等。
例如深圳大沙河生态廊道项目,设计试图将自然更好的融入城市,希望将街道与城市水岸的生态系统相结合,去提升整体的生态栖息地的保护。
项目还设计了一些用于皮划艇、龙舟赛等城市水上运动的空间。
由于设计对于这个城市的水岸修复以及生态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该项目赢得了一系列国际大奖。
开创性的景观手段
我们城市需要什么?我认为我们的城市需要更多创新的的景观设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目标,造福人类。
当我2010年加入上海AECOM之时,我希望参与创建各个尺度有影响力的项目,并且为上海留下造福后代的一些绿色的生态空间。除了开放空间与公园之外,现状的城市绿地在生态与游憩功能上都还有着巨大的提升潜能,特别是城市的道路绿地。根据2020上海统计年鉴,我们估算目前道路绿地的面积大概在7000-9000公顷之间。
在2015年,我参加了浦东世纪公园跑步道环境提升概念规划设计研讨会,倡议增强街边绿地的使用功能,并且开放世纪公园的部分区域,供市民通行。
我的建议是将三条割裂的道路整合成一块有机的功能性的场所,在这样一个小小的举措落成之后,跑道将与更大范围的绿地空间网络相连接,并会为浦东居民的健康和福祉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增加连通性的同时也让人与自然的联系更为紧密,比如跨越张家浜河流的桥梁,身处其中,人们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张家浜河流的桥梁#
上海市杨浦区KIC创智天地
另一个街边公园的案例位于上海市杨浦区KIC创智天地,改造前这里是一个凌乱且未被充分使用的空间,杂草丛生,视线与空间界面也是模糊和闭塞的。
首先这里成为上班族良好的休憩空间。
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将“自然化的种植”引入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这样不仅增强了物种的多样性,而且也令人们得以在日常生活中亲近自然。
项目获得了SRC2019年的卓越奖及ULI奖项,其重要意义在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街景空间,并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相关需求。
#SRC2019年的卓越奖及ULI奖项#
创智农园创智农园项目位于KIC,同济大学刘悦来教授致力于社区花园的营造,并力图在2040年前创立2040个社区花园,这将对上海产生巨大的影响。
此外,自然保护组织的参与也鼓励了访客能更好的理解创建栖息地与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我对于将自然带回城市空间的理念尤为关注,这里有一些不错的书籍可以供大家参考。
张家浜楔形绿地建设
为更好的贯彻自然化的种植策略,我们的思路需要从传统的“园艺化”“观赏性”种植,转变为低影响、生态与低维护的景观设计策略。
张家浜楔形绿地的建设项目位于浦东,占地面积800公顷。
张家浜区域对于创建人类福祉、提升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通过营建草沟,雨水滞留池等手法来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湿地和新的湖泊为生态涵养以及防洪保护提供了资源,水生生态系统的改善,令人得以更好的欣赏城市中的自然。
这种自然化的种植,带来了多样的栖息地空间、增强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它也能为上海提供更好的城市韧性,帮助上海适应激烈的气候变化。在上海周边我们也有着郊野、森林公园等对碳减排起到助力作用的项目,如滨江森林公园二期,杨浦大桥周边的绿地提升等。还有一个和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的项目,是上海北蔡楔形绿地景观规划。场地中有许多乡村小道,有着被提升为城市绿道的潜质。
#上海北蔡楔形绿地#
这张照片的场景距离我们的会场不超过1km,像这样的场地对于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策略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为了社会与人类的健康发展,我们也应当重视保护。
践行环保理念
当被问及疫情期间设计观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际我的设计方法一直致力于增加城市自然资源,倡导绿色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在连续三年参加了上海自然保护圆桌会议后,我意识到,更为重要的是践行知行合一。
现在,我决定吃素,一方面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来降低自己的碳足迹,同时也希望对整个社区有关环保的理念有一些积极的影响。在此期间,我也更加关注自然环保以及相关的话题,希望能够身体力行的更多。
当习近平主席提出2060碳中和的目标后,我认为我们为保护环境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作为规划师和设计者,为构建健康环境,我们需要在设计中增强对碳影响问题的关注。#碳平衡#
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希望能够在设计实践中引入更多的新工具、采用更科学的技术手段去降低项目的碳影响,同时缩短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时间,设计中应更仔细的考虑材料、种植的选择,并关注设计的管理和维护。
总结
关于15分钟城市圈的设计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多的相关讨论,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理论则是自然金字塔,希望人们在不同的每个时间段中,都会与自然有不同层次的接触。
#自然金字塔#
我希望能够将这两种模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15分钟生态圈,让人们15分钟可达的不仅仅是都市的一些便捷的设施,也包括与自然亲近的场所。
#15分钟生态圈#
因此,我们认为街区的意义应该远在“街区之外”,将这种自然的种植、自然的空间,以及设计理念,引入到我们的街区,引入到我们城市之中来。
街道设计不应该只关注街道,更应该将目光延伸在广大的网络体系上,包括整个城市的水网,以及更大的生态空间体系。
感谢大家今天参加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
观看论坛嘉宾演讲视频
欢迎翻阅SRC公众号历史消息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
扫描二维码添加SRC运营微信
获取更多动态
欢迎更多合作伙伴
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