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法统,朱棣如何塑造“正确的集体记忆”?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100字 阅读约8分钟
提起明成祖朱棣,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就会想到一件事儿——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初年,与心腹大臣密谋削藩。一个月内接连三个藩王因为种种原因被查。
◇ 图为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朱棣和姚广孝的形象
朱棣眼看这把火要烧到自己头上,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根据太祖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举兵南下,消灭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值得一提的是,朱棣的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清君侧”。
不过也正因为靖难之役的唯一性,导致朱棣有个致命难题一直没有解决,就是所谓法统正义的问题。
皇帝继承法统这个问题,是中国传统王朝最重要的问题。一旦法统有问题,那就等于说谁有实力谁就能当皇帝,你没有天命,那我举兵造你的反也就是正义的了。而朱棣作为篡位者,从他进南京城开始,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 方孝孺画像
早在进城之前,朱棣的谋士姚广孝就跟他说:您进南京之后,一定要搞定方孝孺。他是天下读书人的领袖,搞定他一个,天下读书人就都支持您了,可千万不能杀他。
谁曾想,被方孝孺骂了几句,朱棣还是没忍住自己的暴脾气,就把他杀了。虽然杀了方孝孺痛快了一时,但朱棣也没能通过方孝孺获得所谓法统正义性。但这个又是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于是,朱棣就开始了一系列骚操作,用自己的余生来换法统正义。
他干得第一件事,就是打扮历史——重修《明太祖实录》。既然自己法统不正义,那就把自己变成正义的,让原本正义的朱允炆变成篡权者就完了。这个行为在中国传统社会象征着新皇帝受命于天,法统正义,所以在建文帝在位时,太祖实录已经修过一次了。
◇ 朱棣攻陷南京城
朱棣攻陷南京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法统正义,必须重新修一遍。在修的过程中,自然要加点儿科技跟狠活儿。把有利于建文帝以及他老爹,朱棣大哥太子朱标的内容全部删除。有些内容删了说不通,那就改成对朱标和建文帝不利的话。
比如说在朱棣钦定版的实录里,朱元璋晚年对朱允炆颇为失望,觉得他难以承担皇帝的重任,多次跟身边人感慨:朱允炆数典忘祖,大奸大恶,还是自己四儿子朱棣好。类似这样的内容比比皆是,但根本经不住推敲:要真觉得朱允炆不行,直接传位给朱棣不就得了。
◇ 马皇后画像
光是说建文帝坏话当然不够,重要的是自己是怎样根正苗红。朱棣是篡位,当初没立他为太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朱棣生母是个妃子,而太子朱标是大脚马皇后生的。这哪行?改!于是在钦定版的太祖实录里,朱棣的生母变成了马皇后,而大哥太子朱标的生母变成了妃子。这简直是禽兽不如,连亲妈都不认了。而且这事儿最后也没瞒住,具体怎么没瞒住的,这里按下不表,后文会讲。
可以说,《明太祖实录》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难修的实录,毕竟前前后后修了好几遍,直到朱棣自己看了都觉得脸红,才算罢休。把亲爹的日记改完了,朱棣接下来要干的,就是让天下人遗忘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找到心腹大臣解缙解大才子,让他把朱允炆4年时间发的1000多封圣旨全部找回来,仅保留军事、经济、农业的内容,其余全部销毁,保证在历史上不留痕迹。至于用了四年的建文年号,也给删了,那空着的四年怎么办?好办,接着用洪武年号。原本洪武这个年号用了31年,建文没了,现在延续到洪武35年,接下来直接过渡到永乐。在朱棣看来,只要自己改的够彻底,历史的真相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天下人遗忘。
官方史料改完了,朱棣紧接着要对民间读物下手了。永乐元年,朱棣下令:为了弘扬文化,彰显国威,造福万代。要把民间所有书籍都收到朝廷来,让官方编成一版大书,起名《文献大成》,也就是著名的《永乐大典》。
◇ 《永乐大典》书影
我们今天提起《永乐大典》,那恨不得说成“造福万代”的煌煌巨著。但《永乐大典》的成书真相却毁人三观。全书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但自从抄录之后,朱棣就把它放进深宫之中,锁起来,自己不看也不允许别人看,甚至连副本都没有。既然谁都不能看,又怎么弘扬文化,造福万代?事实上,朱棣编纂这部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检查一下民间的书籍中,有没有关于建文帝的事儿,如果有,立马销毁。编纂这部书既是政绩一件,又能消除建文帝在民间的“余毒”,可谓一举两得。
除了强行重塑正确的集体记忆之外,朱棣为了自己的法统正义问题,还强行制造了四个丰功伟绩。编纂《永乐大典》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以及北征蒙古。
朱棣为啥迁都北京?道理很简单,朱棣“靖难”因为朱允炆要削藩。朱棣登基之后,北方还有几个手握重兵的藩王,这几个削是不削?北平也是我朱棣的老巢,我的势力积淀深厚,况且在这生活办公更加习惯,我把首都迁过来,亲自镇守北方,你们都给我走开。四次北征蒙古不仅劳民伤财,打下来的地也没实际占领。郑和下西洋就更是了,《明史·郑和传》如此写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派郑和出海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顺便展示国威,向海外宣示自己是大明帝国的合法皇帝。这四件所谓的丰功伟绩,要么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要么有自己小算盘,让天下人承认自己的法统。
◇ 郑和下西洋
但实际情况却大跌朱棣眼镜,大量建文朝的官员不支持这位新君。有人统计过,仅在南京一地,就有80%的建文朝官员死走逃亡,导致朱棣无人可用。而他又需要大量人去弹压反对派。怎么办?那就只能恢复被朱元璋废除的特务机关——锦衣卫。同时,朱元璋看不上的太监,也被朱棣重用。他甚至还办了个内书房,专门教太监文化,让他们帮助自己监视和管理群臣,成立大名鼎鼎的东厂,导致了明朝太监的作乱。
关于明朝太监祸乱朝政的内容,可以收听我的节目《奸臣传》,王振、刘瑾、魏忠贤的故事都在这里。
◇ 长按上方图片,即可获得谢承汇主讲的知识专辑《奸臣传》
这都是朱棣为了维护自身的法统,给后代带来的恶果,除此之外,还有件更严重的事儿。前文提到朱棣硬生生把自己的生母改为马皇后。坏就坏在这,明朝号称以孝治天下,如今你连亲妈都不认,那你还是人么?不过,朱棣也算是删的干净,加上这又是绝密,极少人知道。不过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在南京有个太常寺,是朱棣迁都前,主管老朱家祭祀的单位。而在《南京太常寺志》里记载,南京太庙里供奉着一个叫碽妃的后妃,她才是朱棣的生母。《南京太常寺志》属于官方档案,如今早已佚失不见,不过当年不少人都看过这些档案。朱棣属于百密一疏,忘了销毁这些档案。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心人看到这些原始档案,就把朱棣生母的这事记载下来,一来二去还传到了朝廷之上。不少人站出来,希望万历皇帝能把这事儿说明白。万历心说,我说不明白也不能说明白。这要告诉天下人,我祖宗干过这么丧尽天良的事儿,那不都造反了?于是强行把这事儿压了下去。
直到清兵入关,明朝弘光政权迁都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亲自去太常寺看了一下,发现那里果然有碽妃牌位,也确实记录了她生下朱棣这件事儿。朱棣不认亲妈这事彻底曝光。
◇ 图为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朱棣的形象
可以说,朱棣后半生都在为法统努力,但实际结果并没有什么卵用。整个明朝,乃至后来的清帝国,对朱棣评价一直不高。他的那些丰功伟绩也都作为晦史不愿提及。后来,虽然人们对朱棣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但他篡位这个身份,直到今天也没能消除。
我们总说,一个人说一个谎言需要N个谎言来圆,朱棣正是如此。贵为皇帝,如此大费周章,软的硬的都来一遍,也没能掩盖谎言,而方孝孺的“燕贼篡位”四个字倒是留了下来。可见,用看起来完美的谎言重塑天下人正确的历史记忆,不仅起不到统治者想要的效果,最终可能变成一场彻底的翻车表演,让自己成为了千古笑料。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意大利黑手党:为啥连法西斯都除不掉?| 循迹晓讲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为何能够惊动慈禧太后? | 循迹晓讲
1940年,上海为何成了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 循迹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