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 | 以非正式手段解决正式难题
学打高尔夫球,初衷是为外交
可以说,我学会的所有体育运动,都在外交交往中起到比较好的润滑和助力作用。让我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有效开展外交工作的还有高尔夫球。
1991年7月,中国开启了与东盟对话的进程。我当时在外交部亚洲司担任综合处处长,职责包括周边的多边外交工作,经常随团参加东盟各类会议。东盟国家高官流行打高尔夫球,无论是外长会议还是高官会议,正式开幕前的一天是约定的“高尔夫球运动日”。
各国代表团成员一起打球,在球场会所吃饭,最后在酒吧聚会,大家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围绕会议焦点问题交换意见,分享看法。而当时中国代表团没有人会打高尔夫球,等我们与东盟各国代表见面时,不少重大议题的讨论基本尘埃落定,我们对许多国家的基本立场缺乏了解,就显得有点儿被动。
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他知道我喜欢体育运动,就问我,为什么不去参加打球聚会?然而,我从来没有摸过高尔夫球杆,完全不懂,下不了球场。不过,我会争取参加各国代表打球之后在酒吧的闲聊,喝杯啤酒,听听讨论,了解一下大家的关切是什么,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何期待,也可以表达一下中方的考虑。
外交的核心任务是解决问题,好的外交结果是双赢,即彼此都大致满意,如果有一方很不满意,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勉强解决也会有后遗症。因此,对对方关切的透彻了解是寻找解决问题出路的关键。当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关切也同等重要,可以提前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碰撞。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到外交上也讲得通。在正式外交场合上就某个重大问题交换意见时,各方都会谨守原则立场,很难在现场相互妥协、解决分歧。而在球场或者酒吧等不那么正式的场合,更容易探知对方底线,找到达成一致的最大公约数。
东盟国家的代表很希望中国代表团能有人参加“高尔夫球运动日”。当时我作为业务主管官员,跟各国代表团成员比较熟悉,算是个核心联络者。东盟同事每年见面都会问:“你学会打高尔夫球了吗?”
虽然我觉得应该学,可是高尔夫球是一种高难度的体育运动,学起来不那么容易,而且从运动装备到规则礼仪,专业程度都比较高,让我望而却步。
1997年,当我被派到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出任公使衔参赞时,高尔夫球运动在当地人和外交使团中也是比较流行的。我凑齐装备和行头,开启了学习打高尔夫球的历程。我约了一位印尼教练周末上课,学习基本动作。他很严格,对从头到脚每个姿势的要求都很高,必须做到位。他的理念是,打球最重要的是姿势准确和好看,只有姿势对了才能打得准、打得远。而且他坚持要求我除了上课,还要自己去高尔夫球练习场复习学到的挥杆动作,把姿势练标准了,肌肉记忆稳定了,才能下场打球。他说,如果没学到位就匆忙下场,错误姿势就很难再纠正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技术不过关,打球失误多,会影响本组其他球友,拖累节奏,这是高尔夫球礼仪中的禁忌之一。
除了上课和在练习场定期练球,我也会利用零散时间在宿舍里练习。使馆配备家具时,我给自己的客厅只要了一面大穿衣镜,没有摆放任何其他家具。地上铺了厚厚几层报纸,以免木地板被磨损,然后用塑料胶条做了许多小圆圈,粘在报纸上,当作“球靶子”。晚上下班后我会挥杆练习一会儿,从镜子里观察动作。我发现,打高尔夫球是一种与自己较劲的运动,每一个动作和姿势的着力点都与下一个动作和姿势相反,需要有相当的自制力去找到最佳协调点。
按照教练的要求,我的姿势和球技不断改进,几个月后下场打球果然比较顺利。在随后的岁月里,这项技能派上了大用场。在东南亚地区,打高尔夫球是交友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如果请人吃饭,容人迟到一两个小时也算正常,还往往不容易约到人;与人约球就容易多了,下场打球的时间确定之后,很少有人会迟到和爽约。而且在球场常能与其他方面的人不期而遇,增加了交友和沟通的机会。
各国高尔夫球俱乐部对外国使节有优惠制度,大多会给大使赠送荣誉会员的待遇,如果邀请别人打球,成本也比请人吃饭低许多。因此,对外交官来说高尔夫球的社交成本相对而言不算太高,而且效果好,我有不少重要的外交交涉和谈话是在高尔夫球场上完成的。
说到高尔夫球的历史,在相关研究中经常被关注到的不仅有古罗马时期类似的小球运动,也包括中国始于宋代的捶丸。明代著名画家杜堇所作的《仕女图》(《仕女捶丸图》)对此有很好的表现,画中描绘了簪花仕女姿态优雅地将一个小球打进洞里,旁边还有球童。据记载,这种捶丸游戏在宋、元、明时期十分流行。不过这些类似的古代运动与今天的高尔夫球运动有什么关联,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现代高尔夫球运动被认为起源于英国北部的苏格兰,在圣安德鲁斯的英国高尔夫球博物馆(British Golf Museum)有一张1457年苏格兰议会发布的禁打高尔夫球告示,当时青年人对打球的痴迷被认为是玩物丧志,妨碍了军事训练。这显示当时这项运动在乡村青年人当中已经相当流行。圣安德鲁斯高尔夫俱乐部制定了最早的高尔夫球规则。现代高尔夫球运动经过数百年的演进,规则不断完善,球和球杆的品质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
中国的高尔夫球场1889年出现在香港地区,19世纪末外国侨民相继在上海等地设立过高尔夫球会和球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高尔夫球运动逐渐发展起来。1984年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等人在广东中山投资兴建了第一个球场,为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激励了高尔夫球运动在中国的成长,球场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高峰时候达到600多家,近年来得到进一步的规范。2016年高尔夫球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后,中国职业女子球员冯珊珊赢得的铜牌是中国高尔夫球运动中第一块奥运会奖牌。
高尔夫球场虽然有不同档次,但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服务于大众的需求是其基本现代趋势。把高尔夫球运动高档化并不符合这项运动的基本精神,英国曾经的贵族高尔夫形象也已经被摒弃。高尔夫球运动最重要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对自然的欣赏和享受。从运动的角度看,打高尔夫球安全系数高,有比较强的可参与性,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宜的锻炼效果。我喜欢那种淳朴自然的球场,在菲律宾任中国大使期间就曾经有幸在一个村庄球场打球。那是去一位前议长选区参访的时候,他家乡村口旁边有一个9洞球场。参访结束的那天早上,天刚露出鱼肚白色,我背着议长家里的老旧球杆来到球场,想赶在出发之前打一会儿。村里跑出来一个小男孩儿,主动为我当球童。他个子不高,我不能让他背球包,但是他眼力特别好,总能从杂乱的石头当中找到球。
背后的太阳慢慢升起,可以更好地看清周围了。这个球场非常简陋,是在一个干河滩里面修建的,球道上的草不是很多,更多是大粒的砂子和小石头。发球台是只能站一个人的小土堆,果岭也是用土堆起来的,像个大馒头,很难停住球。最有趣儿的是,我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是早上出来吃草的牲畜。在发球台上的羊见到有人来就离开了,球道上吃草的牛却不肯移动,每当球滚到牛肚子下面时,就得设法用球杆刮出来,耽误不少时间。不过,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打球,让人更加放松和惬意。传说现代高尔夫球是苏格兰羊倌发明的,在河滩上打球的体验让我觉得,这个“起源说”的可信度比较高。
男孩儿英语讲得很好,一路上给我讲着村子里的事情,还讲到他遇到的球手,一副看尽人生的口气。天大亮的时候我打完了9个洞,向男孩儿付了小费,与他告别,希望他好好学习,好好打球。他毫不客气地说:“我很快就能打得与你一样好了。”嗯,这算是表扬还是批评呢?
高尔夫球服饰
高尔夫球运动注重礼节和自我约束。在服饰的礼仪和规则上,总趋势是更加宽松和包容,更加适应运动的需求。但是一些基本规则仍然不可忽视,在这方面,各个球会有自己的细节规定。其中有一些通例性的原则,例如,不要影响到同伴打球,在球道上不要接听电话,不要伤害到场地;再比如,虽然高尔夫球服装属于运动系列,但是与跑步和其他球类运动服装不完全一样,不宜混用等。
下面是我收集到的高尔夫球衣着规则。
男士穿有领、有袖的T恤衫,短袖、长袖皆可,衣服下摆应该扎进裤子,系腰带。天气凉时如果在T恤衫外面套毛衣,T恤衫领子要收在毛衣圆领里面,显得利索、整洁。冬天可以加一件不过分宽大、不影响运动的外套。运动场的规则很少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有的著名球手喜欢穿高领衫以体现个性,现在高尔夫球服饰中就增加了高领和半高领的类别。
下装可以是短裤,也可以是长裤,根据天气来决定。但是短裤不宜太短,到膝盖的位置是合适的。长裤可以是一条棉质休闲长裤,裤脚与鞋面相齐。
有的球会标示出男士不正确的着装,例如:圆领衫、背心、运动短裤或者长裤、大口袋工装短裤、网球短裤、沙滩短裤、七分裤、钢钉鞋、皮鞋、休闲鞋、凉鞋、普通运动鞋等。
为了增强高尔夫球运动的普遍性,服饰规则中对女士着装给予了更加宽松的空间,不似对男士要求那么严格。例如,允许穿无袖、有领T恤衫,下装可以选择长裤、短裤或者短裙。原则上讲,短裤和裙子不应高于膝盖以上5英寸(12.7厘米),但是各国球场对近年“韩流”带来的超短裙也予以容忍。女士配饰方面,棒球帽、空顶遮阳帽最为常见,圆形宽檐遮阳帽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女士不正确的着装有:圆领T恤衫、吊带衫、紧身背心、迷你裙、运动长裤、网球短裤、沙滩短裤、钢钉鞋、休闲鞋、凉鞋、高跟鞋、普通运动鞋等。
图 | 1999年在马尼拉参加驻菲律宾外交使团举办的高尔夫球比赛。
原则上讲,任何颜色的牛仔服都不适合于高尔夫球运动。
在球场上需要穿软钉或者无钉专用高尔夫球鞋,这种鞋不仅有利于挥杆时保持身体的稳定性,也可以保护草坪。搭配的袜子要长及脚踝以上。男士可以选择有帽舌的遮阳帽,帽舌朝前。阳光刺眼时一副墨镜是必不可少的。戴专用的高尔夫手套可以起到稳定握把的作用,习惯左(右)手击球的人可以左(右)手戴一只手套,也有人习惯两只手都戴手套,特别是女性。进入会所的着装要求相对高一点,男士进入会所须摘去帽子,大部分会所要求不要拨打或者接听电话,以免干扰别人。比赛之后在会所为颁奖仪式举办酒会或者聚餐活动时,需要换成商务休闲类型的服饰,也可以是正装。
以上谈到的服饰规则仅供参考。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如果第一次去某个球场打球,最好先打电话询问一下该球会对着装是否有特殊规定。
以非正式手段解决正式难题
关于打高尔夫球对于外交的意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东盟)官员和部长们建立起某种工作方式,使争端即使没能获得解决,也不会公开加以宣扬,大家都逐渐养成一种合作的态度。他们会在见面协商时打高尔夫球,在挥杆间互探对方的观点和建议,即使意见被推翻,也不会像正式会谈一样出现争执冲突的情况。”
高尔夫球场上并非表面的一派和平,有时也暗藏机锋,李光耀就提到一个细节:
“那天下午,我和奈温在仰光高尔夫球场打球,这场球可真不寻常,每一条平坦球道两旁,围绕在我们四个球员周围的全是提着枪向外看的军人,不挥杆时,奈温戴着钢盔,我犹豫该不该问原因,其中一个球员是奈温的部长,他低声说是跟什么行刺威胁有关,”类似情况我在球场上也见过。
我在驻外使馆工作期间,在高尔夫球场上经历过不少围绕外交难题的辩论,也解决过一些问题。例如在菲律宾任大使期间,我就在球场上围绕南海岛礁等分歧问题与菲律宾高官争论,甚至谈判。1999年中菲发生比较严重的海上争端,我约了菲律宾国防部领导在当地一家很有特色的中餐馆吃饭,但是双方谈得很不愉快,客人们没吃几口饭就离席了。外交官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坚持国家立场,同时,中菲是友好国家,出现争端总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时任菲律宾总参谋长是我的球友,那个周末正好有约要一起打球,他如约准时出现在球场上。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带了四位持枪军人警卫,开着两辆双人座球车跟在一边,可能是想体现一种强硬态度。这天,我这边只是请了使馆的二秘王尼带着笔记本跟随,记录我们的谈话。
球场经理非常紧张,追过来对我说:“大使阁下,球场上不能见枪的呀,我要对其他会员的安全负责。”
我安抚他说:“那可是你们国家的总参谋长哦。”
他说:“可他是您的客人啊!”
经理为了让我们不要惊扰到其他球手,不得不延迟后面球组的下场时间,使我们能与前后组都拉开比较大的距离。
这场球一开始就打得不顺,谈得也很僵,我们彼此都对对方有很大的意见,分歧无法弥合。他索性不再讲话,认真打球。我也开始把注意力放到打球上,边打边考虑如何说服他,与我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高尔夫球的妙处在于,再差的球手也会有好运气打出漂亮的球,再好的球手也有可能出现失误。我们两个人越打越好,开始相互为对方叫好,前9个洞打下来,成绩都不错,大概双方的碰撞和不快在奋力挥杆击球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某种释放,总之气氛缓和了许多。
下半场,他的球偏向哪边,我就刻意地也偏向哪边,很庆幸自己曾经在印尼苦练基本功,对球的控制能力还不错。我与他在一个若即若离的范围内边走边聊。与在其他场合不同的是,在球场上不太会出现拂袖而去的情况,彼此能有更长时间交谈,蓝天绿草之间,该说的硬话说完之后,我们进入探知对方意图和底线的阶段,慢慢地大致找到一个可以达成共识的基础。在之后的一周,我与他多次通电话商议,将一个火药味儿颇为浓烈的事件逐步推向尘埃落定。诚然,解决这件事的关键原则基于两国政府的决策,而我和他作为具体操作者,通过这种有效的互动方式,使矛盾得到缓解。
回想起来,打高尔夫球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帮我交到很多朋友。我在澳大利亚任大使的那几年,时任外长亚历山大·唐纳(Alexander Downer)也喜欢打高尔夫球,我们经常相约早上打9个洞的半场球,不影响各自去上班。不过后来他向时任中国外长李肇星“告状”:“傅莹大使的高尔夫球打得挺好,但是她老带个小本子跟我谈工作,一谈事儿影响到情绪,我就把球打飞了。”这也算属实吧,不过我真不是故意这样去赢他的。
打高尔夫球时,心理因素对技能发挥的好坏影响比较大,比赛时,观众的一声咳嗽都有可能对正在挥杆的球手造成干扰,因此,比较讲究环境的安静和球手的静心。谈事儿对打球肯定会有一定干扰,尤其谈到分歧时难免会影响到情绪。有一次我和唐纳谈到朝核问题,争论起来,结果他把球打到草丛里面找不到了,罚了一杆。那天他输了,有点儿恼,于是我们达成一项“君子协定”,前6个洞专注打球,打到最后3个洞时可以谈事儿。
国与国之间,摸清对方利益的边界很重要。唐纳外长身边有一位负责给他起草演讲稿的“笔杆子”,当他需要撰写涉及中国的讲话内容时,也会约我打球。我们边打边谈,我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介绍中国方方面面的情况,让他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政策和缘由。
在球场上,视野开阔,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人的状态更为放松,谈话内容再严肃,听起来也多了几分委婉,即使是针锋相对的辩论也不会显得硬邦邦的让人难以接受。我们的外交交往,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创造和维护一个好的外部环境,高尔夫球运动是一个比较好用的外交工具。
—— 版权声明 ——
文章摘自《大使衣橱》
傅莹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部分插图源于网络
在此鸣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 友朋会在线课堂 ——
—— 加入同人读书会学友群 ——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