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中学南薰楼,今年60岁了!
在集美,
无人不识南薰楼。
浔江潮畔,风云激荡,
1959年落成的南薰楼,
占据福建最高楼长达28年之久
▲南薰楼黄昏 /图虫网
她是嘉庚先生亲自督建的建筑绝唱
她见证了集中学子的青葱岁月
也见证了集美从海防前线到跨岛新区的蜕变
今年,她60岁了!
青春永驻南薰楼
无论走得多远,集中学子永远忘不了南薰楼。
她矗立在龙舟池畔最高点,和鳌园相望,远看如展翅鹏鸟,近看如古典美人,令人一见倾心。
▲南薰楼夜景 /图虫网
午自习的铃声一响,学生们从尚南路走来,从小拱桥走来,转身遨游进课本中更宽广的世界,奋笔疾书,书声琅琅。
回望往事,意不能平。
集美中学已有100多届校友,如今已遍布海内外,由于当年学校招生并不限于厦门本地,还面向全省乃至东南亚一大批侨生,所以集美中学也是一所“侨校”。
▲二十世纪50年代南薰楼与龙舟池一带旧貌
60年代集美还地处海防前线,学生都要进行民兵训练,寄宿在学校,夜晚还能听见从海堤飞驰而过的火车声,清晨龙舟池成了孩子们晨练的天地。
▲陈嘉庚典藏作品《雾锁龙舟池》
那时候家庭并不富足的学生,学校发函家乡生产队了解情况,并给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这些都是来自嘉庚先生的教育基金。
▲与集美中学学生在一起的陈嘉庚 图/影居
80年代,南薰楼更是初一、初二学生的天堂,那时读书的学生一个军用挎包就够装一天上课的书本和学习用具。放学铃响,孩子们冲出教室,那时候校园周围没有围墙和防护铁栏,四处通达。
高兴时可以爬到南薰楼最顶层去看风景,夏天坐在阶梯上吹着微咸的海风;毕业时,在四十九级台阶上,拍下的合影你还记得吗?没有忧愁的日子,可能就只有在中学时代吧。
“南薰楼”的修建为何一波三折?
集中学子最难忘的,还有伴随一生的“嘉庚精神”。在上个世纪50年代,集美受到台风威胁、炮火不断是时代常态。
嘉庚先生“慨祖国之陵夷,悯故乡之哄斗”,摘先秦古籍《乐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中“南薰”二字,以示一生兴学发展国民素质以强国的心愿。
▲陈新杰供图
彼时南薰楼被规划为集教学楼、钟楼和灯塔三个功能合一的综合性大楼,东西翼楼于1957年已修建完成,作为集美小学的临时校舍,但主楼尚未完工。
▲上世纪50年代正在修建中的主楼
当时人力和财力全都调配到太古海潮发电站工程中,因资金缺乏,嘉庚先生身体抱恙,主楼的修建计划只能暂时搁浅;
▲南薰楼建筑图
而后他不顾医嘱多次从北京南下带病亲自督工,主楼才于1959年正式落成,一跃成为省内第一高楼,竟长达28年之久,一时风光无限,名声远扬。
集中学子更不负嘉庚兴学初衷,英才辈出,闻名海外:2001年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2018年被确定为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
集美中学走出过六位中科院院士,知名校友遍布海内外。譬如说,手持双枪射杀敌人的抗日英雄李林,还有乐善好施的富豪李尚大和李陆大兄弟、奥运会国手林绍洲等众多革命家、战斗英雄、科学家、艺术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
中西合璧集美地标
作为20世纪建筑遗产中最经典力作之一,南薰楼盛名不负,2017年金砖会晤时期与鼓浪屿一同亮相荧屏,让集美人文之美再次被世界瞩目。
南薰楼凝聚了因地制宜的智慧,最大特征是华式屋顶欧式楼身,华式楼顶表现陈嘉庚赶超西方高于西方的壮志,更是他民族精神的体现!
屋面铺设闽南传统琉璃瓦及少量嘉庚瓦,改良后的嘉庚瓦不仅防风隔热,还能抵抗强台风侵扰;
▲图虫网
主楼高15层,以花岗岩石做基底承重,楼顶建穹窿顶钟亭,由12根独立圆柱支撑;
柱头和挑梁上绘有色彩艳丽、花纹精细的泥塑图案,是欧洲泥塑技术的进一步改良;
修建南薰楼时面临两岸局势紧张钢材稀缺,为了节省外汇,陈嘉庚首创竹筋代替钢筋做法,将约2.5厘米宽的毛竹长条经过浸泡和沥青等工艺处理手段来代替钢筋;
即在两个钢筋中间插一根竹筋,密集布施在楼板的混凝土中。经历史验证,这个节约创新的方法并没有影响到建筑的质量。
南薰楼,是陈嘉庚亲自督造的学村建筑绝唱,更是无数劳动者手挖肩挑,一砖一瓦垒砌的汗水结晶,在时间的沉淀中,她的价值也愈显珍贵。
从炮火隆隆的海防前线
到古典与现代化兼具的国际新城
南薰楼见证集美60年经济发展变迁
▲59年与95年的龙舟赛对比图
时至今日仍是无数游客来集美的必访之地
在未来更远的时间里
南薰楼继续驻守浔江海岸
看着代代集美人的光辉岁月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胡晓倩 欧阳端凤
▌资料来源:《集美学校嘉庚建筑》、《集美区区志》、《南薰的天空》、《影像集美》等
▌特别感谢陈新杰老师对这次文稿及内容的贡献
▌编辑:胡晓倩 责编:欧阳端凤
▌编审:王德胜
▌天下集美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