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的真相:人才高地的残酷竞争……
“北京考大学很容易”,似乎是13亿人的基本常识,而这也是促使全国精英前赴后继涌入北京,为了一纸北京户口打破头的重要原因
既然北京高考如此容易,为何北京家长要疯抢二十万一平的老破小学区房,为何海淀西城家长要为孩子每年投入一二十万的课外辅导费?他们是矫情还是有说不出的苦衷?
本文将通过大量数据来揭晓北京基础教育围城的真相
首先,“北京考大学很容易”,这个论点有足够多的支撑理由,我们先来看一看,2016年每一个18岁北京户籍娃相比较全国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优势情况:
学校类型 | 北京18岁户籍娃比全国18岁娃的升学优势 |
北大+清华 | 17倍 |
985 | 2.7倍 |
211 | 2.3倍 |
一本 | 3倍 |
但是,北京家长看到这张图的心情却是苦涩的——“为什么我没有感受到北京高考很容易?” “为什么我身边的人都疯了一样把大笔钱投入孩子教育,而宁可自己过着远不如三线居民轻松愉快的苦逼生活?”
最近,我经常和身边的朋友们讨论这个话题,下面就将通过一段聊天对话来告诉大家,为何北京的家长们会如此焦虑:
聊天对象:
笔者——“塞冬”
笔者的朋友——“小明”:北大硕士,29岁,4年经验程序员,小孩1岁,昌平回龙观小三居一套
塞冬:“上面的数字你也看到了,2016年,每个18岁的北京娃进入985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2.7倍,看上去北京高考很容易对吧”
小明:“是容易啊,我搞北京户口不就为了以后高考么”
塞冬:“好,我们先来算个帐——清华北大每年毕业差不多2万本硕博,去除掉本校直升的,再算上50%的留京率,每年北京留下六七千清华北大本硕博差不多吧?”
小明:“差不多,我看新闻说清北留京率已经下降到50%了”
塞冬:“北京每年有六七百个清北本科名额,但是每年留京六七千清北毕业生,我们极端点算,哪怕清北世袭罔替,拒绝非清北毕业生的娃上清北,平均是不是也得10个清北留京毕业生的娃才能上一个清北?”
小明:“不可能世袭罔替啊,谁规定的只能清北毕业生才能上清北”
塞冬:“对,如果不世袭罔替,那留京清北毕业生的娃进清北的概率就更小了是吧?”
小明:“是呀,但我的娃也不一定非要进清北,其他好大学不也可以么”
塞冬:“我们再来算个账——每年全国985大学本硕博毕业30多万人,到北京工作的大约20%,也就是五六万(http://bbsnew.netbig.com/thread-2685545-1-1.html)。但北京每年的一本名额只有一万多个,也就是说,哪怕拒绝非985家长的娃考一本,那北京的985家长们,也得4个里面淘汰3个,才能让娃进一本”
小明:“不一定非要在北京上学啊,在北京考外地好大学还是很容易的”
塞冬:“我上面说的一本名额,可是包括了北京和外地的所有一本学校”
小明:“你这么一说,确实有点可怕。这么说吧,你看我是北大的硕士,我老婆也是211大学的,我们的娃考个外地的南开之类的,问题应该还是不大吧”
塞冬:“我们先别说南开大学,小明,让你娃上太原理工,你接受么?”
小明:”太原理工?没听过”
塞冬:“现在北京每年诞生15万个北京户口的娃,你有没有信心在这些同级家长里面,资产、收入、学历等综合排名前3万,也就是前20%?”
小明:“我就是个程序员,房子买在回龙观,排前top 20%恐怕有点困难,毕竟城里面那么多厉害家长”
塞冬:“2016年,北京理科第1.1万名能上太原理工。你作为家长,排北京同级前3万都困难的话,你咋有信心让你娃成为top 1.1万?,要知道,和你竞争的,也都是些好大学的毕业生家长,他们许多都在城里有学区房,而你的房子可是在昌平”
小明:“…..你的意思是我作为一个北大硕士,我的娃太原理工都很难进得去,那这还咋搞?”
塞冬:“别着急,还没完,如果我告诉你北京每年新增的985本硕博数量和北京的高中录取人数差不多,你咋想”
小明:“你是说我的娃有可能考不上高中?”
塞冬:“我的意思是,你先别想自己的娃能不能上清北,能不能上“外地的、比较容易的南开大学”。你的娃运气好点,能去太原理工;正常点的话,是考不上一本的;运气差点可能也就止步于职高了”
小明:“你别吓我…那我拼命20多年考上了北大、拿了个北京户口,有啥用啊?”
塞冬:“你别慌,我还没说完,根据《2015年中国留学白皮书》,已经回国的180万海归中,41.6%在北京工作,而那些希望归国的海归中,计划在北京工作的是29.17%,也就是说,现在每年回国大概40多万海归,其中30%都计划在北京工作。”
小明:“……卧槽,还有这么多留京海归参与竞争...”
塞冬:“是啊,现在每年美国top10大学的本硕博回京的我估计就有几百上千个,你也知道,北京的高校,甚至北京的知名中学,没有海外名校博士都很难进的”
小明:“…你别说了,给个解决方案吧…”
塞冬:“我不知道怎么解决,但你现在还觉得北京高考容易不”
小明:“等等,你说的有问题。北京历来是牛人云集,又不是只有现在牛人多,为啥没觉得以前那么难考呢?”
塞冬:“你对高考的映像是不是还停留在你高考的那会儿,也就是10多年前?”
小明:“是啊,我05年考的北大,那会儿北京的同学不都玩着玩着就考北大了么”
塞冬:“你要知道,05年高考的娃,是85后出生的。那会儿,北京家长的主流还是学历不高的老北京,只有少量高学历新北京。 80年代大学生很少,而且很难留京。1990年的时候,北京第四次人口普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9.3%”
小明:“现在呢?”
塞冬:“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中,本科学历的比例是18.1%,硕士的比例是4.5%”
小明:“增幅不是很多啊”
塞冬:“中老年人口的学历是基本不变的,他们会长时间作为分母。而新增的本科硕士,基本都是育龄年轻人口,其中,生娃主力25-35岁的人口,对应的是05-15年留京的这波。在这10年里,北京本科学历人口乘以2.33倍,增加了近230万,研究生学历人口乘以3.45倍,增加了近70万——他们基本都是育龄年轻人
本科人口 | 研究生人口 | |
2005年 | 168.3万 | 28.1万 |
2015年 | 393.8万 | 97万 |
变化率 | 2.33倍 | 3.45倍 |
小明:“也就是说,最近10年北京的高学历人口暴增,导致了现在的问题?”
塞冬:“是的,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在05-15产生了巨量毕业生,而全国的名校毕业生,大量选择在北京工作”
小明:“你说的还是有问题,这些名校毕业生并不一定都有北京户口啊,他们的娃又不在北京高考”
塞冬:“对,他们的娃有许多是不在北京高考的,但他们的娃会在北京上小学初中,他们会参与竞争北京的基础教育资源”
小明:“也就是说,虽然小学中学竞争压力很大,但高考还是会比较轻松?”
塞冬:“不一定,有能力拿到北京户口的毕业生,其平均水平又高了一截。前些年,北京的户口是相对宽松的,05-10年,平均每年从外地净迁入近12万京户,10-15年收紧了,平均每年也是净迁入近10万京户”
户籍人口增量 | 自然净增 | 机械净增(外地户口净迁入) | |
05-10年 | 77.1万 | 18.1万 | 59万 |
10-15年 | 87.4万 | 39.5万 | 47.9万 |
小明:“那确实不少,每年10-12万?”
塞冬:“对,每年10-12万外地人获得北京户口,其中大多数都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资产人群,但每年北京的一本名额只有1.5-2万人。也就是说,哪怕一本名额不给北京本地人,只给这些获得京户的新增外地精英,竞争也是非常惨烈的”
小明:“那北京未来高考名额应该也会相应增加吧,你说的这些,zf也肯定看得到”
塞冬:“政策是有很大惯性的,举个例子:1990年北京户籍出生人口14万,是1998年的2倍,但2008年北京有1.97万个一本,2016年有1.64万个,从历史上来看,京户小孩出生人数翻番,但一本指标却变化不大
小明:“你这么说,压力是挺大的……不过你说的还是有问题,你这是在假设龙生龙,凤生凤,985毕业生的娃就是智商高”
塞冬:“不,我并没有假设985的娃智商高、就该上好大学。但是你要知道,知名大学毕业生是把上学和升学这条路打通了的,他们知道每一步的游戏规则和玩法,他们甚至能对未来的游戏规则产生重大影响——试想一下,现在每年进入北京高校的大量美国名校博士,他们的孩子,初中就能进实验室参加科研了,高中就能发SCI了。20年后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就是由他们的父母来制定的,你觉得你能竞争得过他们的小孩吗?你选择了北京户口,就意味着你让小孩和每年已经通关的十来万高手玩家的小孩来竞争。”
小明:“算了,你就说说我该怎么办吧,zf总不能看着我们这么苦逼坐视不管吧?”
塞冬:“你别抱怨,现在全国人民对北京那么多招生指标已经很不满了,现在zf的目标可是要进一步缩减部属大学在本地招生,增加在中西部的招生”
小明:“但北京NB家长那么多…咋能和中西部比…”
塞冬:“你看,你还是在认同“龙生龙,凤生凤,好大学要世袭罔替”。我要是把北京家长的苦逼状态写篇文章发出去,全国99%的群众都会拍手称快,大家就乐意看你们这些’精英’之间相互碾压”
小明:“算了,这北京户口有毛用,我还是送小孩回老家上学吧”
塞冬:“确实是这样,北京每年留下全国50%的清北本硕博和20%的985本硕博,但北京每年高考的时候,只提供全国10%的清北本科名额和全国2%的985本科名额。北京每年留下的985本硕博,比北京高中招生人数还多。就以你小明为例吧,你作为程序员,在北京的社会地位,和送快递的没啥两样,送快递的一个月也一万多。因此,你留在北京,和送快递的一样,小孩止步于职高才是常态,考上二本就算不错了。你回到老家,你的学历就是人上人,可以一路省会顶级单位、省会好房子、省会好学校,你的小孩仍然大概率考上好大学”
小明:“…你这么一说,我过去30年的拼搏人生就像是个笑话…快别说了,让我静静…”
塞冬:”其实我们只是回到常态而已——我们十多岁准备高考的时候,那会儿大家的父母都是普遍学历不高的50后、60后。我们能考到北京的顶级大学,已经是一个奇迹。只怪北京的磁力太强,全国的80后、90后顶级大学毕业生都扎在北京,大家都想延续这个奇迹,都不想让子女跌落到常态,于是大家才这么痛苦。我们都平常心一点,以后哪怕小孩考个大专,出来去链家当中介,其实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不比程序员差,你说是吧”
===============
上文中的“小明”,是一位非常典型的85后留京家长,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从小县城考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拿到了北京户口,有一份收入还算不错的工作。他们的前30年可以算作“成功的典范”。他们对自己也有很强的信心,认为按照自己的努力和规划,可以在北京闯出一片天地、为下一代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
但是,近年来发生的一切让他们有点“懵逼”了:他们和身边所有类似背景的人一样,毕业于北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高学历人口“留京潮”,而他们的小孩,也将诞生于北京有史以来最可怕的出生人口高峰。他们正在主动或者被动卷入北京的“学区房”大战,他们发现身边的家长在用每个月1-2万的可怕高成本在培养下一代,他们发现自己努力了30年,生活质量却远不如老家三本毕业的小伙伴们
低质量的生活并不会压垮他们,和全天下每一个家长一样,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而不倒下的,是让小孩在自己肩头上再往前进一步的朴素理想
但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将来还会发现,哪怕自己最好的衣服是优衣库,哪怕自己年薪50万却只舍得买吉利帝豪,哪怕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娃,他们的娃仍然有可能考不上二本,这是作为985毕业生的他们难以接受的事实
正如一篇热文所说的——“学区房不是全部,爱才是”
本文想说的是:根据上面这些残酷的数字,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十分纠结小孩在“学习”这条道路上是否能比自己走得更高更远,既然北京是牛人云集的土地,那么,即便小孩在“学习”道路上竞争失败,在这座城市,也依然有很多很好的出路。与其把资源投入到一个小概率而且低产出的独木桥,不如更多的和陪伴子女,发现子女真正适合的道路,把自己的高收入转化为他们在真正正确道路上的资源,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北京小升初重点中学102套分班考试真题及解答,暑期精讲班报名中
听说转发文章的家长
孩子都考进名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