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6 所法学院校期刊论文排行榜
来源1=微信公众号 | 青苗法鸣
来源2=微信公众号 | 学术志
麦读君综合整理,转载请分别取得两家授权
据说,中国有600多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但是法学教育力量的分布着实不均匀,国内知名法学院不过几十所。
作者从几十所知名法学院校当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6所,对其2018年在CLSCI期刊(中国法学会认定的法学类核心期刊,目前是16种,2019年将有调整)上的发文情况进行多维度盘点,以飨读者。
这16所院校分别是:
北大法学院
清华法学院
人大法学院
武大法学院
吉大法学院
上交凯原法学院
南大法学院
厦大法学院
川大法学院
浙大光华法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中国社科院
其中,中国社科院的统计范围包括中国社科院大学政法学院+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因为这两个二级单位都隶属于社科院,且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
1.有多位作者的合著文章,只将其统计到第一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名下,避免重复统计,但外籍作者为第一作者的除外,那么将统计排名最靠前的国内学者。
2.对于独著文章作者,分别标注了两个以上的单位,那么只将该文章统计到第一单位名下,避免重复统计。
3.对于跨多个单位兼职的学者,只统计其在上述16所单位的发文情况。如杨立新教授以“天津大学法学院”名义发表的文章不在本次统计范围内。总体而言,上述情况较少,一般不影响整体分析结果,但特此说明,避免读者误解。
一、16所法学院校在16种CLSCI期刊上的发文情况概览
二、16所法学院校在三大刊上的发文数及部分院校自发率统计
备注:
1.三大刊是指16种CLSCI期刊中的《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和《法学研究》,这三本权威期刊。
2.自发率为单位自办期刊发文数除以总发文数。除中国政法大学拥有《政法论坛》和《比较法研究》,社科院拥有《法学研究》和《环球法律评论》2种自办刊物之外,北大法学院等9所院校均有1种自办刊物。上交法学院等其他5所法学院没有自办刊物。
述评: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以绝对数量优势取得了发文榜单第一名,相比之下,连续两年“夺冠”的华政今年表现略微逊色,以1篇之差低于清华,排在了第四名。第二名是人大法学院,人大法学院不愧为教育部学科评估A+,其法学教育研究实力极高,今年的发文数突破100篇,较2017年增加了15篇,而且三大刊发文数17篇,位列第一。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人大法学院自发率很低,仅8.7%。但中国政法大学的自发率高于30%,比2017年还有所增长,在16所院校里仅低于西北政法大学。因此,综合整体发文情况来,人大法学院在某种程度上要优于中国政法大学。
第三名是清华法学院,近二十年发展迅猛,尤其是近5年来,更是有势不可挡之态势,各学科齐头并进,补足短板,同时在刑法学、民商法学、民诉法学、宪法学等学科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实在是难能可贵。今年相较于2017年总数增长了7篇,但自发率大幅下降,从18%下降到7.4%。在当前核心期刊发文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自发率能大幅下降,非苦功而不能成,为清华法学院点赞!
第四名和第五名分别是华政与西政。这一对“四非”高校,一直都是中国法学教育研究界的重镇。尽管官方头衔不是很牛,但业界名气一直很高。华政今年的发文数虽然有所降低,但在三大刊上的表现非常突出,达9篇之多(注:统计有误,应该是10篇),而且除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以外的15种期刊均有发文,基本上算全面开花。当然,华政一直被诟病的问题在于较高的自发率,连续两年自发率接近30%。西政今年表现平平,发文数略有下降,但排名上升一位,但三大刊数量低于2017年的9篇,仅为5篇,自发率稳定在16%左右,总体来看,属于守成之势。
北大法学院今年的表现劣于2017年,总发文数量,三大刊数量都有所下降,且幅度不小。但自发率升高,去年自发率为被统计的10所院校中(青苗法鸣去年只统计了10所院校)最低,仅5%,而今年则突破了10%。但是小编相信,北大法学院实力依然雄厚,这种数据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期待2019年,北大法学院表现更加精彩。
武大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的总发文数基本与去年持平。但是,中南今年的三大刊数量达到11篇,仅次于人大法学院与中国政法大学,自发率略有下降,表现较好。西北政法今年的三大刊数量虽然仅为2篇,但相比于2017年度的0篇,已有很大进步。但是,西北政法大学最严重的问题是总发文数量和自发率一直垫底,且今年自发率接近50%。通过连续两年的观察,西北政法大学掉队之势已成定局,我们深感痛心。但这绝不仅仅是该校自身不够努力可以解释的,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教育公平,非合理竞争,资源非均衡配置,历史遗留差距矫正难度等诸多问题。
吉大法学院今年表现明显优于2017年,总发文数增加9篇,达到43。且自发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成绩喜人。但相比于五院四系的其他院校,仍处于倒数序列,与其传统地位不相匹配。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相信,吉大法学院将会逐步走出低谷。当然这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和足够强的努力程度。
今年新增加的5所综合性大学法学院在发文数量上差别不大。其中上交和南大的法学院略高于浙大、厦大和川大的法学院。其中,需要重点说的是,上交法学院、川大法学院以及浙大法学院在三大刊上的表现情况喜人,分别为6篇,5篇和4篇。尤其是川大法学院,总发文数仅为16,三大刊发文数接近三分之一。与之相比,社科院的表现较为突出,总发文数虽然不能名列前茅,但是三大刊发文数为7篇,且总体自发率仅11%。当然,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也属于传统的优势力量区,王家福,梁慧星,孙宪忠,谢鸿飞等一大批知名法学家薪火相传,加上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转为“中国社科院大学政法学院”,研究力量更加有所增长。
三、16所法学院校在各二级学科领域发文情况
(标红的为该二级学科中发文数前3的学校)
备注:
土地法纳入民法范畴;公司法、票据法、破产法纳入商法范畴;保险法、金融法、证券法、财税法、环境法纳入经济法范畴;司法体制改革文章依照内容不同纳入宪法与行政法或诉讼法范畴。总体而言,对于交叉部门法的文章,只能依照主要方面归类,否则易产生混淆情形。国际法学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
此外,由于交叉学科论文太多,青苗法鸣坚持自己的划分标准,因此与其他版本存在差异,属于正常现象。
述评:
中政、华政毫无悬念地再次夺取了法理学科发文数第一和第二。去年,中国社科院为第三,而今年的第三是吉大法学院。吉大法学院的回归反应了其在法理学领域的传统实力,其理论法学研究基地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今天鼎鼎大名的张文显、郑成良、徐显明教授均出身吉大,并有“法理三剑客”之誉,尽管随着张文显教授南下浙大,“法理三剑客”最终均离开吉大,但他们仍然以不同形式和吉大法理学科保持着联系,我们有理由期待吉大法理学科继续向法学界展现其深厚底蕴和创新能力。
法律史学科可以说在中国法学院发展当中处于最为尴尬的局面,生源难觅,师资自然不济。很多选择法律史学科的学生都是因为考研失利被调剂的,其实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视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人文社科建设有关,法律史看似对经济发展、定纷止争没有多少直接意义,因此在这样一种趋利的导向下,在前几年甚至一度有取消法制史作为法学核心课程的说法。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梳理学科历史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从今年各学科发文数量来看,法律史学科基本上处于垫底状态。中政和华政拥有法律史国家重点学科,在法史研究上一直领先,2018年毫不意外地取得了第一和第二的成绩。值得说明的是,华政去年为第一,可见其在法史学科上的表现一直保持良好势头。人大法学院从去年的第二变成了第三,也算守成之势。遗憾的是西政,去年5篇文章排名第三,今年仅发表一篇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还是该校退休老教授,著名法律史学家俞荣根。
随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宪法修改。宪法与行政法学今年的发文迎来了一波涨势,且聚焦的问题非常集中。人大法学院与北大法学院作为宪行学科的传统代表,今年的表现非常突出,尤其是人大,从第三变为第一,且远超第二的北大法学院。武大法学院与中政、华政并列第三。
民商学科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法学当中的“显学”。人大法学院民商学科既是国家重点学科又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更是汇集了王利明、杨立新、张新宝、王轶、高圣平等一大批知名民商法学家,因此,人大民商法学科无论是发文数量和质量今年又是第一,高达29篇,地位无法撼动。中政与清华法学院分列第二和第三的席位。清华排名未变,而中政今年逆势而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遗憾地是,去年表现较好的北大法学院与西政,今年未能上榜。
经济法学是法学二级学科当中较为年轻的学科之一。2018年,北大法学院与上交凯原法学院排名第一,北大的经济法实力毋庸置疑,张守文教授作为经济法学会会长坐镇北大,一直笔耕不辍。凯原法学院总发文数不高,但近40%都是经济法学类文章,可见其在二级学科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社科院和武大排名第三,经济法也是武大的传统优势学科,院长冯果教授是著名的经济法学家。遗憾地是,2017年度表现最佳的中政今年在经济法领域仅发表5篇文章。当然,由于中政实行民商经济交叉融合发展的学科布局,今年在民商法领域表现优秀,势必影响经济法的成果输出,应属正常现象。
刑法学是法学中的另一“显学”,近年来,由张明楷教授领衔的“清华刑法五虎将”(张明楷、周光权、黎宏、劳东燕、王钢)在科研上展现出了一定的“统治力”,今年清华法学院在发文数上亦不出意外地稳坐头把交椅。与此同时,人大法学院在中年教师、青年教师和在读博士生的携手努力下,亦保住了去年的“榜眼”位置。遗憾的是,今年北大法学院刑法学科仅发表8篇论文,未能守住前三名。值得一提的是,西政刑法学科今年发文13篇位居第四,且仅落后排名第三的华政一篇论文,但考虑到西政刑法教研室庞大的人员基数,尽管今年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未来还需“全面发力”。
2018年的民诉法学科,清华法学院从第二攀升至第一的位置,西政滑到第二,北大法学院成为第三。诉讼法学科是西政的重点学科。王锡三、常怡、田平安等老一辈西政民诉法学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任民诉法学会当中,会长张卫平、常务副会长李浩、其他几位副会长如齐树洁、唐力都是西政校友。而今年北大民诉法学科的跃升,得益于曹志勋、刘哲玮等80后青年学者的努力。
2018年的刑诉学科,仍然是旧的三分格局,中政、人大和西政。中政的刑诉法学科有着陈光中、卞建林等两任会长的带领,因此优势地位非常明显。2017年,中政第一,西政第二。然而今年人大法学院从第三提升为第二,而西政仅以1篇的领先优势保住了前三。
国际法学科与知识产权法学科历来是发文数较少的小众学科,因此发文绝对数差别不大。社科院,中南财经政法和武大,今年均以6篇的数量位列国际法学排行第一。而中政不仅跌落了前三排名,而且少于华政和南大法学院。知识产权法学科今年的发文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且有两篇三大刊,实力雄厚。人大和华政分别以4篇和3篇的微弱优势位居第二和第三,与2017年情况相似,华政今年的3篇知识产权法学论文基本上由王迁老师一人发表。
总结:在上述被统计的10个学科当中,中政取得了3个学科排名第一,2个学科排名第二的成绩;人大法学院取得了2个学科排名第一,3个学科排名第二,1个学科排名第三的成绩;清华法学院取得了2个学科排名第一,1个学科排名第三的成绩;中南财经政法取得了2个学科排名第一的成绩;北大法学院取得了1个学科排名第一,1个学科排名第二,1个学科排名第三的成绩;武大法学院取得了1个学科排名第一,2个学科排名第三的成绩;社科院取得了1个学科排名第一,1个学科排名第二的成绩;上交法学院取得了1个学科排名第一的成绩;华政取得了2个学科排名第二,3个学科排名第三的成绩;西政取得了1个学科排名第二,1个学科排名第三的成绩;吉大法学院取得1个学科排名第三的成绩。其他院校在10个学科当中均未取得任何名次。
四、2018年度高产作者情况
备注:
由于CLSCI期刊发文难度相对较大,因此,青苗法鸣将本年度发表两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进行统计。而一般认为,三篇及以上的才是高产作者。
述评:
由于我们统计的高产作者人数较多,无法逐一展开述评。小编将选取关键信息与大家分享。
从总体数量上看,2018年度,16所单位中发表2篇及以上(第一作者)的作者共有139位,其中发表两篇的有89位,发表三篇的有30位,发表四篇及以上的有20位。高产作者总数最多的院校分别是中政(21位),人大法学院(20位)好清华法学院(16位)。
从不同单位情况来看:
清华法学院高产作者分布呈现“倒置情况”。即发表四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数量多于发表两篇和三篇的作者。这源于清华法学院的大咖太多,且都笔耕不辍,著述等身。张明楷老师今年又是高产作者榜单第一名,全年发文7篇。此外,周光权和张卫平老师也属名副其实的高产。
川大法学院高产作者分布的“倒置情况”更为突出。没有发表两篇和三篇的作者,但却有龙宗智和左卫民教授各发表四篇和五篇文章,可以说这两位教授顶起了川大法学院发文的半边天。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左卫民教授今年一人同时发了三大刊,这种情况在中国法学界可以说屈指可数。算上顾培东教授,川大法学院的诉讼法三杰宝刀不老!
上述名单中很多名字可以说非常常见,也就是所谓的“高产者恒高产”,基本上多年都属于高产范围。比如:北大的陈兴良教授、陈瑞华教授和张守文教授;清华的除上述提及的三位之外还有诸如劳东燕教授、黎宏教授、陈杭平教授和程啸教授等;人大的高圣平教授、韩大元教授、王利明教授、陈卫东教授、张新宝教授和杨立新教授等;再比如中政的李永军教授、郑永流教授、施鹏鹏教授等;华政的何勤华教授、刘宪权教授;武大的冯果教授;中南的温世扬教授、吴汉东教授。
从统计来看,我们也能看到人才的地域流动,比如吕忠梅教授今年以清华法学院为单位发表了四篇文章。孔祥俊教授原为最高法的庭长,近年加盟上海交大,每年都为其贡献多篇论文,今年尤其多达4篇。
从高产作者名单还可以发现,中国法学教育和研究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老中青队伍结构合理,80后高产作者不断涌现。最令人感动的是,已经88岁高龄的张晋藩老先生今年发表了3篇CLSCI论文,这种精神值得后辈学习,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以下为简单列举,非全面统计)此外,王立民、吴汉东、何勤华、陈兴良、张明楷、刘剑文、郑永流等一批50后学者仍然非常活跃。最令人欣喜的是如北大的彭錞,清华的任重,人大的陈璇、蔡桂生、熊丙万,中政的雷磊、朱明哲,中南的张红、夏昊晗,社科院的汤洁茵等高产作者都是80后或准80后。
五、结语
青苗法鸣去年盘点文章的开篇,作者做了这样一个判断,中国法学教育研究存在三个“没有变”:即五院四系的基本垄断地位没有变,法学研究的基本高度没有变;法学学科人才的聚集优势没有变。
但是通过今年的盘点,作者想对这一判断做出修正。即五院四系的基本地位变化不大,但新兴力量不可小觑,院校实力对比存在进一步深度洗牌的趋势;法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交叉学科、范式研究越来越多,但基础研究力量偏弱,热点追逐过速的现象仍将长期存在;法学学科人才的聚集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且非平衡流动有加速趋势,京沪一线城市吸引力较强,中西部地区院校中青年人才匮乏短期无法改善。
延伸阅读一
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法学(2006-2018)
(榜单统计数据来自《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
「学术志」榜单整理了各学科10余年来学者的发文情况,选取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等学科综合指数排名前50名的学者。综合指数是考量了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两个指标的综合指标,反映了该学者在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与传播力。综合值除以100后,代表了该学者相对学科核心研究者平均值的倍数。
综合指数最高的出现在教育学领域,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祝智庭综合指数高达2028.88。最能写的为新闻传播学领域、人称“丹爷”的陈力丹,总计发表了512篇国内期刊论文。被引频次最高的则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王利明,被引频次高达8473次。
延伸阅读二
菜单处点击「实用查询-号内搜索」
可查看历史精华或者回复以下关键词:
微课 精要目录 集成目录 栏目精选 公共课
回复 实务书单 给你 30 份良心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