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为什么说「入关学」是一种强行意淫? | 循迹晓讲

天息灾 循迹晓讲 2020-10-30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天息灾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4200字,大约需要1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最近,“加速学”和“入关学”突然火了起来。


这两个“学说”的粉丝或许是简中网络世界里最大的两个“键政(键盘政治家)”群体。第一个概念暂且不谈,单就第二个“入关学”聊聊我的看法。


作为键政圈里的显学,“入关学”起源于键政家聚集的X乎


▲“入关学”学者眼中的世界格局 图源于网络


该学说的核心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把当今的中美关系类比为正在崛起的建州女真(中)和日落西山的明帝国(美)。多提一嘴,除此之外,还有人根据两国关系提出“翦商”论(武王伐纣)、“东出”(秦出函谷)论等,但这些“学问”影响力都远远不如“入关学”存在感高。


在键政学者眼里,大明(美)总是将建州女真(中)视为蛮夷,所以入关干翻大明成为女真的宿命。


然而这种拿古代王朝更替来类比现代国际关系的,一厢情愿式的观点,不仅肤浅而且Naive。

 

01

入关不是想入就能入

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的北京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分界点,其西北面是中原王朝的传统对手蒙古人的地盘,而东北却是临近朝鲜半岛。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隋唐五代传》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循迹讲堂APP


朝鲜半岛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一块极其危险的地块,那里有着自己的文明,借助长白山等天险,隋唐两代帝国都曾为了征服它(高句丽)而精疲力尽。


而高句丽的王朝不时在中原王朝陷入动荡的时期自动转型成割据势力,并依仗关外的广袤腹地威胁中原帝国。


▲北京及周边的地形沙盘 图源于网


因为北方(气候、与游牧民族接壤等原因)尤其是关外的东北地区在古代不适合发展稠密的城市系统,也不能组织起数十万的军队。


在满清入关前,没有任何一个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实现过对汉族十八省的吞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那时的关外人口撑死五百万,而中原地区的人口再少也是千万级别。


而满清要想入关成功,就必须获得一个千古难逢的时机。


毕竟“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一个民族的崛起也是如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1626年9月30日) ,清朝奠基者,后金第一位大汗。 图源于网络


公元1559年,建州女真的天降伟人努尔哈赤出生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建州女真与宗主国的关系十分融洽,明朝边将也十分乐于让他们帮着维护边境的和平。


努尔哈赤的祖父辈就曾为明朝效命,而明朝之所以要用到他们,是因为虽然在洪武帝时期蒙古人败走漠北草原,但是“元寇”并没有被赶尽杀绝,成吉思汗的后代依然时不时威胁着明帝国的北部边境。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大清帝国》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循迹讲堂APP


虽然是渔猎部落,但是建州女真武士同样是弓马娴熟的优质骑手,让他们对付扰边的蒙古人绰绰有余。


当然,明帝国也时刻提醒着自己“养虎为患”,为了防止任何一个女真部落取得主导其他部落的霸权,明帝国蓄意挑起女真不同部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为了达到让女真部落内部自相残杀的目的,明帝国采用了一系列手段,例如直接军事干预、授予各个部落首领明朝官衔。


主要女真部落的分布 图源于网络


1583年,出身建州左卫指挥使世家的努尔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误杀,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遗甲”(有待考证)起兵,开始了他之后建国称汗的道路。


与之前一味臣服或选择同明朝直接对抗的诸多女真领袖不同,努尔哈赤起初仍然依靠明廷所授予的官职来发展自己的实力,表面称臣,暗中称雄,聪明地利用时局,逐渐在大体上统一女真、降服临近的蒙古诸部。


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以凝聚部众,还令手下学者额尔德尼和大臣噶盖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新的文字来拼读女真语(即后来的满文),逐渐解决了当时女真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文或汉语所带来的诸多不便。


女真统一 图源于网络


如果运气好,在经过女真几代人的奋斗,估计能够霸占朝鲜半岛,甚至不时和蒙古人展开厮杀,成长为一个地区性强国。


大明再窝囊,但依靠农耕民族庞大的劳力,生产庞大产品剩余,并借助地势修建一些堡垒还是能做到的,正是明帝国在关外修建坚固的据点,成为日后抵抗八旗军队的利器。


而满清军队想要入关却得突破山海关等一系列的军事堡垒,要么手中有大量懂得工程学的人才去定点爆破,要么拥有乌尔班大炮级别的攻城武器,否则这是游牧民族无法跨越的天堑。


所以,想入关就必须考虑历史的进程。

 

02

不争气的大明


如前文所说,虽然明帝国长期以来非常注重分化关外地区的地方势力,但再坚固的堡垒也扛不住自己人的致命一击。


就在辽东总兵李成梁眼皮子底下,努尔哈赤的部落联盟迅速崛起,这让帝国在关外延续百年的战略布局功亏一篑


虽然明帝国在关外的战略已经破产,但帝国凭借自己庞大的资源、雄厚的家底还能勉强维持,从历史经验看,只要把满清的铁骑挡在关外,断绝和满清做贸易,这种北方边缘政权,多熬几年自然也就土崩瓦解。


▲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西南边沿,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军事屯堡 图源于网络


可帝国却偏偏到了自己生命周期的关键时刻。


首先是明帝国的兵制非常有毒。明王朝执行的一套在中国历史上归纳为府兵制的体系,本意就是国家授田给军人,和平时期搞生产,战争时期打战。


元末明初,因为当时的生产秩序荡然无存,有军田保障的军户们自给自足,生活水平高,打战自然没有问题。


这种制度的利处显而易见:在并未给国家增添负担的同时保持了很高的战斗力和效率。朱元璋自夸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可是坏处也同样存在,首先军田的受封往往在祖籍之地,而大部分士兵的驻地却在千里之外。


永泰古城,现址甘肃景泰县寺滩乡,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城墙上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如此完备的设计,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于网


此外根据大明律,军户还享有免于被地方政府征税,并且军田免受一切债务追讨的特权,而军户家族往往通过经商牟利后,购买土地再并入已有的军田(由此操作后,万一后代落魄还可以故意将军田卖给平民,后借口是军田而取消交易,从而霸占平民买田钱,可谓是千金不换的家业)等等,从而进行制度套利。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大明王朝》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唯一的问题是,在边塞当兵服役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去。那些家族势力庞大的军户家族就想出一个天才的办法,做一个家族基金,谁去服兵役就让谁每个月拿相当于当地平均收入2倍的金钱补贴。


这种金融安排非常常见,以至于一个人在服役的时候往往可以收获两份钱,一份家族发,一份朝廷发。


这种情况下被派去驻守边疆的人只求活着(死了没钱拿),经年累月之下,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自然堪忧。


▲土木堡之变 于网


例如土木堡之变和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算是让朝廷勉强想明白了,府兵制已经完蛋,只能开始换一套玩法——募兵制。


可是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措施不仅冲击帝国内部的既得利益者,更是需要大量的金钱为改革开路。


例如,以募兵制为主的万历三大征,仅援朝之役就耗资700万两,宁夏之役耗资200万两,播州之役耗资至少200万两。


另外,明代军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养兵多,帝国初期时的军队就有约一百多万,到了中后期,随着战争越来越频繁,帝国需要养的兵膨胀到400多万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 图源于网络


要知道万历皇帝的小金库光禄寺也就一年17万两的花销,帝国一年的岁入在神宗之前不过一年2000万两的水平。


而万历朝三次大范围的对外用兵的军费支出就高达1460余万两,其结果直接导致帝国的财政出现危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动摇国本的危机,虽不能根除但必须想办法缓解,而办法无非还是四个字:开源节流。


单从节流上看,雷打不动的军费和皇帝本人的支出(造一个行宫可以400万两),维持帝国臃肿的官员系统正常运转的经费,都是不可能节省,除此之外,帝国各处的朱家子孙也要进行供养,这些钱也不能省。


那么,只剩开源一条路。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 图源于网络


在万历亲政前,张居正的改革就囊括了两条非常重要的“开源节流”的方法:一是重新丈量土地,把不在官方名册上的土地,重新纳入税收系统;二是重用威继光等将才,稳定住保定、通州、密云等地的防务(俺答受封一个原因就是其侵略到北京,不得已给的赔偿金);三是开通边市,减少北部边境的防务压力


但张居正死后,除边市还残存外,其改革基本被废除。


可是开源还是得开源,为了满足皇帝的花销、补充军费,在不相信官僚的基础上,万历命太监及亲随赴全国各地,上演了一出矿税闹剧。


然而,作为无脑指挥的结果,矿税没收多少反而加剧了官民矛盾,而更容易扎出水的商业税,却因饱受地方官员敲诈不能转化为国家税收。



03

皇帝“瞎指挥”


本来三大征后,朝廷与民间的矛盾就变得空前紧张,而加征三饷引发各地民变,饥荒和战争导致的瘟疫大流行让整个系统疲于奔命。


整个明帝国在神宗一朝就出现了败亡之相,但对外靠堆人命守住山海关,对内实施招抚政策,整个系统还算运转正常。


原本明帝国可以熬过不利局面,可偏偏天公不作美,这个时候帝国迎来了一个小冰河时期,粮食的大范围减少让整个国家陷入危机,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


小冰期对历史的走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于网络


但必须说明的是,小冰期并不是导致明帝国崩溃的主要因素,因为很多历史上存在过的王朝(宋朝,汉朝早中期)也面对过特殊气候的挑战。


导致这个老大帝国崩溃的最关键原因在于皇帝的瞎指挥。


或许是大明帝国的列祖列宗没有保佑他的子孙,1627年,天启帝临终前选择了信王朱由检。


在崇祯在位的17年中,前后更换的内阁成员多达50多位,仅兵部尚书就换了14位之多。这还不算,为了贯彻“开源节流”的国策,崇祯皇帝把安抚蒙古人的那份也给砍掉了,让蒙古人踏踏实实的站在了满清一边。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图源于网络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经验,在帝国漏出败亡之相时,即便采用下下策,只要一直执行下去总会有一些效果,如果帝国中枢的决策团队频繁换将,还把为数不多的盟友搞成敌人,不用外敌陈兵边境,自己内部系统就会给你玩“宕机”。


按照剧本,清军入关后,如果要守住已攻克的城池,就必须分兵,满蒙八旗的联合,有效兵力不超过十万人,换句话说,以清军的兵力最多就能攻打到保定,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出现战线太长无法补给的情况。


万万没想到的是,明朝的军队不讲究对崇祯忠诚,待崇祯帝上吊自尽后,被迫投降、主动叛变的明军被满清收编为绿营,而明清战争的后期基本就是汉族军队对决汉族军队。


在加上崇祯直系后裔不知所踪,南明政权陷入了各自为政,军阀割据的局面,被清军逐个击破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结语


明帝国末期的种种乱象显然不能与当代美国社会相提并论,而中国也绝不是16世纪末明帝国关外迅速崛起的建州女真。


如果要在历史上硬要找一个类比,美利坚更像是刚刚战胜汉尼拔的罗马共和国,正在对自己史无前例的地位感到迷茫,而中国更像是在波斯帝国遗迹上崛起的,野心勃勃的帕提亚王朝,自诩为东方正统,可终其一朝都没能兵临罗马城下。


这些“入关学”的拥趸,他们显然没有认真了解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细节,这门所谓“学说”是对一段复杂历史混囵吞枣后的“灵光一现”,用500年前东亚帝国兴衰的历史强行解读现代国际关系,倒果为因以供自己意淫。


该学说的拥趸(相当多的年轻人)很多成长在B站这种泛二次元文化圈里,依靠着自己对历史浅薄的认识,明明没国师的水平却偏要揽国师的活。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富强,那是国际政治学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需要“术业有专攻”的专业人士来研究,如果“入关学”这套东西被某些人接受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大部分北京出租车司机师傅都能成为肉食者的座上宾。


(完)


「公知」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循迹晓讲


希特勒宣称的纯种“雅利安人”,到底从何而来? | 循迹晓讲


强人的宿命:朴正熙们为何难逃部下反叛?| 循迹晓讲


郑和下西洋“光顾”过的港口要地,后来都经历了什么?| 循迹晓讲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