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纽约时报畅销书,刷新了我们对正义的认知

麦读君 麦读 2019-04-27


  点击图片或文末阅读原文购买签名本

 

「麦读译丛」的初心是打造一个视野开阔,兼顾经典与新知,为法律人拓展认知边界、为公众消解专业门槛的公共书系。这是一个脚踏实地又不失宏大的愿望,从选书、选译者、打磨译稿、审校润色直至设计制作,每个环节都不敢松懈,已经默默运行了三年。




是书系的第二本,由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刘静坤教授翻译。译著出版周期长,译者需要反复对照原文与译文,前文与后文。编辑收到译稿后,还会有立于读者角度的细致修改。在此向「麦读译丛」诸位译者致敬。翻译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大家全力以赴,全凭对传播新知的热情,而读者的支持,是对我们最大的驱动。以下是麦读读者的独家福利:

1. 译者刘老师的限量签名本。

2. 在明日(4 月 10 日)19:30 之前购买签名本图书,可以加入「公正讲座群」,收听刘老师专门为本书读者准备的讲座。



「他们对司法的一切都习以为常」

 

外封


内封


1906年的一天,德国科学协会在哥廷根举行一场会议,参会的都是一些专业人士,如法官、心理学家、医生等。会议中间,突然闯进一个小丑,身后紧跟一个手拿左轮手枪的黑人,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争吵扭打起来,接着传来「砰」的一声枪响,二人迅速离开了现场。全程不超过 20 秒钟。

 

考虑到警方会对案件进行侦查,科学协会主席要求在场的人分别记下他们所看见的事情。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完整地还原事件过程。他们不仅遗漏了大量的关键事实,还有许多失真的细节,仅黑人的衣服颜色就有十几种说法。整个事件的持续时间,有人说是几秒钟,有人认为有几分钟。

 

事实上,整个事件是一个预先安排的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目击证人的观察和记忆能力。通过这类科学实验,心理学家们揭开了将心理学引入司法研究的序幕。

 

然而,当时的法律界并不愿接受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和辩论。不少法律人认为:这些心理学家是法律「门外汉」,他们的研究并不适用于法律领域。

 

20世纪初,英国推理小说大师G.K.切斯特顿受命担任陪审员,在细致观察了法庭上的司法者后,他写道:

 

他们并不关注那些站在被告席上的犯人;他们只是看到同样身份的一些人站在那个熟悉的地方。他们并不关注令人敬畏的审判法庭;他们只是看到自己的工作场所。

 

对于这些法律官员,包括法官、治安法官、侦探和警察在内,真正可怕的事情并不是他们很坏,或者很蠢,而仅仅是——他们对司法的一切都习以为常。

 

一个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法律人致力于把心理学成果应用于法律研究,但美国法学教授亚当·本福拉多是第一个对现代刑事司法的根基提出质疑者:由于人类生理的天然缺陷,我们的刑事司法系统习以为常的假设,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

 

本福拉多撼动了现代社会最为坚固的信仰:法律带来公平正义。

 

挑战如此巨大,《公正何以难行》甫一问世,便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同时获得法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三个领域的专业认证:

2017年美国法学-心理学学会年度图书

法律写作领域深有影响的「绿袋法律标杆写作奖」

美国科学作家协会的「社会科学新闻荣誉奖」

 

 

「不公正的结果不是悲惨的例外,而是常态,人类心理是罪魁祸首」

 


正义女神以遮住双眼的方式公正地示人,因为她对当事人一视同仁。她公正无私,不分贫富,不论贵贱。——威廉·佩恩 海军上将,自由主义者


问题在于,即使正义女神真的相信自己眼中无物,「她的双眼实际上也戴着有色眼镜,有选择地接收了大量的信息。一旦她在头脑中形成了既定的图像,对她接下来的行为就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就是一个最直观的例示:


在一起强奸案的审判中,被害人三次均指认约翰·怀特是凶手。怀特被判终身监禁,服刑 28 年后才通过 DNA 鉴定脱罪。而在其中的一次照片辨认中,真凶就在约翰·怀特旁边,被害人看到了真正的罪犯,却错认了另外一个无辜者。人的记忆是如此的局限和脆弱,司法系统如何能减少对人类认知的依赖,避免让无辜之人蒙受冤屈?

 

  左三是被错认的约翰·怀特 ,右一是真凶

 

20 世纪 80 年代 DNA 鉴定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发现刑事诉讼中原来存在如此惊人的缺陷:

美国目前已有 300 余人因为基因不匹配而被改判无罪,其中有 95% 以上的人被错判为杀人凶手和强奸犯。

时至今日,美国每 25 名罪犯之中就有 1 个人蒙冤受屈,被关入牢房。


现代的刑事审判体系,比中世纪的神明审判到底高明多少?


在对美国刑事司法系统的这一挑衅性批评中,亚当·本福拉多提出了合理的质疑,证明了不公正的结果不是悲惨的例外,而是常态,而人类心理是罪魁祸首。本福拉多将前沿研究与对现实生活案例的洞察结合在一起,向人们展示了我们隐藏的偏见如何破坏法律对公平和平等的保障,并提供了急需的解决方案。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家,《路西法效应》作者



「法律界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刑事审判体系并不是一个严密稳定的系统,而是一系列功能失调的部门集合。不公正的要素扎根在法律体系当中,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诉讼结果。

 

在本书中,你能读到诸多新颖有趣的科学发现:

*掌握更多信息的人,更容易得出错误结论。

*人们通常倾向于挽救年轻女孩而非老人。

*男性陪审员更可能对肥胖的妇女做出有罪判决。

*持有枪支容易导致人们对于环境安全的误判。

*罪犯不愿在城市绿地实施犯罪行为。

*一旦遭受损害,人们就会试图寻找“替罪羊”并加以惩罚。

*法官们在每天早餐后更容易批准罪犯的假释申请。

……

 

作者亚当·本福拉多 2008 年开始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法学院任教,2013 年获终身教职(Tenured),还曾担任过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的法官助理,是 Jenner&Block(简博)事务所的合伙律师,是那种在学术和实务领域都很出色的天才型法律人。

本福拉多认为,刑事司法中的大多数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考虑到人类认知、记忆和决策的弱点……这是法律界的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其他的读者也应该读, 因为这本书既讨论法律上的不公正,也涉及了日常行为混杂不清的特质。——新科学家杂志(New Scientist)



首发特别福利

译者刘静坤教授讲座【已结束】


  译者部分著作和译著

  讲座主题

刑事司法的五重风险

公正何以难行?问题的根源在于刑事司法面临的五重风险——内生风险、累积风险、误判风险、偏见风险、侥幸风险。刑事司法的风险来自何处?这其中既有制度问题,也有人的问题。刑事司法中的诸多角色,都隐含着司法不公的风险,而那些隐性的偏见和不公,具有更加致命的危害。怀疑和反思并不是正义的敌人;盲目确信才可能导致非正义。唯有科学地审视司法不公,理性地看待非正义,才能达至公正的彼岸。

  入群方式

刘静坤教授的讲座已结束,购书后可继续添加麦读君,加入「麦读书友会·公正」群,与刘教授及其他关心法治、热爱阅读的同行交流切磋。

扫描添加麦读君

ID: myread007

发送购书截图

进入「公正讲座群」



▼ ▼ 点击下方抢购签名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