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北京开代理所,没你想的那么容易

Limit 专利茶馆 2022-11-20

关于北京的代理所,之前发了篇文章《为什么要选北京的专利代理所?》,今天写个续吧,主要是对北京的代理所:回看一下过往,分析一下现状、展望一下未来。

大所林立,夹缝生存
 
大所、老所一抓一大把,动辄就是“我们是伴随着专利制度实施那几年建立的”,北京基本是专利代理行业的奠基石。知识产权老前辈云集、新生代高知汇聚、国知局溢出扎堆、央国企创业横行。想想就,难。
 
不信给你说一组数据,在北京,成立时间超过20年的代理所,还活着的就有65家。所里有代理师执业证超过50人的有33家,这意味着啥,这意味着,起得比你早、干得比你多的,一大把。再想分点粥,难度可想而知。
 
因为大家都在北京啊,投个标、谈个客,对方一上来可能就说,我上周刚和谁谁谁吃饭聊到啥来着,我上次开会和谁谁谁谈到啥来着,总有办法给你压压价不是,你不干,有的是人等着
 
新所暴增,激烈竞争
 
没错,知难而进,是知产人的本质。对于个人来说,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加上开所成本降低,政策就加以鼓励,于是乎,开个代理所,成为了行业最时髦的趋势。
 
北京尤其是这样。在北京,成立时间5年以内的代理所接近500家,超过了总数的60%!刚成立的一两年的代理所超过200家,近五年的新代理所数量增长率超过了20%!
 
你就说吓不吓人?都快赶上便利店开店速度了。但人家好歹是开分店,我们可是开新店啊。似乎其他行业万事开头难,在我们这里一点都不难。
 
但其实真那么容易吗?“三人行”的代理所(所里执业代理师3个及3个以内),80%集中在成立时间3年以内,想想也确实是这样,新成立,人少活多事难,发展是活下来稳定后的事了,暂时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代理行业的“33法则”吧,3年内3条枪,抱个电脑走四方。
 
找人找活,焦头烂额
 
市场大、代理所多、规模阶梯明显,意味着流动性也大。去小所练手、去大所贴金、去中所合伙,职业人套路一堆堆无可厚非,这可苦了各位老板了。
 
小所:我太难了。新成立的小所,招聘成了大问题。帝都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这就意味着招人成本居高不下,问题是还没人愿意来。理由不说了,你看上的,他看不上你,你没看上的,他也看不上你,你说尴尬不尴尬吧。
 
中所:我太难了。发展了一个阶段了,还是招不来人。业务是做大了,利润率反而降低了。因为客户维护、市场开拓、人员成本,哪哪都是如履薄冰。权衡规模与成本,权衡业务优势与范围,还得时刻焦虑哪天走一个合伙人,自立门户后,营收少一半的风险,时刻准备找新活。
 
大所:你们以为我们容易?船大调头难,虽说是传统服务行业,哪时哪刻不面临挑战。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似乎都和我们没关系,创新谈何容易,基因里是做服务的,这些创新玩意首先还是围绕能不能解决业务问题来考虑。决策链条长、人员结构老化、工作模式守旧、业务范围固化,那就好好活下去吧。
 
不下海游泳,哪能知道海水是咸的
 
既然在北京开代理所这么不容易,为啥还要去干呢?Limit就说一句话:不下海游泳,哪能知道海水是咸的?
 
在岸上的人看着海里游泳的人忽上忽下,不亦乐乎。谁知道哪里有鲨鱼?哪里有水母?被咬了还得继续游。说不定,喝够了海水经历了磨难,找到一座岛,就上岸了。
敢下海的人,应该都是这样想的吧。
各位看官们,投完票,文章还没完的:

怎么破局?
 
既然都不容易,那么路在何方?其实可以考虑PCT业务啊!现在正逢百年之大机遇,中国的创新企业定会越来越多的扬帆海外市场,那么专利就是为企业、为技术、为市场保驾护航的必然选择,因此做海外市场将是决胜未来的一条大路。
那么问题来了,去海外申请专利找谁翻译呢?


详情也可点击“阅读原文”
推 荐 阅 读



国内企业今年已授权发明专利撰写情况分析 | 国内大学今年已授权发明专利撰写情况分析 | 全国各地今年已授权发明专利撰写情况分析 | 代理所今年已授权发明专利撰写情况分析 | 为什么要选北京的专利代理所? | 玩专利运营遇到主动撤回,这回几百件专利砸手里了?

*本文版权归【专利茶馆】所有,如需使用文章中文字或图片等内容及数据须经作者同意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公众号如需转载,可在后台发送“转载”,与联系人联系。如有不妥请联系专利茶馆删除,敬请谅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