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了?

2018-01-24 平川 人文天下杂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上周统计局发布远低于预期的2017年新生人口数据之后,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就引发热议。

  2017年出生的小孩共1723万,比2016年低了63万 —— 一年前,最保守专家的预测也在2000万以上 —— 更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这1723万新生儿中,二胎占比51%:如果不是二胎全面放开,2017年新生人口只有不到845万。

  14亿人口,一胎新生人口还不到845万,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了?

  农耕社会普遍存在生育竞赛,男丁多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好的收成,人丁稀少的家庭则面临被人欺负的威胁。大家憋着一股劲儿去努力造人,盖因生育就是生产,人丁也就是生产工具:生下来即使扔在地里打滚,只要沐浴阳光雨水、每日按时喂食,也会像庄家一样茁壮成长。再长大一些,就可以帮着家里干农活儿了。

  但城市则是另外一种逻辑。孩子不是生产工具,而是消费品。

  尤其当下北上广深,生孩子的前提是结婚(非婚生子难上户口),结婚的前提是买房,房价之高毋庸多言;即使过了房价这第一关,还有养孩子、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尤其后者,在当下就是个烧钱的军备竞赛,你知道是烧钱但又不得不烧。

  房价和教育,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 对于有能力或有家底的人来说,经济问题不是问题。但带孩子除了金钱,还需要投入精力,有能力且居高位者,通常伴随着高压力和强度的工作,这会让他们在带孩子上精力不济—— 这是很多经济实力足够负担二胎,但却选择不生的重要原因。

  除去生、养孩子的压力,在一线城市拼杀还要面临自身职业生涯的挑战。这种挑战面临的最大危机不仅仅是40多岁被职场淘汰,而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景之下中年失业 —— 三代人的安危系于一身,这种负荷把“1988年之前出生的”,都催成了中年人。

  已成中年人的70后、80后正是压力巨大的一代,很多都是赤手空拳从乡下到城市打天下,又面临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背负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巨大,生育意愿被压制。90后、00后们稍好点,但注重个人享受、晚婚,也是影响生育的不利因素。

  总之,当下年轻人即使撸猫、撸旅行青蛙,也不愿意撸小孩,因为撸小孩说到底是一种奢侈品消费行为。

  根本不需要计划生育政策,大城市的房价教育职场等压力,就是最好的避孕药。大城市就是生育黑洞,不分民族种族宗教文化。

  小地方比如村镇,会同时存在生产和消费,但在大城市生产的痕迹很小,大城市只有消费。消费者是被市场娇宠的人,而且只会越来越娇宠。但市场不会给生产者好脸色看,他们只会更加坚韧—— 所以,大城市的人就会比村镇的人更加矫情、无病呻吟、受不得任何大一些的委屈,包括养孩子对自己的舒适和享乐的挤占。房价,教育,职场……一切问题都是问题,但也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么去看待;可如果被认为是有问题,那就是有问题。

  所以,抑制生育其实用不着劳烦计生委,城市化即可;反之,鼓励生育,逆城市化即可。三分之一人口(4200万)聚集东京都市圈的日本,2017年新出生人口仅为94.1万(总人口1.27亿),就是这个原因 —— 如果中国三分之一人口聚集在北上广深,新生儿出生占比不会比日本更高。

  生育率上不去,中短期来说最大问题就是养老和医疗:我们每个月上缴的五险一金,并不是被储蓄起来用以增值,并在我们退休后发回给我们的;而是直接付给现在已经退休的人,作为养老金。

  这个模型能够运行起来,前提就是拥有足够多工作的年轻人。如果未来生育率继续下滑,没有足够多的人支撑起这个体系,又不想让这个体系崩溃,就只能增加养老和医疗等五险一金的征收比例—— 相当于加税,会降低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从中长期看,人不仅仅是“生产工具”,更是需求源泉,是所有的产品和服务的终极销售目的地。没有足够的新生人口,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总需求,这会导致经济萎靡—— 这也是为什么机器人为什么没办法真正解决人口短期带来的影响 —— 机器人可以解决生产人口短缺、劳动力不足,但无法解决需求问题。

  可以想见,随着2017年出生人口远低于预期,以及未来生育率不可逆转的下滑,人口挑战会在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但生育可能完全放开,计生委未来的角色定位,也极有可能会从“抑制生育”转变到“鼓励生育”。

  在整体生育率下降、人口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各省已经开始想尽方法吸引存量人口以促发展。人们越来越用脚投票的情况下,会不会出现出现梁惠王之问呢?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