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大,你怎么连一盘番茄炒蛋也不会做?
作者 | 庞悦
编辑 | 太喜
作者简介:
庞悦,90后,伪少女。互联网从业3年,新媒体民工。重度手机阅读依赖症,爱吐槽,爱纠错,爱鸡贼地观察这个世界。
昨天半夜,我的朋友圈被一个叫做《世界那么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视频刷屏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66670rlx&width=500&height=375&auto=0《世界那么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原视频
视频大意是一个刚到美国第8天的中国留学生,暂且叫他小明好了,要参加一次国际小伙伴聚会,聚会上每个人要准备一道菜。
小明夸下海口说自己给大家做了最正宗的中国料理,实际上他就是一个连番茄炒鸡蛋都不会做的厨房菜鸡。
抓耳挠腮之际只好微信求助远在国内的父母“番茄炒蛋是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此时是美国时间下午4点。
小明的父母爱子心切,被吵醒之后先是语音传授,没说清楚,于是专门从床上爬起来真操实干,录制视频发给儿子,让他完成了异国第一次成功的social。
被夸赞的小明在别人的提醒下才想起来,此时美国阳光和煦的下午正是中国昏暗清冷的凌晨,不由得想起爸妈真好。
最后视频的落脚点在于“想让你留在身边,更想你拥有全世界,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的煽情内容上。
说实话,第一遍看这个视频的时候我确实被感动了,朋友圈里也有很多留学党说:扎心了,想起了那个曾经笨手笨脚的自己和牵挂自己父母。虽然我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也一直一个人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和生活,一年才回一次家,所以视频中想表现的那种来自父母的温情我也能感同身受。
但,总感觉哪里怪怪的。
再看一遍突然恍然:如果这个视频标题改成《95后留学生为做一盘番茄炒蛋参加聚会,凌晨4点叫醒父母给自己拍做菜视频》是不是一下变得特别招人生气了?
身为90后的我,18岁的时候不光或做番茄炒蛋,一大家子人的年夜饭,也是不在话下。
没错,这些都是我做的
小明看上去怎么也有18岁了,这么大的孩子没有考虑到时差问题就给父母深夜发消息。我不相信一个留美党出国前没有做过任何攻略,美国和中国有12小时的时差,这一点还需要旁人来提醒。最可能的解释:他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求助父母,而不是自己想办法。
就像我曾留美的发小说的:“我虽然出国的时候也不会做饭,但是我今天的厨艺可是自己照着菜谱一点一点学来的。”。番茄炒蛋这么简单的菜,Google一下,有735,000条结果,第一页显示的就是完整做法。
如果实在笨到看不懂菜谱,油管上关于番茄炒蛋的视频有 78,900条,详细到怎么撒盐都给你拍出来了,不能自己看着学吗?
难道非要把老爸老妈从床上薅起来只因为你要做一盘番茄炒蛋?这和第一次出门没有关系,根本就是生活意识的问题。这样的人没有自主求知意识,没有学会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要怎么完成导师交给你的论文,要怎么面对难度系数更大的生存和社交问题?
如果再看远一点,进入职场之后,幸运的话可以碰到很好的前辈指导你工作技巧,如果运气不好没有遇到,就只能通过自己不断去探索和学习。
我跟工作多年的老鸟们聊天时,谈起过职场上最招人烦的新人,多数人表示就是那种:总是瞪着无知的大眼睛跟在你屁股后面不停地问“这个表格怎么合并?”、“下拉求和下拉哪里?”、“这种文体我没写过,怎么写?”的人……
拜托,这些东西网上都有,动动手指只需要几分钟就能get到解决方法。看上去挺积极勤奋的,实际上是另一种懒惰,比明目张胆地偷懒更招人烦,因为这是在不断挤占别人的时间和精力。
有时候我真的很好奇,2017年的今天,真的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了吗?为什么连我妈都知道不明白的事情就去查一下,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面对生活时还是如此不知所措?
平时看到很诡异的新闻时,为什么不去查一下权威信源,而是轻易相信并转发?看到毫无逻辑和数据支持的伪科学,为什么不稍微思考一下,而是直接推给了其他人?很简单就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总是等着别人给出答案?
人们一边浏览着已被咀嚼得稀巴烂的快餐信息,一边被动地接受着大数据筛选过的推送内容,这正是现在网民思维的怠惰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之间产生的一个奇妙撕裂。
这种人很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有了问题永远都期待别人给答案,不去思考不去解决。平时在别人的微博、朋友圈底下疯狂提问,其实自己稍微百度一下就能知道答案的人,每一都是不会做番茄炒蛋的小明。
而我觉得造就这些“小明”的罪魁祸首还是他的父母,是他们的爱将孩子推向了软弱。之前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的“中国式巨婴”大体也是这么来的。
哪里小?脑子吗?
父母爱孩子没有错,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也确实感人,但是所有做父母的人都要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爱需要克制。
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的父母都是可敬的。但是会不会做番茄炒蛋这种事情真的这么性命攸关吗?如果我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估计我的父母不但不会爬起来给我拍视频,而且还会责备我的自私和无知,并且质问我这么大的人了,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自己想办法解决。
想起大学的一个室友,她家就在大学所在地旁边的城市。她连一双袜子都不会洗。第一次见她洗袜子时,她倒了半袋洗衣粉,我们整个宿舍都震惊了,真的是一点生活常识也没有。后来她干脆就不洗了,每个月攒一大包脏衣服(包括内衣、袜子)寄回家,她妈妈洗好以后再寄过来。
有一次她妈妈来学校探望,还特意让我们多关照她女儿:“我们家小伊呀,在家从来都不用干活的,你们这宿舍条件真的差,水龙头连热水器都没有,孩子们怎么洗衣服啊……她不会干什么活的,你们真的要多多关照她……”
当时我们真的很想说,阿姨,想用热水可以去水房打,而你家女儿一直都在用我们的热水,她甚至连暖水瓶都没见过……
而我的父母在面对我的基本生活问题时,和视频里的父母以及我同学的父母比较起来,简直可以说是“冷酷”。
记得大一的时候第一次独自穷游,十一黄金周只买到了一张车程长达18个小时的火车站票。车箱内挤得满满当当,连厕所里也坐满了人。在某站停车的间隙,我去餐车上厕所,但是因为乘客太多,回到原车厢后,被态度恶劣而暴躁的乘务员推搡下车没能上去,火车就这么开走了……你没看错,开走了……绿皮车时代就是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全身上下只剩一张身份证,一个手机和几十块钱,被火车拉走的行李倒是只有几件衣服,但是银行卡也在行李箱的包里。那时候既没有微信也没有支付宝,身上的钱还不够买张车票。我就这么被抛在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当我哭着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我爸爸只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帮你,但你要冷静下来,人生多磨难,学会忍耐。”
冷静下来的我先是出站到银行挂失了银行卡,然后取了钱重新购置了生活必需品,最后完成了旅程又平安返回。
整个过程中,我的父母虽然有询问我的情况,提醒我注意安全,但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担心。
虽然并不是多么波折的故事,但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不可能帮你一辈子,人生中遇到很多困难都需要冷静下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明白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好像有了一种力量,无论面对多陌生多难的问题,我都能够处理好,事实上也一直如此。
我的父母并不是不爱我,而是他们从小就重视培养我的独立意识,所以对我很放心,知道我不论丢在任何地方都能够迅速适应并且搭建起自己的生活。
其实,父母并不应该跟孩子说:我们很强大,你可以无条件依赖。而是要告诉他们有些事,只能一个人面对,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应该是相互尊重和关爱的,我的父母对我含辛茹苦,我怎么舍得让他们半夜起床为我炒一盘番茄炒蛋?我舍不得。不明白这一点的人也学不会感恩,他们理所当然会觉得父母的付出都是应该的。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所有的父母都要明白一点,孩子们有自己的路,你看着他们走远,请不要追。所有的孩子们也都要明白,真正的长大就是你学会推己及人,学会周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独立地面对人生。
也许有人想反驳,这不过就是一个广告创意,人物和情节就是设定的,没必要这么严苛。但是我想说,任何一个三观正常,拥有独立意识,完整自理能力的成年人,都觉得有问题的广告创意,就是差评。
- END -
点击图片,可查看以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