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深藏百年古村:一部村志讲述杨氏家族700年奋斗史
今天一起走进溪西村村志主编
——杨美添先生
一起去了解这位77岁老人心中
对历史、对乡愁的敬重和珍惜
后溪溪西村,位于后溪镇与灌口镇连接处,因处母亲河碧溪以西,故名溪西,下辖7个自然村。下庄社、下梧社、坂山社、山尾社、后溪尾社、长房社、上厝社。
宋代以来溪西一直是同安县的一部分,宋代为明盛乡仁德里,明属仁德里十三都四溪保。民国时期属集美乡,这里设有后溪保。1991年升为后溪镇,辖之。1987年7月,郊区更名为集美区,乃辖之。
这里有古今闻名的河南山古寨、经贸货运昌盛的中秋街。这里还是侨乡之村,文化教育圣地。如今,这里的豪山碧水养育了三千村民……
“溪西村终于要有第一本自己的村志了!”作为村中少数知识分子,杨美添先生文字基础较好,曾在《集美报》上发表过多篇文章,他接待过台湾来的同胞,在杨氏宗亲会担任秘书长,还配合碧溪小学校长编写过《碧溪小学光辉史》。
村里无人不晓他是个“溪西通”,一来二往,多人举荐,撰写一本溪西村村志的重任落在他肩头,便也再自然不过了。
但老先生自谦仅靠一人之力,怕村志多有疏忽和遗漏。为保证完整呈现溪西村史实,2015年村中成立编委会,村里老人协会来了,杨氏理事会负责人听了也加入进来,一来二去,队伍竟然增加到了近20人。
(图/老人向我们介绍编委会成员)
他们分成8个小组,每一名要走访200多户,负责收集、校对每一户人家的信息资料,再统一汇总到杨美添手上,再经他多次审阅、查证、加工,编写成文。
听杨先生说,村委会后续还打算将村志印刷1500多册,下发到每户人家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自己的故乡,参与到保护历史的工作中来。因为村志编得好,附近村子的干部还一度想要买下溪西村的这本村志来学习和借鉴。
说起溪西村的起源,便绕不开这里的“母亲山”——因形似蒸笼,得名蒸笼山。
相传公元1300年前后,溪西村碧溪杨氏先祖由河南固始县入闽拓基,在下庄、坂山一带围城创业,至今已有700年历史。但祖妣思乡心切想再回河南探亲,杨氏先祖安慰祖妣,指着这座最高的山峰说:
只要翻过这座山,就可抵达河南故乡,但沿途山高路险,单凭我一人难以带你回家。我们在此开发有时,已子孙兴旺,士农工商,各操其业,待农闲时,带儿孙一同回去,人多才好互相帮助,扶你翻山越岭。
众乡人经过商量和权衡后,决定等在此地安家落户几年待子嗣兴旺后便可举家回河南。想要翻山归家的愿望自此在心底扎根,改此山为河南山,寄托乡人美好愿景和期待。
如今,众多姓氏的村民共同在河南山下安家。杨美添说,编撰村史,也是为了让村民牢记祖地,同时传承优良家风。
作为海外杨氏祖籍地,溪西村每年迎接华侨、台胞等杨氏亲人回乡,寻根谒祖有数百人次。杨氏后裔枝繁叶茂,分散海沧霞阳、马巷、湖里,长泰、晋江。海外如美国、菲律宾、新加坡和台湾省各地都有,至今已传裔孙20余世数十万人。
村民不辜负华侨、台胞杨氏亲人所托,把几年来寻根谒祖、认祖归宗者所捐几十万元款项,用于重修祖宗祠堂、祖佛公庙及学校。
母亲河碧溪豢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口,礼仪、习俗、传统、处世之道便也代代相传下来,宗祠和祖厝就是一种体现。
(注:山美社、先祖国英公立社)杨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祖厝和宗庙立于这个村落的多个角落,溪西村人敬重神明,信仰就像一个标尺横亘在他们心中。行善事,知天命,有所畏,日子过得平淡却富足。
1978年溪西村修起了第一条公路,方便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
2010年福厦铁路从村中飞驰而过,溪西村到厦门北站仅5公里;
再到2017的厦门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进岛时间从之前的2小时到现在的40分钟。
改革开放40周年,溪西村在巨变中成长、日益便捷和现代化。
这些年,生活在溪西村越来越便利了。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还要翻过这座山头去对面,现在路好走了,骑车也方便了!
杨老先生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显得十分高兴,他热情地邀请我们来到房顶更直观地感受溪西村的变化。
杨老先生介绍道:“中间那条很宽敞的马路就是诚毅大道,沿着诚毅大道就能坐上地铁1号线了。你看,北门边上在建的,就是软三的体育馆了。”
杨老先生家宅后面就是福厦高铁,笔直的铁路从河南山脉一侧穿行而过,站在房顶十分钟之内就有三四趟列车来往。
铁路往北不远处就是仍在施工建设的软三项目和地铁4号线。繁忙的塔吊机和机器打桩的轰鸣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是另一番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景象。
和交通一起快速发展还有这里的教育。从碧溪书院到碧溪小学,满墙的荣誉见证了碧溪小学辉煌的建校历程和勤恳踏实的办学之路。
碧溪小学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其前身是同安县碧溪书院,在后溪镇溪西村上厝社,碧溪杨氏耕德宗祠西侧约三十米有一座民间古宅。当时为民俗祭拜神明场所,俗称菜堂。
(注:今有村民在原碧溪书院大厅内正厅位建一间小屋,两边护厝遗址东西遗景还在。)
当时在这所同安县碧溪书院的外墙上题写着“读书不忘救国”大幅标语。这体现在国临危难当头的抗战时期的办学宗旨,教育中心是“抗日救亡”目标明显。
碧溪小学在解放时期,为解放军南下解放集美和厦门,为党的地下工作做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如今的碧溪小学因地制宜,营造独特校园文化,旨在熏陶培养出拥有优秀“溪流品格”的师生。
/你的故乡也有哪些历史想和我们分享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下次我们将走访你的家乡/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编辑:胡晓倩 李蕾|编审:王德胜 刘意婷
天下集美原创,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xmtxj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