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基础教育再添79名“教授级”名师!职称制度改革为教师发展注入“强心剂”

广州教育 2023-01-31

日前,广州市教育局公示了2021年度新增的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名单,来自65所学校21个学科的79名老师成为了中小学“教授”。


2015年,广州市作为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市之一,率先在广东省推进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教师成长“松绑”,充分激发教师队伍发展活力。“十三五”期间共有27318名教师晋升高一级资格,对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正高级、副高级、一级评审通过人数分别提高752%、152%、28%。




打破职业“天花板” 



#     老师更奋进     #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最大的改革变化是,中小学教师都可以申报正高级职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授级”。作为改革试点城市,继2015年喝上了“头啖汤”后,广州至今已有322名中小学老师被评为正高级教师。而在此之前,中学老师最高只能申请到副高职称(高级教师),小学老师最高只能申请到中级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海珠区实验小学校长陈健在2012年评上副高职称。尽管这个职称在当时已经到顶,他却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发展的追求,先后主持省级课题3项、主持(参与)市区课题研究5项,在《中国教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成果集)3本;是“广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百千万培养工程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并在2020年评上正高级职称。


在陈健看来,积极参评正高,一方面是专业上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岗位职责使然。“海珠区实验小学多年来备受市民的赞誉,作为该校校长、广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必须要以正高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带动学校和区域的老师们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陈健说。作为校长,他也深刻地感受到职称制度改革对老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各级职称的申报要求和评选标准都更科学,让老师们在专业追求上更有动力,也更有方向。如今,海珠实小有3位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5位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6位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校始终保持高位发展,让孩子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而对于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的江玉澜老师而言,评上正高之后,她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她认为,减负提质的根源在于教师的成长。达到了正高级这一高度后,绝大多数老师都没有“躺平”,而是更加奋进,因为“根本停不下来”。一方面是科研和理论水平都提升后,会激发更多的思考,有更大的发展内驱力。第二是作为正高级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评上正高级职称之后,江玉澜有过到贵州支教三个月的经历,期间做了50多场公益讲座。


“现在的我,做任何事都不是为了达到考核、评选的各种标准,而是践行一个师者的使命担当。能够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我做的事情就是有价值的,我也非常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江玉澜说,教师的专业追求和职业发展是永远没有“天花板”的,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一方面她希望把骨干教师培养为明天的名师;另一方面,她也与工作室成员们相互学习,相互完善,终身成长。



重师德 考能力



#评上全靠“真本事”#





考察真情怀、真本事,是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对职称评审考核的普遍感受。职称改革优化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和评价标准。广州加大师德要素考核要求,加强对申报职称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考核力度,落实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度。全覆盖开展职称申报论文重复率检测,加大打击“假课题”的力度,对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申报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维护学术诚信。


广东华侨中学陈春芳老师在2019年晋升为正高级教师。教书育人25年,除了日常教学教研外,她上过12节市级以上示范公开课、主讲了60多个市级以上讲座、编著和出版了《翻转课堂导与学》丛书、《议题式翻转课堂导与学》丛书、《议题式翻转课堂新探》学术专著,主编或参与编写了30多本教辅材料。评审过程中,有一项是评委们随堂听课。陈春芳还记得,自己当时讲的内容是《新时代的劳动者》。她从2004年就开始了案例导学的实践,那一节课围绕讨论的案例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快递小哥宋学文的故事。“因为评审要求就是根据教学进度,评委随堂听课,所以我也没有特别准备,展现的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日常的课堂。学生反馈很好,评委们也挺满意。”陈春芳说。


为擦亮“阳光职称评审”品牌,广州市教育局研制《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竞争推荐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职称评审政策,推动廉洁评审。作为职称评审的组织单位,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严格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公平性与严谨性。从评前公示的网络化,到教学能力“云考核”,再到远程视频答辩,全程网上留痕,各阶段专家与申报人不见面,不断优化评审机制,设置评委会学科评议组组长联席会议,商讨存疑问题,统一共识、统一标准、统一尺度;正高级评委会专家库引入市外专家、省外专家和高校专家,加大评委会不同学科评委交叉复审申报材料,最大限度杜绝评审过程中的“人情关照”。在严格把关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近年来制作21门覆盖中小学教师全学段的正高级及以下的申报辅导视频课程,免费供教师学习,截至2020年已有7.4万人次选学。开展教育教学能力“云考核”, 使申报教师可根据正常教学计划开展线上课堂教学,足不出校即可完成考核。2020年,共对3366名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云考核”。2021年,申报考核人数达4372名,同比涨幅30%。




促均衡让乡村教师受益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以来,乡村教师政策落地开花结果,我校教师晋升中小学高级职称人数达24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43%。职称制度改革极大激发了乡村教师积极进取的热情。”花都区赤坭镇赤坭圩小学校长高永能说。广州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进一步落实在乡村学校任教累计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聘任专业技术岗位时不受岗位职数的限制政策。充分尊重乡村教师脚踏实地教书育人的实际业绩,在评价标准条件综合考虑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实际情况,对乡村教师职称申报不要求考外语和计算机,课题、发表论文和个人表彰荣誉等不作硬性要求,评价导向回归教育原点。乡村教师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热情得到了激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惠群体。以增城区为例,改革前,全区只有5名小学高级教师,目前,已有超过600人获得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其中农村教师占75%。农村教师深切感受到了职业的成功感,也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职称制度改革在评价标准条件中对乡村教师有所倾斜,但老师们还是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比赛、课题研究、发表论文、争取个人荣誉等,这样大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的能力成长。近年来,赤坭圩小学十多名教师评为市区镇的名教师、骨干教师,2人获广州市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6人参加广州共享课堂录制,全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这对于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与此同时,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通知明确,增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实行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支持“优师计划”师范生辅修其他专业或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微专业)等要求。


通知还提出了哪些要求?跟小编一起来看——




  一、厚植扎根基层教育

           报国情怀

  

强化“优师计划”师范生对国情、省情和乡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建强乡村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返乡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优秀乡村教师等的榜样引领,帮助“优师计划”师范生坚定从教初心,到欠发达地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二、锻造传道授业解惑

         过硬本领

  

(一)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增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帮助“优师计划”师范生理解振兴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科(领域)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跨学科(领域)教学能力培养,根据定向地区需要,加强一专多能师范生培养。设置乡土教育专题课程,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阅读乡村教育经典著作,了解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以及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掌握乡村教育理论与方法。

  

(二)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信守履约任教承诺。聚焦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重点提升“优师计划”师范生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通过“双师”教学等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强化“优师计划”师范生从教的适应力,能积极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灵活创设育人环境,组织各类校内外教育活动。引导“优师计划”师范生基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研究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方法,结合从教所需制订学习计划,终身学习,不断提升。

  

(三)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实行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以县域以上优质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为主,着重体验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安排一定学时到欠发达地区薄弱中小学校,了解乡村教育现状、特点与规律。注重开发优质教育实践资源,丰富教育实践形式。



 三、优化过程管理激发

           学习动能

  

(一)加强个性化指导。由学校领导牵头成立领导小组,整合优质资源支持“优师计划”培养。选聘优秀教师专门负责“优师计划”师范生管理与指导,加强教育教学组织和思想引领。实施学业质量常态监测,建立“优师计划”师范生成长发展电子档案,加强个性化学业帮扶指导。发挥学校优秀教师的育人引领作用,实施朋辈导学等学业互助与辅导制度,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

  

(二)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优师计划”师范生辅修其他专业或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微专业)。鼓励高校面向“优师计划”师范生开设高阶性、有挑战度的荣誉课程,设置教学研究课题,举办教学技能竞赛,遴选优秀“优师计划”师范生参与合作培养项目,赴境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交流等。积极选树优秀“优师计划”师范生典型,鼓励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等予以奖励。

  


四、深化协同机制支持

         终身发展

  

(一)推进“四位一体”协同。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培养供需对接,整合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资源,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二)支持跨校跨界合作。鼓励师范院校合作成立培养联盟,推动优质资源、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组织“优师计划”师范生交流学习。支持师范院校与理工科院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等合作,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教师培养;与相关产业园区及企业等合作,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

  

(三)跟踪支持职后发展。高校要与地方共同建立“优师计划”毕业生职后发展档案,一人一档持续跟踪。定期调研不同发展阶段的“优师计划”毕业生能力提升需求,建设并开放针对性课程资源,组织校友专业发展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地方要优先选派“优师计划”毕业生参加各级培训,并选聘“优师计划”毕业生专业发展导师。鼓励依托在线平台建立毕业生职后发展专区,支持协同教研、交流研讨。

  


五、健全支持保障体系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优师计划”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评价重要内容,定期征集优秀工作案例,及时推广经验。加强“优师计划”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开发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案例库。积极发掘“优师计划”毕业生从教典型,加强宣传,争取社会支持等予以奖励,鼓励支持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结构与特色内容都有哪些?一起来看《“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方案特色内容指南》——


“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方案

特色内容指南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依据,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为做好“优师计划”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培养质量,相关院校要结合“优师计划”师范生的群体特征和发展需求,基于师范生培养方案共性要求,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等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特色化安排。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国家要求、地方需要和学校定位。要基于需求调研加强论证,突出扎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爱生乐教的教育情怀、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全面综合的育人能力等核心专业素养。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要体现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要求,并在培养过程中分解落实。围绕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自主发展等方面,结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校情、学情及教学实际,突出德育为先,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重点要求“优师计划”师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基础和突出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班级、进行家校沟通,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研究实践问题并不断改进。



三、课程结构与特色内容


在合理设置通识教育、专业(领域)教育、教师教育(含教育实践)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实际,重点体现以下特色课程内容。



来源:微言教育、广州日报


微信改版后

很多人说找不到“广州教育”了

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把“广州教育”设为星标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