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宫廷,这个人不曾把李鸿章放在眼里
来源:《国学》,2012年第7期
原题:《李莲英戏弄李鸿章》
1911年3月4日,前清的大太监李莲英去世。作为慈禧身边的人,李莲英在朝中也是有点地位的。就连李鸿章这样的大角色,也吃过李莲英的亏。
清朝时,内宫太监李莲英仗着主子慈禧的宠爱,权倾朝野,飞扬跋扈。人人都像敬神似的,对他又敬又畏。而身居高位的李鸿章,却对这个阉人不感冒,时不时地还对李大总管冷嘲热讽一番。因此,虽然李总管和李中堂三百年前是一家,但两人总是冷脸相向,各自为政。
李莲英是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他想:李鸿章这老小子,居然敢轻视我,真不知天高地厚,得给他点颜色瞧瞧。
那天,李莲英突然一改常态,笑嘻嘻地凑近李鸿章耳边低语,说老佛爷近年有意静居,想把清漪园修缮一下,颐养天年,只是银根紧缺,无以为计。李大人是朝廷重臣,若能体仰上意,玉成此事,以宽太后圣心,当立下不世之功。
李鸿章一听有巴结太后的机会,一时激动,遂不计前嫌,当即献计献策,同李公公商量,自己可以借办新式海军,责成各地县府筹款资助,然后从中提取七成作为太后装修清漪园的费用。
李莲英笑容可掬,当即竖起大拇指谄媚地说:“李大人高明!不愧是读书人,见多识广,再难的事,在你这儿也能迎刃而解。佩服,佩服。”看到李鸿章很受用的样子,李莲英心里憋了一肚子恶气,但他表面不动声色,继续说:“小的求李大人好事做到底,帮人帮到家。烦劳您辛苦一遭,去园内踏勘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修,做到心中有数。老佛爷问起来,我们也好回话。”李鸿章见他想得周到,说得在理,当然点头赞成,压根儿没想到这个不男不女的家伙在玩心眼,斗阴招。就这样,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借口不能奉陪,派了个心腹小太监领着李鸿章园前园后,园左园右,仔仔细细转悠了一天。
事隔几天,李莲英刻意赶着光绪帝大动肝火之际,像说闲话似的告诉光绪,听说李中堂那天带了小跟班,在清漪园足足玩了一天,好不痛快。
光绪4 岁就进宫当皇帝,慑于慈禧的淫威,一直是个傀儡。虽身处皇宫内苑,却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眼下,闻听李鸿章一个中堂,竟然大摇大摆地在他的御苑禁地游玩,觉得自己的皇权受到了极大的藐视和侵犯,于是盛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将李鸿章“交部议处”奉旨“申饬”。
所谓申饬,就是由皇帝、太后各派一名亲信太监,捧着圣旨,指着“罪臣”的鼻子,当众辱骂。被骂的人既不能申辩更不能回骂,必须伏在地上谢恩。因为这骂人的太监,代表的是最高权力呀!若是骂人的执行者用文明的骂法,尚可忍受,可多数太监狗仗人势,常常把全天下最不堪入耳、最恶毒下流的话,像泼脏水一样,劈头盖脸地朝你泼来,骂到最后还要跺着脚喝令“混账王八蛋滚下去”。这样的惩罚虽不伤皮肉,可对饱读诗书、深谙廉耻的官员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其时,因受骂不过,一气成病,呜呼哀哉的官员大有人在,比如御史张百熙,就因无钱贿赂“执法者”,遭受申饬而抑郁死去。
俗话说:“破财免灾。”
李鸿章是何等精明之人,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样的官场潜规则、潜交易不知道?他立刻找人送给李莲英5000 两银票,并给两位执法太监各送400 两雪花银。于是,太监在责骂时,嘴巴就短了一截,喷出来的骂词自然就“文雅”了许多。最后说了句“下去吧”,敷衍了事。而李莲英看到李鸿章俯首告饶,自己也出了心中那口恶气,既挣了面子又捞了银子,乐得“和气生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冷静下来的李鸿章,知道自己吃了李莲英的哑巴亏,尽管心里恨不能饮其血、啖其肉,但表面上却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如同对慈禧一般恭敬,不敢轻慢。从这件事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平时对你不理不睬,突然间热情有加,想要帮助你,好比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时候,你一定要千万小心。否则,被人戏弄,受了侮辱,甚至脑袋都搬了家,还不知道哪一步踏错。
☞喜欢的文章一定要分享到朋友圈呀!☜
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