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书单|36位学人的100本荐书(之 文史哲)

学人君 學人Scholar 2019-04-09


近期,学人君邀请了三十六位来自多个领域,以阅读、写作为志业的“读书人”,凡推荐一百本书籍。这些书偏于学术、不废通俗,并附以精心点评。书单将分两期推送,上期主要为文史哲领域,下期为政经社会领域。


我们相信,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坚持具有抵抗力的严肃阅读,找到并守住一己的信念,是对这仅有一次的生活与生命的真正致敬!希望这份书单对诸位的阅读之旅有所启益。


历史之魅(21本)

文明的演进




陈弘毅

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


大卫·克里斯蒂安 等:《大历史: 虚无与万物之间》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由于历史学和科学的进步,今天人类对整个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地球上的生物以至人类的历史有了前所未有的掌握,从这方面看,在当今世界,人类所积累的历史知识的进步是空前的。“大历史”(big history)便是宇宙万物以至人类的历史,正如要了解我们中华民族,需要认识中国历史,要认识人类、这个地球以至这个宇宙,便需要学习“大历史”。

本书作者是在当代西方倡导“大历史”的研究和教学的著名学者,本书追溯到始于约138亿年前的以大爆炸和宇宙的诞生为开端的“大历史”,综述了从当时以至今天的自然史和人类史,整合了宇宙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人类学、历史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融合为一种具有最普遍性的宏观历史视野,读者从中可了解到整个宇宙的进化史以及我们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徐来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汤因比:《历史研究》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为什么要从整体上研究历史呢?为什么要关照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所在地域以外的事物呢?”以上问题是《历史研究》的作者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 1889-1975)在写作开篇引导我们深入思考的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分量如此之重,甚至可供所有勤于思考与探究的学人在日后遭遇若干思维困境后依然可以不断返回思考、并从中得出新的灵感。尽管这本书是作者在完成其十二卷巨著《历史研究》后、根据读者意见缩写而成的“浓缩版”,但它保留了挑战与应战的交错中不断前进的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书写主线,延续了巨著基础上宏大的历史观(从历史时间和地域范围整体上把握历史)和丰富的材料,读来无拖沓冗长之感,却有纵览千年人类历史长河的壮阔乐趣。若结合其他同期断代史书籍一同阅读,更加让人受益匪浅。尤其对青年而言,汤因比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反思精神与思想启发,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我们从象牙塔步入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对历史的穿透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生活的场景保持包容、审慎的态度和因势而为的洞察力。

周乃蓤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兼职教授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推荐语:每一个时代的人回顾历史,都不免把当代的焦虑投射到遥远的过去,释出新意。欧洲被移民问题困扰得焦头烂额,这和蛮族入侵,搞垮罗马帝国,是否有相似之处?苏联解体后,匈奴后裔的民族会再度影响欧洲吗?美国在伊拉克战胜后,是否进入帝国衰败?十八世纪吉本的巨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我在三月间首次到罗马一游,在古迹废墟中徘徊,感到非常震撼,所以下功夫阅读吉本。在台湾大学念书时,西洋政治思想史的教授推荐了这套书的节略版, 记得好像是企鹅丛书的平装书,读过印象不深,半世纪后,感觉完全不同。)

李春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阿瑟·赫尔曼:《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 

推荐语:当人们想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源和欧洲启蒙运动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是英格兰和法兰西。其实,苏格兰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和欧洲启蒙运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这部不同寻常的历史著作中,阿瑟·赫尔曼对苏格兰启蒙运动娓娓道来。如果说法国启蒙运动的舞台是巴黎的贵族沙龙,苏格兰启蒙运动的舞台则是格拉斯哥等地的大学校园。18世纪中叶,苏格兰奇迹般地涌现出一大批启蒙运动思想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为催生现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田飞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全球治理进程将人类目光再次聚焦作为“世界岛”(麦金德)的亚欧大陆,这是否意味着东西方关系的结构性变革及中国作为东方力量代表的决定性崛起?关于“一带一路”的官方文宣及国内学者论述已有许多,但大多触及的是较为粗疏的历史宏大叙事及配合政策进行的注释解说,以及对西方多种误解或误导性话语(诸如“新殖民主义”、“锐实力”、“输出中国模式”等)的应急式辩解,尚未出现真正的关于“一带一路”的全球史系统论述与建构。中国自身对“一带一路”的历史与区域比较研究存在很大欠缺,弗兰科潘的这本《丝绸之路》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国内的知识空白,以一种西方人视角及全球史的高度建构了一套长达千年的“丝绸之路”史学话语。

弗兰科潘之“新史学”具有如下显著特征:其一,对“一带一路”总体上的“同情理解”,认为是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对世界未来的可能贡献,这使得本书在中国具有较好的接受性;其二,严谨的史学方法和丰富的历史线索及材料,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及知识启发性;其三,“丝绸之路”的复数概念,呈现出东西方不同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段对“丝绸之路”的竞争、经略与建构;其四,风险提示性及风险构成分析,预示着中国的“一带一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充分的战略统筹、精细的战术研判及共同的危机应对。该书可成为国内各个层次致力于“一带一路”研究、投资及战略运筹之人士的基础性读本,也是国内建构“一带一路学”的必要参考文献。

严泉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李伯重:《火枪与帐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推荐语:早期全球化冲击下的晚明中国,其实是处于“锁国不闭关”的状况,僵硬的体制使得有限的技术进步举步维艰,最终难以挽救王朝的覆灭。

乔恩·米查姆:《权力的艺术:托马斯·杰斐逊传》

推荐语:作为一位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托马斯·杰斐逊的伟大之处在于始终坚守民主理想,始终务实面对现实政治,在思想家与政治家的身份不断交替之中,实现了理念与利益的惊人平衡。

保罗·普雷斯顿:《民主国王:胡安·卡洛斯传》

推荐语:正是一种坚忍的政治智慧,才使得胡安·卡洛斯获得佛朗哥的信任,并最终成为元首的继承人,在1974年掌握西班牙的最高权力后,使得立宪体制的转型成为可能。

万昌华

泰山学院教授

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论民主国家——大不列颠的诞生》

推荐语:该书是丘吉尔名著《英语民族史》的第一卷。该卷叙述的历史时期为英语民族从最初阶段到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前夕的1485年博斯沃思战役为止。同年,英国建立了一个新王朝。其时,英语民族的主要特征和制度业已成型,已经建立了一套法律原则和几乎可以称为“民族精神”的公则。哥伦布朝着美洲大陆进发之时,英国的国会制度、陪审团制度、地方自治以及新闻自由的萌芽,都已经破土而出,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田少颖

西北工业大学讲师

温斯顿·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推荐语:这位英国大贵族、前海军大臣、空军大臣、两度英国首相,是近代史上不世出的人杰。一战和二战期间,面对德国这个强敌,他都主张“迂回”战略,一战时未能奏功,二战时则深刻影响了盟军对德战略。更可贵的是,他文笔焕然,思想深邃,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人类历史有重大影响。他本人不仅推动了坦克、雷达的研制,会开飞机,还朦胧预见了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发明。这样的人才在东方社会体制下,难以出现,值得人们思考。

国史发微


萧三匝

独立学者

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推荐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施展此著是为了回答中国如何才能实现大国崛起这一现实命题。作者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过调用多学科知识、思想储备,叙述了别样的中国通史。也可以说,此书整体上是一部史论。对于未来,作者的建言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方向。鉴于当代特殊的语境,读此书需要体会作者隐含的用意及不得已的表述策略,对于个别出于策略的表述,不必苛责。

徐来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钱穆先生在由给清华大学学生上课讲义整理而成的《国史大纲》引言中,写下“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首句如是。由他编写的薄薄不到两百页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则正是这样一本“小册子、大学问”的启蒙读本。书中分别选取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重要朝代的政治得失,脉络明晰,深入浅出,心平气和,娓娓道来,既提纲挈领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一一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学问意境,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怀着“温情与敬意”去了解本国历史的崭新大门,也帮助我们明白社会和历史作为有机整体存在的复杂性,属于#相信我,二十岁前读过人生会大不一样的系列书籍#。

柳渝

法国儒尔·凡尔纳大学副教授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对于蒙古人的入侵,常听人说,主要是元人的野蛮战胜宋人的文明,似乎没有注意到对宋朝自身问题的分析。

读著名汉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谢和耐(Jacques Gemet,1921-)《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一书,隔着纸张和岁月,听到这位法国学者冷静地向中国的知识精英给出了他的理解和回应:

“中国崩溃的真正原因其实与道德松弛无关,而似乎更像是在其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本质之中。有关13世纪中国南方之安定繁荣的印象只不过是幻象。在此幻象背后的,却是国库之年悲剧性的空虚、农村之贫困和不满,以及统治阶层内部的党争。”

谢和耐以法国年鉴学派历史研究的细腻和严谨的风格,在书中描述了蒙古人入侵的前夜南宋临安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谢和耐认识到,中国封建政治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负责,所以不能归罪到儒家文化上去,“这座大厦已是十分脆弱”谢和耐写道,“只要蛮族用力地推它一把,就会倒塌下来。”

严泉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欧立德:《乾隆帝》

推荐语:在乾隆帝时代,中国达到了完美人治的极限。乾隆强调民众福祉,但其统治时期有相当长时间却是历史上腐败最为严重的时期。“康乾盛世”的尾声同时伴随的是皇权的削弱和国家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斯蒂芬·麦金农:《中华帝国晚期的权力与政治:袁世凯在北京与天津(1901-1908)》

推荐语:作为政治家的袁世凯,如何在20世纪初期有效地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大国,其实是需要后人冷静地重新审视与评价。

马勇:《晚清笔记》

推荐语:我们知道有一座历史大山,但我们能够描述的只是大山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一个逼近历史真相的晚清史,还需要几代学者不懈努力。本书在理解历史的真实性上,是一次重要的勇敢尝试。

杨天宏:《革故鼎新:民国前期的法律与政治》

推荐语: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北洋时期的历史,但是对普通读者来说,更为常见的是各种对北洋历史的戏说作品。作为一本不多见的学术著作,杨天宏教授的新作从法政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北洋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野:《民国的政治逻辑》、《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巴黎和会与北京的内外博弈》

推荐语:邓野先生不愧为政治世家出身,他对民国政治的阅读能力独步天下,天下无双。这三本著作都是以国际外交为背景,分析民国政治各党各派复杂的内幕互动。作为历史学家,他用的都是一般人皆可找到的“熟资料”,却能够从一封电报、一则日记的字里行间里面,读出凡人忽视的细节变化。对民国政治的逻辑以及实践,他的分析如同庖丁解牛,丝丝入扣;其理解的高度与深度,令我们这些同行读了,也不由叹为观止。


哲学之思(8本)

李春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老子:《道德经》

 推荐语:老子的《道德经》是轴心时代华夏文明智慧的瑰宝,享誉世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译成外文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的出版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纽约时报》将老子评为古今中外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问道于老子,并对其心悦诚服。老子的道论视野开阔,富含哲理,远远超越了时代。在人心浮躁的当下,老子的“致虚静,守静笃”的思想尤为珍贵。

罗素:《西方的智慧》

推荐语:罗素是西方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世纪的智者”和“世界哲学泰斗”。要系统了解西方哲学的源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阅读罗素的有关著作。对于专业哲学研究者而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无疑是必读书。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该书的姊妹作《西方的智慧》更加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和妙趣横生。


段伟文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约翰·格雷:《木偶的灵魂:自由只是一种错觉》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木偶的灵魂:自由只是一种错觉》(原名“木偶的灵魂:人类自由简探”是牛津当代哲学家约翰·格雷写的一本随笔式的小书。虽然主题看起来有些深奥,但所涉及多为文学与文化层面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作者一半严肃、一半调侃地谈论着“人类是不是知道自己本质上是机器的超级提线木偶?”、“人之为人,是因为有自我意识还是因为自我分裂?”之类玄妙的话题。

从奥莱帕尔迪论机器灵魂到爱伦·坡笔下的丽姬娅,从博尔赫斯的梦境造人到库兹维尔的奇点临近,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以古老而神秘的诺斯替主义为暗黑纵贯线的现代科技文明图景——意识与灵魂最终摆脱物质和身体的束缚以获得自由,但问题是什么可以指引这种无约束的自由?在他看来:“科学探究最后的可能是,人类离不开神话与幻想。那样一来,科学反倒促使人类追求虚幻。”([英]约翰·格雷:《木偶的灵魂:自由只是一种错觉》,新华出版社,2017年。第203页)

我看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其中介绍化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贝尓纳是一个现代诺斯替主义者,在1929年出版的《世界、众生和魔鬼:理性灵魂三大敌人未来之探索》一书中,贝尔纳梦想通过外科手术让人类成为由具有机械躯体的赛博格组成的乌托邦社会,而库兹维尔的上载灵魂式的永生不过是步其后尘。如果你喜欢格雷富有思想的笔触,同时出版的《动物的沉默:人类优越论是一种偏见》、《稻草狗:进步只是一个神话》也不妨拿来一读。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是我最喜欢的哲学著作,没有之一。与其他大多数哲学书的晦涩难啃不同,这本书讲非常通俗易懂。当然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并非因为它不烧脑,而是全书没有一句故弄玄虚的套套逻辑,更重要的是该书对真实世界中的知识与行动的认知闭环的思考打动了我。

恰如哈贝马斯所言,在《确定性的寻求》中,杜威批评了经验主义的“旁观者的知识模式”。在杜威看来,认知活动意味着一种存在与另一种存在的交互作用。认知者在世界之内,其所经验的世界就是一个实在的世界(real world),但其原始状态并非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所经验的对象唯有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才可能被赋予以形式和关系,实在因此得到重构并可能被纳入受控制的变化进程。因此,杜威强调,知识和真理并非科学的目标,科学的目的在于控制,知识的价值取决于操作结果。他将那种认为科学的发现揭示了最后实在和一般存在的固有特性的见解视为旧形而上学的残余,并对哥白尼式的革命做出了反本质主义的诠释:“我们并不需要把知识当作是唯一能够把握实在的东西。” ([美]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

在他看来,如果我们依然要保留真理在科学中的地位,就必须依照科学实践的真实情形对真理这个概念本身进行改造。他认为,真正可与哥白尼革命相媲美的哲学变革在于:放弃本质主义并诉诸经验实在,不再试图通过把握本质而获得绝对的确定性,转而运用主动控制调节的方法寻求高概率的安全性,即把判断的标准从依据前件转变为依据后果,从无生气地依赖过去转变为有意识地创造未来。(同上,223-224)

李文倩

成都文理学院讲师


阿兰·雅尼克 等:《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

 推荐语:阿兰·雅尼克和斯蒂芬·图尔敏合著的《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一书,认为正统的维特根斯坦研究,是将其思想放在英语哲学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但这极有可能忽视了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维也纳人这一文化背景。基于如上信念,此书较为详细地考察了一战之前维也纳文化的繁荣图景及其与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紧密联系。

徐来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瑞·蒙克:《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凡可说的,都能说清楚;凡不可说的,当保持沉默”。如果你不认识这句名言的言说者、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请看看这本书,它展现了一位天才哲学家“生而为人”的高贵的一生;如果你原本对哲学并不感兴趣,也请看看这本书,没准你将从此开始一段哲学探索之旅——曾几何时,当我们谈论哲学时,俨然在讨论高深的专业学科知识,但就其原始意义而言,哲学是爱智慧、重理性的思维方式与生活实践。一旦握有哲学这把权杖,就如同掘到生活快乐的真正源泉。正如书中所呈现给我们的,是“真实于自己是不容违背的责任”,是主人公一生与哲学为伴,严肃地对待生活,理性地看待责任,纵使历经人世沧桑波折起伏,也能最终回望着说一句——“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本力

经济金融网主编


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

推荐语:自林毓生提出“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以来,无数中国学者们寄希望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而且这方面的探索似乎总能引发学术界和思想界的争论。但思想史大家韦政通先生另辟蹊径,从传统伦理的价值及转化入手,将伦理、民主、科学作为重建中国文化的三块基石,并认为伦理代表价值系统,民主代表政治运作,科学代表知识建构,三者统摄而成文化整体。《伦理思想的突破》正是认为价值的更新,将是中国完成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后一场决战,书中明确提出了建立新伦理所需遵循的原则及模式。这种远见卓识历久弥新,放到今天更加熠熠生辉。

唐晓晴

澳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欧文·柯匹 等:《逻辑学导论》

 推荐语:人文社科的学生不一定花很多时间研究逻辑学,但是读一点逻辑学的书肯定是有益的。问题是,要找出一本能让文科生读懂又有可靠知识点的逻辑学著作作,并不容易。我认为柯匹和科恩的《逻辑学导论》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文化之旅(7本)

田飞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

钱穆:《阳明学述要》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主要有三大因素促成了当代中国人心灵与传统文化的和解:其一,正统意识形态“中国化”在逻辑上需要与传统文化和解以续补合法性资源之不足;其二,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告别革命”之客观社会效果,使得当代中国人心灵逐步解除了激进主义的虚妄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然亲和感;其三,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伦理及文化多样性,促成了传统文化的正名及接受。但中国传统文化“三教九流”,庞杂无比,且必然良莠不齐,若不能慎思明辨,亦可能反向“中毒”而结构性抵消中国百余年现代化之有限成果,故矫枉不必过正,不必原教旨化。在诸多的国学宿儒中,钱穆是坚定而有节制态度的,是回溯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可靠路径。但钱穆只是路径,不是终点。

这本《阳明学述要》是钱穆先生引领国人重回中国传统思想世界的重要个案。阳明先生的心学成就与事功毋须质疑,但怎么阅读及如何转化却也并不容易。阳明是接通传承理学的重要资源和路径,其人身结局处的“四句教”融贯凝练,但仍有悬疑,故后世纷扰加插,不一而足。阳明是理学氛围下突围而出的思想家,以“心学”方式重构理学乃至于儒学,教导伦理精义和实践理性,所谓“心即理”、“知行合一”者也。其“拔本塞源论”更是酣畅古今。

阳明学不只是成功学,更是实践理性学,是尊重人心、人性的智慧之学。社会每有“理学”禁锢和僵化,就特别需要“心学”的解构与重构。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家庭个体,唯有“理心之间”才可张弛有度,活络生机。通过《阳明学述要》,你就可以了解及理解心学之微言大义,进而深入追索阳明原著之奥妙,达成心灵与事功的动态平衡。

李腾

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学者中心助理研究员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推荐语:这本书是葛兆光教授在复旦大学为博士生开设专业课的课堂实录,主要聚焦于海外汉学研究中的几部经典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葛兆光教授梳理了西方汉学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并对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这部作品以课堂实录为中心,较为口语化,对许多复杂艰深的问题娓娓道来,也能感受到他在思想流动时的闪光点。

安东尼·格拉夫敦:《脚注趣史》

 推荐语: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小书,追溯了脚注这一学术活动中常见现象的发展历史,在展现了作者之博学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人文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

艾德蒙·威尔逊:《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

 推荐语:本书的作者是20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被誉为“美国最后一个文学通才”。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本书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思想在19世纪发酵、演变的历史。他从米什莱写起,由法国大革命的传统延伸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之后又转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后落脚于列宁和他的小伙伴们。全书如同一本纪传体的社会主义思潮观念发展史,体现了粉红一代知识分子的摇摆和犹疑,读起来时常让人掩卷沉思,嘴角泛起微笑,从牙缝里挤出一句“naive”。

辛允星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启良:《真善之间——中西文化比较答客问》

 推荐语:百余年来,“中西文化关系”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学术话题之一。启良先生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对该话题中的很多具体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语言灵动,思想深刻,逻辑清晰,很好得展现了他对该话题的一些独到理解。本书引经据典,从容自如,最终归纳出了中西文化在求善与求真这一根本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院长、首席专家

刘成纪:《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推荐语:该书是作者研究中国社会早期艺术观念进展的力作,前后历时10余年完成。作者认为,先秦两汉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也是中国艺术最具原创性、最能彰显本土价值的时代。其间由艺术创造衍生、由哲学反思确立的艺术观念,基本规划了后世中国艺术的走向。礼乐是这一时期艺术的核心命题。作为一种观念,它弥散于中国早期礼器、音乐、舞蹈、绘画、图像、建筑等艺术形式中,并决定了中国人关于城邦、国家乃至天下的整体规划。该书追求史料硬度、哲学深度和精神高度的完美结合,被学术界称为“当代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的一部极具开拓性的大美学史、大艺术史杰作”。

萧三匝

独立学者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推荐语:金观涛、刘青峰的所有著作都呈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理论创新精神,本书也不例外。中国思想史很难讲,原因在于要对佛学和宋明理学有深入研究实属不易,而要在此基础上实现贯通更难。此书能用一套理论框架讲透中国思想的发展逻辑,一些见解非常具有创见,适合对中国传统思想已具备粗略了解的读者细品。(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讲至清末民初,下卷讲现代,上卷已出版,下卷正在写作)



文学之美(15本)


徐来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清如许 等译注:《诗经》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是我们祖先远古时期的吟诵,是前世纯净美好的记忆。最接近自然的表达,往往也最触动人心。诗歌中有真、有美,有缠绵悱恻的思念,也有击节而歌的快意;有坚定执着的誓言,也有洒脱无畏的离去。无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建议用一个暑期的若干个午后,细细品觉《诗经》中的情意点滴,慢慢将它融入到精神气质里。因为,以后的以后,你会明白,在成人的世界里,多秉持一些诗意的“慢”和“真”,并不是损失,而是对一世旅途的珍惜;人类的生活不能缺乏诗意。诗意是大地中的河流,是灵魂的香气和“生活的盐”。它并非必需长途跋涉到远方找寻,它也存在于我们尘世生活日复一日柴米油盐的磨砺和感悟里。

戴建业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清)蘅塘退士编,赵昌平解:《唐诗三百首全解》

推荐语(下滑阅读全文):在所有的唐诗选本中,《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民间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名言。可惜社会上许多注家强作解人,许多注本错误百出,用解者赵昌平先生的话来说,“即使享有盛名的注本,其中失注、误注的似非个别现象”,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注本了。赵昌平先生原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是当代著名的出版家,杰出的学者。196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革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历从南北名师。

该书由注释、语译、赏析三部分组成,注释简洁准确,语译优美流畅,青年朋友可将注释和语译对照着读,看完注释还不能把握诗意,可往下看语译以疏通全诗,看完语译还不明了字词典故,可回头再看注释。赏析部分是全书精华所在。作者由诗语而诗法而诗旨,由意兴而意象而意脉,既能让我们懂得“诗意”,也能让我们体味“诗味”。读者要是能背诵书中的唐诗,细细揣摩解者的“赏析”,我不敢担保你以后会写诗,但可以肯定你以后会读诗——面对旧体诗的时候,就不再是只看“热闹”的外行,而是会看“门道”的行家。

唐晓晴

澳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吴楚材 等 编选:《古文观止译注》

 推荐语:现代人很难读完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唐宋八大家,但是可以读一下《古文观止》。这部产生于清代的文选流行极广,它不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人的价值观。

程广云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忠实:《白鹿原》

 推荐语:史诗级长篇小说,当代中国文学经典。它有三个基本层面:表层是家族斗争史,里层是党派斗争史,核心是民族心灵史,演绎了一个国家从传统到现代转型所伴随的撕裂与阵痛。现有秦腔、舞剧、话剧、电影、电视剧等改编。

海子:《太阳·七部书》


 推荐语:海子史诗级长诗,代表海子诗歌最高成就。包括《断头篇》、《土地篇》、《大札撒》、《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弑》、《诗剧》、《弥赛亚》七部书。 是以史诗为主要文体,兼采抒情诗、叙事诗、诗体小说、诗剧等等的综合文体。反映了“大诗”(“真诗”)和“赤道”的艺术和哲学理念。

李连江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

教授

刘泽华:《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推荐语:刘泽华先生是当代最伟大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学者,既有极为扎实的学问,也有更为罕见的独立思考精神。读他的学术著作,能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认识自己;读他的《八十自述》,有助于读懂先生的其他著作。

唐小兵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齐邦媛《巨流河》;高尔泰《寻找家园》


 推荐语:毫无疑义,我们仍旧生活在20世纪中国的革命与战争的延长线上。对于这个躁动世纪,过往的历史叙述与公共记忆充斥的是政治正确的宏大叙事,而历史作品最能让后人感动乃至会通的是历史过程中人物尤其是小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华人世界杰出作家王鼎钧、齐邦媛和高尔泰的回忆录是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私人记录和心灵史,无论是史识、才情与汉语写作的水准都属于顶尖境界,因此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就是一场重温20世纪中国的苦难与变迁的精神漫游,所谓人文主义的教养与视野就是要从这样的历史记忆与深度阅读中慢慢沉淀。有抵抗力的阅读才是严肃阅读,才真正有益于心智生命的成长!

张允若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推荐语:《往事并不如烟》是十多年前的畅销书,在知识界有过重要影响,值得当今新一代青年朋友认真一读。作者章诒和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民主同盟和农工民主党原领导人章伯钧的女儿,是遭受过十多年牢狱之灾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全书以生动的文字、深沉的笔触,叙写了对史良、储安平、张伯驹、康同璧、聂绀弩、罗隆基等知名人士的回忆,真实地反映了1950年代共和国政坛的风云变幻和惊涛骇浪。继本书之后,章诒和又出版了《伶人往事》(湖南文艺出版社)、《顺长江,水流残月》(牛津出版社)等优秀传记作品。这些都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历史的极好素材。

袁鹰:《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


 推荐语:《风云侧记》作者袁鹰是资深的报刊编辑、中共的老党员。他从1953年起在《人民日报》文艺部任编辑、副主任、副刊主编,直至1986年底退休,长期处在文化领域的旋涡中心和风口浪尖,经历过文化领域一系列重大运动和事件,交接过众多文坛大师和名人。本书是他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回忆集锦,是对几十年文坛风云的侧面记录,因此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史乃至政治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胡发云:《如焉@sars.come》

 推荐语:《如焉》是新时期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作者胡发云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的优秀作家。本书以本世纪初发生的“薩斯”事件为背景、以知识女性茹嫣和某市副市长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展开情节,叙写了种种人物和故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当今社会的深层矛盾和体制弊端,栩栩如生地刻划了各类人物的典型形象。作家章诒和曾赞言:“当代无文,唯胡发云《如焉》而已”。此话不虚。作为文学作品,相信它能有力地启示人们更好地去认识、思考和探寻当今社会的走向。

朱正:《报人浦熙修》

 推荐语:著名女记者浦熙修,是20世纪中国报坛的名将、是中国优秀报人的杰出代表。她那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写照。认真了解和研究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的真相和教训,继承我国进步文人的优良传统,做个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人或文化人。作者朱正,也是资深的报人,著名的传记作家,出版有多部传记作品。

路新生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锺书:《钱锺书散文》

 推荐语:《钱锺书散文》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散文集。以书中的内容来看,没有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篇什,大部是一些名著、名篇的评论和讨论治学。所以它更像是一部“学术散文”。钱锺书历经坎坷与磨难,因此他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难能可贵的是他每每将这些生活中常遇见的事与“阅读”、“求知”本身联系起来,因此其中充满了他对“真”、“善”、“美”热烈的向往和对“假”、“恶”、“丑”无情的鞭挞,常有出人意表一针见血的点睛之笔。钱锺书行文诙谐老辣,加以文史哲三家“通吃”的学养,书中的书评以及和治学相关联的部分写得特别精彩。

杨绛:《杨绛散文》

 推荐语:《杨绛散文》的特点和《钱锺书散文》不同。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柔韧,使得这部书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怨却能够“持”、“止”而不过分。书中如对父亲和对老友如傅雷等的回忆文情并茂,是可以当做体味相关时段的“史料”来阅读的,却绝不乏味。杨绛关于“文革”中遭遇的描述很“真”,不仅史实真而且感情真,这一点凸出体现在她对处在大劫难的当时“人心”与“人性”的关注和摹写,细细阅读,对当下关注“人”这个一切人文社会科学治学的要害枢机,具有提示性的、“拨乱反正”的意义。钱锺书研究被称为“钱学”。但如果想真正读懂《管锥编》、《谈艺录》,《杨绛散文》是一部必须而且反复阅读的参考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