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战争与季节:古代游牧民族一般会选择什么季节南下劫掠? | 循迹晓讲

方生 循迹晓讲 2021-03-23


|循迹晓讲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方生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32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古代战争中,很少有在寒冬腊月打仗的。那么古代打仗,会不会专门挑合适的季节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古代战争和季节的问题。



古代打仗,首先,肯定会尽量避开冬天当然这里说的主要是指亚欧大陆的古代,而且是纬度比较高的地区,南方打仗,甚至赤道打仗,当然不管你春夏秋冬了。


而在高纬度地区,万一下大雪,路不好走,无论是行军还是后勤,都很困难,最后死在战场上的没几个人,结果全都是冻死饿死的。


比如说亚欧大陆的西半部分,欧洲,古罗马出征打北方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都是在三月份,春暖花开的时候,所以,古罗马的历法里边,三月就用战神马尔斯的名字命名,后来演变到英语里,就是三月march,而英语里边march也有出征、进军的意思。


|罗马军团 图源于网络


亚洲也一样,比如说日本,战国时代有一位军神——上杉谦信,15岁出道、49岁去世,一生指挥70场战役,43胜25平,仅有两次败仗,就算是后来接近统一的织田信长,也不是上杉谦信的对手。


但是,这样一位军神,拥有的地盘却不大,除了自己的越后国以外,只有后期拿到了越中一国,要知道,日本的“国”很小,上杉谦信打了一辈子胜仗,充其量也就是个大号县长。


为什么呢?主观原因有很多,比如说他打仗经常都是举义兵,不以侵略别人为目的,等等。


|上杉谦信 图源于网络


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原因,越后国在日本本州岛的北部,山地居多,上杉谦信每次春天南下,但是八九月份就要准备撤退了,因为再不走的话,到了冬天,大雪封山,他的军队就回不到越后去、粮草物资也没法从越后输送出来,万一敌人反扑,自己没法坚持到春天,到时候连退路都没有。


这样一来,每次上杉谦信打赢了仗,占领了地盘,等到冬天要来了,就只能自己放弃,导致他直到死也没能把战场上的胜利转化为胜果

 

由此可见,整个亚欧大陆,在古代打仗,受到季节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而在古代的中国,还有一个季节非常特殊,就是秋天


古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对外战争,就是打北方的游牧民族,而秋天正是水草丰美的时候,也是马匹吃得最好的时候,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这个时候也最强。


所以,通常来说,北方游牧民族喜欢在秋天南下,而中原王朝主动出击游牧民族的时候,都要尽量避开秋天。比如说,中国历史上对游牧民族最强硬的两个时代,汉朝和唐朝,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

 

汉与匈奴三大战役示意图  图源于网络


先来说说汉朝,无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对匈奴大举出兵,基本上都是在春天。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先后在这一年的春天和夏天,两次进攻匈奴占据的河西地区,都取得了胜利;元狩四年春天,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锐骑兵北击匈奴,攻克单于王庭,烧了匈奴积累的粮食,大胜而还。


而最后匈奴被彻底消灭的时候,是在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外戚窦宪犯了罪,主动请求出击北匈奴,将功赎罪。


因为窦宪着急出兵,所以等不到第二年春天了,但还是赶在秋天到来之前,夏天六月,一路北上,大败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功。


窦宪以此不世之功,不仅免除了死罪,而且被封为大将军,地位比三公还要高。


窦宪破北匈奴之战示意图  图源于网络


两年后,东汉对匈奴发出最后一击,这次的准备比较充分,所以出征也是在春天二月,这一回汉军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俘虏北匈奴皇太后,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踪,从此以后,曾经对中原形成巨大威胁的匈奴势力,就彻底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那你说我不信邪,非要秋天出兵去打游牧民族行不行呢?还真有。那结果呢?惨败。


汉武帝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这一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从酒泉出发,率领三万骑兵,在天山一带与匈奴交战。


接下来,汉武帝打算派李广的孙子李陵负责给李广利搞后勤,但是李陵表示,自己在张掖训练了五千名荆楚勇士,他希望能率领这支精锐部队,牵制匈奴单于的主力。


汉武帝虽然同意了,但是李陵这支部队都是步兵,而汉武帝不愿意专门给他配骑兵支援。李陵一心要立功,表示不用骑兵配合,这五千步兵足以击败单于主力。


|《苏李别意图》局部  图源于网络


于是,李陵率军一路向北,牵制住了单于主力八万骑兵,多次血战不落下风,最终因为孤立无援、箭支用完,李陵投降、坚持下来的残兵四散逃离。可是,李陵虽然牵制住了匈奴主力,但李广利率领的汉军主力仍然没能击败匈奴偏师,甚至险些全军覆没。


这次出兵最终以血本无归收场,其中汉朝选择秋天出兵,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朝打匈奴要避开秋天,反过来匈奴就喜欢秋天南下,自己秋高马肥,中原汉地这边秋天收获,正好来抢。


随便翻一翻《资治通鉴》,你看汉武帝在位期间,元光六年,“秋,匈奴数盗边,渔阳尤甚。”第二年,元朔元年,秋天,匈奴两万骑兵南下攻打辽阳、雁门等各郡,杀死辽西太守、掳走两千人口,在雁门郡也击败了汉军,杀死汉军将士千余人。


元朔三年秋天,“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这几年之内,几乎每年秋天匈奴都要南下,比定时闹钟还准时

 

汉朝和匈奴按季节出兵,唐朝和它的对手突厥、吐蕃也是这样。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隋唐五代传》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突厥人南下一向挑秋天,比如说隋炀帝时期,有一场雁门之围,大业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15年,隋炀帝夏天到山西北部的汾阳宫避暑,结果秋天的时候东突厥始毕可汗就率领大军杀了过来,将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最后隋朝大军到来,东突厥才解围而去。


不光隋炀帝吃瘪,他表侄子唐太宗李世民也被东突厥搞过一回。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夏天,八月初九李世民登基当了皇上,东突厥想趁乱来捞一把,这个时候是农历八月,正好是秋天,东突厥大军马上南下,八月三十就到了长安西郊的渭水河畔,李世民无奈之下,把长安国库都搬空了,换取东突厥退兵,双方杀白马立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渭水之盟。


|唐太宗李世民  图源于网络


渭水之盟对于唐朝来说,妥妥的丧权辱国,太宗皇帝当然忍不了,过了几年,趁东突厥内乱,李世民派卫国公李靖北伐东突厥。


李靖第一次出击,在贞观四年正月初一,这算是反其道而行之,搞的突然袭击。


|唐攻东突厥之战  图源于网络


当时李靖率精锐骑兵三千,直接突袭东突厥牙帐,东突厥完全没想过唐军会在冬天就发动进攻,更没想过唐朝人连过年都不过了,大年初一就来打仗,所以是毫无准备,十几万大军一触即溃。


但是,这样的反常规策略,只能用于小股部队的突袭战,后期唐军真正出动主力大军北伐东突厥,也是正月底开春以后的事。后来唐朝干掉了东突厥,开始收拾西突厥,名将苏定方出征,是在正月二十一,也是春天。


而到了唐朝中后期,国力衰弱,西方的吐蕃兴起,吐蕃有青海草原作为产马地,骑兵强大,一度攻占了长安城,而且,吐蕃骑兵每年都要趁着秋高马肥的时候来侵扰唐朝边境,唐朝都得咬着牙抵挡一整个秋天,这叫“防秋”


再一次证明了咱们所说的,秋天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进攻的好时机,而中原王朝到了秋天,基本上只能采取防守策略。


等到了宋朝,情况变了,北方的敌人变成辽朝和金朝,都是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而且辽、金的地盘可不是长城外了,都深入华北平原,金朝连整个中原都占了,所以辽金南下打宋朝,就也不一定都是在秋天了,辽金南下也经常选春天、夏天。


|澶渊之盟示意图  图源于网络


比如宋辽订立澶渊之盟那次,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就是在春天。不过,金朝灭亡北宋的靖康之变,也还是秋天南下,只不过攻破汴京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


后来的明朝也是,跟北方蒙古人打仗最惨的一次——土木堡之变,当时蒙古人在秋天南下,就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的七月,秋天。


明英宗就是没看过循迹漫聊,非要秋天出兵,还出去跟蒙古人野战。


那结果还用说嘛,肯定也是惨败,明英宗被俘,整个明朝的国运就此转衰。这场惨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季节。


真正打仗不受季节影响,那还是清朝以后,北方游牧民族退出历史舞台,再后来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提高,因此,打仗也更加不需要考虑是不是在秋天了。


(完)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探秘江湖:古代镖局和劫匪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循迹晓讲


古代中国算不算「文明摇篮」?| 循迹晓讲


敦煌文书:这批国宝是如何失散全球各地的?| 循迹晓讲


曾经「世界第一」的莫卧儿帝国,为什么走向衰落? |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