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是历史罪人吗? | 循迹晓讲

獵戶座零戰 循迹晓讲 2021-03-23


|循迹晓讲·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獵戶座零戰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9000字 阅读需要2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共和国院的会场上冷冷清清。作为联邦的大脑,此时的会众早已没有了挥斥方遒的意气。


阿利姆扎诺夫宣布:“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确认,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台下代表们有些许不甘,但无论如何,苏联的毁灭已成了既定事实。


随着宣言的通过,代表们各奔东西。雄极一时的苏联老大哥如今众叛亲离,惨淡收场。

 

|苏联全盛之时,国土面积接近两个半中国,如今却四分五裂 图源于网络

 

精苏小将把自“精神祖国”苏联的毁灭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说他被资本主义世界洗脑,进行的改革是卖国求荣,一手毁灭了苏联。

 

苏联的解体究竟是气数已尽还是被落井下石?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还会垮台吗?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

 

笔者觉得还是从80年代那场最悲惨的历史事故入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当时苏联的国情,解读戈尔巴乔夫的施政举措。

 

01

潘多拉的魔盒


谁能想到一座富饶的城市在短短几天之内便成为空无一人的“死亡之地”?居民的皮肤如蜡像一般慢慢融化,心肝五脏也慢慢溃烂。


这不是恐怖片,而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故事。

 

继《权力的游戏》后,HBO下一部高分之作即《切尔诺贝利》。这部剧斩获了豆瓣9.6分地不俗评价。当然,不乏某些营销号说这部剧是“最大的谎言”,“欺负死人不会说话”“诋毁苏联英雄”。

 


 |某自媒体对美剧《切尔诺贝利》的评价  图源于网络


为何在苏联解体数十年后,提起它的一二三事仍能戳到精苏小将的痛点?


因为批判苏联的最好方式,不是再去挖什么黑料,把昨日新闻原封不动地称述一遍就足以打肿精苏分子们的脸了。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事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第一次作为苏共中央书记参加党代会,这次党代会也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站长维克多·布列留夫参加的第一次党代会。实际上,四分之三的成员都是首次参会。

 

 |戈尔巴乔夫  图源于网络


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希望全党“能尽快克服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在这过程中保持必要的活力,加速发展,尽最大的可能吸取以往的教训“。同时,戈尔巴乔夫指出:将建成发电量比原定计划高出250%的原子能电站,火力发电站的落后设备将被大批更换。

 

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的方向首先是经济方面,他出身贫寒,自小就受过饥荒之苦,到了他五十多岁,成为领导人的时候,苏联经济已经快“全面崩盘”了——到苏共二十七大在1986年召开时,美国估计苏联国民收入增速为1%左右,在大厦将倾倒之时,即使是鼓吹稳增长的苏联经济学家也认为1985年的国民收入增速只有5%。


|苏军在“帝国坟场”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图为苏军士兵在巴米扬大佛前的留影  图源于网络


内政一塌糊涂不说,外交也乱七八糟——前任给他还留下阿富汗战争的烂摊子。拯救国内经济,搞改革自然成了戈尔巴乔夫的首要任务

 

在1986年1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核武器裁军计划,这让西方领导人们都大吃一惊。

 

戈尔巴乔夫改革,铸剑为犁是个思路,将原子能运用到民生领域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举措。这是“加速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加速”这个思路不是戈尔巴乔夫首创的,他的前任就有类似的构想。


他们认为苏联这艘船,无论是结构还是航向,都是顶呱呱的,为啥步履维艰?没有“加速”,“当时改革的核心是加速,人们相信苏联体制基本可行,只是需要科技进步的推动……(《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然而,戈尔巴乔夫这一加速,不仅没让苏联摆脱逐渐浮现的国内危机,反倒踩油门冲下万丈深渊。苏联的经济并没有得到改善,原子能的利用造成上世纪最大的核泄漏事故。

 

02

鸡贼的平民


在苏联僵化的政经体制下,吃空饷还有高额工资的案例比比皆是切尔诺贝利这样的核电厂也避免不了

 

在切尔诺贝利的不少职员,都是想吃“皇粮”的关系户。去核电站工作,辐射多可怕,为啥还有人抢着要去?

 

|上世纪80年代,苏联国营超市  图源于网络


因为当时苏联的经济情况十分糟糕,到了什么程度呢?


举个例子,开党代会的时候,各个代表不是忙着在整理报告,而是到处跑商店买吃的,戈尔巴乔夫的助手博尔金是这么说的:“他们必须给家人、熟人和自己采购很多东西,他们订了太多东西,甚至用火车运走都很费力。”

 

到了80年代,苏联当局已无法解决物资短缺问题,只能勉强给少数人提供供给。邮局甚至专门为代表们运输从莫斯科采购的商品。

 

即便经济状况如此糟糕,但凭借苏联的特有优越性,也可以满足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可以像美国人看齐。


例如,虽说苏联地广人稀,但房子并不便宜。用作安置兴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筑工人及工作人员的新兴城市——普里皮亚季的房子修得倒是比别处都快,也更漂亮。因为与核能战略联系紧密,国家大把资金往里头扔。

 

|即便到了苏联解体,生活物资的匮乏依然影响着俄罗斯人,图为1992年,在低价往往意味着短缺的情况下,一名士兵在公营商店发现面包时喜笑颜开。图源于网络


苏联时期莫斯科街头,一个男孩拿着算数书问:“爷爷,队列是什么?”

 

“你要知道,在腐朽的封建沙皇时代,商店里没有足够的肉,因此人们不得不在商店门前排长长的队伍等着买肉。这就叫队列。懂了么?”

 

“好的,爷爷。不过肉是什么?”

 

这可不是笑话,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使是在大都市,香肠和奶酪都是难求之物,新鲜肉制品更是供给不足,各地经常用的替代品是猪油和骨头。普里皮亚季周围的村庄却都能买到肉和奶。

 

1986年,普里皮亚季居民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附近村庄的不少人都期待进入这座新城。这些年轻人一来到普里皮亚季就想去电厂上班,完成任务后就能拿奖金。建筑工人和电站工人经常起摩擦,同样是搞建设,电站工人能拥有更高的收入、还能更快分到公寓。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磨洋工做粗活是常态。这不仅是改开前我国特有的现象,在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很常见。

 

|如今的“死城”普里皮亚季  图源于网络


不少人说苏联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然而,小事都办不好,大事的成品质量那真叫一个感人:


1979年2月,人们发现,反应堆基座未安装适配的水隔离装置支柱偏差10cm,整个墙体偏离预定位置15cm

 

1982年9月9日。一号机组就发生了燃料管道爆裂的事故,释放物造成受污染地区高能电子β粒子水平比正常值高出了九倍。事后发现是一名维修工关闭了与反应堆相连的冷却水通道阀门造成的。

 

当然,官方并没有吸取教训。像施工方领导卡兹玛领导的队伍,大部分人都是当地农民。这么重要的工程,交给农民工来做,也是心大

 

照理说,普里皮亚季的居民是来建设核电站的,不会对辐射一无所知,事故后会采取有效措施。不过,切尔诺贝利的消防岗位是许多人都削尖脑袋走关系拿到的。“即使是经验老道的长官也难以攻破这张由父亲、儿子、兄弟结成的关系网”。

 

|斯拉夫蒂奇的市民纪念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牺牲的消防员 图源于网络


像事故当晚值班的消防员列昂尼德·沙里夫,他的两个弟弟也都是消防员。但事故发生后,他们对辐射浑然不知。在高温下,他们不是回去拿防护装备,而是觉得“热”,将制服和头盔全扔了,算是裸奔向核辐射。他的弟弟彼得则将核电站冷却池的污水喝了。他的余生将被这两口水折磨——他的消化系统严重受损。

 

这些消防员第一时间冲向火场的精神值得肯定。然而,对于核电站起火与普通火灾有何区别,他们一无所知。他们用水龙带灭火,把石墨块从屋顶上踢下来。他们担心的是石墨块会引发新的火灾。

 

|美剧《切尔诺贝利》中第一批遭受辐射的消防员 图源于网络


这些消防员显然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和学习,核反应堆上的石墨块是能用手往外乱扔的吗?这些具备高度辐射性的石墨块杀伤力巨大,美剧《切尔诺贝利》中消防员用手摸石墨块,结果手整个溃烂了的情节来源于此。

 

指责受害者“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玩弄人情关系谋肥差反倒误了自己性命也算有部分道理。但他们为啥去“玩火”?苏联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了吗? 

 

在戈尔巴乔夫之前,苏联穷兵黩武,片面发展军事一类的行业,漠视民生行业。戈尔巴乔夫想到了转型,但收效甚微。

 

政府干预造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少地方突然之前获得大笔拨款,一些城市横空出世。普里皮亚季就是个典型例子。这样鼓励“重点发展”造成的结果就是发展更加不均衡。那些受政策刺激的岗位过于吸引人,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不管苏联官方再怎么强调集体主义,螺丝钉精神,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这是戈尔巴乔夫始料未及的,却也不是他个人的过错。经济制度又不是他设计的。他的前任不是不想改,而是不能改。军事化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决定了搞民生搞不好,一搞就来一堆投机的,越抹越黑,越改越乱。


方向错了,再怎么踩油门都是往深渊底下冲。

 

至于底下的打工人,顶多算是“伪特权阶级”——要家里关系真硬,也不会到一线去上班了,出个事情还把命给搭上了。不过反过来说,这些工作都还需要走关系才能上岗,不少人还趋之若鹜。


足以见得这个国家穷到了什么地步,标准定得是有多低,内卷是有多厉害。

 

辅导员问工人,“你们知道什么是苏联经济模式吗?”一个工人想了一会,回答道:“就是你们假装给我们发工资,而我们假装干活。

 

这是对苏联发展模式的最好概括。

 

03

迂腐的上层


说完了这些“伪中产”,我们来看看上层怎么玩的。

 

由于片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他们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成熟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分为三部分:1.股东大会决策,2.董事会经理负责执行,3.监事会负责监督。


苏联除了集体主义的空话外这些都没有。

 

|苏联海军H级战略核潜艇  图源于网络


当时大部分国家搞的都是“水-水高能反应堆”,苏联也不例外,50年代苏联核潜艇多半是这种反应堆,军工转民用蛮好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本准备就用“水-水反应堆”的,但苏联想搞石墨反应堆。为什么?因为石墨反应堆成本低,并且可以显示苏联不走寻常路的体制优势。

 

因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从一开始算的就是政治账,将核电站修在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乌克兰本身就是政治需要高于经济利益的做法。在当地也有不少人将此视为“俄罗斯化”政策。

 

戈尔巴乔夫接手的就是这么个定时炸弹。


在切尔诺贝利计划中,“政府即是承包商,又是客户,工厂和施工方的主管都向坐镇基辅和莫斯科党部的同一拨领导人汇报情况”。要是哪个敢提出不同的意见,那就是打政府的脸。领导们都希望早点向上头汇报超额完成任务,不喜欢提出问题的人。

 

管理学上有一句话,人人负责等于无人负责。

 

那怎么建设呢?派克格勃监视,不按规矩搞的铁拳伺候。讽刺的是,一向作为反派的克格勃倒成了说实话的人。要不是克格勃时不时给领导打点小报告,底下的刁民只怕会把半个苏联炸上天。

 

在万马齐喑的环境下,也只有像克格勃这样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威权组织敢说点真话。


|在东德工作时期的克格勃成员——普京  图源于网络


在1986年的党代会期间,领导要求未来五年内建造机组产量翻番。而克格勃指出五号机组建造过程中存在违反技术标准的行为,并警告“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危险局面,也包括可能出现的人员损失。”

 

戈尔巴乔夫接到这些报告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戈尔巴乔夫无路可走。北约和华约的冷战已经接近尾声。


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和他的前任一样打肿脸充胖子,和美国叫板,与“星球大战计划“死磕到底。但戈尔巴乔夫知道,苏联既无资源又无技术,已经输的只剩条裤衩了,还怎么继续“赌国运”?


那么只剩下一条路可走,放弃军备竞赛,将科技用于民生领域。

 

苏联政府资助的企业也不大喜欢计划经济,希望能涉足某些经济领域。与资本家不同的是,他们既想要市场,又巴不得还能保持垄断地位。

 

而以苏联的水平,依赖国内的技术只能提供比西方更贵质量却更次的技术设备,产品顶多在几个卫星国之间内循环。

 

|戈尔巴乔夫在联大演讲  图源于网络


那么,引进点西方技术,搞开放。戈尔巴乔夫做得到吗?


从现实情况来看,显然做不到,持续的冷战不仅让西方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同时,如果真把西方的产品引进了,那国内那些只拿钱不办事的部门人员不都得下岗?


这不仅要求戈氏对外示弱,承认过去错误,而且还得动特权阶级蛋糕。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让科技界去搞民生,这样特权阶层能赚到银子,百姓生活也能改善。打不开国际市场没关系,让加盟国帮忙消化一下产品。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设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在1986年2月25日那天,83岁的苏联科学院院长亚历山德罗夫当然不会忘记迎合戈尔巴乔夫。他先回顾了过去的辉煌,比如先于美国造出氢弹等等

 

他谈这些事的主要目的是啥呢?“同志们,如果你们想买零件,请从我们这儿预定。” 亚历山德罗夫反对从海外进口,说得是光面堂皇,怕被卡脖子。其实,大家都知道,亚历山德罗夫的莫逆之交斯拉夫斯基是中型机械制造部部长,那家大型国营企业一直负责核能方面的生产。他这是给自家人拉生意罢了。

 

|阿纳托利·彼得罗维奇·亚历山德罗夫(1903—1994)苏联科学院院长(1975年起)。苏联原子动力学奠基人之一。图源于网络


后来发生了什么?“政府决议要求生产一号、二号电站最初四台大型组件的非标准化设备需由负责列宁格勒电站设备的相同供货商提供,可是中型机械制造部并没有将此项政府决议视为必须执行的命令。”

 

没人敢问责斯拉夫斯基,因为人家主管的项目是苏联核武器。

 

处处都是雷区,拿管军队的办法弄民生,这核电站不炸是意外,炸了才是应该。

 

说到这里,可以总结一下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手的苏联就是这么一个景象:体制内处处都是特权阶级,天天想着怎样拿垄断地位割下韭菜;体制外的老百姓个个不是善茬,巴不得傍着官家拿铁饭碗。

 

说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掘墓人”。这话对不对得看“掘墓人”一词是褒是贬。这么说吧,人都断气了,不送进坟墓未必等着他变僵尸?

 

不过,说戈尔巴乔夫是掘墓人,并非是褒扬他替苏联收尸,多半是批判他把苏联给折腾没了。

 

那么,苏联该不该送进坟墓?读者看到这里自己应该心里有数。

 

举切尔诺贝利的例子只是从一个侧面展示苏联的腐朽,而苏联的黑历史,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04

俄罗斯的问题,谁该背锅?



不少苏粉用“比烂”的方式甩锅戈尔巴乔夫,为他们心中的“老大哥”挽回最后一点尊严。

 

比烂的手段很简单,今天的俄罗斯以及一些东欧国家发展得还是不好,国际影响力不如以前了,这不怪戈尔巴乔夫怪谁?

 

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就卸任了,他是今天俄罗斯总理吗?他对东欧事务还有管辖权吗?分家后各奔东西,发展的好与不好还不是看自己的造化?

 

苏粉也只能拿一些本来先天不足的国家来比烂。怎么不提提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些小国跟着苏联天天被欺辱,分家后发展叫一个快,现在个个都是发达国家。

 

|1991-2019年,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三国人均GDP走势图  图源于网络


说回到俄罗斯。俄罗斯发展不好是因为苏联解体了吗?在我看来,不管有没有苏联,有没有斯大林模式,俄罗斯都不可能发展得太好。

 

不少人觉得是制度限制了一国的发展,但设计制度者,落实制度者,默许制度者,还不都是一国国民?这涉及到国民性的问题。俄罗斯后来选择叶利钦这样的民粹主义者,或者前克格勃普京这样的寡头,都反映出来这个民族喜爱强权,轻视个人自由的特点。

 

| 图源于网络


为什么斯大林模式出现在苏联,而不是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俄罗斯这种苦寒之地,自古以来就发展慢。它发展慢不说,还有征服的野望。历史上沙俄没少四处侵略,只是经常被揍。不肯融入文明世界,拳头又不够硬,还想做战斗民族。


这不走旁门左道,行吗?

 

无论是批判戈尔巴乔夫,还是批判戈尔巴乔夫的前任都是肤浅的。毛子不是小白兔,雪崩之时,没有一粒雪花是无辜的。

 

但无论怎样,我们也要看到苏联解体带来的进步。相比于North Korea,Cuba这种国家。俄罗斯人至少不用担心活活饿死了。


虽然戈尔巴乔夫搞的改革没能让俄罗斯人吃饱饭,但不改革一定吃不上饭

 

06

公信力的破产


1986年的苏联就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般,千疮百孔,隔三岔五出个小事故。这些安全隐患不仅损害了苏联人民的健康,对世界安全也是一种威胁。

 

为了完成上头“加速发展”的任务,核电站加班加点的运转。电网部门为了提高产量就需要核电站大功率运转,为了让核电站大功率运转,工作者们只有各种违规操作。 

 

如果核电站发生事故,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工作者。他们为啥还是配合呢?

 

因为有AZ-5这个按钮存在。这个按钮是用来紧急停堆的。


在事故发生的4月25日晚到4月26日凌晨的情况可谓是险象环生——反应堆功率水平忽高忽低,故障信号灯纷纷亮起,但电站工作者安之若素——没有关机重启解决不了的问题

 

|切尔诺贝利 图源于网络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由于苏联高层用了石墨作控制棒顶端材料,按下AZ-5不会减速核反应,而会引发正空泡效应。正空泡效应使核反应速度不降反升。

 

也就是由于设计上的缺陷,按下AZ-5是不折不扣的“加速主义”。不仅拯救不了核电站,反倒会让它原地爆炸。

 

AZ-5折射出苏联治下人民的愚昧。爆炸的响声并没有让核电站工作者认识到自己犯下大错。《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在切尔诺贝利上演。工作者认定自己按了AZ-5,那么核电站已经封堆了,既然都封堆了,那就不可能爆炸。

 

于是堵上耳朵——两次爆炸的响声吵不醒装睡的人;蒙上眼睛——飞溅了一地的石墨碎块说明不了什么。在事故发生后,领导没有先走——他们对利维坦的盲信已经高过了求生本能。他们就在核反应堆旁坐下来开会

 

|荒废的普里皮亚季 图源于网络


有些人懵懵懂懂,感官传达给大脑的各种消息——四号反应堆大部分都被炸飞了,仪表全都达到最大量程,身体出现不适。但有大政府保证石墨反应堆和茶炊一样安全,放到红场都没事。他们拒绝承认事实,甚至没有遵循撤退命令。

 

当班的副主任柳托夫要手下去测量反应堆石墨温度,当手下报告石墨都炸飞到外面去了,他拒绝相信。直到手下对他大吼大叫,他才勉强承认外面有石墨,接下来不是撤离,而是去查石墨从哪儿来的。

 

核能工程师帕拉申是这样回忆的,“当时我们的压力太大了,也都太过于相信反应堆不会爆炸了,现场很多人都看到了真相,但拒绝承认。“我为什么不相信他(向他汇报情况的人),沃罗佩夫这个人太过情绪化,他说那番话的时候,吓得都不敢去看……”

 

核电站周围的平民都很“听话”,该干嘛干嘛,情绪很稳定,坚决服从指挥。 

 

|福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比较 图源于网络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就是苏联模式的缩影吗?粗制滥造,华而不实且破坏力惊人。而核电站周围的人不就是苏联人的最佳代表吗?管理者掩耳盗铃,平民缺乏组织能力,散沙化,遇到事情只会抱政府大腿。

 

对AZ-5的信仰就是苏联人对大政府的信仰——工作人员坚信情况再坏,有AZ-5在,核电站不会爆。苏联人认为建立集权式的政府是解决民族危机的良药。最后呢?

 

如果没有AZ-5,工作人员还会照章办事,有了AZ-5,工作人员闷声作大死。如果没有威权政府,俄罗斯也许默默无闻,但二战后的局势也许会安定很多。

 

按下AZ-5,没有给核电站带来救赎;选择斯大林模式也没有给俄罗斯带来富强。两者都加速了毁灭。

 

07

戈尔巴乔夫——诚实的孩子


木已成舟,破坏已经造成。之前当事人装睡耽误了宝贵救灾时间也就罢了。但核辐射很快扩散到欧洲,这下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了。

 

苏联还是老一套,先是不许记者采访,拖延数日后,才允许一少部分人去事故现场。为了展现大国风采,还专门把医院用具,床单被套都换了新的。甚至表示,西方应停止“敌意的反苏宣传战”,不要老拿有色眼镜看人。苏联的媒体工作者为了夺回宣传阵地,塑造集体记忆,热衷于指出西方报导的不实之处,而这些不实之处往往是苏联封锁消息造成的。

 

但总要有个人指出来,皇帝是在裸奔。我们的主角,戈尔巴乔夫出场了。

 

|戈尔巴乔夫的回忆  图源于网络


在用冷战措辞和西方针锋相对数日后,他也想要一个答案。虽然手下多半闪烁其词,但戈尔巴乔夫并不傻,“事故发生确有人为原因,但事故范围如此之大也与反应堆自身特性有关。”,认清了这一点,经济改革就画上休止符了。

 

石墨堆提供了苏联核电站近四成的电能,废除石墨堆,戈尔巴乔夫就没钱搞经改了。单说事故善后处理,白俄罗斯为此次事故付出了2350亿元的代价,相当于1985年其年度预算的32倍。

 

戈尔巴乔夫曾问手下石墨堆究竟能不能继续用,手下敷衍了事地回答守规矩就没啥事。戈尔巴乔夫直接戳穿他,情况显示反应堆本身十分危险。手下拿假大空的话搪塞,说自己是在为核能辩护。而戈尔巴乔夫反驳:“但哪方利益更重要呢?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国内和国际的千万民众要求我们这么做。”

 

|清理反应堆屋顶的石墨的消防员,每人只能工作40-60秒  图源于网络


在一次高级别的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对同僚们说:“我们不该隐瞒真相,我们有责任向人类社会提供完整的结论。”

 

苏联该被质疑的,又岂止是石墨堆?苏联该公开的,又岂止是切尔诺贝利的内幕?

 

在后切尔诺贝利时代,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现代化改革,否则经改不会取得成效的。

 

|苏联使用了40多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和7300吨钢材,建造了一个巨型石棺,将4号机组从此封印了起来,并于1986年11月底完成 图源于网络


在事故后,政府不得不开始信息透明化,以挽救苏联所剩无几的公信力。很多人诟病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原则”、现代化政策,认为这造成本国国民信心的瓦解,还给西方递刀。


按一种说法,“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谎言重复一千遍会成为真理吗?不。我们每撒一个谎,就欠真理一条债。


这套体制害死的,岂止是生活在辐射区的数万人吗?切尔诺贝利造成的伤亡,和之前几代的罪孽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而正是因为历史被谎言所掩盖,类似的惨剧才在苏联一遍又一遍地上演。

 

|波兰电影《卡廷惨案》剧照 图源于网络

 

苏联是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苏联早就亡了,戈尔巴乔夫接手的不过是具尸体。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苏联二战前干了啥?》音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有一个段子可以很好帮我们理解这句话:


“斯大林、赫鲁晓夫、勃日列涅夫坐在写着“共产主义”的火车里,火车原地不动,工人修了半天,也没修好,斯大林把所有人都枪毙了;赫鲁晓夫上台了,给所有人恢复了名誉,但是火车还是不动,所以大家把赫鲁晓夫赶下了台;勃日列涅夫上台后,命令所有把车窗帘都拉下来,装做都在前进的样子。

 

而戈尔巴乔夫做了什么,他拉开了窗帘,对所有人说,前面没路了,下车吧!”

 

装聋作哑所杀死的,是一代人的未来。受辐射的,不仅是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整个苏联的国民,都饱受这个虚假共同体的折磨。戈尔巴乔夫不是扁鹊再世,不能拯救病入膏肓的苏联,但他终结了这一切。

 

是的,戈尔巴乔夫终结了这一切,从这个角度说,他虽算不上圣贤,但绝不应成为历史的罪人!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如何击沉一艘美国航母?| 循迹晓讲


罗马暴君康茂德:站在十字路口的角斗士皇帝| 循迹晓讲


F-22 vs 苏-57:矩形/圆形矢量喷口的传说和事实 | 循迹晓讲


觉醒之后:陈独秀生命的最后四年 |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