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大附中副校长:记人大附中早培十年探索之路
之前发过三篇辟谣早培体系取消的文章,今天再发一篇人大附中副校长的十年记录早培的文章。
写在前面
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人大附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模式项目”已经进行了第十个年头。在时间的流逝中,附中人将点点的改革与创新坚持下来,也积累了一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其中经历的艰辛与坚持,每个参与其中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拔尖创新的人才培养是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一砖一瓦地打好基础,附中人的工作就是做这个基础的泥瓦匠。
在下文,请跟随小编一起探寻人大附中早培十年探索之路。
勇于坚持,砥砺前行
——记人大附中早培十年探索之路
作者:高江涛
熔铸中外教育精华,
探索为未来各个领域培养领军人物
打下基础的早期教育
刘彭芝校长1987年担任首届高中超常儿童实验班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从那时起,就定下了一个长远的目标,即熔铸中外教育精华,探索为未来各个领域培养领军人物打下基础的早期教育。这与人大附中的校训“崇德、博学、创新、求实”、人大附中的学生培养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是一致的。早培班的创办,更是把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我感动于早培班创办之初刘校长的亲力亲为。她心里总是装着学生,数不清她亲自给家长、学生开了多少次培训会;她多次请专家给学生、家长做报告,她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也坐在下面认真倾听;她经常到课堂上听常规课,到现场指导研修课,她能叫出很多孩子的名字……为了能使早培班迈出坚实的一步,第一届早培班任课老师都是刘校长亲自点将,把好几位在高三把关的特级教师、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直接调到了早培班,当然也包括我。
那一年我刚刚教完高三第一、第二实验班,并且我的学生俞颐超刚刚取得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第一名和几个单项第一,创造了中国学生参赛的历史最好成绩。从现在作为一名负责学校教学的副校长的我来看,把一个学校的优秀师资队伍集中派下来放到早培班,校长这样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老师们也感觉到须全力以赴办好早培班。可见刘校长是下了多大决心!
早培班不是只办一届,需要众多的优秀教师。刘校长心里一直装着教师队伍的建设。记得早培班成立的前几年,刘校长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甚至是半夜或者凌晨。她往往开门见山:“你感觉‘谁谁谁’到早培可以吗?”也不止一次地问我:“教早培班,你觉得是老教师比较好,还是年轻的博士、硕士更好?”当然,多次讨论后我们根据早培班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达成共识: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是理念先进、知识渊博、功底扎实、勤恳工作、无私奉献、发自内心地爱学生、能引领学生进步的都很好。这样,也就为早培班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
早培班的老师团队是一支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的
钢铁劲旅,打不烂拖不垮
如果问我人大附中早培班的老师有什么特点,我想到了这几个关键词:忠诚担当、团结奉献、富有激情、坚忍不拔、不怕吃苦、心无旁骛、勇于创新、充满童趣……时常能听到、看到他们说起学生时的滔滔不绝以及脸上洋溢的那种幸福、兴奋,甚至带有崇拜的表情。我很能理解,因为我也如此。“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就是我们当老师最幸福的事吗!
因为早培班的学生整体上精力比较充沛,甚至是有些过剩。一些孩子非常淘气,让人意想不到的淘,变着花样地淘,也许这是超常儿童的共性吧。以致早些年在人大附中安排老师的工作,有的老师一听去教早培,都有些畏难情绪。这个时候我总是跟老师说:“你去教一段时间试试看,我相信你会喜欢他们的,甚至会觉得相见恨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亲自教过早培班,深有体会,能真切地体会到“人生三乐”之一的巅峰。在孩子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我和我的同事们在用心陪伴,这是一件特别美好幸福的事情。这里,我举几个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例子。
刘成章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国学博士,学识渊博,因大脑门很亮,学生亲切地叫他“阿亮”老师。2012年刘成章老师的孩子刚刚出生,爱人也需要他的陪护。但他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后来学校参加研讨会,结果研讨会一直开到了后半夜,就和王鼎老师挤到一张床上休息了一下。老师们很感动,钱颖伟老师为此在我们的小报《早培绿地》上写了一篇《黑夜因你明亮》的文章。
王志鹏老师是哈佛大学博士后,2013年和我们一起去美国考察托马斯•杰弗逊学校的课程。每天白天连续一节一节地听课,到晚上组织讨论到深夜。出行的第三天早晨王志鹏老师突然接到家人电话,告之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他才告诉我们,他爱人给他生了个儿子,是个七个月的早产儿。原来在我们出发时,他爱人就有早产的迹象,已经住院几天了。他担心因个人私事影响团队考察学习任务,加之爱人的情况趋于稳定,就没有告诉大家。我听了既愧疚又感动,愧疚于自己脑子里都是工作,对王老师关心不够;感动于王老师无私忘我的精神,有这样的老师还愁干不成事吗?
从2012年开始我们在早培班开设了“公益研修课”,课程初创的某个学期,每周二下午钱颖伟老师都带着七年级的学生上“红色行动”——关爱无偿献血者公益研修课。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要走上街头,担当“义务献血”活动的公益宣传员,并为无偿献血者服务。而每周二下午是早培班的工作例会,我们几个人每次开会都开到很晚。有一次正赶上有大型活动,开完例会钱老师要上台发言,她却脸色惨白,一问才知道,她因学生的宣传而感动,自己也献了血,我们真是既感动又心疼。
张文胜老师是早培班刚一成立就主动要求来上研修课的。他初中、高中课程都教得很好。那时候他是人大附中初三化学把关教师,也是北京市最优秀的化学教师之一,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主动请缨,问能不能教早培班。我当然求之不得,但我告诉他,他年年带毕业班,事业正在向着“巅峰期”挺进,将来评特级教师都有可能,而教早培班就不一定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来到了早培班。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他给自己也打开了另一扇门。他在早培班上着几个年级的课,还做着管理工作,如鱼得水。看着他每天幸福的表情,我既羡慕,又感觉似乎还欠着他什么。
2014年,小早培班成立了,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可是从来没有教过小学啊!我既兴奋又忐忑,几个方面繁重的工作已经让我感到力不从心。谁能接过这一块的工作?几位领导把许多老师一一过了一遍,最终锁定分管初中的生物组长张冬梅老师。张老师把校园科普做得风生水起,在全市有很大影响力,不管从管理能力还是业务水平来看,她都非常合适。但也考虑她曾患过大病,怕她身体扛不住。和张老师谈话时我清楚地记得,她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担心身体。尽管如此,她还是愉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今天的小早培班,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成了人大附中的一个品牌,跟她的苦心经营息息相关!
2016年1月底,我因为身体的原因住院做手术,在医院听说蔡芳老师倒在讲台上不省人事。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前几年我不仅教着两个早培班的常规物理课、上着研修课、教着高中第一实验班的物理,带着学校周六的物理竞赛课,当着物理组组长,还管理着早培班和学校的教学工作,我感觉实在干不动了,领导们也都在想着给我找个得力的助手。2015年10月,我参加高三理科第一实验班的老师研讨会。班主任蔡芳老师讲他们班的学科竞赛安排和高考复习安排,我眼前一亮,这正是我要找的人呀!蔡老师是英语高级教师,却能把学生五大学科的竞赛安排得井井有条,化解了学生参加竞赛和高三复习的矛盾,解决了许多难题。又联想到蔡老师还当过高三文科第一实验班的班主任,也取得了耀眼的成绩,还是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获得者。能全面管理早培班的人非她莫属。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赶紧和刘校长等领导汇报,我觉得蔡老师管理早培班会比我做得更好。就这样,我把蔡老师推到了全面管理早培班的岗位上。
早培班没有专职领导,都是兼课老师,甚至是身兼数职。在医院里听说蔡老师病倒了,我本来阴沉的心里又蒙上了一层乌云,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我病倒后所分管的学校工作都由其他领导承担了,这一下早培班繁重的工作又把蔡老师压垮了。尽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早培班的发展,但这样下去工作怎能不受影响呢?我怎能不揪心呢?真是雪上加霜!我再一次为工作安排感到内疚,也盼望着蔡老师能够快速康复。蔡老师十分坚强,从医院出来又上了讲台,但反反复复的心脏疾病已经把她折磨得变了模样,大家也劝她不要再上班了,实在是太危险了。可蔡老师一直拖到暑假才实施了手术。医生建议她休息一个学期,但因为我几次手术病得也很厉害,短时间内上不了班,蔡老师没休息多长时间,暑假过后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中去了。
写到这里,我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早培班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为了这份事业,很多老师都克服了种种别人不知道的困难,甚至有不少老师是把家人、朋友也拉到了早培班建设的队伍当中来。可以这样说,早培班的团队是一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的钢铁劲旅,打不烂拖不垮。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没有人放弃,都是埋头苦干,积极探索!探索培养方式、探索课程设置、探索转变学习方式……正是因为老师们的这份执着和坚持,才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他们都是无名英雄。
早培班的学生仅仅用惊喜来形容是不够的,
他们做的事情,经常让我
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说到早培班的学生,我觉得两个字最能表达我的内心感受:崇拜!我没有一点谦虚的意思,我真的是很崇拜他们。这些年一路走来,他们一次次地让我感动。仅仅用惊喜来形容是不够的,他们做的事情,经常让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也许孩子的世界我们成年人不懂,也许他们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那我们不得不深思,全国有那么多的孩子,是什么抹去了一些孩子身上本真的创造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好奇心?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作为一个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的基层老师,我认为人大附中早培班这种模式在解放学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上至少是比传统教育成功的。第一届早培班我教两个班的物理课,同时还给这两个班的十几个学生上着研修课。一个学期下来,我就看到了这种培养方式的先进之处。
2010年早培班刚成立不久,时任海淀区教委副主任林海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在海淀区教委挂职)来人大附中调研,谈话中点名要听早培班的课,并且就要听事先没有准备的常规课,于是我把林主任领到了第一届早培班语文教师吴凌和另一个早培班数学教师唐晓苗上课的班上。听课我并没有陪同,下课后林主任见到我异常激动,大声地对我讲:“高校长,我真没有想到!这个培养方式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下去一定能解答‘钱学森之问’!”这些话给我的印象太深了,虽然过去了九年多的时间,但我仍记忆犹新,并时时激励着我。
2012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庆活动期间,北大舒幼生先生请我给北大物理学院部分老师和来自全国的物理骨干教师讲讲有关竞赛学生的培养问题。我跟舒先生说,我正在做早培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讲讲我们在物理方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做法。我讲了个开头和结尾,中间先是请北大毕业的物理学博士周晶老师讲了一下她在早培班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几项类似“早培班称重大赛”的活动;吴月江老师讲了一下他的“物理工作坊”;接着两个学生(早培班八年级的胡雨石和王天冶)讲了一下他们正在进行的μ子平均寿命测量实验小课题(结题报告后来由正式期刊发表)。这个小课题是他们在阅读英文文献时发现的,受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教授发表的英文期刊文章的启发,他们也要做一个实验仪器来测量μ子半衰期,他们要挑战自己,想做得精确度更高,而做实验的仪器成本却要降到最低。这个课题是清华大学的宁传刚老师带着他们做的,宁老师给他们指定了若干的大学物理系的专业书籍,由他们两个一起一点点跳跃性地自学;因为要用到计算机专业知识,国内网站没有,他们还要到国外的网站上一点点学习编程。最后在十年级的时候他们做出来了,完美实现了既定目标。但当时他们才上八年级,算是很稚嫩的科研实践活动。我在结尾时做了总结发言。会议是在北大物理学院上普通物理课的一个大教室里开的,还没有说互动,坐在最后一排的北大普通物理实验室主任张朝晖教授就站起来发言了:“高老师,我和清华的一位教授还说中国的物理没有希望了,今天我看到了希望,希望在中学!你们人大附中比我们做得好,你需要资源,贯通培养我可以支持你!”我听了很感动,一下愣在了讲台上,除了谢谢,竟然什么都说不出来。会后很多专家和我交流,大家都意犹未尽:“看,这也是初中生,可是看看人大附中是在做什么样的培养,太需要大家学习了。”某全国著名中学的物理竞赛教练跟我讲:“高老师,我们校长说希望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出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身上,我看了你们的展示,如果出也会出在人大附中(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是玩笑话,但可以看得出,同行们对我们的探索还是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
从那个会后,我带着十几个喜欢物理的学生经常到北大和清华的实验室,大学本科生做完了实验,仪器不收拾,紧接着早培班的学生就开始了“测金属的杨氏模量”“测液体的粘滞系数”等实验。北大的张朝晖教授、刘春玲教授,清华的张留碗教授、陈默雷教授都亲自带我们的学生做实验。张朝晖教授还送给我一本书,是那几年的大学生青年物理学家比赛的报告论文集,他让我们选一部分供学生做课题研究使用。物理学博士周晶老师和数学博士王鼎老师合开的研修课,不少课题就来自这本书,我们的学生眼界大开,兴趣大增。
每年科研实践活动课题汇报时,针对那些做得特别突出的学生,连一些院士都说:硕士生、博士生的课题汇报也不过如此。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陶建华研究员这样评价我们的学生:没想到,八年级的学生做科研实践活动的表现并不比高中生差,甚至更好。在刚接手早培班八年级学生做科研实践活动时,我曾经有一些怀疑,担心他们能力达不到。但是,经过近半年的实践,我的怀疑彻底解除了。能有这样的效果,也许与早培班的教育理念、早培班老师的投入、课程实施的载体都有很大关系。
我们一直在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
真正拨动学生心里“爱国”这根弦,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点上,我一直还是充满信心的。真正让我担心的不是创新能力,而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是不是真爱国。要让他们知道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有一根线牵着他们,这根线就是“爱国心”。所以,从早培班成立之初,我们就在考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了,只是没有说得如此精练。从早培班成立之初,刘彭芝校长就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中国心、民族魂、创新力”。我们一直在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真正拨动学生心里“爱国”这根弦,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为此,我们从早培班刚成立不久就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所有年级读“红色经典”,高年级做弘扬传统文化的课题和专项活动,低年级在天安门举行入队仪式,还请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梁思礼先生做励志报告……其中,“走进将军县,重上井冈山”这一研学活动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2015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江西兴国县委书记赖晓军同志,这一下终于找到了机会。我把想带学生去兴国做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研学活动的想法和赖书记一讲,他当即表示大力支持。随后在2015年12月26日凌晨,我们第一届早培班的师生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我们要在孩子们心里埋下“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的种子”。兴国县烈士数量之多居全国各县之首,一座座丰碑就是无声的教科书。学生们通过为期一周的研学实践,明白了一个道理:辉煌始于苦难,成就源于坚定。为烈士们敬献花圈花篮时,学生们庄严宣誓:“我是中国人,我要为我的国家做贡献。”这样的主题研学活动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第一届早培班学生程知禺目前在美国加州攻读数学学士学位,他打算读书工作十年后回国做基础研究。他说:“以前没出国不觉得什么,出国之后就一心想着祖国……”老师们听了眼泪都快流下来了。就在前几天,在美国读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届早培班的几位学生回来看望我,说到兴国之行,他们说当时感触虽然也很深,但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回忆很多细节又有了不同的认识,真是太有必要了!并且建议我“今后去也是要让高年级的学生去,如果年龄太小可能理解不了”。看来那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研学之行,让“爱国”在他们心里扎了根,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在了学生的生命里,已经生根,必然蓬勃。
改革是艰难的,但我觉得我们做的是有益于学生、有益于民族、有益于国家的探索,是在探索一条熔铸中外精华的未来教育之路。拔尖创新人才不是到大学,或者是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突然冒出来的,一定有其内在培养规律,也必然需要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一砖一瓦地打好基础,而我们做的工作就是为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打基础的。我们一线的中小学老师既是这个基础的泥瓦匠,也是这个基础的设计师。
2015—2016学年是我的灾难之年,2016年初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几次大手术把刚站起来的我又一次击倒,但我内心一直有一股坚强的力量,让我无论多么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
2016年3月6日,这天是个周日,蔡芳老师给我发来微信,说早培班的学生们都很惦记我,他们给我写了很多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的留言,也希望我给他们去江西兴国研学的报告册上写几句话。我当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刚刚能站起来才十几天,又等着第二个大手术,情绪十分低落,因为死神又一次逼近了我,我不清楚我的生命还有多久,也许会戛然而止!那几天心中经常蹦出古人“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句话,内心感到十分悲壮。回忆去江西兴国和上井冈山的历程,我思绪万千:经历过长时间的折磨,我已经能放下生死了,心有不甘的是能不能看到我们用生命播种的理想之花在未来绽放。我不清楚我能否撑到那一天,但是我又对未来充满希望,坚信孩子们的未来一定不会辜负我们。回想到五年多来早培班走过的历程,我对早培班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于是给学生这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研学报告册题写了“兴国之行,埋下种子”八个字,写完后眼泪止不住吧嗒吧嗒地掉下来,打湿了这几个字!我稳定了一下情绪,用足全身的力气,又写了一遍,用手机拍照后发给了蔡芳老师,以表达我内心的坚定和期盼!
2019年4月初,人大附中新领导班子刘小惠校长、王晓楠副书记上任不久,把江西兴国列为“人大附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研学基地”,刘小惠校长和兴国县委书记赖晓军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要在人大附中把这个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同时,也勉励我自己,历经磨难,初心不改!
最后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推荐早培体系的四本书给家长:
更多真题联系微信math1221
符合条件可入群交流刷题
春季课表
春季先修课,录播可下单直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