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学校需要怎样的育人素养模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校长传媒 Author 陈罡

素养是什么?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曾说“好奇心、求知欲和理解力一直是我生命里强大的驱动力”。



1能力是什么?

什么是能力?谈到能力的时候,我们通常还会提及两个概念:知识和技能。
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不一样的。知识,是被证实的、真的、被相信的东西。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对待某种任务的活动形式。而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人在完成一项目标和任务的时候,所展现的一种综合素质。

我是数学老师,就拿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来谈一谈我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看法。比如“5+X=10”这个方程,知识、技能、能力都包含在教学当中。

在这道题中,“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用到方程?”“方程究竟如何解?”这些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教学必须要完成的内容。
那技能是什么?是要教会孩子运用方法去解方程,这是我们要达到的技能目标。
能力,则是在学习过程中,孩子观察力、理解力得到培养,以及掌握方程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水平,甚至通过学习形成方程思维。
这就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差别。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以下关系:
第一,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和技能,空谈能力没有意义。
第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第三,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
因此,我得到第一个结论: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活动当中,并且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这是我对能力基本的认识和判断。

2
T型能力是什么?

T型能力是什么?做调查时,我找到两篇相关文献。
第一篇是谭镜星先生2005年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上的《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中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章展示了一张高职教育T型能力目标图。

图中T型的“横”,包括继续学习(核心能力)、合作管理、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表达交流等能力,职业教育特别强调那一“横”。而T型的“竖”,包括首次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不过,这篇文章并没有很好地解答我想寻求的T型的概念和意义。于是,我进一步找到第二篇,林崇德先生2001年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的《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

文章谈到的T型人才模式,“横”包括知识面宽、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竖”包括逻辑思维、知识深度、理解水平、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
可以看到,T型中的“横”更多的可能是西方教育中要追求的教育目标,而“竖”可能更像传统东方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林崇德认为,要强调教育中“横”与“竖”的融合。
因此,我们可以把T型能力的“横”“竖”看作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的深度。我们这代老师、校长很多都是普通的师范毕业生,在师范教育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一专多能”,它强调的就是深度和宽度。
我还读到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李斌先生对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阐述。他说“知识的广度,是有能力跨越行业壁垒,进行宏观架构与整合式设计;专业的深度,是在所在行业像‘工程师’一样专业生根、操作无碍”。
于是,我有了第二个结论:T型能力是未来人才非常重要的能力标准,或者能力模型。
3素养是什么?

素养是什么?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曾说“好奇心、求知欲和理解力一直是我生命里强大的驱动力”。
好奇心、求知欲和理解力是能力吗?我认为更应该把它看成是素养。好奇心本身就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求知欲表现为人们坚持不懈探索知识的活动,而理解力包括洞察、想象、类比、直觉、解释、分析等……它们似乎超出了对能力的定义范畴。
去年新校创办,我在一次大学招聘线上宣讲的时候,谈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讲了4句话:
  1. 能力重要,但爱教育更重要。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想从事教师工作,他/她是不是发自真心地爱教育,是我考察的第一点。

  2. 学历重要,但学习力更重要。我们看中的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

  3. 形象重要,但好奇心更重要。一位优秀的老师,永远对教育,永远对儿童的成长,永远对学校里面发生的任何一切保持好奇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4. 最后一句,气质重要,但善合作更重要。

以上这些条件,不能简单将其归结为能力,它们好像也是素养。

去年7月22号,我女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7月21号晚上我写了一封信给她,信中有两个建议。

第一,“永远不放弃向前行,但要坦然悦纳自己的平凡”。在信中我真实地告诉女儿,要接受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往前走,但要接受自己的平凡。
第二,“永远保持纯真善良,但要拥有保护自己的力量”。这是任何一个父亲都会对女儿说的话。
我女儿在大学里参加了学校通讯社,今年5月,她计划采访一位劳动模范,因为疫情期间不便外出,她就问能不能采访我。她让我写一写,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有哪些经验可以跟大学生分享。
我当时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她,其中有三个观点:利他、专注、专业。 
在我的人生信条当中,利他摆在第一位。比如我们谈幸福,幸福如果是基于得到,永远不可能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利他的,能够帮助他人成长。就像老师一样,老师要迷恋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种利他主义才可能给我们带来真正教育生活的美好。
第二是专注,唯有专注才能耐住寂寞。
第三就是专业。我告诉女儿,专业主义永远是要追求的目标,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精进。
永不放弃前行、永远保持纯真,利他、专注、专业,我给女儿的建议和分享的观点,好像也不是能力。

大家都很熟悉冰山模型。有人会说,素养只是水面下的东西。而我认为,整座冰山其实就是素养,水面之上是能力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在水面之下。
所以,我有了第三个结论:素养是超越知识和技能的。
4素养究竟是什么?

我们继续思考,素养究竟是什么?我做了文献查阅,在知网上输入“素养”,搜出16万+篇资料。
  1. 有人说,素养=知识+能力+态度。

  2. OECD的一份报告当中提到过: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当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素养可能也包括知识和技能。

  3. 中国的研究报告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以概括为:素养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 爱因斯坦曾演讲中提到一位哲人的话,“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可否认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是素养。

综上,我认为素养是综合性、跨领域、多功能,它跟能力、知识、技能是不一样的概念。我也有了第四个结论:素养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更综合的能力。
严格意义上说,素养还是能力,它没有超越能力概念的范畴。

5鼎型素养——未来学校育人素养模型

去年,我到无锡创办SK学校。学校筹建过程中,有很多挑战和困惑。这所学校本身是世界500强企业SK海力士举办,希望能更好实现企业的价值。

最初,我把学校的使命确定为两个字:博喻。
“博喻”出自《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即多方启发、诱导的意思。我把“博喻”引申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每所学校都极力追求的目标,也是非常困难的目标。同时,我把学校校训确定为“共进”。
在“博喻”基础上“共进”,是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我们的愿景,是办一所品质一流、特色鲜明、国际融合的博喻书院。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这所学校要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
从大的方面说,学校当然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就我们这所学校而言,育人目标究竟要确定为什么?育人目标背后,学生的素养究竟是什么?作为支柱,又有哪些核心素养呢?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讨论,我们把学校育人目标的核心素养确定为4个方面,分别是“文化理解、审辩思维、自主学习和创新素养”。
  • 文化理解,不仅是对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还包含对跨文化的理解、尊重、包容。这是未来学生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养。

  • 审辩思维。毋庸置疑,今天我们更需要每个人都带着审辩思维看待当下的事情。

  • 自主学习、创新素养,也是必备素养。 

除了学校核心素养,其他素养同样重要。在国家核心素养要求之下,学校素养其他多种素养(如美国、欧盟、OECD等各自不同框架的素养)一起,最终构成鼎型的素养模型。

学校提出的文化理解、审辩思维、自主学习、创新素养,我们将其看作鼎型素养模型的4个核心支柱,而其他素养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会培养、习得,成为鼎型的承纳。具体表现为:学生有国际视野、学业优良、个性鲜明和全面发展。
这就是“从T型能力到鼎型素养”给我带来的现实意义,它解释了我在学校创办当所确定的育人目标的素养模型。

上面这张图,可以呈现我的整个思考过程。
我们首先要思考教育的目的,它来自国家的宏观层面,包括中国学生核心素养。
接着,我们要考虑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的学生核心素养。
在学校中观层面,我们用鼎型素养模型来表现和表达。
接下来是学校课程,相比学科核心素养,我更愿意用课程核心素养来表达。(包含学生学业质量标准)
最终,落实到微观教育教学层面。(包括学期、单元、课时的目标)
这样的思考让我更清晰了解到,鼎型素养在教育的宏观和微观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陈罡

无锡SK学校校长


你可能会感兴趣 教育设计4.0经由“场景革命”开始
教育如何从当前困境中直抵未来?

来源丨 本文据陈罡校长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编辑丨 雅欣
▲ 年会进行中,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参与远程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