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德国靠什么发动战争?
在中文互联网里,喜欢“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种理论的历史发明学家如“过江之鲫”。
他们一天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摘取完整事件中的“片段”,然后根据自己屁股的位置进行“再加工”。
某度一搜一大堆
最后,把“加工”出来的狗X文章火急火燎的灌给读者,其中一个集大成的就是:“美国在二战前为Nazi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这些文章的潜台词就是“希特勒的上台正是美国企业帮忙”“Nazi的崛起和扩张正是美国在给他们输血”。
今天,让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一战后的美国企业会和德国做生意。
首先,在美国联邦政府权力扩张的过程中,美国总统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尤其是关于战争和国际贸易方面更是如此。
1917年,美国通过了一部《对敌贸易法案》,这部法律赋予“总统没收与宣战国家交易的自然人或法人的财产和禁止相关贸易的权力”(受这个法案影响,至今古巴仍在美国的制裁名单上)。
事实上,这部法案并没有影响1941年之前美国企业对德国的贸易,不论此时德国的主政者是威廉二世、兴登堡还是希特勒。
比如:“1929年7月,美国通用大举购买Osram股票,···而且通过签署一系列技术协议,通用还将大量的技术专利转移给了A.E.G,···A.E.G在通用董事会没有一个人委员,但是通用在A.E.G.董事会却有5个委员。1926-1929年间,德国法本公司与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已经签署了一系列共同研究氢化反应的协议。”
再比如:“1938年,美国通用公司在柏林开了一家组装厂为德国陆军提供卡车。双方的这一合同价值数百万美元。”“1933年至1939年,在Nazi德国的军事机构中营业的美国公司超过60家。”等等。
但是,这一切都中止在1941年之前,同年的12月11日德、意两国正式对美宣战。
1930年,Nazi新总部“褐宫”启用仪式
其次,你是否知道美国这些大公司什么时候开始投资德国的?
最晚于1929年,而此时的希特勒和他的Nazi只拿下了国会议席中的12个,只占总数的2.6%,而身为奥地利公民的希特勒要等到1932年才能正式拿到德国国籍。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美国这些大公司想和Nazi勾结起来的难度,就好比一群远道而来的波斯人,找到了此时还只是一个红巾军头目的朱元璋,并给他大把的钱,相信这个小团伙的领袖很快就能登上权力宝座。
Nazi历次选举结果
这是历史不是穿越小说,美国公司如果有这样超前的先见之明,就不会在二战时期给前苏联生产那么多战略物资了。
那么问题来了,德国是如何突破《凡尔赛条约》的约束,弄出100多个师来的呢?
答案:是靠财政扩张与掠夺。
1.财政扩张计划
通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发展,德国的经济基本得到了复苏,仅1933年,德国的GDP就达到了737亿帝国马克。
1933-1938年,德国在外贸领域推行“划拨清算制度”,不仅在中欧和东南欧日益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优势。而且德国重工业生产己比1928年增加43%。
二战末期德国坦克厂,地上散放着很多由迈巴赫生产的700匹马力坦克发动机
1932-1938年间,德国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煤产量由1933年1.26亿吨增加到1938年1.95亿吨;发电量从1933年186亿度增加到1938年455亿度。
这一时期,德国的工业发展已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其它西方发达国家。
而在1933年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后,他最早的重整军备计划,就是由时任德国财政部长的沙赫特提供资金支持的。
但这些扩张军备的计划不断被扩大,沙赫特最初同意拨出43亿马克重整军备,仅仅一年后的1935年,军备开支就至少超出了20%。
到了1938年,Nazi德国的累计军费开支已经达600亿帝国马克,所占国家年度财政预算的比例也从1932年的4%增加到了1938年的50%,相当于德国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
同年的英国军费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美国就更少了仅为1%。
同时,希特勒通过推行普遍兵役制,反对妇女从事职业活动等政策措施,使得大量的人口进入到军工业,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劳动力短缺。
到了1939年,德国不得不征用了120万的外国劳工,将全国的劳动时长由40小时增加到48小时。
战争初期德国飞机制造厂里整齐摆放的快完工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正是由于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于军事工业,德国的军工生产才得以迅速增长。
到了二战前夕,德国生产的武器和军事装备与1933年相比,已经增长了11.5倍。到了1939年6月1日,德国海军不仅有一定数量的驱逐舰、巡洋舰和潜艇,而且还有排水量为4万吨的战列舰,各类汽车的拥有量达到200万辆,坦克达到约3000辆。
1939年,德国的军火产量是美、英两国军火产量总和的2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Nazi的宠儿”——飞机制造业。1933—1936年,短短3年时间,该产业占德国GDP的比例提高了8倍,从0.2%增至1.6%,德国的飞机制造产业出现了爆炸式增长。
2.掠夺和侵占
除了本国财政极大倾斜于军备,为了获取德国本国急缺的工业原材料和硬货币,从而引发了吞并奥地利和参与西班牙内战。
站在希特勒右手边的就是奥地利总理——阿图尔·赛斯-英夸特
1938年3 月13 日,Nazi的傀儡——奥地利总理阿图尔·赛斯-英夸特便使奥地利归属于第三帝国,仅仅4天之后,德国马克就在奥地利开始流通。
而此时德意志帝国银行的金库,由于希特勒的疯狂扩军早已空空如也,奥地利的外汇储备正好被运往德国的帝国银行。
奥地利的外汇储备中有7.82亿德国马克,其中3.45亿是官方储备,其余来自私人,这笔资金的汇入让德意志帝国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了一倍多。
图为1938年3月14日,德军进驻奥地利萨尔茨堡,奥地利人站在街边欢迎德军的到来
对于奥地利这个亲儿子,德国一点都不客气,帝国元帅戈林指出:要以扩建能源设施,提高矿藏开采。
在德奥合并前的1937年,奥地利的铁矿开采量为188万吨;到了1939年,铁矿开采量就提高到289万吨;石油开采量从1937年的3.29万吨,上升到1939年的14.4万吨。
1938年德国占领苏台德区后,因为与战争有密切关系,整个捷克的化学工业、矿产工业、钢铁业、机器制造业、电气工业、纺织工业和玻璃制造业,大约2317个企业以及占全国人口总数51%的相关从业人员,一块打包纳入德国的战争经济。
图为1938年的3月14日,德军士兵抵达萨尔茨堡,沿途受到了当地奥地利人的热烈欢迎
通过攫取苏台德区,德国获取了捷克66%的煤炭、70%的钢铁、80%的纺织业,进一步壮大了德国的经济实力。
除了掠夺奥地利的外汇和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的榨取捷克的工业产能,希特勒德国不愿意放弃一切滋养战争机器的机会。
为了攫取资源,希特勒德国积极参与到西班牙内战,通过西班牙-摩洛哥运输公司,每年从西班牙汲取了大量的资源,例如在1937年1月初,西班牙-摩洛哥运输公司从西班牙运输了120万吨黄铜矿,佛朗哥由此换取了德国大量的枪炮军械。
1940年,在德军攻占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后,他们很快就攫取了多达8.1万吨的铜,而德国最终从法国攫取的原材料共值130亿法郎。
3.“铁杆”盟友的支持
德国一边不断榨取奥地利、捷克等国的资源时,另一边,它和“铁杆”盟友的贸易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1939年8月19日,苏德两国在柏林签订了贸易贷款协定,根据协定,德国在今后七年内给苏联提供两亿马克贷款,而苏联给德国提供1.8亿马克的原料物资。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现场
4天后(8月23日)两国签署《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1940年2月11日,德苏两盟国签订了更深入的《德苏贸易协议》,这次贸易规模是前一年贸易贷款协定的四倍之多。
根据条约规定,苏方在前12个月内提供包括服务费在内的,价值约800万马克的原材料:100万吨的畜用谷物和豆类;90万吨石油;10万吨棉花;50万吨磷酸盐;10万吨铬;50万吨铁矿;30万吨碎屑铁和生铁;2400公斤铂,除此之外还有锰矿、金属、木材及相当可观的其他原材料。
这份贸易条约让德国得以绕开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在条约签订的第一年,德国便从波兰的德苏边境收到数十万吨的谷物、原油以及其他必须的原物料,两国成交额达到6-7亿马克,比如:1940年,德国进口的石油中三分之二以上来自苏联。
1940年2月-1941年6月,德国从苏联进口的货物量占德国总进口量的百分比
除此之外,苏联还提供北极海航线给德国使用(货船或是伪装巡洋舰)。
这些措施就解释了下面这张图:
1924-1940年之间,德国的外汇准备
在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前,德国几乎中断了对苏的贸易,而苏联直到1941年6月底依然严格遵守贸易协定。
就在德军入侵苏联前11个小时,从苏联的货物列车还在开进德国。
以上三种原因,就解释了为什么德国人在明明已经没多少外汇储备的情况下,依旧弄到了足够的原料下发动战争。
至于美国人在德国的投资,在1941年就被德国政府没收了。
(完)
·近期好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