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死之外,都是小事!生命“摆渡人”:死亡不是结束,是重生

深圳晚报 2019-05-07

今日天气:多云;气温13-21℃;偏东风2-3级;相对湿度55%-85%


《影像深圳家谱》系列人文微纪录片由深圳晚报携手二更联合出品,共摄制推出5集人物故事。第三集《摆渡人》于1月17日下午登陆深圳晚报微博、深圳ZAKER、深圳网易及全媒体矩阵。预计每周陆续上线一集,欢迎广大读者关注本报持续报道,同步收看。


第三集记录了中国第一位

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

13年的“摆渡人”故事



她奔走在病患之间,摆渡于生命长河两岸。死亡边缘的重症患者及家属把最后的信任托付给她,等候重获新生的患者焦急地期盼她带来的喜讯。



英雄情怀 造就“摆渡人生”


高敏出生于山东济南商河县的一个军人家庭,从小父辈对她的教育就是向英雄学习舍己为人的精神。她也因此梦想成为像白求恩一样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生命,点亮更多人的人生。1999年10月,来深圳两年的高敏加入了深圳市红十字会,作为志愿者继续捐血,并开始宣传无偿性捐血。2005年8月29日的一通电话,对高敏而言,非同寻常。


电话里,一个母亲用颤抖的声音询问高敏深圳市红十字会是否接受遗体捐献:“我女儿多才多艺,成绩名列前茅。医生说她器官都是好的,我想把她的器官留下来,救别人。”高敏辗转联系,最终促成这次捐献,女孩的器官拯救了3个人的生命,让4位眼疾患者恢复视觉,成为中国首例多器官捐献案例。



高敏的心弦被触动了,自此开始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工作。2006年,高敏组建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2007年她正式成为深圳市红十字会,同时也是我国首位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



时刻准备和时间赛跑


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志愿者工作,让高敏不得不一省再省,“我的生活就这么简单,每天一个馒头,一天的饮食就解决了,出行坐公交,一年两条牛仔裤,两年一双鞋,衣服穿红十字会发的”。成为器官捐献协调员的13年间,高敏每天24小时待命,几乎全年无休,一接到工作任务就出发,走到哪都背着一个装满捐献者资料的书包,时刻准备和时间赛跑。



见证了数百个家庭的生离死别,见证了骨肉至亲的告别,高敏陪伴在心碎的母亲身边、陪伴在悲痛的孩子身旁……而自己的儿子却从3岁起就被留在老家由外公外婆照顾。说起对家人的亏欠,高敏哽咽道:“不是不想兼顾家庭与工作,有时真的是照顾不到。”


2017年08月18日,赖善轩宝宝的父母亲在填写登记宝宝身后器官遗体捐献志愿。


累的时候,她就去公园坐坐,看看蓝天白云。高敏说:“捐献者的托付一直激励着我,他们信任都放在我身上,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2017年09月30日,91岁的抗日老战士许忠诚老人和84岁的老伴杜翠莲一起登记遗体器官捐献。


希望在有限时间帮助更多的人


2012年1月初,一场车祸击碎了袁德珍的幸福家庭:丈夫昏迷月余因器官衰竭而死,儿子仅仅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袁德珍找到深圳市红十字会协调员高敏,表示“希望儿子能在他人身体里继续活着”。尽管填好了器官捐献书,但到签名时,袁德珍却下不了笔。再三犹豫后,袁德珍最终含泪签下名字。


2012年05月09日,11岁男孩小田干的母亲袁德珍女士艰难的做出捐献儿子全部器官遗体组织的决定。


袁德珍儿子小田干的器官一共救治了5位病患。这是我国首例以器官捐献为供体的多器官移植手术,也是首例儿童供体应用于成人的多器官移植。


在高敏常用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了很多和小田干一样的捐献者的名字,“每个人迟早都会走向死亡,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如在有限的时间帮助更多的人”,高敏说。


据悉,从2005年开始,高敏参与协调器官捐献200多例,遗体捐献390多例,眼角膜捐献1000多例。捐献者留下生的希望,留下他们的烙印,高敏传递这份希望,于生死之间摆渡,迎来新生。



星标深圳晚报


深晚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两会热点!深晚道路反复开挖系列报道引关注,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深圳一高校保安入职20天被辞退,竟是因为“仪容外表差”?

玩手机会被开罚单?这个处罚引来网友集体叫好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李行 潘韵琪

编辑 | 郝露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