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独特韵味不仅藏在秀雅的山水里,还藏在琳琅满目的美食里。
在大理旅游时,便听说廊道边有一家久仰大名的村民食堂,中午时分,趁着散步的空隙迈开脚步,想要去廊道边这家“土豪程度”闻名遐迩的食堂看一看:虽然我不是村民,不一定让我上桌,但是能一饱眼福也是好的。
从大理廊道的海月广场左拐到龙龛村,两分钟的路程就到了位于龙龛村龙下登的村民食堂。龙下登村的村民食堂由篮球场改建而成,位于村子中央,面积不小。因为今天村里有庆祝活动,人来人往的食堂门口贴着“房诞喜宴”的红色贴纸。今天龙龛村里刚好有“房诞”,整个村庄也热闹了起来。大理的“房诞”,是指在村里盖好的新房即将入住前,房屋的主人会宴请村里的所有老小一起聚餐,庆祝这桩喜事。
在庆祝当天除了喜宴会外,在主人的新居里也会请来洞经乐队和乡亲们,举行隆重的仪式。在食堂里,又是另外一番的热闹景象。下午四点多已经有不少村民来到食堂桌上,宴席开始得早,许多人已经三三两两在这里聊天。新房里的音乐声被食堂里的切菜声,花生被碾碎的声音,菜肴在猛火中翻滚的声音,乡亲们的交谈声代替,是另一副热闹却又有韵律的交响乐。当然,这节奏之外的,是从弥漫在整个食堂里的阵阵香味。食堂里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人们分散在食堂的各个角落,但都在一丝不苟做自己部分的宴席准备工作。食材与熟菜弥漫在一起的强烈香味,加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柴火气息,一副烟火气浓重的画卷在我眼前缓缓铺开。一位奶奶告诉我,今天这里的菜,有好几道都是白族名菜“八大碗”里的菜式。不过今天的宴席每桌的菜肴有十二道,其中一些是“八大碗”里原有的菜式,有一些是主人家点的菜和经过改良的“八大碗”。说起大理的传统美食,白族八大碗是绕不过去的,“八大碗”可以说是白族传统饮食的集大成者。白族美食文化经过多年的历史沉积,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以“八大碗”为特色代表的风味宴席。我没想到能在这里能偶遇白族八大碗的经典菜式,对今天宴席的菜色突然有了兴趣。八大碗里的“红烧肉”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切块,然后根据各个村落不同的特点,选择用白酒浸泡的红曲米或红糖将肉染红炖熟,红白相间,寓意着喜气。这碗红烧肉旁边的是一碗加盖肉茸和蛋屑的扁豆,也在今天的宴席上出现了。“千张肉”是用酸菜和扣肉制作而成,色金红,味酸甜,肉皮呈波纹状,看上去令人食欲大开。“拼盘”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碗凉拌菜,将卤熟的猪肉、肝、肚切片,盖在用酸菜或泡萝卜垫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味道酸辣,非常能提起人的食欲。“酥肉”是将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块上调料,用蛋糊包裹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冷却后再煮,装碗后撒上些芝麻,黄白相间香气十分诱人。不过“八大碗”中剩余的粉蒸肉,猪肉香干,素菜为主的杂碎和竹笋都没有出现,而是以更“高端“的鱼肉,鸡肉等等替代。可以看出,今天房诞的这家人一定也算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对菜式做了许多改进。其实八大碗中的菜除了品种均衡,色香味俱全以外,有一些菜式也有特别的含义:例如鸡和鱼两道菜有“鸡飞鱼走”的说法,意思是宴席上了鸡肉你就要放下筷子,上了鱼肉,宴席就完毕,客人就应该陆续离场了。种类繁多的菜色制作接近尾声,几位一直忙前忙后的大厨也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餐桌这边也早已经高朋满座,穿着传统服饰的村里老人们互相交谈,也有长假期间从外地赶来回来的朋友,或是当地人的外地朋友,也被邀请一起在这里坐下来,分享主人的一份喜悦。村民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坐下来吃饭,但因为我们还有后面的行程,婉言谢绝了村民们的邀请。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没有品尝到这一桌佳肴,还有点小小遗憾。因为虽然在路边的许多白族特色餐厅和农家乐里都能吃到“八大碗”,但不论是口味还是氛围,远不能跟龙龛村这原汁原味的烟火气息相媲美。这用金钱无法买到的体验,在大理洱海廊道周边的宝藏村庄里就能信手拈来。从“八大碗”看大理的白族菜,我最大的感受是:白族传统菜式没有华丽的包装和炫目的技巧,但你真的能从每一道菜中看出大理人与当地环境的水乳交融。大理最有烟火气的美食,背后是一颗颗最朴实热情的灵魂。备注:便民食堂不定期会有村内的宴请活动,游客也可以进入参观,如想品尝白族八大碗(土八碗),龙龛村里的白族菜餐厅和大理古城的白族菜餐厅都能吃到部分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