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静蕾的恋恋风尘

蓝字关注 佳凝 燕赵超讯 2020-02-25

关注“佳凝影艺”,看世界,爱生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w13467w5vkx


报道|佳凝影艺

编辑|盛       妍





一朝温柔枕,他日刀戈向,是世间最荒诞的残忍。




王朔没遇到徐静蕾之前,就已经名动江湖了。


作为文学界的“顽主”,“京圈”中的老炮儿,他既传统又反骨;既大而化之,又心细如发;既汪洋恣肆,又收放自如。


只是,他的盔甲给了生活,软肋给了徐静蕾。



1


作为在北京大院儿里长大的孩子,在一帮喜欢打群架的“坏小子”中间,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那时的他很乖,很怂,内心惊涛骇浪,外表风平浪静。


能让他波平如镜的最大原因,就是爱看书。沉潜到书的世界里,他便可以独与天地相往来。


军人家庭出身,耳濡目染的结果就是,在高中毕业后他便毫不犹豫地去当了兵,度过了3年的军旅生活。


王朔当的是海军,1978年,海军整编,王朔被调到一个部队仓库当卫生员。


在仓库工作,百无聊赖,同时想象疯长,颇有文学天分的王朔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等待》。


小说的名字就像一个隐喻,等待甘霖降,等待旭日升,等待龙出江湖,等待虎啸长天。



但在退伍之后的几年,王朔的路走得并不顺畅:先是进北京一家医药公司任业务员。


后来做过生意,跑过出租,开过饭店,但无一例外地惨淡收场:“我经商完全失败了,有段时间我们很拮据。


北京有的饭馆是吃完结账,每次在这种饭馆吃饭我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吃冒了钱不够当众尴尬。”


山穷水尽之际,他决定“卖字为生”。


重新开始创作,他便像野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驰骋。


逸兴遄飞,笔走偏锋。


1984年,王朔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


那个年代能上《当代》这样的重量级期刊,大多实力不俗。


那年,王朔26岁,便以黑马之姿杀入文坛。


1988年,他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橡皮人》等相继被拍成电影。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文学界、电影界、评论界,众口一词地将1988年称为“王朔电影年”。



2


彼时,文坛流弊已久,当假大空阉割了一切真实与蓬勃的生命力时,王朔的作品还原了生活与现实的本相,与人性本该裸裎的底色。


就像大家都竭力藏起皮袍下的那点“小”,他却一把掀开皮袍,大声地道:“看,原来这有条尾巴!”


他如同一个顽童,却有着成人的洞若观火,将这个世界的那层伪善面纱一把揭开,然后自得其乐地看着“大人”们恼羞成怒,却无处发泄的样子。


他书中的很多句子,经影视剧传播,都成了流行语汇:诸如“爱你没商量”“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千万别把我当人”……


的确,那时的王朔是“大神”一样的存在。


他策划的《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成为一个时代无法逾越的神话;


他担任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首开中国情景喜剧的先河;


改编自他的小说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更是让初次做导演的姜文成为人生大赢家......


而他为冯小刚导演执笔的电影剧本《甲方乙方》《一声叹息》、《非诚勿扰》等。


不管对他还是对冯小刚而言,都迎来了他们各自事业的巅峰和人生的黄金时代,更给冯氏作品打上了至今都难以磨灭的印记。


翻开王朔的“英雄簿”,看到更多的是两个字:成全。



3


1994年,王朔和冯小刚合伙开了家电影公司,名曰“好梦电影公司”。


当年,徐静蕾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大二,机缘巧合,她以小鹿一样的轻灵跃动闯进了王朔的视线。


徐静蕾有别于其他喜欢安静的女孩,玩的是摇滚,愤青的酷劲,也洋溢着浓浓的文艺范。


他见惯莺莺燕燕,亦见惯秋月春风,但面对清新脱俗、又个性十足的徐静蕾,他还是沦陷了。


他的“洛丽塔”浅笑轻嗔,又一派率真。


可文艺,可叛逆;可小家碧玉,亦能登大雅之堂。


这是最要命的!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几千年来才子佳人的模式从来没变过,只是时代赋予了它不同的形式。


他毫不掩饰对徐静蕾的欣赏:“徐静蕾是摇滚果出身,小时候喜欢摇滚,摇滚果出身在北京范儿是最正的,玩的邋遢帅,完全是不修边幅的年轻人,我特别喜欢。否则我会觉得累,每天描眉化妆,打扮给谁看啊。”



在王朔的运作下, 徐静蕾以电视剧《同桌的你》正式进军影视圈。


徐静蕾22岁那年,对王朔说:“我想拍电影”。


王朔责无旁贷,就将她介绍给了自己的好友赵宝刚。


赵宝刚作为导演,当时名声赫赫,有王朔这个铁哥们相托,他二话不说,让徐静蕾出演了自己导演的作品《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并让她担纲女主角。


自此,徐静蕾扬名影视圈。


两年后,徐静蕾因出演首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火遍大江南北,随之与章子怡、周迅、赵薇跻身四小花旦之列。


那些命运的伏笔,终于在一个适逢其会的时机,谱写出灿烂的华章。


五年后,演技已炉火纯青的的徐静蕾,不想困守一城一池,意图转型,于是又跟王朔说:“我想当导演。”


很多男人只想把恋人和妻子打造成“背后的女人”,王朔的目标则是,全力以赴,支持徐静蕾实现她的一个又一个梦想。


于是四处游说,拉来一众好友,帮助徐静蕾完成了她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


著名导演叶大鹰“屈尊下顾”,贡献了他的表演处女作,姜文和张元也在王朔的邀请下来客串,而徐静蕾则包揽了出品人、编剧、导演和女主等多重身份。


《我和爸爸》一鸣惊人,获得了第四届华语电影大奖最佳编剧、最佳新导演提名、内地最受欢迎女演员奖、金鸡奖最佳处女作奖。


这部电影,成就了徐静蕾艺术生涯的一个惊艳转身,后来,她拍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相对于后者,前者的艺术呈现和张力都要更胜一筹。


2015年,徐静蕾新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上映,网友惊喜地发现该电影的编剧一栏中,王朔的名字赫然在列。


据了解,这是他们继《梦想照进现实》《宫里的日子》后第三次合作,为了帮徐静蕾修改剧本,素来喜欢插科打诨、天马行空的王朔一改自己的写作风格,令很多人看完觉得根本不像出自王朔之手。


“并不是特别调侃,而是改写温情,虽然也有一些比较犀利的地方”。


从徐静蕾的出道到走红,从徐静蕾的转型到大获成功,背后始终都站着王朔。



4


据说圈子里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王朔最好的两部作品,一部留给自己的女儿,一部留给徐静蕾。”


他曾对徐静蕾寄予厚望:“在我们北京这儿,50年代杰出代表是刘索拉,又能写字儿又能唱曲;60年代杰出代表是王菲;70年代我希望是徐静蕾。”


徐静蕾果然没有辜负他的青睐和提携,她顺利转型,并用一系列漂亮的成绩单,让才女之名熠熠生辉。


实际上,在拍摄《我和爸爸》之前,他们已经分手。


但对徐静蕾的吁求,他随叫随到。


用当爹的心情去宠溺一个女人,在当今文坛,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散碎银子不值钱,宝马香车不值钱,他动用的是他的全部资源,送给她的是远大前程。


分手了就反目成仇,失去了就玉石俱焚,这样的“逞凶斗狠”他做不来,他的快意恩仇没有半点用在女人身上。


他的混不吝给了作品,他的满腔柔情给了徐静蕾。


他为她一路保驾护航,直至梦想穿过云层,照亮了现实。


别人问王朔问什么会那么赏识徐静蕾,王朔说:“我喜欢她像男人一样地活着。”


当年徐静蕾为了“正大光明”地与王朔谈恋爱,去找沈旭佳,说,“我已经在你家大摇大摆出出入入,你就把他让给我吧。”


沈旭佳淡定地对这个比她小了整整二十岁的姑娘说,“你不懂,我是他妈,你代替不了我。”


她以为相濡以沫可以胜过对荷尔蒙的贪恋,以为天荒地老可以胜过“意乱情迷”。


但她错了!


王朔在通往徐静蕾的路上已经“迷途”难返。


每个女人都曾天真地以为,自己在丈夫心中,是无可取代的唯一,直到这个“唯一”成了“之一”。


极度自信的结果,往往是伤得体无完肤。


1996年,沈旭佳跟王朔离婚,随后远走美国,多年以后王朔说最对不起的就是沈旭佳。


但王朔与徐静蕾也未终成连理。



5


2010年,徐静蕾自导自演了一部《杜拉拉升职记》,成为大陆首个票房破亿的女导演,也进一步巩固了她在中国导演圈的江湖地位。


在这部电影里,她与黄立行火花四溅;戏外,两人亦电石火光。


黄立行之前,徐静蕾还与著名音乐人,以及小生黄觉皆有过交集。


纵观她的感情史,她喜欢的无非是两类,一是才子,二是帅哥。


这些人或者才华横溢,或者率性而为,大多不是传统意义上中规中矩的男子,也无达官显贵。


爱上爱情,而不是其他的附加值,是她一以贯之的个性,与她素来追求自我的理念紧密契合。


王朔呢?在徐静蕾之后,又喜欢上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她眉眼俏皮,古灵精怪,和当年的徐静蕾如出一辙。


他再度地,不遗余力地帮助她。


这种巨大的成就感,也许不啻于他当年写小说带给自己的无上满足。


而王朔与徐静蕾,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不是执子之手的结局,未尝不是最好的善终。


两人在各自的生命中,渐行渐远,却又遥相呼应。


她被记者问起成名的经历,直言王朔是她一生的贵人。



对于他们现在的关系,她也从未讳莫如深:“我觉得分手之后还是可以成朋友,而且可以成很好的朋友。我有一个男朋友,二十年了,几乎每天还会打电话。”


王朔谈起徐静蕾,如同说起他的至亲,他毫不回避自己的别墅是徐静蕾给买的,“我死后愿意把钱都留给她。”


但凡念着对方的一点好,也不至于让很多如胶似漆的感情,最后变成鸡飞狗跳。


一朝温柔枕,他日刀戈向,是世间最荒诞的残忍。


2015年年初,受徐静蕾之邀,王朔消失八年后来首次接受媒体专访,除了徐静蕾,没人能请得动他。


在这个圈子里多年,他还没养成八面玲珑的习惯。面对镁光灯,和摄像机,他浑身的不自在。


人们发现,他和宠物猫对视的那张照片,状态最舒展,当然,那是徐静蕾给他拍的。



6


这几年,王朔虽然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是他不在江湖,却与江湖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他最辉煌的时候,冯小刚对其仰之弥高,膜拜有加,在自传中,他写遇见王朔那是“抬头望见北斗星”。


只是后来,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人绝尘而去,一人悠哉于人间。


在他看来,媚上者必欺下。


他也曾在一段访谈中暗讽冯小刚:“有一个拍商业片很顺手,多少有些急功近利的朋友,前天低三下四的请我写剧本,被我当着另外两个朋友用近乎无礼的方式拒绝了!还顺带贬低了人家一顿,教育了人家一顿。”


那种大大喇喇、直来直去的性格老而未改,几分才气,几分真气,几分痞气。


你去继续扮演你的崇高,我不屑当天使。


爱谁谁。


谈及他的夙愿,他曾说,“我有一个心愿没了,我希望再有一世,我当一个普通人,去当我的大堂副理去。再有一世我也不想这么乱七八糟的,我也找一女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得过一辈子这个我才不再来了。否则人间给我的记忆太不好了。”


钱钟书说,一个人的名声经常是误解加上讹传的总和。


误解也罢,讹传也好,他并不关注众说纷纭的噪音。


有道是:


“半人半我半自在,


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亲半爱半苦乐,


半俗半禅半随缘!”


这生旦净末丑的舞台,这魑魅魍魉的世界,能于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嘈杂之外,觅得一份人生大自在,夫复何求!






相信爱的年纪,没能唱给你的歌曲,让我一生,酒醉中常常追忆。



【强烈荐读】中美博弈的终极时间表



长按图片关注“佳凝影艺”↓↓


更多文章


换一个人结婚,婚姻就会好吗?4位大师告诉你,真正维系婚姻的是…

有一种幸福,叫父母健在

宜家的销售阴谋

凌晨四点的江湖,丝毫不怕孤独

ICU里,那些见过死神的90后

那些深夜的眼泪,只有接线员知道

纹身里,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83《射雕》为何动听又诡异【附翁美玲绝版翻唱】|深度乐理分析

日本网站揭露人妻秘密,撕开婚姻的一万种不堪

美国对伊朗开火│中国迎来战略喘息

广 告




合作及转载请联系佳凝影艺客服↓↓

读者投稿:jnfilms@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