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锁子甲真的不如东亚札甲吗? | 循迹晓讲

獵戶座零戰 循迹晓讲 2021-03-23


|循迹晓讲·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獵戶座零戰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7500字 阅读需要2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各位看官大家好,又到了讨论古代护具的时候了。


偶然间翻到一篇帖子,传统甲胄拥趸们又上演了一幕“滑稽戏”。当然,在戏里骂街的桥段自然是少不了的。

 

|图源于https://tieba.baidu.com/p/6548528571 


不过看看正题,传甲拥趸们的兴趣点发生了变化——过去他们喜欢诋毁的是西欧全身板甲。被吊抽数年后,这些家伙搞清楚了点门道:当14世纪欧洲人使用板甲的时候,东方世界流行的是布面甲而不是鳞甲或者札甲。古中国用札甲的时候,欧洲人还在使用锁子甲


于是乎,他们找到了新的话题来满足他们无处发泄的精力,从此,简中网络的盔甲圈展开了新论战——锁子甲和札甲,孰优孰劣?

 

图源于https://www.sohu.com/a/414913600_128114


这个问题提得就很无聊。不过,某些人拿这事做话题在先,笔者也来正本清源,讲讲欧洲甲胄的一二三事,科普一些常识,谈谈一些看法。


01

几种装备分清楚了吗?


论证前,我们首先要分清什么叫鳞甲、札甲、锁子甲。


事先固定下名词意义,1931年11月,F·M·凯利在《阿波罗杂志》上是这么说的:“首先让我单纯地为我所说地【链甲】下一个定义,我认为在中世纪,甚至可说自从发明铠甲之后,这个词语适合用来指称,不,应该说专门用来指称,由交扣的环圈组成的防御用护甲……至于梅里克所提出,将链甲分成【环锁甲】、【单链甲】、【双链甲】、【菱形片链甲】、【有孔菱形片链甲】、【格形片链甲】等等的建议,也许可以直接无须理会……这些段落所指称的,其实全都是他说的【锁链甲】,或者简单干脆些,就是【锁甲】”。

 

当然,中文圈也有人按锁环链接的细微不同,区别称呼为【环甲】或者【链甲】。


但既然国外将ring mail、chainmail或者mail都视作同一类别,我们也没必要折腾锁子甲、链甲、锁锥甲和环甲的文字游戏。用这些名词统一指代“交扣的环圈所组成的护甲”即可。

 

|锁子甲套装 图源于网络


下一步,我们再来看鳞甲,札甲具体有什么区别。


在过去,可能圆形甲片像鱼鳞就叫鳞甲,矩形甲片像书札就叫札甲。与西方分类法不符。不过,现在习惯上将鳞甲对标scale armor,札甲对标lamellar,这两个词在盔甲圈基本有了明确指代。


当然,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分类法,但我们这里还是采取锁子甲定义的原则——删繁就简。

 

简单来说,鳞甲甲片是一片片固定在内衬织物上的,札甲甲片是用绳子编在一起的,甲片与甲片相连,不依赖于内衬。

 

记得原来,初代传甲的拥趸们连这点都没弄清楚,只要看到小片片做成的甲,就喊鳞甲。初代传甲拥趸们最爱说的是,“鳞甲远胜欧佬板甲。”他们的谣言到了今天还有营销号转发再利用。

 

图源于网络


事实上,鳞甲大概是最笨重的一种甲胄。


看图可知,用绳连接的札甲甲片并没有完全重叠,只将甲片边缘相互连接,使其不会轻易偏转即可。而鳞甲密密麻麻,甲片与甲片叠压。重叠面积很大。这种高密度的堆积并不能很好地提高防御效果——甲片连接处仍然是薄弱环节,能承受的形变较小,只是徒增负重罢了。

 

|札甲与鱼鳞甲 图源于网络


由于这些原因,在古代札甲一直比鳞甲更有存在感。这并不妨碍某些人随手扒拉点老外做的视频,吹鳞甲能挡现代手枪。我没记错的话,人家制作甲用的是新材料,不是普通的钢铁。制作者事先也说了这个视频不是严谨的学术实验。

 

|某兵器研究公众号认为,札甲/鳞甲可以当防弹衣用 图源于网络

 

讲了这么多,大半是在理清词义。造成词义混乱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国内甲胄研究输在了起跑线上,我国的军史研究是“被动输入”——现代考古学是随着欧风美雨输入我国的。


古代模糊的指代,需要专门统一其概念,才能便利研究。然而这项工作开展得太晚。

 

其次,好的翻译太少。

 

我在这里举一个反面例子,比如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罗马帝国》,前面说罗马人步兵所穿的护甲是自己发明的,后面又说罗马人的盔甲是从凯尔特人和希腊人那学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

 

|《古罗马帝国》书影 


我猜,前面的护甲,大概是Lorica segmentata(环片甲)。凯尔特人发明被罗马人学去的,是Lorica hamata(锁子甲)。译者随手翻的。这么一来,读者只能自己了解背景知识然后去推原文。


但科普书水平有限,背景知识又怎么普及呢?

 

那么,是不是说,随着国内历史研究的规范和翻译工作的严谨,盔甲研究会取得很大发展?

 

造成各种概念混乱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某些人的别有用心。不少人不接受国外的分类法,反而希望“另立门户”,偏爱复杂的概念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用“白马非马“的逻辑陷阱进行诡辩。


|左图:利用车阵和火门枪防守的匈牙利黑军 右图:电影《林则徐》镜头,林到任广州,当地官员命人用三眼铳施放礼炮


比如,西方人16世纪用musket/arquebus(火绳枪)取代了handgun(火门枪),同时期大明还在用三眼铳。某些人就狡辩三眼铳不是一般的火门枪,火绳枪“宜南不宜北”,不符合国情。

 

说回甲胄,他们也可以说古代中国用的是”特色札甲“,和其他地方的lamellar不一样。欧洲人后来装备全身板甲而我们不用,是因为我们有“特色超级札甲”。


弄了这么半天,才明白对比的内容究竟是啥:“用交扣的环圈制成的护具”和“用绳子串起来的铁片制成的护具”,哪个好?


02

无意义的对比


国内甲圈宣传“札甲优于锁子甲”的一批人,很多都揪住了锁子甲“软”的特性做文章。因为软,所以抗冲击能力不足,被击中后容易形变,重量与防御能力不成正比,即使做的再厚再重都容易被洞穿,被钝器打中后更是凄惨……而札甲很刚硬,长条状的铁甲片更容易形成坚实的防御结构。

 

我还记得,过去说板甲好时,这群人不惜“发(编)明(造)”物理公式以证明“甲片越小越能吸收动能,大片铠甲防御不足”。提到过去欧佬用小铁环做铠甲时,他们又会立马转换物理规则。

 

因此,关于锁子甲的防御能力问题,有必要澄清两点。

 

一、锁子甲并非“防砍不防刺”。

 

首先,刺击是对着甲的敌人比较有威胁性的动作。这点对锁子甲如此,对札甲亦然。

 

《梦溪笔谈》是这么说的,“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札,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谈的是瘊子甲,就说这种铠甲用冷锻法制作,很坚硬,五十步远拿弩射都射不穿。然而,还是有一箭射入铠甲了。


那一箭正好射在甲片的孔上,从薄弱部位穿过去了。

 

除了被射中钻孔和绳子这类起连接作用的部位可能被“破防”。甲片在受力时,可能根本不会和利刃“硬碰硬”,力道大了,甲片被“推”到一边,武器只要顺着其薄弱的边缘划过,就长驱直入伤害到穿戴者了。

 

所以小片甲的防御能力,是“薛定谔式的防御”,会不会被击穿是看人品的。

 

而环环相扣的锁子不太容易发生被“钻空子”的这种情况,锋刃咬开金属制的锁环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切断绳子的难度;铁索连环也未留下翻转的空隙,不会像札甲甲片那样轻易让步。

 

其次,“铁索连环”的奥秘在于接口处,接口处得得铆接或者焊接加固才牢实。仅仅是对接在一起的锁甲环当然起不到效果。接口处还得加厚加强才行。


然而,一些实验者用的锁子结构不对,实验效果自然不理想。

 

|锁环铆接处要加厚 图源于网络

 

事实上,按照历史严谨复原的锁子甲,甚至可以挡住骑枪冲刺。完全能达到防御要求。所以,锁子甲“防砍不防刺”之说可休矣!

 

|锁环铆接处要加厚 图源于网络


二,锁子甲受到冲击会发生形变,对猛刺或重击的“二次伤害”防御能力不如札甲。


这倒是事实。不过得考虑锁子甲的定位,这就像是抱怨:“冬天单穿一件毛衣还是会冷啊!”,谁叫你不加件羽绒外套的?

 

小孩子才玩二选一,真要穿越到中世纪,为何不穿一件锁子甲衬衫再加一件札甲背心?

 

正是因为锁子甲“软”的特性,使它与不少其他款式的防具都可以兼容。

 

嫌它会形变,那在里面塞件厚软甲或者在外面加硬皮甲,还嫌不够,再拿面大盾牌。欧洲人是亲睐锁子甲,但欧洲的配盾率也是整个亚欧大陆上数一数二的高。标志性的风筝大盾和锁子甲是绝配!

 

| 图源于网络


札甲和锁子甲本是通力合作的好伙伴,怎么被“甲胄爱好者”搞成了相互较劲的仇人?问“锁子甲和札甲哪个好?”,就像争毛衣和羽绒外套谁更保暖一样没意义。


两种装备,只是各有所长罢了。

 

|根据重要程度搭配不同的甲胄装备,不失为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方法 图源于网络


柔软的锁子甲适合为其他铠甲“打底”,提高遮护面积。像面部、颈部、腋下还有腹股沟这些地方,放铁板子影响活动,塞点锁子布又透气又贴身。

03

出镜率最高的铠甲


如果说欧洲存在感最强的铠甲,那非全身板甲莫属。但论出镜率最高的铠甲,还是锁子甲。自打人类进入铁器时代,锁子甲便经常在各种场合客串一把,出镜率非常的高。

 

|锁子甲可以缝在武装衣上作为加强件  图源于网络

 


|可以和板甲兼容 图源于网络

 


|波兰的翼骑兵到了火枪时代,都还爱穿锁子甲 图源于网络 

 

不仅是欧佬喜欢用,中亚的马穆鲁克也爱用,一直用到拿破仑战争时代——“两个马穆鲁克骑兵可以轻松对付三个法国骑兵,因为他们装备更好、马匹更好、训练更好。他们有两对手枪、一支大口径短枪、一支卡宾枪、带遮阳的头盔和锁甲。”

 

|地处东西方交点上的奥斯曼帝国也为他们的骑兵装备了锁子甲 图源于网络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简单而有效的锁子结构做成的护具仍然有广泛用途。

 

例如,在一战期间,尸骸枕藉的西线,士兵们会在头盔周围挂上锁子甲艰苦奋战。

 

|左图:法军医护兵头盔内缀护目锁子甲;右图:一战时期,英国坦克兵面具外缀锁子甲 图源于网络


到了二十一世纪,面对一波接一波的犯罪。欧洲新一代“十字军”警察们又穿上了祖传的锁子甲抵挡伊斯兰难民潮。

 

|穿上锁子甲的德国警察 图源于网络


同时,锁子甲也是外国经典文学的宠儿。


《三个火枪手》中米莱迪被抓捕后,用花言巧语哄骗看守助其越狱,编造了自己被白金汉性侵的故事,并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宁死不从的贞女:“‘这时候,我集中了全身力量,我对自己说报仇的时刻到了。我蜷缩着身子,手握刀子,他来到了我身边,伸出双手寻找我,我用刀直刺他的胸部。’‘混蛋!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了,他在胸部戴了锁子甲,我的刀却被弄卷了口。’”


想想看,如果穿着重装钢板的话,能滚床单吗?

 

《冰与火之歌》中最让人吃惊的一出戏,莫过于血色婚礼。而原著中的描写,比美剧更精彩,“她(凯特琳)紧紧捉住对方的胳膊,想将其扭转过来。丝袖下,触铁甲,浑身冷颤。”最终让佛雷一家图穷匕见,并将剧情推向最高潮的,是婚礼宴会上埃德温·佛雷穿在丝衣下的铠甲——参加宴会却全副武装,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也只有锁子甲能做到这么“深藏不露”

 

|血色婚礼 图源于网络


从这两段文字,很直观地看出,钢板制作的铠甲虽坚硬,但过于张扬,离开了主战场,便很难像锁子甲那样,在城堡酒宴、宫廷深院、市井酒肆间穿梭自如,游刃有余

 

常枞曾张开嘴给老子看,“齿坚于舌而先蔽,舌柔于齿而常存”,老子在《道德经》中写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至柔”“至坚”的道理,在锁子甲这款防具的设计思路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斗转星移,板甲于14世纪的欧洲基本将过去的鳞甲札甲板甲衣等防具“推下神坛”,而在16世纪中叶,面对重型火绳枪,板甲也威风不再。


到了21世纪,防弹插板又将护具推上新的高峰。


锁子甲在防具世界里,从来不是“霸主”,但其独有的特性却使得它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扮演好“配角”的角色——不管是木头做的大盾,还是铁制的胸甲,抑或是复合材料做成的防弹衣,都能搭配锁子甲使用,这便是铁甲衫的魅力所在。


04

锁子甲其他妙用

“用交扣的环圈组成护具”,这个思路在其他领域也有应用。例如,在陆战中,面对RPG火箭筒的袭击,坦克纷纷挂载链式装甲拦截其弹头。


 图源于网络

 

在海战中,仅靠厚实的钢板防御鱼雷显得略有不足,给战舰披上“锁子甲”成了不二选择。

 

 图源于网络


面对来袭的鱼雷,防雷网可缠住它,使引信无法触发,或者让鱼雷在数米之外引爆。船体因此可完好无损。

 

|防鱼雷网 图源于网络


最近鱼鹰社的《二战巅峰对决——猎杀“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被翻译引入国内。可以了解到,当这位“孤独的北方女王”静静地停泊在港口时,保护其免遭空袭损害的,便有重型防雷网这一护具。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图源于网络


可以说锁子甲是一种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护具。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离你我过于遥远,让我们把目光放到日常生活中。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古老 ”的锁子甲依然在发挥它的余热,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例如,屠宰场的工人,会穿锁环制成的防割服防割指套进行作业。

 

|防割手套 图源于网络


此外,还有潜水员在与危险的水生动物打交道时,也会穿上类似锁甲的潜水服。

 

|防鲨服 图源于网络


除了造福人类,连动物都接受锁子甲。例如莫卧儿帝国的战象也穿上了锁子甲。现在的爱宠人士甚至给自己的爱犬都制作了锁子甲。


|位于英格兰西约克郡的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保存着一套世界上最大的盔甲(象甲)。全重260磅(约118千克),由5840片金属片组成。属于印度莫卧儿王朝,制作年代约1600年。防护板块使用皮革、棉布和棉絮做底衬,上面共有5840块甲片,通过并排的铆接锁甲连接。大部分锁甲和铁片被布包裹,只在身体暴露部分保留正方形镶嵌板。图源于网络


|给爱犬制作的锁子甲 图源于网络


连动物都能接受的防具,为何有些人却觉得它不好?


05

无缘无故的恨


这些人对锁子甲的恨意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来观赏观赏某“资深兵器研究处”的大作。

 

图源于网络


这个“研究所”是怎么跟锁子甲杠上的呢?理由很搞笑:他们觉得锁子甲是进口货,谁用谁就是“崇洋媚外”,于是在装甲界也要掀起一场“支持国产”运动

 

前面提到了,这种人的一号大招:使用“白马非马”的逻辑陷阱。现在他们要祭出二号大招:“认祖归宗”。

 

具体怎么用呢?对一件装备进行“祖源分析”。东拉西扯一堆,就想说明:万物起源于中华。如果有件东西不是起源于中华,它最好不要是件好东西。如果非常不巧,这东西很不错,中国人也爱用。那么证明它跟西方人关系越远,就越好。

 

这是相当无聊的做法。

 

回到札甲锁甲的问题上来,前面文章截图中的观点逻辑都不能自洽。说札甲工艺是拜占庭的。拜占庭啊,东罗马帝国,西方和中东这两个地理概念难道不涵盖拜占庭?

 

并且,札甲还真不一定是拜占庭发明的,一种说法是草原民族使用札甲。其实札甲说白了就是拿绳子穿在一起的一串小铁片,结构真心简单原始。不一定就起源于某处,完全可能是多源头“趋同演化”。

 

再说锁子甲,有说是蛮族发明的,有说是斯基泰人发明的。有关系吗?前面讲烂翻译时举的那个例子,《古罗马帝国》一书的作者不就承认了罗马人的锁子甲是从凯尔特人那学来的吗?这不影响我们对古罗马人的崇拜,也不影响古罗马军团成为西方军事力量的代表。

 

有人说,中国人的宗教供奉的不是上帝之类的神,而是祖先崇拜。这些公众号就是利用一些人“祖先崇拜”的心理,搞“认祖归宗”,实则是给不同观点者扣上一定“欺师灭祖”的帽子。

 

咱们的祖宗哪里跟锁子甲过不去了呢?且不说本来中原就有一部分很有特色的自产锁子甲。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龙波的内衬也是锁子甲,外罩皮甲和札甲  图源于网络


祖宗对于进口的锁子甲也不排斥。


唐朝时,祖宗对吐蕃的锁子甲就很是欣赏。“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


这段话很清楚的展现了锁子甲的优点:遮护面积大,适应性好。

 

老祖宗还把它作为奇珍异宝写进了文学作品中,《水浒传》里面,“徐宁祖传一件宝贝,世上无对,乃是镇家之宝。汤隆比时曾随先父知寨往东京探视姑姑时,多曾见来。这副甲披在身上,又轻又稳,刀剑箭矢急不能透。人都换‘赛唐猊’。多有贵公子要求一见,造次不给人看。”——金枪将徐宁的宝贝,就是雁翎金圈甲。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一身行头是怎样的?除了大名鼎鼎的“如意金箍棒”,他还有“凤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锁子甲是美猴王专门找西海龙王敖闰讨的,也是他大闹天宫的标准打扮。

 

图源于网络

 

“传统甲胄爱好者们”要抵制“洋货”?那给小孩子还看不看“四大”?门神多的是穿“黄金锁子甲”的,那过年还贴不贴年画?嘴巴里嚷着“尊重祖宗”最凶的一批人,恰恰是最“数典忘祖”的一批人。

 

此外,锁子甲在东亚地区蛮受欢迎的,隔壁邻居日本也喜欢用。古代就有“叠胴”这种板锁结合的产物。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收藏的漆金叠具足 图源于网络

随着殖民时代的到来,远东更是成了各式各样的装备的试验场。


幕末的日本,西式的步枪和传统的打刀,都在腥风血雨中得到检验。锁子甲当然不会在这种场合缺席。

 

爱看日漫的朋友,对“壬生狼”这个群体一定很熟悉。最后的剑客们——新选组便是装备了锁子甲。理由如前文所述——贴身隐蔽。

 

 图源于网络


所以,锁子甲也与日本刀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司马辽太郎所著的《新选组血风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近藤勇这个人,痴迷于名刀“虎彻”。在日本,刀是武士的灵魂。佐幕攘夷的近藤勇当然十分守旧,想搞到一把过去的“虎彻”,结果买了一把赝品。


新选组发展起来后,给近藤勇送了把真“虎彻”,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啼笑皆非:一日近藤勇拿着真“虎彻“去砍人,对手却毫发无伤,近藤勇说真”虎彻“是赝品。组里的斋藤用放大镜检查了刀刃后说,“看这痕迹,您大概是砍中一个穿着锁子甲的刺客了。如果因为这样就怪虎彻不锋利,它也太可怜了。


迷信“虎彻锋利”的近藤听不进这些,假作真时真亦假,近藤勇反倒更喜欢假“虎彻”了。

 

素来以“剑道”闻名于世的日本人,都创作出“名刀斩不开锁甲”的故事,足以见得锁子甲在东方人心中的地位。

 

锁子甲在世界范围内,不仅是作为一种防具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有关军事的文学作品中,都有锁子甲独特的痕迹


06

更深入的思考


到此,传统甲吹们的“大招”还没放完,还有第三招,“顾左右而言他”。

 

|图源于网络


我们看回刚刚那篇奇文,他想说明什么呢?“国货不是不好”,“不能有进口就贬低国货”。

 

好像说的很有道理。

 

其实呢?我们讨论的重点是“进口货vs国货”吗?不是的,而是“为什么这东西要进口?”“为什么我们没有先发明出来?”

 

这么问才有价值。我们研究器物,更是研究背后的文化现象。

 

有一款售价两千多美元的“黑暗之星”女式板甲在网上销售。有人开玩笑说,给女朋友情人节买套“黑暗之星”好了。

 

|“黑暗之星”女式板甲 图源于网络

  

我倒觉得,爱她,就给她敲一套铆接锁子甲。因为,相较于成形的板甲,锁子甲的制作更为繁琐,更考验心力。


《骑士与风炉》是这么说的,“一套齐膝的锁子衬衫大概有2800到5000个锁环,锁环的多少取决于袖子的长度和锁环的大小。即使采用现代工艺,小锁环大概要100天的工时才能完成,虽然积累经验后时长能大大缩短……在15世纪,一套锁甲衫在Iserlohn的造价是4.59 gulden,比板甲的造价(4.33 gulden)要高很多。

 

给数千个甲环上铆钉,并且还要保证串联起来要合身,这是多么费时费力的工作。


古代中国采用的是更适合量产的札甲,只要打小甲片,然后穿孔,配绳子。只需要很简单劳力就可以制作。

 

事实上,古代战士的锁子甲很多都是二手货甚至三手货。不少整套锁子甲仔细一看,甲环编制方法,年代都不一样。欧洲人为了提升披甲率可谓是用心良苦,不少旧铠甲都拿去回收再利用。

 

再做更深的思考,这也是文明的差距。

 

讲个小故事帮助理解,通过开封第二次围攻战,很清楚地看出秦制社会是怎样瓦解了人们的武德。战还没开打,集体躁动就开始了,郭京宣传自己手下是“六甲神兵”,装神弄鬼。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还不断宣传“宋必赢”消息。


这类无赖却被宋钦宗委以重任,从事城防。而实际上,六甲神兵只会四处劫掠。

 

|宋甲复原 图源@温陈华


当闹剧结束,金人的铁骑打破岁月静好的假象时,宋军四散逃命。


最开始,金人占据城墙后并没有进一步进攻。他们忌惮宋人会依托城市打巷战。结果是多虑了,秦制社会的专长就是将公民变作废人。“缺乏武德的民众即使有武装起来的机会,也宁可继续作散沙,无法自我组织起来。”

 

逃兵的武器散落一地却无人拾取,内城军械库的装备发也发不出去……这就是靖康之变。

 

手工匠觉得为大头兵敲五千个锁子环是浪费时间,他们的兴趣主要在为达官显贵制作玩物上。在畸形官僚制下的士兵拿饷是主要的,杀敌是次要的,盔甲怎么穿才舒服?他才懒得操心。没有供需,自然没有产品。


在秦制下,怎可能产生像西方骑士、日本武士这样的“职业武者”阶层?少量的精锐战士有需求,进口即可,官营作坊才懒得普及锁子甲这种费时费力的玩意。

 

而市场的作用,早在数百年前的欧洲就已经发挥了威力。不同于中国的“私藏甲胄等于谋逆”,西方的武器盔甲,是可以交易的。

 

参与战争的,有骑士,有雇佣兵,也有城市市民。他们不是编户齐民制度下的壮丁,而是把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人。


西方没有大一统,盐铁酒等资源不被官府所垄断,这为大批优质铁匠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在地中海世界,铁匠可以成立工会,花大把的时间去打磨一件产品。他们做东西,不是因惧怕主人的鞭子,而是基于买卖双方平等的契约。


这种契约精神,在欧洲军制方面也有体现,欧洲军人,包括但不仅限于雇佣兵,都与领主是签订了契约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服役的时间、地点,还包括武器装备的资金。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十字军很耐斯》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十字军东征期间,不少契约都规定了士兵所必须装备的护具,同时也强调了君主的义务,比如承担马匹等装备的费用。

 

商业和手工业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贸易被禁止,资源被垄断,公民被束缚,那么生产即是为了满足指标,作战只是迫不得已而尽的义务。


结语


正如女生不会欣赏没有诚意的礼物,战争女神也不会期待农奴粗制滥造的产品,而亲睐为她献上精细武装的民族。


欧洲的军事发展之神速,远远超越了其他民族,13世纪后,各类装备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就会换一次代,最终他们征服了四海。

 

“这种变化的动力,主要源于资本主义体系和民主理念:设计师需要制造出比他们的竞争对手更好的武器,并以此获利,而统治者则努力以尽可能便宜且致命的方式,武装尽可能多的部下。”

 

“西方世界的政府依靠大量的公民士兵进行战争,这种做法降低了中央政府的军事开支。事实上,西方国家灵活地在罗马帝国晚期进步地基础上发展自己强大地军事体系,并获得了成功。”,

 

“自由资本是进行任何大规模战争的关键,是西塞罗所称的‘战争之源’……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它与自由密不可分,时常与个人主义的表现有关,因此成为古往今来军事胜利的关键。

 

《杀戮与文化》中的这三段话,解释中西防具差异,足矣!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中世纪欧洲真的如传说中那样黑暗封闭吗?| 循迹晓讲


折戟曼苏拉:第七次十字军东征为何会失败?| 循迹晓讲


马穆鲁克王朝:毁于经济高通胀和集团内卷化的中世纪骑兵之王 | 循迹晓讲


草原狼之死:蒙古名将怯的不花为何败亡在艾因•贾鲁?|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