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军祭出“督战队”,就能阻止士兵“从容撤退”吗? | 循迹晓讲

三喵先生 循迹晓讲 2022-10-23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42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前一阵乌军的“仓皇”反攻颇有成效,从前线“从容撤退”的俄军士兵出现了恐慌和厌战情绪。一是乌军的反攻太“仓”,二是军饷迟迟不能到位,所以,“从容撤退”的俄军士兵们“正在寻找机会返回土或者投降。


面对这种不利情况,俄军统帅部继承了“老祖宗”的传统——为防止前线士兵“从容撤退”,成立“督战队”。


◇ 9月14日,根据乌国防部发布的消息,乌方从截获的俄军谈话中得知,俄军在后方已经部署了“督战队”,其中第2军第4独立摩托旅的指挥官已经收到上方的第222 号命令,称拦截小队已经部署,所有撤退的部队都将被摧毁。


说起督战队,前些年有个反映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电影,叫《兵临城下》,这部电影里一开始,苏军新兵投入斯大林格勒的地狱中,他们身后有些人挥舞着手枪,敢不上的话就一枪毙了他们——如很多人知道的,这些人有个专门的名字,叫督战队。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好不好,这完全可以讨论,但就是因为一开始的这段镜头,很多人就看不下去了,认为这是在“辱苏”。其观点嘛,也无非是“我们苏军怎么可能那么残忍”,或者说“别的国家也有督战队,你们怎么不说,怎么就盯着苏军的了?这肯定是别有用心的丑化!”


◇ 《兵临城下》当中的督战队成了一个奇怪的黑点

 

当然,众所周知,网络上一些人,其颠倒黑白,逻辑掉线的现状,恍若平行世界一般。不过,这些人对这部电影在这个地方跳脚,至少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督战队”其实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这么一来,某些人所谓的“一旦有事,就当督战队去枪毙别人”说的那么理直气壮,就总是觉得怪怪的。


◇  这么说,是真不知道督战队不光彩么

 

但不管怎么说,“督战队”毕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它的故事虽然不光彩,但也值得一说。

◇  古代的督战队


战争非常残酷,上了战场,刀剑无眼,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正常人看到这些早就崩溃了,这可以说是人性使然。从某种程度上讲,让军人在战场上迎着死亡冲锋,这是反人性的,但在战场上,军人必须得有这种觉悟。所以,历来军事上“治军”的能手,都非常重视平时的训练,为的就是在战场上能有一群亡命之徒迎着死亡冲上去。

 

这样练出的精兵固然战斗力非常彪悍,但在很多时候,部队就得靠新兵蛋子打仗,那怎么办呢?只能在战场上立规矩了,后退者死,执行这个规矩的督战队,也就应运而生。

 

督战队的历史非常古老,中国唐末五代时的枭雄朱温能在乱世中打出一片天下,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督战队。


朱温的“督战队”名叫——跋队斩,如果打仗时将领战死,所有手下人就必须战死,如生还则一律杀死,执行死刑的就是他的督战队。这样严苛的督战条令让朱温的士兵到了战场只能奋勇向前,有进无退,就是靠这些炮灰的牺牲,朱温在乱世中赢得了一时的胜利。


◇  梁太祖朱温,他的跋队斩是中国古代督战队的典型

 

除了唐末的朱温,明代的兵部尚书于谦也搞过类似的部队。


在土木堡之变之后,京城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兵部尚书于谦受命守北京,守军都是新兵,于谦不得已也开始搞督战队了。为了防止大家退缩,于谦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此令一出,当即震慑全军,明军最终保住了北京城。

 

◇  后世对于谦“北京保卫战”的影视化复原

 

此外,关于这些古代的督战队,有几点需要说明的。


首先,这个跟“监军”其实是两个概念。督战队针对的是战场上的普通士兵,而“监军”针对的是主要的领兵将领,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即使在古代,“督战队”的作用也不宜高估。朱温取得的暂时胜利,并不是因为他的督战队表现良好。他的士兵在严厉的军法下大规模逃亡,朱温不得已命令给自己的士兵脸上刺字,他手底下的士兵有相当一部分过的就是囚犯一样的生活。指望这些被驱赶上战场的士兵长期地表现如虎狼,那是不现实的。


所以,朱温的后梁就算搞了跋队斩,也在与李克用李存勖的斗争中节节败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沙俄的督战队

 

现代意义的督战队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如果在战场上出现逃兵,督战队可以不经军事法庭审判直接处决。


当时已经有宪兵了,宪兵杀人还得上军事法庭审判了再说。督战队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会引起基层官兵的反感,所以直到十九世纪末,除非大量征用新兵的时期,督战队作用非常有限,并逐渐濒临淘汰。

 

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其实都没准备好这么惨烈和旷日持久的战争,部队里到处充斥着新兵蛋子,别说战斗力了,这帮兵能不哗变就已经是万幸。所以,当时的各主要交战国,都有督战队的存在。


这其中,沙皇俄国的督战队存在感最强,这原因也不难理解。列强之中,沙俄部队装备,士气和战斗力都是最弱的,他们的士兵被称为“灰色牲口”。指望这群灰色牲口上战场勇猛冲锋,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军中大规模建立了督战队。如果他们胆敢退缩,就用马克沁机枪赐予他们沙皇最后的仁慈。

 

◇ 一战中的沙俄军队

 

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头两年的战争中,许多沙俄军士气低落,加上缺弹少粮,自然很多官兵都对战争有抵触情绪,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参加这场战争。


结果这两年之间,光投降或者擅自撤退的就有两百多万,除了督战队还能有啥别的法子?沙俄名将布鲁西洛夫将军,就那个在东线还能难得地发动攻势的将军,为了维持部队秩序,每次发动攻势之前都要先下令严抓部队纪律,并宣布任何未经命令的后退者都将会被处决。就是靠着督战队,沙俄的战线才没有彻底崩盘

 

◇ 1917年的布鲁西洛夫

 

等到了1916年到1917年,沙俄的局势更坏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开始琢磨着扩大督战队范围,包括海军舰队中也不例外,不论是步兵还是水手,只要不听话就要被枪毙,结果事情玩过了头,自己的政权就垮台了——可以说,罗曼诺夫王朝的倒台,军队哗变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督战队在这个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苏德督战队

 

沙皇没了,新上台的布尔什维克面对烂摊子,内忧外患,不得已之下也沿用了沙俄的督战队制度。


1918年8月6日,当时正处于俄国内战时期,为提高红军的作战能力,红军之父托洛茨基在写给列导师的信中较为正式地提出了建立督战队的建议:“应成立可靠的督战队,配合革命核心部队,以包括处决逃跑者在内的手段来保证军队的纪律严明”。

 

1919年10月,在对彼得格勒的争夺战中,列导师说道:“如果进攻已经开始,可否再动员两万彼得格勒工人加上一万资产阶级分子,在他们身后架设机枪,处决几百人,对敌人造成真正的声势浩大的攻势?”


◇  托洛茨基在动员部队

 

导师都发了话,那么督战队自然在苏俄军当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执行。步兵第九师第一旅旅长下令:后备营应采取一切办法维持战线稳定,对于逃跑者,首先口头和鸣枪警告,之后可以使用机枪向他们射击。

 

当然,督战队只能是应急的手段,用不好就会反噬自己,远的不说,沙皇俄国怎么完蛋的,导师还是心里清楚。所以,等布尔什维克稳固了政权之后,督战队也就暂时从部队中销声匿迹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军队的管控放松,布尔什维克们把功课做到了平时。军队中设立政委,时刻观察士兵的政治动向,而人民内务委员会也时刻准备着处决阶级敌人,很多东西就制度化了,不需要督战队这种仓促的措施。


◇  内战中的苏俄红军

 

但是等到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红军兵败如山倒。这时候,不论是政委还是人民内务委员会都无力挽回败局,急眼了的斯大林颁布命令,成立督战队。


在慈父的命令中明确要求在部队的后方投入三到五个小分队督战队,在部队出现恐慌,或者撤退撤退时当场击毙引起恐慌者和懦夫,以保证士兵们能忠诚地履行保卫国家的职责。这也就导致了电影《兵临城下》开头的一幕。

 

一些老兵回忆,前敌后“友”,无论你往哪边跑都会吃到枪子。例如第233坦克旅的旅长洛萨回忆道,“当前线步兵撤退时,营长命令他的下属用机枪向撤退者射击,并致使部分逃跑者被机枪射死。事后,他也感到后悔,并将这归结于慈父的政策。”

 

◇ 电影《兵临城下》中的督战队

 乌克兰游戏公司BestWay开发制作的游戏《战争之人:一起流血兄弟》中的苏军督战队形象


随着苏军的战事好转,督战队这一危急时刻的举措也就慢慢不需要了。到二战最后期,需要督战队的反而是纳粹德国。


1944年10月,纳粹德国搜刮国内的老弱病残,组成了所谓的“人民冲锋队”,希望借助这最后的力量垂死一搏。尽管纳粹要员们一再宣称,人民冲锋队是意志坚定的战士,但其实这群老头小孩子,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十分可疑。


所以,为了保证战斗力,在他们投入作战时,背后就会有党卫军充当督战队。负责督战任务。谁敢不上战场的,就地吊死,身上还挂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被吊死在这里是因为我背叛了德国人民”。


◇ 1945年2月,美军把一位被处死的德国士兵放下来

战争越到最后,纳粹的形势越绝望,这种督导军官就越猖狂。头些年有个电影叫《帝国的毁灭》,那里就有相关的镜头,督导军官在柏林随便抓人随便杀人。不过到这会儿,纳粹德国也就要完蛋了。等二战一结束,督战队也就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名词。

 

◇  大帅们的督战队


当然,苏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当中的种种“秘诀”,东方的一些观察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苏联能搞的,自己为什么不能搞?所以,督战队这种东西,也就很自然地在军阀混战的中国生了根。

 

当时中国大大小小的军阀们都有自己的督战队,当然这些督战队的效果未必有那么好。1927年北伐军和吴佩孚军队在贺胜桥激战,吴佩孚构筑三道防御阵地,实行逐次防守,为了守住防线,吴佩孚亲自组织督战队,在后方督战,不准士兵后退一步。


但是他的士兵在北伐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吴佩孚就让督战队“向退却者扫射”,随即血流成河,当时吴佩孚部一看这形势,都开始弃枪逃跑,在过不了桥的情况下,直接跳水,吴佩孚羞愤至极,手刃旅团长10余人悬其头于电线柱上示众,以惩戒后退之官兵。即使如此,也没能挡住兵败如山倒的势头。

 

◇ 少帅的督战队旗子都被缴获了


到了1929年,张学良在中东路事件中基本上算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东北军在苏军的攻势下兵败如山倒,而张学良自己的督战队旗帜,也被苏军缴获,成为了当时的名场面。可见,到了20世纪,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都不是督战队了。


◇  督战队就一定活得很好么?


那么,督战队不用冲锋还能毙别人,待遇是不是很好?并不是,督战队在部队中是临时委托的,并不是固定编制,所以这次督战了,下次就得被督战,待遇并不好。

 

而且,说句难听点的话,真要到需要督战队的份儿上,战局不是绝望也差不多了,这会儿就当真是个“兵败如山倒”,督战队可以杀别人,但杀人也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他们自己,都可能被溃兵杀死。这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


明朝末年,孙传庭与李自成进行汝州之战的关键时期,由于明军后勤出现问题,孙传庭率领一部分兵力回师迎粮,留下陈永福部与农民军周旋,当时陈永福部的很多士兵都认为是孙传庭把他们扔下了,因此都跟着撤退,当时陈永福“斩之不能止”,可见当时督战队已经不起作用了

 

比“不起作用”,更惨的,是督战队被反杀。


1950年10月,韩军第6师整体溃退,让英美军队侧翼暴露,而李承晚为了给友军有交代,夺回阵地,派出了督战部队对韩军第6师进行弹压。结果派出去的督战队被韩军第6师溃军彻底杀光了。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督战队是残酷战争出现时的一种不得已,稍微有点头脑的人,等战争稍微缓过点劲儿,也都马上不用这种损招了。指望着回头在战场上当督战队,枪毙同胞的,这已经不是头脑简单了,这是心理疾病,得治。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圆明下游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皇帝阳痿了,怎么死的都是别人?| 循迹晓讲


“摸着天”杜迁:《水浒》中的小人物也值得被关注 | 循迹晓讲


罗马平民:贵族的屁股摸不得?老子偏要摸 | 循迹晓讲


拉什迪被追杀34年,法瓦特令为啥这么厉害?|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