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心灵中来,到心灵中去:一场教育年会的精神画像







“未来”见证的6年
“用白色鹅卵石签到?太有趣的会议设计啦!”
参会者纷纷拿起备好的记号笔,小心翼翼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入镂着“未来”两字的木质空格内,然后与伙伴们开心地合照、发朋友圈……
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现场,这个充满创意和仪式感的设计,当仁不让成了朋友圈中的“屏霸”。

对于很多参会者来说,不管会场的设计多么新颖、出人意料,但“未来”两个字还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这两个朴拙、洒脱、充满灵气的汉字,已经成了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形式与内容标志。从2014年在首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出现后,便一直陪伴着历届参会者。
这些年来,从重庆开始,年会先后走过深圳、上海、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未来”两个字见证了会议规模从最初的500余人,一路增加到1000多人、2000多人、3000多人,直到2019年突破4000人。

经过6届不懈打磨,迭代升级,“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已经成为东亚地区最专业、前沿、高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教育风向标盛会,大量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都把它当做一年一度的“学习盛宴”。
西安新知小学刘岚校长告诉我们:“过去6年,新知每年都派团队参加,回来就让老师们用起来,学习、创作、设计、整理、呈现……学校的很多场景,都是我们一点一滴学回来再创作的——我们应该是学以致用最好的学校。”而银川回民二小黄莉校长介绍,他们会“追”蒲公英教育智库的每一场会议,尤其是年会,去年参加完第六届年会后,还把布景会议现场的剩余物料都雇车拉回学校用起来……
教育人的认可和参与,给了组委会极大鼓励,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是责任——这不仅意味着随着规模的扩张,影响力的增加,寻找合适的会场等会务环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还意味着组委会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保持甚至持续提升年会的价值和品质。
那么,这场年会是如何打造的呢?这里,我们不妨聊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背后的价值论和方法论。




5年“战斗”,弹尽粮绝
2008年汶川地震,不仅使山河摇撼,也震动了很多人的心,迫使人们自我追问——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意义在哪里?
那一年,带着深思熟虑的崭新使命感,一群教育界内外媒体人创办了《校长》杂志(后更名为《新校长》),立志为中国教育的转型升级摇旗呐喊;为此,这支团队还曾“农村包围城市”,到江苏茅山的乡村里呆了几年,试图“在田野里孵化理想教育”。
2010年秋天,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前身——当代教育家沙龙召开第一届,同样充满着激情燃烧的理想主义色彩甚至是“战斗精神”。主办方大声疾呼:如果教育的明天是一个“战场”,那么,我们呼唤每一个教育人都应立即走向“高地”;2011年,第二届当代教育家沙龙在江苏茅山的某个村子里召开,主办方悲壮地提出:站在田野里,让教育从乡村的绝望中长出希望;接下来的第三届当代教育家沙龙,主办方则是朦胧地描摹了一种理想:让田野成为底色,使创新变成生活。
5年一晃而过,《校长》杂志团队成员痛苦地发现,他们为之呐喊的教育并没有在身边发生,即便是身边的几所村小也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更痛苦的是,团队陷入各种困境,弹尽粮绝,无以为继。
那段时间,团队负责人李斌老师陷入“触及灵魂的自我反思”,经常主动找校长、老师、专家聊天,尤其欢迎直言不讳的批评和建议。
到2013年9月蒲公英教育智库成立,新的团队悄然完成了“思想转型”。而这种转变,在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有着最直观的体现。




真实的田野在课堂
2014年9月,当首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刚一亮相的时候,就呈现出与以往全然不同的“画风”——它不仅更加务实、而且有着系统的构建。
比如,请打量一下这6年会主题及其模块。


未来学校、重构学习、重构学校、重建生态……
回顾这些主题可以发现,教育人的视野终于从“高地”、“战场”,走向了学校与学习,创新年会开始紧紧盯着“未来”,从学校、学习、人、生态,以及课程、课堂、评价、工具等方面寻找前进的可能……会议的“主题情绪”越来越平和,但得到的鼓励却越来越多,进步日益显得可以触摸。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团队终于深刻地理解到——“革命与战斗”,总是宏大而悬空的主题才能够调动人类的血性;而创新与改良,则永远在细节的品质中如琢如磨、坚定不移地推进,才能让看得见的教育理想,一步步逼近我们的现实。
真正的教育原来在细节的传达中,真实的田野原来在课堂的生机里。
这是6年来这支团队的痛苦反思,也是全球学校教育变革与文明转型进步的启迪。





最具美学精神的年会
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有一个设计原则:以花钱最少的方式高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节俭之后的简陋,会议反而成为教育美学精神的示范场域。
2014年,当灵动的“未来”二字出现在首届年会时,一同出现的,还有充满设计感的开幕式、到处美美的会场布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年会在国内首次把艺术展带进了教育会议现场——当年,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为大家上演了他们专门创编的舞蹈《沿·线》,寓意:沿着那条线,释放你的生命。

此后,年会的“颜值”和艺术价值更是一路提升,整个年会现场就是一场当代教育艺术的展览与表达。
相信很多参会的朋友对第六届年会的情景还记忆犹新——12月4日-7日,在成都中国西部博览城,复杂的钢结构展厅中,白色的芦苇,翠绿的竹叶,彼此呼应。除了主会场,几十所学校的“会客厅”、微软的创新学校、希沃智慧教育展厅等,都布置得美轮美奂。

进入主会场前,组委会有个非常独特的设计,每位参会者把签上自己名字的白色鹅卵石投到“未来”两字的木质框架内,寓意着为年会这锅“石头汤”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给参会者带来了独特的参会仪式感。
除了每年固定项目——当代教育艺术展之外,第六届年会还增设了“儿童当代艺术展—叽叽喳喳的寂静”,这是从全国上千份儿童绘画中精选出了部分作品进行现场展览,多角度呈现了儿童对自我、社会、自然、世界的多元认知。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刘慧校长多次参会,她评价:“最吸引我的是每届年会的开幕式、艺术展等。艺术,赋予心灵最珍贵的自由。这是业内最具有美学精神的年会。”
年会上的一些设计,被广泛地认可和借鉴,成了校园新美学的一场场启蒙。对于那些经费宽裕的学校,面对教育转型升级,可以花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立项,请专家进行系统设计。但对于大量钱少事多的学校来说,派人来参加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花数千元上万元进行低成本的“资源共享链条传动”,是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在年会上,这样的学校为数众多。
这些年,正是因为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高维度+低成本”的学习平台,所以它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坐井观天”,促进了学习变革在一所所寻常的学校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生态。




从心灵中来,才能到心灵中去
张吉武是辽源市东辽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参加过多届年会。他说:“喜欢年会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会议打破了长篇大论的报告,每个演讲18分钟左右,案例精练、实在、能落地;例如看到很多前行者,得到了智力支持和思想共鸣,坚定了改变的信心。这里汇集了全国,甚至是国外各种好案例,一个校长一年走十几二十所学校,可能都不如在这里的一次一站式学习。”
钱志龙是国内人气颇高的独立教育学者,也是多届年会的演讲嘉宾,他评价说:“大多数会议只看嘉宾名气或财力,演讲则任凭他们自由发挥,甚至做广告。但每年的创新年会是蒲公英教育智库团队的精心设计,主题有层次,内容有筛选,嘉宾有准备。”
年会之所以受到很多教育人的青睐,是因为不同于很多过于学术与理论的“官方”会议,是为真正想学习交流的人而设计的。

熟悉蒲公英教育智库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一没有领导“背书”,二没有财团基金支持,从基因上是平凡的、草根的。
当一群教育研究工作者决定不依靠任何背景的时候,就只有依靠一件事情去推动改革与创新:从心灵产出的愿景与设计,从意志孵化的行动和服务,从专注流淌的细节与品质,和参会者的情怀共鸣共振、行动相互激发……
因此,为了办好每一届年会,组委会把“微创新+大设计”奉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打开方式,站在参会者学习与交流的立场上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
我们知道,中国教育当然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架构,自上而下的规划,行政力量的推动;但最根本、一以贯之的核心变革力量从来都是“细胞里的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教育研究、教育创新,是无数教育人社群的价值筛选、相互促进,是更大范围的研究与行动迭代,成果与方法共享……
以共享的精神,在参与中成长!
6年来,创新年会一路这样走来,还将这样继续走下去。




重温:历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金句
● 第六届年会金句

好的教育为什么理应是“森林”的样子?最本质的回答是,因为没有一只小鸟会依靠一棵大树而生存,也没有一片森林只容纳一个物种;同时几乎全部的森林,都是在各种约束条件和变化中,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而不是任何极端的放大。
借“一锅石头汤”的智慧,化人性的弱点为守望相助的行动,实现每个参与者更充分的成长,更完整的幸福。
一个强大、平和而持久的生态,去开放地承载这么多不同智能天赋、优势专长、文化背景、选择需求的人齐生共长,以及有力地托住全部师生命运中的起落沉浮、悲欢离合、痛并快乐。
重建学校生态,让好的教育像森林一样为全部生命助长;向大自然学习,破解理想教育的文化、机制、新旧迭代、成本约束等困境……这理应是中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特征。
● 第五届年会金句

仅有知识并不是力量,只有让人通透、助人创造、启人良知的知识,才带来力量。
除了走向“有人的教育”,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有生命在场的学习,永远是从天性和欲求为出发点,走向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进而走向对天性的塑造,欲求的管控,和自我的超越。
生命在场的教育会去寻找每个人有限背后的优势,去构建合作迭加的机制,去发现连接带来的惊喜,去善用热爱撬动的专注,去重视更多元评价的意义。
● 第四届年会金句

这是我们坐在一起的最大价值——以共享的精神,在参与中成长。
最根本、一以贯之的核心变革力量从来都是“细胞里的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教育研究、教育创新,是无数教育人社群的价值筛选、相互促进,是更大范围的研究与行动迭代,成果与方法共享。
我们最不应该忽略的“源泉”,就是向自己的内心挖掘潜力;教育真正的希望,一定来源于每一位校长和老师一种主动选择的勇气。
我们要做“有专业尊严的教育”,让教育因专业的高度而抵达专业的尊严,让真正的、美美的、有人的教育在校园内科学而有序地落地。
● 第三届年会金句

真正的教育在细节的传达中,真实的田野在课堂的生机里。
微创新+大设计,拥有和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打开方式。
革命与战争,总是宏大而悬空的主题才能够调动人类的血性;而创新与改良,则永远在细节的品质中如琢如磨、坚定不移地推进,才能让看得见的教育理想,一步步逼近我们的现实。
● 第二届年会金句

“重构学习”理应成为这个时代学校教育首当其冲、别无选择的行动命题。
一切必要的封闭系统,都需要从一个点上来衡量它的生命力:即它和世界上其他系统的接口是否畅通。
跨界学习,是最有成效的变革之路。
快速反应,直击本质,不会就学,能做就做,谈完就散,干完就丢,直奔下一个目标。是的,提升单位时间的工作与学习效能,不正是教育创新根本的任务与方向吗?
● 第一届年会金句

教育的最高美德是创新,创新的最高目标是解放。
一定有一条道路,是基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旧常识与新发现的融合,是代表我们更美的学校,人类更美的未来。

点击图片查看年会全流程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