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须毫无保留地支持教育部的减负政策,支持摇号政策

Editor's Note

本文作者斯坦福教育学硕士,四个娃爹,文章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今天推荐给大家,老师也赞同我们普通小民真的应该毫无保留的支持教育部减负政策,支持类似于西城摇号政策,佛系带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黄斌 Author 黄斌

前言:最近两天北京一个升学事件,西城幼升小、小升初摇号第一次正常,第二次全摇中,以致于教委深夜发文紧急叫停查询。事后解释是代码逻辑错误,小编咨询了计算机程序猿,他们也好奇,代码逻辑出错,为何第一次查询正常。


  大乌龙!西城教委连夜叫停摇号查询,纪检组已现场封存,摇号的全中了,后续如何交材料?!



经细致排查,派位系统正常,派位结果公正可靠,查询系统异常原因为网站程序代码逻辑错误,导致查询结果显示异常。查询系统虽然出现异常,但与派位系统和派位结果并无关联。


玩笑归玩笑,无论如何,我们相信就是,摇号没问题,只是后续的查询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仍要对摇号充满信任,坚定不移的支持,反对通过考试选拔这种极不公平的方式录取。

以上为编者按,下面开启正文:


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平台上,几乎所有人的发言,都在强烈地反对教育部减负的种种措施呢?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反对者,对教育部的政策定位有明显的偏差,对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严重的误解,对于教育能给自己孩子和家庭带来的作用,更加是有着过于美好而又十分错误的判断。


第一,让我再次说明一个反直觉的判断,教育部不是负责教育的,教育部是负责教育公平的。
很多人非常本能地认为,只要我家孩子还得在校外补课,那就是教育部没有把教育管好。只要教育部还在主张减负,主张不排名不多留作业不补课,孩子在学校学不到东西,每天早早放学,让作为家长的自己疲于奔命,那绝对是国家的教育政策出了大问题。而只要我家孩子上不到最好的学校,那这个教育肯定就是不公平。

这些想法完全错误。要知道资源是有限的,从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来说,既不是保证每个孩子都学到最多的东西,也不是保证每个孩子都去到最好的学校,因为这根本无法保证。就算把一整年的财政预算100%地投入教育,依然会是有些人学得多有些人学得少,而永远是绝大多数人学得少;依然会是有些学校好有些学校差,而永远是绝大多数学校差。因为学生的和学校的优劣,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论政策和资源投入了有多少,都不会改变这个相对的差异。

那教育部要做什么呢?教育部要做的,首先就是分配资源,不让普通家庭学生失学,确保普及义务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力,保证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保证整个教育的产出和国家社会经济需求发展相匹配。第二是尽量避免教育方面引起的阶层固化,保证社会适当的流动性。第三是制定相应的资源分配政策,是在重点领域,力求实现教育和科研能带来科技的突破,为整个国家和全世界各国在顶尖领域的竞争中把握机会。

所以我们看,如果你家孩子需要在校外补课,如果你家孩子去不了本学区最好的学校,这个其实根本无关教育公平,也根本就不是教育部的职权范围。我相信你看到这里,一定会气得拍着桌子反驳说,孩子在学校根本学不到东西,这还怎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力?这样的反应,一般是因为这些反驳的人,在一线城市或者是省会一级的城市待太久了,已经失去了对社会的基本感知能力。国家需要最多的劳动力,是上海外滩的金融精英,是北京国贸的外企白领,还是深圳的互联网高级码农?都不是。所谓合格的劳动力,顶天了,也就是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而已,更多时候,可能只是一个能说会算的餐厅服务员、超市收银员,或者是一个能使用智能手机有效工作的美团小哥、滴滴司机、顺丰快递员。

那么以上的劳动力,有什么样的知识是现今的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不出来的呢?说得绝对一点,只要他们能读完初中,这些知识就都有了,无非就是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加上基本的识文断字能说会写的能力。如果再有点基础的理科科学知识和认识最基本的一些英文词汇,那就是更好不过了。所以教育部的减负就是为这些人服务啊!而不是为北京上海的知识分子家庭和中产阶级孩子的超前学习服务的。如果在小学就学微积分,在初中就学三门外语,首先就是教育资源远远不够,其次由于课程难度太大,一定会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导致普通家庭的孩子出现厌学和失学。那这些孩子可能将来只能靠出卖自己的体力为生,有一些甚至完全无法找到工作,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如果你是教育部的老爷们,你是更希望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大城市的孩子学量子力学或者是学西班牙语用,还是更希望把资源先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书念,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慢慢扩展到十二年义务教育。我觉得只要稍微理性一点,这些大城市的精英们应该不难理解现在的政策取向。但偏偏就是因为关乎到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利益,往往就模糊了双眼。
波士顿最好的走读学校之一 Noble and Greenough School

第二,能在公共平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群体,根本不属于也永远不会是教育部照顾的对象,也从来不是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重点考虑的群体。

不好意思,我就在这里干脆说得再直接一点。如果你能在媒体平台上发出声音来抱怨现在的教育政策,哪怕是一个微博,一条朋友圈,那么你感觉到的不公平,恰恰就是国家教育政策所追求的那种公平。

如果我们要看微博或者是朋友圈关于教育的发言的话,你会发现很多互相矛盾的说法。有些人说像我这种普通人家,学校学的不够,还要花大价钱出来补课,根本就负担不起啊。有些人说像我们这种中产阶级,唯一希望的就是孩子有点出息,本来补课补的好好的,教育部禁止这个禁止那个,现在课都补不上,还给不给我们活路了?也有人说我不就是有了一点钱吗,本来孩子成绩不好还能花大钱补课,现在不让补课,难道有钱人的孩子就活该不能学习吗?

这就奇了怪了,怎么好像所有人都在抱怨的都是不能补课。那我倒要问了,教育部现在推行减负政策,让学校不能教得太难,也不能超前学习,甚至连排名和成绩都不准公布了,那你还要补什么课呢?政策制定者还担心你不补课别人会补,所以特地帮大家砍了奥数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校外比赛,严禁公立学校的老师以各种形式在外提供辅导补课服务,规定校外机构补课时间不得超过晚上8点(个体政策可能有差异但全国都是这个政策取向),同时今年开始,在北京上海为风向标的全国,都在推动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的摇号制度,甚至包括一些体制外的民办名校都必须纳入这个摇号体系,不得私自招生,那我再问一次,你还要补什么课呢?难道校内降低学习压力,校外严禁补课,孩子快快乐乐的童年不好吗?

所以啊,你们抗议的根本就不是减负,你们抗议的是孩子不能够早学多学、不能够补课、不能够早早地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把别人家的孩子远远甩在后面。对不起!你有没有想过,你试图甩开的那些孩子,可能就是教育部想要帮助的那些孩子呢?教育部拿着全国人民的钱,不是来帮助你们家孩子成龙成凤的,而是来帮助大多数孩子,不要被你们这些人甩开的。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个在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极其重要、时时被提及、但又经常被混淆的概念。在日常对话和闲聊的语境下,我们从来没有明确的社会经济水平分层的定义,但是在我们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能首先建立关于若干阶层的共识。虽然我是本学术领域科班出身,但就不用掉书袋了,我来提一个我自己结合中国国情得出的简单明了的判断方法:整个社会阶层从教育资源的调动能力上可以有一个三分法。这三个类别分别是,普通人家(我非常不喜欢用网络流行的“寒门”一词)、中产阶级(这是最广为人熟知,但又几乎永远被误解误用的一个词)、以及有钱人家(我同样不喜欢有些人常说的“权贵”一词)。

普通人家的定义,就是从来没有考虑过给孩子在外补课的家庭,因为这些家庭真的是不可能有余钱花在这上面。如果不是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这个群体的大多数家长都有让孩子辍学打工的冲动。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自称普通人家的,其实根本就不是普通人家。

中产阶级的定义,就是一边给孩子补好多课一边在抱怨费用高的家庭。当然补课费用可能天差地别,有的家庭一年补了几千块,有些家庭一年可能上百万。但是只要你有钱有时间有精力给孩子在校外补课,你就可以被简单粗暴地划入到这个阶级。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自称普通人家的,其实是中产阶级,无非在是在中产阶级当中的哪一级罢了。

有钱人家的定义,就是默默地给孩子教育砸各种钱,但是从来不会有丝毫抱怨的家庭。虽然有的时候可能也会凑热闹聊几句,虽然也会私下找朋友帮忙请教,但是一般不会发朋友圈抱怨。因为真正的有钱人,如果连自己孩子的教育,都不能通过他自己的各种资源搞定的话,被大家知道了他可丢不起这人。所以每当有人质问我:“有钱人家的孩子就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了吗?”我只能露出慈祥的微笑——对不起,但凡你问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根本不是有钱人。

大家可以对照自己的状态,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很多你的疑惑、不满、困扰,也就应该能够找到根源。因为教育部的政策和国家的方向一定是照顾普通人家,而不是照顾你中产阶级和有钱人。而有钱人不懒得发声,所以在社交平台上嚷嚷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误以为自己是普通人家的中产阶级。当然了,很讽刺的就是,也有一些误认为自己是有钱人的中产阶级。

纽约长岛著名的住宿学校 Stony Brook School

第三,所以现行教育政策的目的就是要照顾真正的普通人家,但是所有矛盾都来自于,很多时候,你觉得你是普通人家,但其实你根本就不是普通人家。

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家”,照顾弱势群体的孩子,就是要让他们少学东西。减负是对的。不掐尖不拔优,才是最好的培养合格劳动力的最佳教育模式。义务教育就是要拉低学术水平,降低区分度,增加社会流动性。我知道这个说法非常反直觉,大家先不要跳起来。我假设几个场景,希望你就应该能够理性的接受了。虽然说我其实对人在面对切身利益前的理性并不抱太大希望。

第一个,如果要让学生在学校多学东西,很简单,先把全国小学生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中的口语部分提高上去。应不应该呢?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当然应该。会不会做到呢?在可预见的若干年内,绝对不可能做到。记住我一再重复的话,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要给全国都无差别地配上合格的英语口语老师,坦白说,我们国家现在没有这个实力。那么从公平起见,唯一的合理选项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部分对英语口语不做重点要求。不然,光是英语口语这一个科目,就可以把千千万万的真正的普通人家的子弟,挡在继续深造的门外了。事实上不光只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是这样,就连全国学术最领先的北京地区的高考,英语也只是计划在2021年,才第一次加上口语考察的内容。这种低水平的广为人诟病的哑巴英语教学,恰恰就是为了照顾普通人家的孩子,实现教育公平。因为就连首都北京,可能在门头沟延庆房山这样的地方,也不是到处都有合格的英语口语老师的啊。

第二个是数学的教学。很多人争辩说,英语的学习当然需要师资力量,但是以数学为代表的理工科的学习,很多时候普通人家子弟,只要勤奋努力反复做题,没有名师的指导也可以提高。这个,其实真的是幻觉。凡是这样想的,都是在有意无意欺骗自己,全都是选择性记忆而已。我父母就是种地的,而我本人也就是一路学霸过来的。但是正是作为这样野生学霸的代表,让我深深意识到我只是农村的特例。别的不说,前后三条村几十年来出的大学生,迄今也就我这一个而已。而我是来自于以富裕和重视教育著称的江苏,全国其他地方可想而知。而我当年中小学阶段之所以能成为学霸,恰恰就是因为考得容易,在学校学的东西太少太简单。我记忆中在高中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老师讲过课,初二因为青春期的叛逆,更加是逃了一年课。最后中考还不是随随便便考全校第一,全市十几名。但如果当时增加学习的难度,小学五六年级讲点三角函数,初中三年级讲点微积分基础。那我基本会被吓到退学吧,因为普通人家的我绝对不可能补得起课,而这个年龄这个难度的话,不补课很难靠自己的所谓天才学得出来。

所以现行的政策就是不但不要求教得难,而且还想方设法阻止课外补课,阻止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偷偷提前教学进度。大家都容易了,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人家的孩子才有更多的机会。到了高中大家心智发育成熟,提前抢跑偷跑、课外补习的助力慢慢减弱,大家再来一场相对公平的高考(不考英语口语的那种),这样才是对普通人家孩子的最好教育政策。当然这也无非就是相对公平而已,因为就这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全国顶尖大学当中,像我这种农村野生学霸的比例也是越来越低。如果全面放开补课,全面增加在校学习的难度,那么最好的教育机会就都会集中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或者富裕阶层。这样一来,阶层分化导致教育投入的分化,从而更加带来阶层的进一步的固化。而阶层固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应该不用再展开说了,也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麻省著名的私立学校 Groton School

第四,当那些整天嚷嚷补课难补课苦,不让补课更加难更加苦的人,明白自己不是普通人家而是中产阶级之后,那么他们就应该理智而清醒地意识到,国家不会帮中产阶级带孩子,更加不会帮中产阶级开辅导班,大把普通人家的孩子,国家还照顾不过来呢。

中产阶级家庭(注意在这里是我说的是我在上文所定义的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最主要的来源就是一句话:“我们家的孩子总不能还不如我们吧?”比如我自己的朋友中,就有夫妇两个都是当年学霸考上清华,然后双双在哈佛读书相遇相识,回京奋斗,唯一的孩子已经在北京最好的小学读书了,但是夫妇两个一看北京的高考数据,不由得流下泪来——显然这孩子考上清华的概率不大啊!于是天天愁得睡不着觉。

首先我要给这个群体一个忠告,就是时代不同了,当年的你们,就如同我一样是学霸出身,读了名校可以改变自己和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命运。但是如今你们的孩子,不管学习是好是坏,其实已经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了。你们的收入是多少,手里有几套房才是决定孩子和家庭的命运的。对于中产阶级这个群体来说,教育对孩子和家庭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中产阶级就不要焦虑了,教育的回报早就不一样了,自己的成功路径不可能再被自己的孩子复制。大道理不用多说,只要想一想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什么样,90年代的是什么样,现在的大学生又是什么样,就都明白了。在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你之所以还要让孩子去最好的学校,不是因为有投资回报,而是要体验这个消费的过程。

心态一定要放平。当年的你通过教育获得了阶级的跃升,所以现在你已经有一个很高的起点,指望孩子通过读一个好的学校,就在你亲手打造的高起点上实现家庭阶层的再次跃升,是一个不现实的思维陷阱。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双目含泪说,我不追求阶层的跃升,我担心孩子没有读上好大学,甚至连大学都没有考上,会带来孩子和整个家族的阶层滑落。其实你有没有想过,残酷的现实就是,阶层滑落,可能这正是国家的战略呢?你不滑落,普通人家怎么跃升成中产阶级呢?什么叫社会流动?有人能上,有人能下,才叫社会流动啊。教育部减负,就是为了让有些人下去,有些人上来,增加随机性啊。很多中产阶级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自己更进一步才叫社会流动,呃,我只能说你有权利这么想,但现实真的不是这样的。

学校教得简单教得少,下午早早放学周末完全放羊。作为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一定是心急如焚。你既然不甘心让孩子只有所谓的快乐童年,想让孩子有比自己更高的学术成就,那一定是得靠着自己教出来。就算你让孩子上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有没有家长的参与,效果还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来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那就也只能接受相应的事实。甚至你还要接受,自己亲自投入了无数的时间,最终孩子还是没有能够学出来这样惨痛的结果。总之,摆正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预期。要不怎么说每一个社会中产阶级都是最痛苦的呢?痛苦既来自于希望的破灭,更来自于希望本身,完全没有希望有时候反而倒还是更好些。所以认清这一点,索性让孩子自由生长,有辅导孩子功课的功夫,不如去努力工作,说不定能多攒上一套房,这个可能比什么985、211更加能够保证孩子的将来。

所以我们必须毫无保留地支持教育部的减负政策。反正读什么样的好大学,都不能够从本质上改变中产阶级的命运了。又何必加大中产阶级的教育军备竞赛,并且挤占普通人家孩子的教育机会呢?永远要明白那个逻辑陷阱:让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孩子上清华北大这不叫教育公平,让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孩子上不了清华北大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康州顶尖名校 Taft School

第五,“道理我都懂,可是我还是不甘心啊!”名校毕业的中产阶级家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既然教育部的政策,就是不让你这个阶层去跟普通人家抢资源,那中产阶级就只能去跟有钱人抢资源了。这里我就要回答那个问题:有钱人家的孩子怎么学习?

先说个段子,前两天我跟朋友闲聊,说国内某顶级富豪的孩子去了麻省理工学数学,我朋友本能地问是不是捐钱进去的?我就笑着问他,如果你家孩子能捐钱去顶级名校,你会让孩子去读麻省理工的数学吗?去哈佛读拉丁文、去耶鲁读艺术史、去斯坦福读东亚关系它不香吗?

这个段子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成绩不好,这个印象和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学霸一样,是错觉,是选择性的记忆。第二是,有钱人用各种资源换取教育的能力和范围,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

再次声明,我不喜欢用“权贵”这个词,我认为目前的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所谓“权贵”。而阶层固化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感谢教育部的减负政策。但是之前讨论过“有钱人”的定义,也请大家不要太过自作多情地把自己代入这个角色。真正的有钱人,根本不会在意学校是否减负,也根本不会在意怎么补课。教育资源就是用钱买的,如果钱买不到,那就是钱花得太少了。所以对他们来说,自然的选择就是避开国内教育的竞争。因为教育部减负的原因,他们砸再多钱也很难把自己的孩子区分出来。所以他们会瞄准国际教育这个路径。

以美国的名校为例。你美国不是要求素质教育吗?那我的孩子从小就学马术,打冰球,甚至是玩绝大多数中国人见都没见过的曲棍球。不是要求社会责任吗?那孩子可以去北极探险,去尼泊尔支教,去非洲搞洁净水工程,去南美拯救海龟。不是要求创新精神吗?现在有的是商业性的项目,可以有哈佛的教授带着你做实验,可以有中科院的导师帮着你发论文,可以和菲尔兹奖获得者谈笑风生,可以和诺贝尔奖得主共进晚餐。至于说在校成绩?那还不容易,一路国际学校或者顶尖民办学校上来,反正大家都是快乐教育,既不排名也不比成绩,到最后每一个人的成绩都很好看。而英语水平,那就更不用说了,从小就是各种外教各种出国旅游堆出来的。

这个其实是一个多赢的解决方案。有钱人家避开千军万马竞争的独木桥,跳出减负还是补课的争议圈。去海外名校读书不但让自己脸上有光,也给国内的孩子留下了更多的位置。要明白,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公立教育,都是政府大量补贴的。有钱人读私立学校或者是出国读书,都不再需要用普通人的税钱来补贴富人了。而这些有钱人家庭当中有没有真正醉心于学术的呢?当然有啊,刚刚说的麻省理工读数学的孩子就是。但是这个路径不是恰恰就满足了这孩子的学术追求吗?如果这个孩子留在国内,真不一定能考上清华的数学系。所以真要觉得自己是有钱人的,就请参考这条路。

但是十分残酷的是,中产阶级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义务教育阶段本来以他们的家庭资源是可以让孩子早早胜出的,但是减负政策之下这个化为泡影。而义务教育之后的高考又不一定拼得过普通人家的野生学霸。当这些家庭想让孩子往国际教育这条路走的时候,他们要面对那些真正的有钱人的孩子,拿重金砸出来的无可超越的竞争优势。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综合盘算之下,可能中产阶级还是不得不选择国际教育这条路。正如我前面提到过的,父母是双清华双哈佛,那他们的孩子考上哈佛的概率,其实某种程度上要比考上清华大得多。

第六,一味提高在校学习的难度,过于重视考试和做题,一定会埋没真正的天才。我支持教育部的减负政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天才能够更容易地脱颖而出。

我知道这个结论非常违背直觉,但其实稍加思考就应该能够明白。如果课程太过繁难,那么哪怕是最聪明的那帮学生,也需要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理解课程本身。这帮最天才的学生,将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去看课外的杂书,去探索课程之外的广阔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也将无可避免地沦为做题机器,所以校内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课程过难的话,一定会扼杀天才。而毫不矛盾的同时,课程再难,也会有个限度,总不能让初中生都去学量子力学,所以最后要区分所谓的“优秀学生”,就只能在考试本身做文章。其实国家禁止奥数就是非常好的政策,所谓的小学生的奥数课程,到后来都变成了考察古怪思路,偏题怪题曲里拐弯的题大行其道。这样一来,只有那些上过补习课、并且愿意大量刷题,同时考试又无比细心的人才能够胜出。这些人并不见得是对数学悟性最强的,也不见得是对数学最有热情的,更加不会是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坚持的。把大量没有意义的军备竞赛式的小学奥数课程竞赛禁掉之后,反而能让真正的数学爱好者和数学小天才有机会冒出来。

最后要来总结一下了。我知道,大家看这篇文章最想看的是,减负政策之下大家应该怎么办?很遗憾,你会发现我的观点就是,首先要毫无保留地支持教育部的减负政策,但是任何政策都必然有winners and losers,有人得就必有人失。普通人家的孩子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有钱人家的孩子根本无所谓。而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孩确实上下都不挨着,成为受损的最大一个群体。有没有解决之道呢?非常遗憾,本质上是没有的。结论就是中产阶级面对孩子的教育,要么就淡然处之随遇而安,要么就深度介入孩子的学习亲力亲为,要么就砸锅卖铁玩有钱人家的国际教育游戏。如果这些都不愿意,那么当然最后一条路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批评这个减负的政策。可是无论再怎么批评,都永远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减负政策是正确的,最棒的教育是钱堆出来的,中产阶级是两头受气的。

所以还是辛晓琪老师说的好:“啊,多么痛的领悟!”



  2020年人大早培即将开始,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人大附中副校长:记人大附中早培十年探索之路
  最牛初中人大附分校首招小学一年级,第一波笔试面试已结束,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人大附中早早培今天继续电话通知录取,附电话 ,2021,2022家长看过来,文末附彩蛋
  2020年早早培已落幕,上岸幸运儿复盘全流程及考试真题,2021已起航
  2021年人大附中早早培备考指南 附2018-2020三年选拔真题 写在2020年北京学校zzp落幕时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