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清清流:一群百无一用的“嘴强王者”? | 循迹晓讲

三喵先生 循迹晓讲 2023-10-22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北京戒台寺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赛艇队长的辽宁省博物馆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山西-晋北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山西-晋南线下游活动

提到晚清政坛,不少人会想到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斗争,以及汉族官僚和满族勋贵之间的争斗,而在这政争权斗的晚清政坛中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清流”。

听这名字,清流肯定是品德高尚,对时局有自己清醒看法的一群人,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怎么看都比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吏要强得多,但也就是这样一群人,在晚清的几个关键节点上推动大清做出错误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清王朝的命运。

那么,清流是怎么来的?他们又是怎么坑了大清?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清流的本质是一群言官,主要职责是盯着官员们去弹劾,这样的言官在清朝皇权鼎盛时期,比如乾隆那会儿,根本不可能有生存空间,因为官员任免权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轮不到言官来置喙。

◇ 乾隆帝画像

但是到了晚清,中央权力式微,情况开始起变化了。当时大清也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朝中许多言官,看到国家日益颓废,出于自己的道德观,上书言事,评议时政,这样的局面下,使朝廷内外出现“台谏生风,争相搏击”的局面。

而当时掌权的奕䜣和慈禧都做不到打压言官,他们俩又不对付,觉得这种言官的评议能用来打击政敌,于是就明里暗里拉拢这些言官,具体来说是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弹劾自己政敌的人马。而此时的言官当中很快就有了自己真正的领袖,那就是晚清名臣张之洞。

◇ 张之洞

1870年代初,张之洞一度在仕途中消沉,跟这些言官走的距离很近,后来张之洞和宝廷、张佩纶、黄体芳并称“翰林四谏”,当时官场上称他们为“清流”,史称前清流。再往后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并积极主办洋务,做出了一些政绩,这让清流们的声望逐渐走高,而他们抨击朝廷官吏也就愈发大胆。

不过,这一切到了1885年的中法战争也就戛然而止,一方面在中法战争之后,慈禧太后势力全面压倒了奕䜣,权斗事实上已经结束了,那么清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另一方面,中法战争时一些清流派推荐的官吏被委以重任,结果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比如清流核心之一的张佩纶,指挥马尾海战,结果大败亏输,自己的仕途就此终结(详情参见:中法战争:大清明知打不赢,为啥还要打? | 循迹晓讲)。

这么一来,看上去清流党就要彻底走入历史,不过此时大清面临的环境进一步恶化了,东邻日本在琉球,朝鲜等方向对大清是不依不饶,一部分坚决主张抵抗日本侵略的言官和名士,纷纷投靠户部尚书翁同龢门下,他们力主朝廷对日本强硬,并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弊端痛切陈词。由于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所以这群人也被称为“帝党”,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后清流派”。

◇ 翁同龢

◇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翁同龢说:纲常名教,国之根本

跟前清流不一样,这后清流基本都不办洋务,对具体的内政外交认知严重不足,仅是凭着自己从儒家经典当中读到的道德观来判断是非。

在他们看来,“华夷之辨”大于天,日本历来都是东瀛小国,大清作为天朝上国,面对日本怎么能畏首畏尾呢?所以,后清流在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状态下,一味主张大清对日强硬。

来到1894年,中日因为朝鲜问题已经关系极为紧张,大战一触即发,北洋水师能不能打,朝堂上李鸿章和清流们起了争论。

当时的清流派官员纷纷上书,称日本“岛夷小丑,外强中干”,而与之对比,“我中华讲求海防已三十年,创设海军亦七八年”,北洋海陆军“技艺纯熟,行阵齐整,各海口炮台轮船坞一律坚固”,面对“区区一日本”,应“决意主战,大加驱剿”。甚至有人建言献策,“中国可趁此机会,剿灭日本,建立奇功”,如此,既可除卧榻之患,又可借以震慑西夷。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对翁同龢说:我北洋水师可比不得翁师傅

当时李鸿章对中国陆海军的现状可谓是心知肚明,北洋水师多少年没添新船,甚至买炮弹的钱都不够,至于陆军,训练作战水平更是一塌糊涂,指望这样的军队跟日本决战,他自己实在是没多大把握,无奈光绪帝当时刚刚亲政,年轻气盛,他自己能听得进去的,也就是清流派的主战之言,于是甲午战争,就在清流派的怂恿之下开始了。

等真的打起来,清流派才发现战场形势满不是他们以为的那样,大清从陆上到海上,那是输了个彻彻底底干干净净,而清流派的领袖翁同龢,还有心情在中秋赏月,等失利的消息传来,他们想的也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继续诋毁李鸿章他们。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甲午战败后,翁同龢建议: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

甚至有三十五位翰林上《请罪李鸿章》折,轰动一时,一时间,朝廷对李鸿章是一片喊打喊杀之声。但由于李鸿章正负战争指挥之责,慈禧力保其不倒,清流们非常失望,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有人说北洋水师指挥丁汝昌在大东沟海战时安坐蓬莱阁,喝酒享乐,光绪帝为此火冒三丈,甚至差点将丁汝昌立刻正法。还有清流在奏折中称李鸿章儿子李经方议聘明治天皇女为儿媳。虽然这一故事连翁同龢都看不下去,说这是一派胡言,但李家出了个日本驸马的谣言却广为流传,极大地败坏了李鸿章的名声。

当然,这样的清流派不管在后方如何说的天花乱坠,大清还是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李鸿章不得不赴日求和。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对翁同龢爆粗

李鸿章自己清楚,此去求和,割地赔款那是免不了的,必然背上骂名,既然如此,他就要求当初力主开战的翁同龢跟自己一起去日本,但翁同龢拒绝了,还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话来,大概意思是我自己不办洋务,啥都不懂,当然不能去了。敢情就是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啥责任没有,骂名都是李中堂的。

等到合约签下来,清流们又开始不安分了,甚至要求拒和毁约,迁都再战。话说得慷慨激昂,但完全不具备可行性。凡此种种,毕竟他们不是办事之人,说话不用负责,谁也奈何不了他们。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光绪帝形象

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翁同龢在政治上也彻底完了蛋,附庸于他的后清流也就作鸟兽散,到此为止,清流的历史,才算画上了句号。此时的光绪皇帝被困于瀛台,遥想当年,深感翁同龢把国家和自己坑惨了,后来翁同龢死了,光绪连个谥号都不肯给,直到溥仪即位,他才被追谥“文恭”。

这清流的历史,相信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这就是书生误国的典范,其实这话不完全对。的确,清流骨干都是旧式读书人,对于世界发生的变化全然不知,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言论,也的确让大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这事儿往深处看一层的话,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既然这些书生没什么负责任的意识和能力,那为何还要让他们建言献策,为何还要让他们担当重要职务?说到底这还是大清权力斗争的需要,所以说,误国的不是书生,而是大清的祖宗之法罢了(详见:文人误国:除了万岁爷,天下谁人不误国?| 循迹晓讲)。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北京戒台寺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赛艇队长的辽宁省博物馆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山西-晋北线下游活动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山西-晋南线下游活动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下方微信号,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天京事变:上帝要改圣经,上帝的儿子咋急眼了?| 循迹晓讲


面对黑蜀黍,苏联男孩如何保护苏联女孩?| 循迹晓讲


俄义军偷袭俄本土,我劝地堡男孩保持冷静!| 循迹晓讲


对别尔哥罗德展开“特别军事行动”的,是哪支部队?|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