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沉浮云海三十年:北洋舰队的失败可以避免么?(上) | 循迹晓讲

威尼斯记者 循迹晓讲 2021-05-12


◎ 循迹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威尼斯记者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12000字 阅读需要3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随着近几年海军话题因为大环境发展使然而不断被炒热,作为近代史中为数不多看起来有些能让某几类群体感到有些“XX自豪感”的存在之一,北洋舰队的相关话题热度也是一直居高不下。


在这些话题之中,讨论这支曾经“亚洲第一”的舰队为什么首战即告全军覆没和讨论如何避免这一结局的相关话题从未终止过。

 

◎ 北洋舰队一直是网络热点话题之一,输入关键词“北洋舰队”,可以搜索到相关结果17,200,000个

 

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讨论大都严重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带来的很多不可抗力,有些甚至非常简单而粗暴,例如“将修建颐和园和光绪大婚、慈禧万寿庆典的钱都拿来买军舰”这样的伪命题。

 

◎ “修院子的钱买军舰”和颐和园里面的石舫放在一起,讽刺意味明显

 

在这样的思维局限之下,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自信情绪,认为“只要给的经费够,砸烂联合舰队不成问题”、“当时但凡是清政府争口气,少修个园子,说不定就是另外一个结局”这样的逻辑在网络环境的发酵之下成为了很多人的“正确的历史记忆”。

 

◎ 很多人只把问题的根本看在了钱上面,实际上问题是很大的

 

但是当你问到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为什么会没钱?”、“有了钱要买什么样的军舰、如何击败日本舰队”的时候,这些人往往又会顾左右而言他。


◎ CG作品还原的北洋舰队,这支龙旗飘扬的舰队是近代中国历史中极其罕见的“高光时刻”


所以今天我们放下所谓的“XX自豪感”和所谓“XX的历史记忆”,从海军战略和海军技术等具体问题来分析一下北洋舰队为什么在日清战争中一战而全军覆没,这个结局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能不能避免(编者注:本文分上下两篇发布)。

 

◎ 为什么需要一支海军——大清的海权战略迷思


随着英国人的二三等风帆战舰用大炮叫醒了这个所谓的“天朝上国”的百年迷梦,那些立于朝堂之上自诩为“上国”,将这些外来者蔑称为“夷人”的“栋梁之材”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上国事实上已经是有海无防的尴尬局面。

 

◎ 鸦片战争中大清水师损失惨重,难以抵御英军的进攻

 

不过这一切似乎在一开始并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波动,随着《南京条约》一纸文书被签订,“栋梁们”再次做起了“天朝迷梦”。


在他们看来,赔偿的那些白银对于“无所不有”的东方帝国而言如同太仓去一粟般无关紧要,反倒是对于开放通商之事耿耿于怀,认为“夷人”的进入会打碎通商城市里面老百姓的“大清固有正确价值观”进而使这些“道貌岸然者”运用了上千年的商鞅“驭民五术”运转失灵。

 

◎ 开放通商被腐儒士大夫视为洪水猛兽

 

不过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前进,自然不是这些实际上百无一用者可以阻拦的,最后的十来年清梦做完之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事、捻军之乱和英法联军进京,皇室仓皇“北狩”彻底打碎了所有的“既成秩序”。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京师被英法联军攻陷

 

由南到北绵延不绝的战事使清政府不得不允许了包括地方财政自主和地方自行募兵练兵在内这种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制下之前完全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情。

 

◎ 太平天国之乱使清政府不得不放开了财权和兵权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火方息,随之而来的条约中,除了向英法两国赔款之外,另将九龙割让给英国,纳入了英治香港的一部分。


最为令广大中国人直到今日都感到愤恨又无奈的是,北方的俄国趁火打劫,以“调停英法两国与大清议和有功”为理由,逼迫当时已经无力再争的清政府签署了《中俄北京条约》。


该条约彻底承认1858年的《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将原本由清政府与俄国“共管”之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永久割让给俄国,自此,中国各代政府永远的失去了全部外东北的土地控制权

 

◎ 海参崴的位置图,俄国在晚清抢走了外兴安岭、外东北和库页岛,直到今天也没有归还

 

此时北方战火方止但东南半壁还在太平天国匪乱的阴云之下时,面对岌岌可危的局势,清政府于1861年1月20日正式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了尝试学习西方以求自保的洋务运动。

 

◎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洋务运动的开端之一

 

但是与相对顺利的陆军“现代化”和建设各个类型现代化工厂不同,清政府的海军建设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波折和不顺利,由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经办的“阿思本舰队”事件最终不欢而散之后,清政府也痛感到建设现代化海军之难。

 

◎ 阿斯本舰队是清政府建设海军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首先就是相关专业人士几乎为零,与已经在太平天国之乱中接触并直接使用过西洋武器与战法的几支新式陆军不同,大清国上上下下在当时竟无一人能熟知西方现代化海军的技战术发展,这就与早在幕府统治末期就已经能够接触使用到大型西式蒸汽军舰并且在倒幕战争中将其运用于实战的日本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 大清国上下对新式海军等问题严重缺乏了解

 

而很不幸的是,海军恰巧是一支非常考验“人”这一硬件的兵种,从军舰舰型的选购或者选造,到海军港口的选址和建造,最后到大小军舰的使用无不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 现代化海军和传统的内河绿营水军是两个概念

 

而执行“闭关锁国”已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根本就找不到相关的人才,当时的大清水上力量(笔者实在不好意思将其称为海上力量)漫说与西方国家开战,就是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其水军也多次在长江中被击败,不堪一击的本质可见一斑。

 

◎ 清军在长江中多次被太平天国击败,颜面扫地,图为湘军常用的“快蟹”船

 

即使在洋务运动开始之后,能够通过开办船政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方式来培养出一批人,但是也仅仅是在学成后委以练军和指挥战舰的任务,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进入到决策层影响海军的建设,且这些人均无任何战争经验

 

◎ 船政学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进入决策层左右海军建设

 

反观日本,在明治维新和日清战争期间担任首相的伊藤博文曾在1863年前往英国学习,回国后经历并直接参与了四国舰队炮击下关事件;后来在大东沟海战击败了北洋海军的伊东祐亨曾经在萨英战争中参与过对英军旗舰“尤利阿勒斯”号的偷袭与后续的战斗。

 

◎ 日本早期“攘夷”时期使不少后来明治政府的军政要员接触了西方军事技术并参与了现代化战争

 

明治政府的军政要员有相当一批有在西洋留学或参与过幕府末期与西方爆发的数次战争的经历,对于西方政治和西方现代化军事技术的了解远胜过那些居住于深宫之中的大清帝国真正的决策者们,甚至可以说,清日两国对于海军的建设方针差距之大,从一开始就是完全无法相比。

 

◎ 清政府高层对西方的了解相比日本天差地别

 

对于清政府而言,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直接打的北京都失守的记忆尚不遥远,所以筹议海军的最重要的首要目的没有别的只有一个,就是保卫京师,避免再出现大沽口被登陆京师失守的事情再度发生。


这点从选址威海卫与旅顺建设主要军港和海军驻地以及早期选择购置伦道尔式炮舰就能够看出来。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的登陆给清政府留下了惨痛回忆

 

在购置伦道尔式炮舰的时候,李鸿章就已经明确的把“守口”写在了请款奏折里面,而当太平天国之乱结束的时候,清政府也是以惊人的效率将当时战力较强的淮军调动至直隶一带布防,用来拱卫京师用意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 清政府购买用于防御口岸的伦道尔式炮艇反映了其海军建军战略

 

此外,这支海军还需要防卫其他几个可能被入侵的口岸,在日清战争战败之前,还需要防卫台澎之地,但是所有部署均是以“防御”为目的的“守口”,似乎是想把所有能够被入侵的地方全都堵上一遍。

 

◎ 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让清政府将防御台澎提上了日程

 

并且身为清廷建设海军的重要决策机构,总理衙门只能给出这样一个泛泛的防御任务的同时指明,我们需要一支舰队,至于这支舰队需要多大规模、是造船还是买船、需要什么类型的船这些问题那就是一概不知了。

 

◎ 清政府高层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类型的战舰

 

也就是说,清政府建设北洋海军的用意从一开始就不是建设一支用来决战大洋和维护海权的远洋舰队,如果说仅仅是没有这样的决心那倒是还好,但是很遗憾的是,清政府的“决策者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认识到这件事情,换句话说也就是大清从一开始就不知道海军到底是拿来干什么用的

 

◎ 清政府并不懂得如何运用海军

 

这种战略上的模糊和错误从大清筹议海军开始,一直到北洋舰队覆灭乃至十几年后大清国结束其统治的时候都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变。


如果说仅仅是海军沦为了陆军的附庸的话,这样的用于辅助陆权的海军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但是大清组建海军的初衷和方向甚至连这个都不是。

 

◎ 辅助陆权的海军是存在的,并且有专门类型的战舰

 

如果硬要说的话,组建北洋舰队的用意就是“大型守口移动炮台群”+“大清国皇家面子舰队”平时用来向世界显示作为“亚洲霸主”的大清国的赫赫威仪,战时仅仅需要守在可能被登陆的几个重点地区避免被“万恶的洋夷”偷袭抄了陆军的后路乃至直接又进一次北京或者砸烂东南重地外加作为高级点的运兵船或者运兵护航舰来把陆军以较快的速度放到需要的位置,事实上日清战争中的丰岛海战和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都是在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遭遇的战斗。

 

◎ 北洋舰队也是大清国的颜面所在

 

可能对于清国来说是非常不幸的是,这个帝国的海权战略就是由一群完全不懂海军,只懂得提笼架鸟抽烟喝酒打麻将但是却妄自尊大、好高骛远的“王爷贝勒”们直接决策定下来,再由一群完全不晓得西方海军新技术发展的“奴才”们来执行的。

 

◎ 指望这些提笼架鸟的主儿去搞海军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种盲人骑瞎马式的搞法,贯彻在大清国所谓的“洋务运动”的每一项具体事务里面,当我们搞清楚了这一点,为什么大清国的“现代化改革运动”最终会回归于虚无就很好去理解了。

 

◎ 洋务运动归于失败是大清的政体所致

 

当然了,大清国的决策者和总理衙门好歹还至少知道“我们需要一支舰队”的目的是守口,用来防御别人进攻,尽管格局太小而且问题颇多,但是至少是建设在自己看起来所需要的实际需求上的。


比起以自己的私欲大肆扩军,穷兵黩武,耗尽民脂民膏,别人有什么我们就一定要有类似的东西,而拿来到底要干什么完全不知道先造出来再说的国家,要强得多。

 

◎ 建设海军必须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纲领

 

明确的战略没有,方向没有,后面的东西自然是一塌糊涂。


首先是经费分配的问题,当时的清政府要同时维持北洋、南洋、船政三支舰队,这三支舰队的规模都是不小,组建并且维持其运作的经费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 除了北洋舰队,大清还要维持南洋舰队和船政舰队,图为南洋舰队无防护巡洋舰“开济”号

 

而大清国岁入当时已经难以支持这个国家的庞大开销,连年的战火又使传统的赋税重地江南各省一片荒芜,尽管海关关税等弥补了一部分亏空,但是大清国当时确实是比较穷是不争的事实。

 

◎ 晚清期间,缺钱的问题伴随着每件事情的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明确“造舰”还是“购舰”的方略并且集中经费首先建设一支堪用的舰队才是正途


可是清廷因为“阿思本舰队”事件而对于向西方购置战舰盲目恐惧和忌惮,却不去思考诸如自家海关税务总司李泰国乱签乱订合同和整个朝廷上下无一人了解向西洋购舰的完整流程和最重要的合同怎么签订、里面的条款中如何避免陷阱从而达到“维护主权”的目的之类具体的问题。

 

◎ 实际上,清廷并没有认真总结和吸取阿思本舰队的教训

 

结果在十年的时间里面,福建船政虽然建造了不少舰船,却因为那个坑爹的典型的外行指导内行的要求各舰“平时用商,战事用兵,兵商两用”的指导方针造出来了一大堆连后来的大清自己都承认是“兵商两拙”的玩意儿,最后由这些战舰组成的福建船政水师在马江海战一战全军覆没

 

◎ 船政舰队旗舰“扬武”号无防护巡洋舰,该舰在马江海战被法军击沉

 

而且从零开始造船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间的,一开始肯定要经历技术起点低这个必然过程,不可能说一上来就造得出一等铁甲舰这种东西,加上能够自主造舰是需要一套完整的工业供应链,这点当时的大清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所以福建船政在大清时代所造的各舰始终没有摆脱“购料组装”的轮回。

 

◎ 清廷并没有建设国家工业来组建供应链,导致船政实际上始终是购买外国材料然后组装

 

后面的“购舰”也是搞得乌七八糟,大清国的这些“提笼架鸟的决策者”们对于武器装备的技术换代和维持保养一概不知,买回来战舰之后维护保养要拨款、购置新炮弹要拨款和随着西方新技术的应用和海军战术的发展战舰也需要更换等等问题更是一概不知。

 

◎ 清国高层对于如何维持舰队几乎一无所知

 

结果导致北洋舰队各舰在购买时均属于世界同类舰型中相对优秀或者是至少堪用的水平,但是在回国之后却因为缺乏经费难以维护保养,并且在世界海军技术发展的大潮中迅速落后并且后继无舰。

 

◎ 由于缺乏维护和后续无舰,北洋舰队的战舰迅速落后于世界

 

因为户部在与李鸿章有仇的清流腐儒翁同龢主管期间以户部经费不足为理由,要求停购西洋船炮数年,而那些深宫中完全不懂海军运作的“决策者们”也是直接批准。

 

◎ 户部在翁同龢主事期间以国库空虚为理由完全停止了购买外洋船炮

 

至此直到日清战争前夕,北洋舰队始终没有添置新舰,甚至连已有舰只的维护保养也因为零部件不足而只能勉力维持,部分鱼雷艇和伦道尔式炮艇只能封存。


又是同等于没有的海军战略,又不给钱,饶是“大清国最好的裱糊匠”李鸿章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就保不住大清国的颜面了。


◎ 被日军攻陷的威海卫炮台,没有经费的李鸿章也难以把这“天朝盛况”裱糊下去了

 

◎ 裱糊匠的纸房子——北洋舰队的舰船情况

 

聊完了战略和体制层面,再来说说北洋舰队的技术层面。


首先下一个定义,北洋舰队在1894年开战时,其舰队各舰已经落后了世界五年有余,与直接改变了海战方式的多项新技术无缘,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被联合舰队击败,输得一点也不冤。

 

◎ 时至今日,总有人认为大东沟海战中日军能够获胜是因为“运气原因”

 

仅能守口而难以出远海的伦道尔式炮艇和各类鱼雷艇先不说,直接从主战舰只说起,当然了如果有人非要去找鱼雷艇这个霉头,可以来解释下福龙号鱼雷艇雷击一条商船改造的“辅助巡洋舰”西京丸号三雷全部打空和威海卫鱼雷艇抗命大逃亡这俩事。

 

◎ 商船改造的辅助巡洋舰“西京丸”号,该舰在大东沟海战遭遇了北洋鱼雷艇的攻击

 

首先是北洋舰队的两条绝对主力,两条德国造一等铁甲舰“定远”和“镇远”,这两条直到今天都是一些人的精神图腾的铁甲舰算是北洋历次购舰中最值的一笔买卖

 

◎ 定远级的设计相当成功

 

这级排水量7220吨,装备4门克虏伯1880式305毫米后膛架退炮、两门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后膛架退炮,最大航速14.5节的一等铁甲舰集合了当时德国海军萨克森级和英国海军不屈级的设计优点,“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似可列当今遍地球之第一等铁甲船......”

 

◎ 北洋舰队的两艘主力舰“定远”级设计优良,性能出色

 

并且和现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黑屁“黑心德国厂子宰黑钱”所不同的是,这两艘一等铁甲舰的造价其实相当低廉,英国海军的“不屈”级造价为795,266英镑,德国海军的“萨克森”级造价为423,178英镑(德国马克折合),而“定远”级的造价为约370,000英镑(大清国库平银折合),再结合其性能来看,可谓是相对物美价廉。

 

◎ 定远级的305毫米主炮示意图,在其建成的年代这是克虏伯最先进的火炮之一

 

“定远”级的设计遵循的是利萨海战之后西方通行的“船头对敌”的战术,两座斜对角布局的305毫米双联主炮可以同时向舰艏方向的敌舰射击。


并且沿用了在“萨克森”级上使用过的不同于“不屈”级的炮台设计,将其故障率较高的连炮带整个装甲座一起转动的船面旋台改为了“炮动而底座不动”的露炮台,这种旋转方式大大降低了旋转机构的负担从而降低了故障率。

 

◎ 定远级采用横队战术,以舰艏对敌的方式作战

 

当1885年年底“定远”级回国的时候,不会有人怀疑这是一型当时最具战斗力的一等铁甲舰,已经将大清视为假想敌但是却在财政上一时间无力担负一等铁甲舰的日本甚至专门设计了“松岛”级巡洋舰来作为针对,希望这型舰上装备的320毫米法国加纳火炮能克制住“定远”级。

 

◎ 日本建造的“松岛”级巡洋舰,舰艏的320毫米加纳主炮显得格外的大

 

但是时代是在进步的,更何况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正好是世界海军技术发展最快的一个时代,一型战舰在一两年之内就因为新技术或者是另一型新战舰的使用而宣告落伍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虽然在进入1890年之后,北洋舰队多次通过李鸿章向清廷请款要求为这两艘头等主力舰更换老化部件,并且添置大口径管退速射炮,但是均被以“朝廷户部无银”的理由搁置

 

◎ 管退速射炮的使用使老式的架退炮一夜间过时了

 

不仅换装新式速射炮的银子不予批准,就连购置炮弹的预算也同样没有着落,而两艘“定远”级所使用的305毫米大口径榴弹国内无能力自产,只能靠着之前的库存来维持,造成了严重的弹药短缺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

 

◎ 留存至今的“定远”级主炮炮弹

 

并且“定远”级在1890年后也已经完全落后,随着1892年英国海军划时代的“君权”级入役,开启了后世称为“前无畏舰”的时代,直接将之前所有的铁甲舰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而自诩为“东亚霸主”的大清帝国对此却没有任何触动。


因为那些深宫中的“决策者”们对于什么速射炮铁甲舰前无畏舰榴弹之类的一概不知,和他们讲技术更新就如同对牛弹琴一般。

 

◎ 开启了前无畏舰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君权”级战列舰

 

事实上,1894年爆发的日清战争已经给了两艘“定远”级一个相对有些体面的谢幕演出,面对着尚无同类同级别战舰的日本联合舰队打出了还算是可以的表现,成为了北洋舰队的实力中坚和表现最优者,给作为对手的日本人也留下了相当的印象,也充分证明了这型由德国设计建造的一等铁甲舰在设计上的成功。

 

◎ 大东沟海战已经给了“定远”级一个完美的谢幕演出

 

如果按照一些当代键盘海战砖家的说法再晚两年开战,两艘“定远”级将极有可能会面对日本新订购前无畏型战列舰“富士”级,这型以“君权”级作为设计母型的战列舰对“定远”级形成了绝对的跨代优势,将会让“定远”那看起来还算有些亮点的同时又足够充满了某国传统式悲壮色彩的谢幕演出变成一场毫无悬念的惨败。

 

◎ 再晚两年的话,“定远”级将会面对联合舰队“富士”级战列舰的降维打击

 

不过和这两艘铁甲舰相比,北洋舰队的巡洋舰队简直是一个问题儿童大集会,巡洋舰群的严重问题是导致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重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 北洋舰队的巡洋舰们问题较多

 

其中从设计上讲可以说是问题最大的就是那艘和“定远”级一起回国并且在未来的实战中创下了“纵观十九二十两个世纪全世界海军唯一的军舰阵前脱逃”的“济远”号。

 

◎ “济远”号创下了世界海军史罕见的临阵脱逃记录

 

这是德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型穹甲巡洋舰,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穹甲巡洋舰”,这种设计是在巡洋舰的要害部位比如锅炉仓上面设置一层中间平、两面带有角度的装甲甲板用以抵御从上方落下的炮弹,中间装甲高于水线而两侧带有角度的装甲低于水线,这样即使水线一带中弹,进水也一时很难淹没高于水线的装甲板或者直接淹进轮机舱等,从而使军舰保持较大的浮力,即所谓的“以斜度拒敌弹,以穹面界隔漏水”相比之前的无防护铁壳巡洋舰可谓进步明显。

 

◎ 穹甲甲板示意图

 

英国进一步完善该设计的“埃斯梅拉达”号巡洋舰上将穹甲延伸至军舰首尾,从水平方向对军舰进行全面的覆盖防护,该舰排水量2950吨,航速18.3节,装备2门阿姆斯特朗10寸(254毫米)炮和6门6寸(152毫米)炮,也被称为“完善型巡洋舰”。

 

◎ 原本是智利海军订购“埃斯梅拉达”号巡洋舰

 

本来这艘舰是有可能被北洋舰队购得的,但是因为当时英国人赫德在包括伦道尔式炮艇和超勇级上面与李鸿章的诸多不愉快而最终未能有下文。

 

◎ “超勇”级订购过程中与英国人的不愉快让李鸿章选择了德国

 

由于订购“定远”级铁甲舰相对顺利和与德国人的合作愉快,李鸿章直接指示驻德公使李凤苞询问德国订购一艘类似的巡洋舰,但是这位中堂大人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就是和铁甲舰不同,德国人从来没设计过类似的巡洋舰

 

◎ 没有相关设计经验的德国人只能勉强为之,将自家铁甲重炮舰扩大为基础设计巡洋舰

 

这个疏忽直接导致了“济远”号成为了一艘设计上相当失败的战舰,因为德国人也只能摸索着去设计,导致犯下了一系列的严重错误。


“济远”号排水量2300吨,航速16节,慢于“埃斯梅拉达”号,火力就更是问题巨大,“济远”号对比“埃斯梅拉达”号小了650吨,但是主要火力却锐减为两门21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和一门15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

 

◎ “济远”舰的设计完全对不起吨位

 

该舰最大的设计缺陷就是它的穹甲甲板,不仅没有覆盖全舰,仅仅覆盖了轮机舱一带,而且其甲板全部低于水线之下,与“穹甲界隔漏水”的设计思想完全相悖,一旦军舰中弹,海水会直接淹没军舰甲板导致军舰因为过度进水丧失浮力而沉没。

 

◎ 济远型最遭诟病的就是其失败的穹甲设计

 

而且过低的穹甲位置严重压缩了动力空间,这也是该舰航速较“埃斯梅拉达”号慢的原因,并且逼仄的操作空间也使整个轮机舱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舰员的工作效率大受影响。

 

◎ 德国人直到两三年后才领会了穹甲的设计思路

 

此外,该舰的载煤量过低,不太符合巡洋舰的要求,最大载煤量只有300吨,标准载煤量230吨,这个缺点在“济远”号回国的路上暴露无遗,整个船舱和甲板上不得不堆满了煤包,形如近二十年后的罗杰斯特文斯基舰队。不过回国之后对于并无什么出远海需求的北洋舰队来说倒也不算啥大问题。

 

◎ 久经考验的克虏伯火炮大概是“济远”号上面为数不多的亮点

 

“济远”级的采购可以说是北洋舰队历次外购战舰中最失败也是问题最大的一艘,其根源在于李鸿章等洋务官员作为采购战舰的实际决策者以个人好恶来决定购舰大事,舍近求远,从而导致德方也不得不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为北洋设计了这样一艘军舰。

 

◎ 济远的失败首要责任在李鸿章的决策失误

 

而该舰的实际表现也是北洋各舰中的“问题佼佼者”,创下了在丰岛海战和大东沟海战两次临阵脱逃(丰岛海战中还是惊世骇俗世界罕见挂上了白旗+日本海军旗临阵脱逃)和在逃跑路上撞沉友舰(扬威号)的世界纪录。

 

◎ 丰岛海战中济远号抛弃友舰临阵脱逃导致了“广乙”受重创弃舰、“高升”被击沉、“操江”被俘

 

“致远”级穹甲巡洋舰和“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是中法战争之后因为福建船政水师全军覆没和南洋水师受创后为了补充东南海防而订购的,当时中法之战刚刚结束,失去了朝贡国安南(今越南)的大清对此是耿耿于怀,又一次开始了海军的扩充,也被称为“第二次海防大筹议”,战舰的实际采购计划同样由李鸿章主持。

 

◎ 在马江海战遭到法军杆雷艇偷袭的“伏波”号

 

“致远”级更多的因为其首舰管带(舰长)的舍身一撞而闻名,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的是,这型出自英国十九世纪末最杰出的舰船设计师威廉·怀特之手的穹甲巡洋舰是北洋全部巡洋舰中性能最优者

 

◎ 英国人设计的“致远”级性能优秀

 

这级在当时被称为“英厂杰构”的穹甲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装备21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3门,舰艏两门,舰艉一门;152毫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两门,设置在左右船舷各一个的耳台上;最大航速18节,煤仓平时容量200吨,最大容量620吨。

 

◎ “致远”级的主炮结合了英国炮架和德国克虏伯火炮

 

并且为了获得更高的航速,“致远”级引入了强压通风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以牺牲锅炉和管道寿命为代价换取一定的航速提升,根据设计,“致远”级在使用强压通风之后,可以达到7500马力,较正常使用的5500马力多了2000马力。

 

◎ 高速航行中的“致远”号,该舰是北洋各舰中航速最快的一艘

 

在建成时,“致远”级毫无疑问是当时非常先进的一型穹甲巡洋舰,操作灵活航速快,火力也相当的凶猛,体现出了英国人造船的一贯水准,也是威廉·怀特当时非常得意的一个作品。

 

◎ 在建成时“致远”级设计优良、性能先进

 

此外,该型舰的主炮也非常有意思,由于统一后勤的需要,“致远”级主炮选用的是德国制造的克虏伯210毫米后膛炮,但是却安装在了一套英国炮架上面,这套英国炮架采用了新式的液压架退系统,射速较克虏伯的传统炮架大幅提升,理论射速为两分半一发,这种英国先进炮架配上德国出色的克虏伯后膛炮的搭配也是“致远”级的一个亮点。

 

◎ 海试中的“致远”号,该舰的主炮清晰可见

 

“致远”级出现的时候,由于海军新技术的发展和战术思想的转变,横队战术已经受到了挑战而纵队战术开始了复兴,所以“致远”级实际上是一艘按照纵队交战思想设计的战舰,它能够发挥最大火力的方向是舷侧而不是舰艏

 

◎ 纵队战术在当时已经开始复兴

 

不过,由于大清缺乏经费,威廉·怀特原本计划再增加两座耳台和相对应的副炮的计划只能取消,但是耳台和船舷列炮的纵队战思想却一路传承了下去,取代了一度大行其道的横队战术成为了世界海军的标准战术。

 

◎ 装备于舷侧耳台的152毫米炮

 

虽然“致远”级在其建成的时候属于非常先进的军舰,但是世界海军技术的发展太快了,1894年时,该型舰已经不再先进,落后于世界海军技术发展的大潮。


并且该舰和北洋其他各舰一样,炮弹奇缺的同时舰船的各种设备严重老化,航速也因为以上原因和使用劣质煤炭而变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两舰在日清战争中的表现。

 

◎ 在回国之后,与北洋各舰的命运一样,“致远”级也快速地老化

 

和“致远”级同时期向德国订购的“经远”级算是北洋舰队的巡洋舰中极为特殊的存在,因为它不是穹甲巡洋舰而是装甲巡洋舰,采用了和“定远”级一样的铁甲堡设计。

 

◎ “经远”级是北洋舰队装备的一型装甲巡洋舰

 

这型战舰的起源还要从第二次海防大筹议讲起,当时李鸿章最早议购的四艘“济远”型改进型军舰因为该型舰的舰式受到了几乎是国内外一致反对,认为该型舰“各类问题颇多,难以胜任”,尤其是驻英公使曾纪泽在拿着“济远”级的图纸询问了英国舰船设计师,结果威廉·怀特评价该舰“名为快船而不快,有铁甲而不能受弹”,认为该型舰的设计不伦不类,甚至不能单纯的用“问题大”来形容了。

 

◎ 驻英公使曾纪泽的据理力争打乱了李鸿章的购买改进型“济远”的计划

 

在一片质疑之声中,饶是李鸿章也架不住这口诛笔伐,尤其是清流文人借机大肆生事,对李鸿章的北洋一派进行攻击,最终清政府暂时叫停了购置四艘“济远”改进型并要求重新考察英德两国的巡洋舰设计之后再做决定。

 

◎ 问题太多的“济远”型设计肯定是不能再采用了

 

由于驻德公使李凤苞因为清流攻击已经被撤职回国,接替其担任驻德公使的许景澄承担起了和德国船厂沟通“济远”改型的重任,德厂针对“济远”型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两型改进方案,第一型是单纯的“济远”改进型,包括修改了饱受诟病的煤仓和穹甲设计,但是航速维持不变仍然是16节左右。

 

◎ 德厂的第一个方案是完善“济远”的设计

 

而第二型就很有意思了,是一种全新的设计,采用了和“定远”级类似的铁甲堡,属于装甲巡洋舰,而李鸿章最终为在德国订购的巡洋舰选用了这个方案。

 

◎ 第二型就是后来的“经远”级

 

“经远”级排水量2900吨,装备21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两门,布置在舰艏的双联装炮位上、150毫米克虏伯后膛炮两门,分设在两舷的耳台上,一边一门;最大航速15节(另有说法是16节),载煤量350吨。

 

◎ 西方绘制的“经远”舰艺术作品

 

“经远”级的装甲堡最厚处为9.5英寸,由上至下三段铁甲拼成,后两段为5.2英寸厚,但是高度却只有5英尺11英寸,防御面积十分有限,属于典型的“皮带甲”。

 

◎ 深色部位就是该舰的装甲部位,可见其已经几乎和水线持平,防御效果堪忧

 

并且“经远”级的装甲位置很低,在大洋上进行海战时其装甲带很可能被压低到水线以下,难以保护水线以上的舰体,实际防护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这个是因为该舰吨位过小的原因,导致德国设计师不得不尽可能的压缩铁甲堡的高度和面积,尽可能的只对军舰最要害的部位进行防护。

 

◎ 箭头处为“经远”的装甲带位置

 

在中央铁甲堡的前后,“经远”级还各安装了一段穹甲甲板,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其厚度为穹顶1.5英寸两侧斜面3英寸,并且吸取了“济远”级的教训,其穹甲中部位于水线以上,改进了这个之前最遭诟病的地方。

 

◎ 经远级吨位过小,装甲布置并不成功

 

从设计上看,“经远”级的装甲防御可以说相当的不合理,除去早期装甲巡洋舰的共有弊病外,最关键的是该舰的装甲防御面积过小且位置过低,在实战中上层建筑和水线以上舰体完全处于无防护状态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 在实战中,该舰的水线以上舰体处于无防护的面积过多,面对速射炮的集中攻击生存性堪忧

 

此外,3000吨级的战舰上,仅装备2门210毫米和2门150毫米舰炮,且均为架退炮,射速过慢,火力上略显不足,这点问题在于联合舰队那些侧炮可以达到6-7门的穹甲巡洋舰交战时暴露无遗。


北洋舰队在日清之战急迫时曾经想以江南制造局的120毫米仿英式速射炮将原有的150毫米炮换下,但是因为江南局火炮产量过低和改造难度较大而放弃。

 

◎ 江南制造局曾仿制成功英式速射炮

 

“经远”级在设计时德国人很可能部分参考了英国“奥兰多”级装甲巡洋舰的一些设计,尤其是两者的装甲布置几乎完全一致,属于典型的“皮带甲”,当然,“经远”的吨位自然是不可能与之相比的,缩小了很多。

 

◎ 经远的部分设计很有可能参照了英国的“奥兰多”级装甲巡洋舰

 

而很有意思的是,“奥兰多”级还有一型放大版的仿制型就是西班牙海军的“玛利亚·特蕾莎公主”级,该级舰和“经远”级非常有幸的是都经历了实战的考验,“玛利亚·特蕾莎公主”级共三舰,均在美西战争中被击沉。


实战表现证明了这类第一代装甲巡洋舰的装甲设计并不成功

 

◎ 西班牙装备的“玛利亚·特蕾莎公主”级在美西战争中全部被击沉

 

但是如果说“济远”型的设计问题是德国人缺乏相关舰型的设计经验导致的,那“经远”级的各类设计问题就要去归结于大清的变态的要求了,在非常严格的吨位、吃水以及造价限制之下,带着镣铐起舞的德国设计师也有自己的苦衷。

 

◎ 大清对于“经远”级的设计提出了诸多不合理要求,是该型舰设计上的诸多问题的根源

 

最后两艘巡洋舰就是在各路地摊文学中饱受批判的两艘“超勇”级无防护撞击巡洋舰,但是事实上,以1894年那场海战的表现去衡量这两艘1881年服役的巡洋舰的设计水平实在是太过分了,属于典型的军事外行行为。

 

◎ “超勇”级可能是北洋舰队最饱受非议的战舰

 

“超勇”级属于无防护撞击巡洋舰,在清朝一般称之为“碰快船”这个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不多做解释。这两艘巡洋舰是1879年年底下的订单,也是北洋舰队最早的两艘巡洋舰。

 

◎ 在英国船厂建造中的“超勇”级“扬威”号

 

“超勇”级排水量1380吨,装备阿姆斯特朗26倍径10英寸(254毫米)后膛炮2门和22倍径4.7英寸(119毫米)炮4门,均为架退炮,但是两门254毫米主炮使用了早期较为原始的液压复复进装置,航速实测为16.4节。

 

◎ “超勇”级装备的阿姆斯特朗254毫米主炮

 

后世对于这两艘战舰的批判大多是严重的海军外行,事实上这两艘巡洋舰在建成时令世界海军侧目。


在1880年那个时间点上,两艘装备了完全可以击穿当时大多数船腰炮房铁甲舰和更老式的船旁列炮铁甲舰的装甲带的254毫米主炮,且航速达到了在当时绝对可以成为飞毛腿的16节的巡洋舰,军舰外形低矮,难以被瞄准,尤其是当时铁甲舰上装备的架退炮射速慢,难以拦截这种高速目标的迅速靠近,其威胁性不言而喻。

 

◎ “超勇”级对于同时期的铁甲舰威胁较大

 

这也是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时,两艘“超勇”级在与日本的对峙中能令日本最后退却的关键原因,因为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的绝对主力,二等铁甲舰“扶桑”号在缺乏掩护舰的情况下单舰面对两艘“超勇”级的时候绝对可以用凶多吉少来形容。

 

◎ 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二等铁甲舰“扶桑”号

 

但是当时间进入到1894年,这两艘昔日的明星舰也被岁月磨去了曾经的辉煌,舰体严重老化且得不到维护保养,航速连12节都跑不到,一开炮船上都开始掉漆掉铁锈。


且因为海军技术的高速发展,速射炮的应用使这种依靠突击至较近距离再用重炮进行决定性攻击战法的“碰快船”已经被时代淘汰,更不可能卷入战列线中。

 

◎ 大东沟海战时两舰所处的位置,注意已经故意延迟不进阵位的“济远”号

 

但是缺乏战舰的北洋只能将这两艘老舰排入了战列之中,并且还是两艘弱舰同处于一翼,“超勇”号被一游四舰攻击之后很快沉没,遭到重创的“扬威”号在驶离战场试图自救的途中遭到了逃跑中慌不择路的“济远”号的撞击,最终伤重沉没。

 

◎ 大东沟海战时“超勇”级已经完全落后

 

而日本联合舰队中也有一艘同型舰“筑紫”号(后来赫赫有名的秋山真之当时就在该舰服役),深知这类军舰特点的日军甚至并未让其参与大东沟海战,只是承担次要任务。

 

◎ 与超勇级同型的联合舰队筑紫号,该舰在日清战争中只承担次要任务

 

北洋各外购战舰中,从英国购买的战舰在其下水服役的年代,均属于世界一流水准,体现了这个老牌的海军强国一贯的技术水准,也让一些盲目黑屁“英日勾结卖给北洋破船”的谣言不攻自破;德国所购各舰中,主力舰“定远”级无论从设计、造价还是实战表现均无可挑剔,但是两型三艘巡洋舰却因为德方缺乏相关设计经验和清朝购舰时各种严重违背技术常识的要求和苛刻的经费而问题较多,尤其是“济远”号无论是其设计问题还是实战表现都是为世界海军提供了相当的反面教材,尤其是其临阵脱逃行为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遭到日军鱼雷艇偷袭受创后自爆的“定远”号最后留影

 

以1888年左右北洋成军时的标准来看,北洋舰队的确是一支有着相当实力的舰队,称为“亚洲第一舰队”并不过分;但是当时间进入1894年,北洋各舰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保养状态都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这支曾经的“亚洲第一舰队”早已名不副实,最终在无情的历史考场上被淘汰。

 

◎ 大东沟海战后严重受损的“来远”号后甲板

 

但是除了军舰的问题,为什么这支舰队能够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面迅速的腐化?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要从人事和制度上来看一看,北洋舰队在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繁华盛景背后的事情。(未完待续)

 

◎ 洋务运动的“盛景”之下实则一片不堪

 

北洋水师六年未添一船一炮 日本上下砸锅卖铁发展海军00:0006:33未加入话题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大清帝国》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你屁股歪了?雍正亲自帮你掰回来 | 循迹晓讲


黄种人真的比其它种族更聪明吗?| 循迹晓讲


宝钢建设史:我们今天的取得成就离不开这些日本人 | 循迹晓讲


权基玉:为韩国独立而战斗的“空军祖母” |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