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1452条以市区命名的道路组成了一张中国地图

2017-08-16 段梦蓉 上流UpFlow


     作者 | 段梦蓉

     插图 视觉中国

     编辑 | 八月


上海是一座充满怀旧感的城市。老唱片、旗袍或是《良友》杂志的封面都是这座城市风花雪月的缩影,很多人总是在街道里寻找着“上海滩”的痕迹,怀念着它别具风情的黄金年代。

《良友》杂志封面


各有各的热闹


世人皆晓“十里洋场”南京路道尽老上海的繁华,殊不知与它平行分布的几条兄弟马路亦是各有各的热闹、各有各的故事。


二十世纪初,聚集了各大报馆的汉口路每天清早就开始活跃起来。这里报贩云集,成捆的报纸从各报馆运出,或车拉,或肩扛,或手提,往往把这一地区挤得水泄不通。


旁边银行林立的“东方华尔街”九江路则是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外国资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他们贪婪地钻进这个城市有利可图的缝隙。


福州路一面有着“文化街”的雅称,书局、新旧书店、文化用品店鳞次栉比,一面则隐藏着旧上海的红灯区,“书寓”、“长三堂子”、“幺二堂子”(都是妓院的等级类型)等林立,一到晚间,写着妓女名字的灯笼高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海上花》的故事就发生在上海一所高级妓院


如今“大马路”南京路变得更加繁荣,初来上海的游客必来此打卡一窥魔都的“魔”;福州路仍是著名的“文化街”,各式各样的书店引得文艺青年们驻足,九江路的银行、汉口路的报业已不复存在;至于那些妓院,怕是只能在那个时代的作家笔下找到一些存在的痕迹了。


百年来,刚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上海已然成为了被世界拥抱的大都市。这些租借区街道里的重重风云有些沉淀下来,有些随风散去,唯有那些路名一直静默在马路的头尾里。

租界里叫出的“南京路”


与其他路名不同的是,这些老租界区里的道路都是以省市名字命名的,而且多是曾经被入侵者占领过的省市。这种带着炫耀又藏着继续扩张地盘的的命名方式,怕是只有当时在租界区里的“洋人们”才想得到吧。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之一,第二年正式开埠。租界是要负责市政建设的,当时英美法都有自己的租界,大家各自修自己的路,各自起自己的名,井水不犯河水。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自然就为依照谁的标准起名产生了矛盾。


当年5月,机智的英国领事麦华陀先发制人,发布了《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提出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方案。


为了纪念《南京条约》带给他们的巨大利益,领事馆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以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命名。这种方式既记录着他们的“功绩”又利于初来乍到暂住在租界内的洋人们快速了解中国的地理形势,也就得到了各国使馆的认同。

  “十里洋场”南京路

 

上海人的内心自然是拒绝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仍喜欢把从南京路往南到延安东路的七条马路以兄弟排行的习惯依次称呼为“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谁都不愿意自家唤惯了的乳名被一群外来人所替代。

“举国融融、四海一家”的新内涵


以中国各省地名命名的路名在上海的全部路名中占据多数,还是在1943年汪伪上海市政府的大规模更名,取消欧美地名以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在城市街道规划和管理中不仅保留了原来这些以中国行政区域命名的街道名称,而且还继承了路名由我国行政区域命名的传统,并赋予其以新的内涵——举国融融、四海一家、海纳百川、扬我中华。如今看起来,这些地名已经褪去了殖民色彩,反倒是体现了魔都强大的包容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街道也从城区向四周延伸,其政区名称命名的内容层次也更加丰富,从原来的行政省份和比较有影响的城市扩大到中小城市以及城镇。

     出自各地地名的上海部分路名

以政区名命名的道路,大都以“路”为通名,有1452条。以路为通名的道路,辐射长度不一,最长11130米(共和新路),最短35米(九狮路)。以“街”为通名的道路,有234条,其中有140多条分布在南市区境内,其余90多条零星地分布在城市化之前的集镇地区。


这些路名,大部分采用全国各省的政区名,尤以沿海及长江流域的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省的地名居多。


以山东省各路为例。首先以山东省命名的街道有山东中路、山东南路以及山东北路。以山东省会城市命名的街道是济南路,接下来还有山东省内地市级别的城市命名的街道有枣庄路潍坊路、济宁路等。


除了命名街道的行政地名层次更为丰富以外,行政地名命名还增加了其指位性,弥补了原来的不足。例如宝山区在上海北部,因此境内有很多以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命名的道路。熟悉中国地理的人就此可以直接通过路名来判断方向了。


据《上海地名志》显示,目前上海以政区名为专名的道路有840条,占总数43%,从南京到西藏,从香港到北京,也算是囊括了大半个中国地图,其中尤以沿海及长江流域的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省的地名居多。


用省市命名的街道实在太常见,甚至有安徽的好事者为上海没有一条安徽路而愤愤不平。受理该问题的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不知该如何解释,只好说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没有出现一条需要命名的马路。

成为套路的命名方式


由于上海的影响力,也有一些其它城市效仿这一街道命名原则,但很难形成上海这样完整的系统和规模。


用省市名字命名道路现在少了几分异地想家的乡愁的滋味,更像是一种“快餐化”的序列式命名套路,当涌现出大量的街道需要命名时,这一效率高操作简单的体系就正好排上了用场。就好像纽约曼哈顿直接用第几大道或第几街来命名一样,道路名更多的是充当简单的识别作用。

 

比较特殊的是西藏,西藏省市命名的道路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要彰显民族团结,要表现援藏的功绩,地名是最好的留下痕迹的方式,不像雕塑纪念碑那样刻意,但能让人印象深刻。


全国有17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有些内地省市援建的道路就直接以省市的名字命名了。譬如拉萨布达拉宫前方的北京路和大昭寺后面的江苏路就是为了纪念拉萨这两个对口援助省份。林芝地区对口援助省份是福建和广东,所以街上就是深圳大道、泉州路、厦门路、福建广场这样的路名。

 

路名是城市的符号,它无时不刻不在与大众交流。大众在接受路名的符号传递之后又在群体之间进行交流,形成一种社会互动。除了方便识别和记忆的实用性,街道名也是构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路名往往将古今历史、社会生活、统治者的意志等嵌入其中,成为串起城脉的古铜色珠子,短短的几个字背后有着诸多待路人挖掘和解读的隐藏信息。


成都的春熙路就取自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太平盛世的景象。

 成都的春熙路


虽然不是每条街道的取名都经过深思熟虑,但在千篇一律的“高新大道”和“科技苑路”里点缀每个城市独有的几个别致的街道名也可以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吧。

 

一地有一地的历史,每个人也有有着对某条街道的专属回忆。总能在夏天的夜晚里,看到巷子里的老人摇着扇子,闲聊着那几条承载着他们回忆的老街,一街一瓦再寻常再普通,时间够了都会有它的灵性。


城市在日新月异,但街名却不能常变,即使变了老居民们也改不了口,实在是叫习惯了。                   

凝固的路名,流动的城市


2016年夏天,法国建筑师张梁教授在当代艺术馆策划了名为“市民都会 – 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的展览。

展览中展示的曹杨新村小学照片


同名的书籍里几位老居民讲述了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那条街的故事。像是这座博物馆所在的西藏南路,一路往南到江边,是建于20世纪的南市发电厂。2010年世博会,停产的发电厂改造成未来城市馆,世博会后,才定为现在的当代艺术馆。

 

上海从来都是流动的。层叠的立交桥上飞驰的汽车的灯光拉成了线、地铁站里焦急的人群水龙头般涌出、街道上店铺的招牌换了一波又一波...上海人的生活快 48 31456 48 15290 0 0 3198 0 0:00:09 0:00:04 0:00:05 3198奏,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的画面上匆匆忙忙行走的市民身上就已经形成,它总是乐意将陌生的新玩意,注入到自己的生活里,也乐意敞开怀抱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挑战和冒险。


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不断被潮流推着往前涌,老上海的生活只有在扯着铁丝、挂着五颜六色晾晒的衣裤床单的弄堂里才能一窥究竟。那时人民广场一侧的国际饭店,仍然是小学课本中的中国城市第一高楼。

 

如今的弄堂里很少见到麻将桌或是听着戏曲的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搬离这里,奔向更都市化的社区或是正等待着房子的拆迁。

上海的弄堂


蜗居在这狭窄的空间里的,反而是怀着梦想一心想要在魔都找寻到一方存在感的年轻人。这里相比于社区,位置靠近市中心且房租低。虽然挤了点、破了点,但颇有上海的味道。

 

里弄的原住民们恨不得赶快拆迁改善生活,倒是旅人们津津乐道于弄堂生活的市井画面,依依不舍。

 

弄堂是值得被观赏和纪念的,像博物馆里的黄包车、黑胶唱片和旗袍一样。但大多数来上海的人自然还是一心向往着陆家嘴的摩天楼和霓虹灯,不流动的上海就不是这么多人拼命想要留下的上海了。

 

[1]郑祖安.《上海地名小志》,1988

[2]麦华陀.《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1862

[3]王君如. 中国城市道路名的传播学分析[D]广西大学,2012

[4]从文化角度看一个城市的街道命名[J]《民营视界》,2005(9):69-7

[5]么孝颖,蔡君梅. 上海城市街道命名的语言理据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50-153.




点击图片,可查看以往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