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学科对话丨宋代笔记与政治史叙事

文岩楚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 2024-06-12

点击蓝字关注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


NEWS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科学前沿,持续推进跨学科融合创新和集体科研攻关,助力青年教师科研成长,文科科研处推出复旦大学人文社科“跨学科对话”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活动采用“对话”的形式,突出问题导向和学科交叉,充分发挥在研项目、机构平台及学术团队的“催化剂”作用,旨在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学术沙龙的定期、长期举办,在人文社科交叉的基础上,推动人文社科与理、工、医学科的交叉、交流和交融。




2023年11月18日上午10:00-12:00,宋元笔记跨学科综合研究创新团队在光华楼西主楼1001室举办了年度学术沙龙。团队成员之外,本次沙龙还获得了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等多院系、多学科的师生参与。






图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杨光



本次沙龙特别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杨光博士为与会师生做了名为“宋代笔记与政治史叙事”的主题报告。杨老师首先指出,作为宋史研究重要材料的宋代笔记有着极为特别的文体特性,其主要由一条条相对独立的札记汇编组合而成,在系统性的层面上可谓极为薄弱。因此,宋代笔记所提供的文献材料往往有着长于细节处理、强调实录与传信、以及记录者个人化倾向强烈的特征。在这样的文体特征与叙事特征的影响下,宋代笔记成为了宋人“本朝史观”的重要载体。随后杨老师以“杯酒释兵权”“斧声烛影”“天书封禅”“景祐三年范仲淹被贬事件”等经典个案为例,具体分析了宋代笔记的历史叙事所具有的浓缩性、具象化、八卦倾向、借故事以输出自我观点、将复杂政治事件的构成逻辑给简单化等特征。随后杨老师针对所举案例做了总结,指出笔记的撰作与传播的过程,可能也是政治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者首先需要尝试理解宋人的本朝史观,然后再寻求对于宋人话语观念的超越,也就是通过详密考证的方式获得一种可以取代宋人旧故事的新故事。最后,杨老师还对宋代笔记研究的未来走向做了展望,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寻求新的突破:一个是从笔记撰作观察宋代士人的交游活动与社会网络,进而重新审视宋代政治史中的某些问题;一个是特定观点在某些人群、某个时段内出现或流行的原因,及其与当时政治思想动向之间的关系。


专题报告之后,与会师生围绕“宋代笔记与政治史叙事”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戎恒颖老师针对“政治事件具象化”与“回归宋代历史现场”这两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赵惠俊老师分析了宋代笔记所载的文学批评及文人轶事的性质,张良老师则从文献性质的角度探讨了宋代笔记文体特质的生成原因。最后,侯体健教授为本次沙龙做了学术总结,并指出了宋代笔记研究在本体研究、宋代政治史相关研究以及宋代文学史相关研究等三个方面的开拓可能。


与谈人观点摘要




侯体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宋代笔记研究的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笔记的本体研究,杨光老师的讲座提示我们可以从文本生成、事件重塑、文体性质、文体功能等多个角度开展对于笔记本体的研究,同时也向我们很好地示范了如何将笔记的文体特质与对于宋人笔记所记具体事件的考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虽然杨老师的讨论是以政治史研究为基本立场,但就“笔记怎么说”与“笔记为什么说”这两个基本考察思路而言,也能给文学史研究提供极为有益的参考。实际上,宋人笔记不仅奠定了今日对于宋代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基本认知,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了宋代文学史基本叙述话语的形成。而且宋代笔记里不仅有着宋人的本朝史观,也有着宋人的本朝文学史观,故而宋代笔记的文学叙事与文学批评叙事同样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戎恒颖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




 


我们看到宋人笔记似乎有一种聚光灯的效果,是否和南宋道学阴影下的史学书写共同形塑了我们今天知识大众对宋人的观感,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另外,杨光老师报告中反复强调理解宋人,同时超越宋人的理解,回到宋代的历史现场,突破宋人的“本朝史观”,很有启发意义,可以联想到法国宋史学者的研究,如蓝克利先生(Christian Lamouroux)在其“礼仪、空间与财政——11世纪中国的主权重组”一文中,对王钦若等所谓“五鬼”的财政与礼仪实践的整体反思,亦旨在突破宋代中期的本朝史观建构下对宋初政治人物的理解。




赵惠俊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宋代笔记具有强烈的信息传播特征,笔记作者想要通过笔记向外传播的信息往往不是笔记著述本身,而是笔记条目所承载的写作旨趣。这便是杨光老师指出的宋人笔记在讲故事的同时,往往也在输出作者的自我观点。因此宋代笔记不仅会为历史事件赋予某一群体的特定理解,同样也会按照某种特定的文学观念为文学作品予以阐释。同样地,宋代笔记撰作、传播的过程不仅是宋代政治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宋代文学史过程的一部分。论者在进行宋人笔记与宋代文学史相结合的研究之时,应将重点放在挖掘笔记条目背后所蕴藏的观念之上,而非囿于条目所记之事件本身。




张良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




 


笔记并不属于私密记载,自落笔之日起,就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或搜集为八卦谈助,或立意于淑世存真,或汲汲于自我表彰,或存心于教化垂范。其形成的场域多样,如雅集谈资萃集于手书观款,后人整齐排布,也便成了笔记小说的滥觞。随着笔记文本的生成、整齐、改编,内在目的也存在迭代的可能,其中蕴含的存真意识,自然为史书编纂提供了养分:《涑水纪闻》《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有裨于史馆采择,《钱塘遗事》可视作《宋季三朝政要》的材料长编,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 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侯体健召集

编辑丨韩思祺

▼▼往期回顾▼▼



▼ 点击查看更多复旦文科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