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帝资本家倒牛奶,为啥不给穷人喝?

谦逊好学盛老师 循迹晓讲 2023-10-22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策划:谦逊好学盛老师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约8分钟


前两天,据媒体报道,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已经开始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


◇ 多地现倒奶杀牛现象

◇ 河北给了4000万补贴乳企,但是杯水车薪

由于养殖成本增高,加上市场需求减少,导致没有企业愿意收奶,有的养殖户一个月要赔几十万元。即便把奶牛当肉牛卖,因为行情下滑的原因,肉牛和牛奶都没人收,养殖户的损失不可避免。


估计大家看到这个新闻,立马会条件性反射地想起中学历史课本中所写的,在1929年美国大萧条期间,“垄断资本家宁可将牛奶倒入河中也不愿救济穷人”。

 

在这段文字的旁边还配上一张美国人倒牛奶的照片。

 

◇ 大萧条时期,美国人倒牛奶

这段文字加图片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会造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潜台词就是“经济都这样了,这么多穷人失业没钱而挨饿,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你再看看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给穷人喝”。


于是,“资本家不顾穷人死活往河里倒牛奶”就成了美国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P20

这反应了当时编纂者“朴素”的价值观,也塑造了几代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水深火热的集体印象。


那么,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为什么要倒掉珍贵的牛奶呢? 


◇ 把牛奶倒掉是唯一的办法

在大萧条来临之前,随着科技的进步,美国奶农产奶效率也随之大幅提高。

 

1929年,当时全美最大的三个产奶州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比如威斯康星州63%的土地是农场,而农场中有71%是奶牛养殖场。


◇ 现代威斯康星州现代化牧场

牛奶的产能过剩让美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由农产品过剩等原因导致的农业衰退,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更是让困难的美国农民和农场主的生活雪上加霜。

 

比如:大萧条开始后短短三年时间,全美农产品出售价下降了近50%,而日常消费品价格只下降了32%左右。

 

◇ 大萧条时期美国失业率出现峰值

农业的衰退加上西方的经济大萧条,让美国奶农濒临破产。

 

比如: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

 

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 

“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

所以,我们的历史课本中痛斥的“垄断资本家”其实就是濒临破产的小奶农。

 

在面对破产的情况下,美国奶农能怎么办?

 

其实,有三种方法可以让奶农们少赔点。

 

第一个办法就是保存住源源不断生产出的牛奶,并且至少保存四年时间,牛奶不能变质。可惜这个办法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不能实现,即便就是在现代的美国也实现不了。一般来说新鲜牛奶的保质期只有48小时,在48小时内不送去牛奶加工厂进行灭菌处理就会变质,那就是废水垃圾。

◇ 大萧条时期,密西西比州路上被驱逐的佃农

第二办法就是咬牙继续降价销售牛奶,这个办法的后果更直接,奶农卖得越多,赔得就越多,破产也就更快。

 

还有第三个办法,就是把滞销的、即将变质的牛奶全部倒掉,甚至把奶牛杀掉,转型生产他农产业,这样就可以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为了抗议牛奶收购价太低,1933年,纽约州的一个牛奶协会组织奶农罢工,为此他们还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6000加仑牛奶。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

到了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美国大萧条已经进入末期。

 

罗斯福政府出台了《农业调整法案》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此项政策的目的是想提高牛奶价格与奶农的收入。

 

在法案中规定:“牛奶和奶制品是基本商品,奶农生产过剩的奶酪和黄油将由政府收购”;“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有多少奶牛就给多少补贴”。

 

但是这项为了遏制生产过剩的政策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联邦政府共拨款4300万美元收购了6000万磅黄油,想借此提高市场黄油价格,结果黄油过剩比起之前更加严重。

 

而美国奶农倒奶事件依旧频繁发生。

 

◇ 美国人倾倒牛奶

因为美国奶农们只关心奶牛数量,养的奶牛越多,拿到的补贴就越多,比之前纯粹卖牛奶强太多了。

 

所以他们倒掉牛奶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 销毁过剩农产品是普遍现象

当然,正如文章开头的新闻,“奶农倒奶”“销毁农产品”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美国,包括我们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 2020年2月份我国13个省就出现奶农倒奶现象

比如我们在新闻上常常会看到某地水果蔬菜滞销,价格缩水原来的五分之一都卖不掉,最后只能烂在地里。

 

而在疫情期间,多地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销售遇阻、产品压栏,有养鸡场的养殖户每天掩埋两三万只小鸡的新闻也不算新鲜。

 

而这就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现象,在现代化的产业链中,供给链、运输链、销售链任何一条受到影响,对整个链条上的每方都是沉重的打击,作为第一环的原料供应商,产业链出一点问题,他们承担的风险和损失是最大的。

 

特别是对于保存时限短的产品,只要卖不掉或是无法及时加工提高保质期,那就是一文不值,还会造成储存、管理上的负担,除了销毁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

 

◇ 截图源自微博

在正常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新鲜牛奶肯定是在变质之前就送去加工。


但是在疫情期间,加工厂停工减产,加工运输速度频率降低,收新鲜牛奶来加工的厂家自然也会降低需求,这势必会造成部分牛奶来不及加工就变质了,降低损失的唯一办法就只能倒掉。

 

◇ 为什么不把牛奶送给穷人?

这时,很多人会提出那个经典的问题:“既然过剩的牛奶对奶农没有价值,这些奶农为什么不做好事,把牛奶送给穷人?”

 

现实中奶农大多在人烟稀少的牧场中,方圆几十里人烟稀少、牛比人多,在这种情形下免费送给别人,能送掉多少呢?

 

◇ 美国农业带分布

农场周围也都是不差奶的奶农,就算24小时泡牛奶浴也消耗不完。

 

如果真要做慈善送牛奶,那首先要进行加工,然后再分装、运输到城市里,最后组织发放给需要的人们。

 

慈善也是要成本的,这一套操作下来想想就知道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有多少人能够慈善到这种地步?

 

如果真的有人不计成本去免费送或者低价卖,每送出去一瓶牛奶都会去挤占本就在削减的市场需求,使牛奶行业雪上加霜,陷入恶性循环,最后越来多的企业倒闭,越来越多的人失业。

 

◇ 2015年1月9日,江苏丹阳,由于牛奶滞销,奶农孟凡森一家每天要倒掉1300斤鲜奶

其实把倒掉的牛奶看成烂在地里的西瓜、烂在树上的橘子、埋进土里的家禽,你会发现归根结底这就不过是一个农产品滞销问题。

 

而解决这类滞销问题的办法大抵也就三板斧:降低过剩产能、扩大销售市场、通过加工提高保存期限。

 

虽然市场经济是客观运行的,我们依然要尊重规律,不能为了结果正义放弃程序正义,去干涉破坏规则。

 

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舍弃善良、怜悯,变成理性冷酷、趋利避害的经济人,问“为什么不将过剩牛奶免费送给穷人?”并不可笑,这正是我们作为人的体现。

 

在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中有这样一道题: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该题的标准答案是:“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前者反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畅导致。”


如果说七八十年代是由于信息滞后,我们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把曲解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也能理解。


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依旧保留课本中的错误内容呢?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新春厦门泉州的线下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俄军被揍得鼻青脸肿,大帝为啥硬说自己赢了?| 循迹晓讲


库兹涅佐夫号叕着火:俄海军唯一健在航母,为啥总是灾祸缠身?| 循迹晓讲


背刺还是照章办事,土耳其海峡为啥能卡俄国舰队的“脖子”?| 循迹晓讲


1877年,大清百姓宁死不吃西方救济粮 |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