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国真是靠“富士康流水线”一统寰宇吗? | 循迹晓讲

百夫长法比乌斯 循迹晓讲 2021-05-16


◎ 循迹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百夫长法比乌斯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34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提到流水线生产,大部分人印入脑海的一定是传送皮带上工人们如机械般劳动的场景。


◎ 两千年前,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打造了“富士康流水线”


但若说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一样有流水线作业,我想一定没有什么正常人会相信,不过这不妨碍以《复活的军团》受众为代表的大秦粉们将这一论点奉为圭臬,大肆宣扬。


◎ 万恶之源《复活的军团》以及一篇相关的观后感


只要稍一百度,便能看到类似论点甚嚣尘上,字里行间仿佛中国在遥远的古代已经跑步进入了资本主义似的。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

 

◎ 秦国真有流水线作业吗?


和所有问题一样,在论证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概念、定义以及核心要素。


流水线作业是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地通过各个工作地,按顺序地进行加工并生产出产品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按顺序进行的分工生产劳动。”


它是劳动分工、精细作业的一种高级实践形式,核心要素是标准化管理,毕竟如果每个配件都随心所欲做的话,就根本组装不起来了,分工合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 亨利.福特创造了真正的流水线生产


按照定义来看,分工在秦代的生产中是存在的,尤其是弩这样由多个零件组成的物件,但是有分工不等于有现代流水线生产的水平


古代生产相比现代流水线缺乏严格的频率控制,因为匠人需要依靠经验来指导生产,像冶金的温度控制就全得看工匠对火焰颜色的判断,那么在冶炼和浇筑环节,不同工匠对火候的要求和把握,观察者对颜色敏感性的不同,都将导致生产时间很难精准控制,而打磨、拼装同样如此。


◎ 在人类文明进入铁器时代后,要想生产出优质的兵器,没有大批经验丰富的铁匠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各个部件的生产频率不能稳定,忽快忽慢,将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现代流水作业的效率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更糟糕的古代生产还缺乏充足的流动性,近现代流水线作业有一样不可或缺的东西,就是传送皮带,它的传输速度稳定,使用便捷,古代工匠需要将零件一筐一筐的装好,交给装配打磨的人,再组装再放回去,生产效率根本就是云泥之别。

 

◎ 流水线生产需要传送皮带和时间的控制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缺乏标准化的管理,也就是对生产环节有严格的量化规定,比如冶金中对温度的控制,对金属硬度的要求,对零件尺寸的误差要求等等。


温度和硬度对古人来说没有量化概念,而尺寸方面则精度不足,虽然古人已有毫米的概念(即单位“分”),但无论是反映周至春秋战国时代制造工艺的《考工记》还是明代详细记录武器装备样式尺寸的《武备志》都未涉及到寸(寸约2.31cm)以下的单位,并且其描述也含混不清。


比如对弓长的要求,《考工记》仅是简略的提到“弓长有六尺六寸”而未对弓长是从何处到何处有所描述,就连堪称古代工艺标准手册的《考工记》都是如此精度,可见古代根本没有人意识到要进行标准化管理


◎ 东周墓出土的弓


更何况,此类手册在实际生产中根本不会被严格遵守,其对弓的要求也被文物无情的打脸:《考工记》中记载了弓得是筋、角、木三材合一,但东周和汉代的墓葬却出土了单纯由木材制成的弓,与之不符;考工记还要求弓长得是6尺(根据洛阳金村东周墓出土的战国铜尺取23.1cm,即长138.6cm)、6尺3寸(145.53cm)或6尺6寸(152.46cm),而秦俑坑出土的弓长仅为125cm,江陵藤店一号墓出土木弓长则达到169cm,长沙五里牌406号楚墓出土的竹弓,又仅长140cm,依旧不符,可见此类“标准手册”一点也不够标准,大家依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秦代根本不具备流水线生产的核心要素,也不具备其高效性和高流动性,仅有简单原始的分工而已

 

◎ 青铜弩机由各个零件组成,上面通常刻有记号铭文


当然有人要反驳,认为虽然古代没有如此科学的观念和量化手段,但实践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毕竟根据《从青铜弩机铭文看秦兵器生产标准化的局限性》的说法,秦代弩机的零件误差只有几毫米


不过这也完全不够实现流水线生产,因为各个零件之间仍旧做不到互换,需要进行打磨才能组装,所以各个弩机零件才会进行标记,以确保不会配错完全看不出来存在一种尺寸的标准管理,更无法实现互换。


而且这种相对较小的误差也不是因为规范性要求,仅仅是因为依靠范铸造的生产工艺本身相对依靠肉眼、经验控制更准确而已,但铸造青铜并非秦国独一家,也不能推广到所有生产中,武器、盔甲等对物理性能有高要求的物件,则要依靠工匠手动锻打才能满足需求。所以秦国不但没有流水线生产,甚至都不能形成与其他诸国的差距。

 

◎ 即便有也没有啥用


就算我们大发慈悲,勉强认可秦国拥有“流水线”生产,甚至算其生产效率拥有了优势,但若仔细考察秦代武器装备的水平,就不难发现一个悲剧的事实:在古代,越追求流水线生产,就越不可能获得优质的产品。


而正如上文所说,流水线生产需要标准化管理,哪怕我们降低其他的要求,最起码也需要保证生产的零件误差较小,可以直接组装起来。那至少在弓弩上,这样的标准化就非常不合时宜。


◎ 电影《英雄》中,两千年前的秦军的弓箭射程堪比现代榴弹炮


因为时人对筋、角、木这几类天然材料的认知有限,又不能人工精准合成性能达到统一标准的材料,因此在选材上就受到极大的限制,优质材料数量稀少,不能用于大规模生产,只能采用数量庞大但较为低劣的材料,这样成品的质量将无法保证。


再加上人的身高、肌肉的力量也不尽相同,弓的拉力和拉距就需要根据士兵不同的身高和力量进行调整,那么弓体的粗细、长短就需要跟着调整,这就意味着强行统一标准做出来的成品会出现大量不适应和质量过于低劣的情况,大规模快速生产也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 弓箭手之间也有很大区别,直接影响了能用什么弓


弓弩的情况或许还不够明显,但在金属上,这一点就尤为清楚了。在古代加工水平的限制下,只有依赖铸造或者机械冲压才能做出误差较小的零件,可悲的是,秦代根本不具备非人力冲压的能力,只能选择铸造


而铸造制品却要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铸造过程会产生气孔以及未经过挤压,铸造金属的金相组织并不紧密,延展性和强度往往不足,所以铸造制品通常不能满足高物理性能需求的条件,比如猛烈撞击这一常见的情况。


可以说铸造而成的刀剑、盔甲根本属于劣质产品。


 ◎ 对于武器盔甲来说,剧烈碰撞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图中位1997年安阳白家坟出土的商代士兵头骨,这位年轻的士兵(有可能没带铜胄,或者压根没装备)因头部中箭而死,在其头骨左侧有一处很浅的剑伤(青铜剑),这样的砍伤虽然很浅,但以那时青铜剑的锻造水准来说,砍完断掉也是大有可能。图源于微博@易水寒-武备收藏


说到这,有人会提出反对:铸造青铜仍旧可以进行锻打,这是一种早在两周时期就遍及世界的技术,秦人完全可以先铸后锻来改善品质呀!


对此我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若是最终仍要锻打,那么标准化也就不复存在,毕竟不同工匠依靠自己经验手动加工,精度是很难保证的。


而且战国时代诸国的青铜加工路径显然走了邪路,即过分重视铸造而非锻打,这就带来两个严峻的问题:一是大量青铜制品仅仅是铸造而成未经锻打,这在峡江地区非常明显,其出土的129件战国至秦汉的青铜器中,93%是铸造的,而仅有9件经过锻打,就连秦兵马俑出土的秦剑和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也是完全铸造而成,也就是说,中国的古人根本没想到先铸后锻解决问题二是为了保障硬度,选用加锡的方式,结果促使制品缺乏延展性,既无法锻打,还非常脆弱。


◎ 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


这种思路被明确的记在了“标准手册”《考工记》中,它提出了六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由此标准来看,要求用于斧的青铜含锡量达到20%,用于戈戟的达到25%,而刃部甚至要达到33%,这等于是在教人制作玻璃,因为青铜的含锡量一旦超过20%即没有了任何韧性,经过剧烈碰撞即会碎裂,真正适合的锡含量当在10%以内,经过锻打尤其是冷锻后,即拥有较高的性能水平。


青铜的这种特性,导致秦兵马俑挖掘队的刘占成看到秦剑普遍高达20%以上的含锡量(最低的部分也有15%),断定这是冥器而非实用器。可想而知,若秦国用铸造的法子强行做兵器,就等于是拿着陪葬的冥器去打仗。


综上所述,如果大秦要实现流水线作业,就要采用铸造手段,结果也只是成品不堪一用。


◎ 可以看到含锡达到20%就已经没有了伸长率,抗拉强度也断崖式下跌


更为要命的是,坚持选择铸造青铜显然要被时代所淘汰,因为钢铁时代已经悄然到来。面对钢铁在硬度上的高上限优势(钢经过淬火后硬度会大幅度提升,青铜无论怎么加工都远不如淬火钢的硬度)铸造青铜望尘莫及。


而钢铁制品要加工成武器盔甲,无一例外需要经过锻打,也因此催生了铸铁脱碳钢和炒钢技术的出现。


说到这里,相信大脑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人都能看的出来,秦国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追求流水线作业根本是作茧自缚,更何况它也没有能力做到。


由此可知,某纪录片和秦粉根本没有用大脑思考这个问题,就用脚后跟意淫出了“大秦流水线”并不惜牺牲节操也要尬吹,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大秦帝国》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沉浮云海三十年:北洋舰队能避免一败涂地的结局吗?(下) | 循迹晓讲


沉浮云海三十年:北洋舰队的失败可以避免么?(上) | 循迹晓讲


《指环王》重映:尬吹尬黑的人,你们真的懂什么叫美吗? | 循迹晓讲


面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为何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