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珠、电池、VC泡腾片……别让这些小物件夺走孩子的生命!
知道去哪儿看文章吗?
点击「目录」,查看推荐阅读
导言
巴克球玩过没?也许很多家长不了解这玩意儿,但乐高肯定听过或给孩子买过。巴克球和乐高是一样的东西,根据自己的想象可以将这些小钢珠组合成各种形状,小钢珠之间通过很强的磁性相连。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着这炫酷的小玩意儿,是不是觉得很好玩,甚至产生了给孩子买一份的冲动呢?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小小的磁性钢珠给不少儿童带来过生命危险,让原本幸福的家庭笼罩在悲剧的阴影中。
悲剧的发生
这两天,在山东一名15个月的女童(化名玉琳)身上,就发生了这样一出事故。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位小朋友20天前出现发烧、拉肚子的症状,但家长并未留意,只当是普通的发烧感冒来治疗。
直到本月13日,家长见孩子的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发烧、腹痛、呕吐加剧,才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
B超检查后初步诊断是阑尾炎,但术中探查发现,患儿有六七处肠穿孔,肠壁严重黏连,腹腔重度感染。最终通过手术从腹部取出了6颗磁性钢珠。因患儿腹腔感染严重,遂转院至山东省立医院,在小儿重症监护室抢救,至今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经家属确认,这6颗磁性钢珠就是从网上买给9岁大儿子的玩具——一款名为「巴克球」的珠子。
小小的钢珠,无棱无角,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危害?它不会随着大便从肛门排出吗?
悲剧的根源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下这种「巴克球」。
「巴克球」本身是磁矿石,利用磁极间的相互引力可以组合成任意几何形状,别看它体积小,但每颗的磁力高达4000高斯,足够将各个小球紧密连接。
当儿童误服这种「巴克球」后,磁珠会进入胃肠道。因为体积小、表面光滑,单个小球一般不会引起肠梗阻、肠穿孔等各种症状,随着肠道蠕动能够逐渐排出体外。但当误服多个小球,或与其他磁性物质共同误服时,这些小球就会互相吸引,形成团块,从而阻塞肠腔,出现腹痛、恶性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当各个小球不在一段肠管时,还可能出现以下这种情况:
图片来自灵魂画手六普外
请忽略我渣一样的画技!为了让大家理解,也是豁出去不要老脸了。
这时肠管会黏连在一起,使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引起肠梗阻;两个小球之间的肠壁被挤压缺血,时间一久就会坏死,从而导致穿孔,于是大便进入腹腔,引起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死亡等严重后果。如果吞入的小球很多,互相吸引,想想都知道后果有多么严重,所以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场悲剧。
如何预防此类悲剧的发生?
由巴克球引起的肠穿孔绝不止这么一例,网上随便搜搜都能搜到很多。这些患儿小至数月,大至六七岁,若发现得早,处理及时尚可恢复;若发现得晚,肠管坏死、腹腔感染严重,就算救过来,也会因为切除多段小肠导致发育不良,引起各种后遗症,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因这类玩具生产简单、价格低廉,网上很容易买到,所以颇受欢迎。但伴随而来的是一例又一例儿童误服的报道。
去年,多个国家相继出台对磁性玩具进一步的严格管理条例,病例数却未曾减少。因此,六普外在这里劝诫各位家长(严肃脸):家里若有10岁以下儿童,切勿购买此类磁性玩具。小孩子都有见啥啃啥的天性,我们自己都是一步步这样过来的,应该深有体会。
误服其他东西引发的悲剧
关于儿童误服异物导致各种疾病的报道,可谓是五花八门、严重程度不一,六普外简单和大家说说一下常见的种类。
鱼刺等尖锐物质
是不是被鱼刺卡住了,通常都觉得吞一口饭下去,或者弄点醋含一含,就可以解决问题?不客气地说,那是运气好。
小儿被尖锐物质卡住,严重时会导致食管穿孔、坏死,最后开胸处理。我在普外科还碰到过鱼刺进入胃部后穿透胃壁,戳进肝脏里,最后在腹腔镜下把鱼刺给拿出来的。所以说,别抱侥幸心理,被鱼刺卡住时,最好去医院就诊,喉镜探查只是几分钟几十块钱的事,有时候不仅能省几万块钱的手术费,重要的是,不必遭手术的罪。
还有些误服其他尖锐物品的,千万别自己胡乱处理,立即送往医院就医,留给医生去解决。
2
枣子,果核、硬币等异物
此类物质最怕堵塞肠管,引起肠梗阻。小儿误服后,可以服用植物油或石蜡油,一能润滑肠道,二能促进肠道蠕动,促使异物加快排出。在此期间,必须时时警惕小儿是否出现腹痛、腹胀、恶性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情况。若出现以上情况,一般都是异物卡在肠子里出不来所导致,务必及时就医,通过胃肠镜下或手术处理。
误服这类物质后还怕进入气管、引起窒息,因为分分钟就会引发生命危险。窒息相关的处理措施我们将在下一期「儿童外伤应对宝典」中详细解答,敬请关注公众号推送!
3
电池
电池对人体的危害相当大。小孩子多喜欢拿电池啃咬,一旦咬破,电池中的腐蚀性物质会流入消化道中,腐蚀口腔、食管、胃肠等。此时有条件的话,应马上口服植物油或蛋白水来保护消化道黏膜;无条件时,也可以口服淡水稀释,并尽快送往医院就诊。
若儿童误服电池(一般是纽扣电池),请及时就医。早期电池外壳未被消化、腐蚀性物质未流出时,还可以通过催吐、洗胃、胃镜等途径取出电池,稀释有害物质。若进入小肠,可服用泻药导泻排出。要是时间拖久了,等电池内的腐蚀性物质引起胃肠道损伤时,那就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了。
4
其他物质
常见的这就讲完了,来说一说不常见且比较匪夷所思的VC泡腾片。
央视纪录片《见证》节目近期播出了一个令人唏嘘的事件:
18个月大的宝宝因感冒发烧,在一家医院看诊。除了输液,医生还配了两盒药,其中一盒是「娃娃宁泡腾片」。
片中母亲取出一粒直径约6毫米的泡腾片,直接塞进了孩子嘴里,并让孩子喝了点水。10多秒后,孩子的手脚突然抖动,紧接着开始剧烈地咳嗽,嘴边也慢慢变成了青色。试了拍背、催吐等方法后,症状仍然没有缓解,而此时,孩子的心跳和呼吸已十分微弱,于是被送进抢救室手术。切开气管后,医生取出已化为一摊水的泡腾片残液。不幸的是,孩子最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
泡腾片在我国是一种较新的药物剂型,它利用有机酸和碱式碳酸(氢)盐反应做泡腾崩解剂,将其置入水中后即刻发生泡腾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若直接将其放入口中,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急剧充斥气道,就会有引起窒息的风险。
东西不能乱啃,药也不能乱吃。在这里,场外援助六个娃想借六普外的文章多嘴一句:那些用可乐、茶、牛奶等各种乱七八糟的饮料帮孩子吞下口服药的家长,你们可长点儿心吧!在吃药这件事情上,请相信医生和药品说明书,不要搞创新!心疼娃想搞点儿创新走点儿捷径的时候,好好回想一下泡腾片事件,你还敢不按正确的方法吃药吗?
完
最好的治疗其实是预防。
小孩子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而TA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就是抓、咬触手可及的东西,通过触觉、嗅觉和味觉建立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各位,你们应该意识到并且始终铭记的一点是:这并不是孩子故意捣蛋,只是TA们的本能反应。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极大的耐心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各位还是要多多留心,将危险的苗头尽量扼杀在摇篮里,给宝宝创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哪些东西可以放进嘴里,哪些不行。不厌其烦地重复教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宝宝会让你省不少心。
衷心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长大。
晚安,我爱这个世界。
儿科门诊
第八诊室
分答:六个娃
预防为主
细心为辅
早治早愈
阖家幸福
封面图片:Dribbble
图片设计:Alfrey Davilla | vaneltia
责任编辑:大眠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
business_6tea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