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乡镇小学10年蜕变:见证粤喀同心、山海情深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纯澈的童声演唱《明天会更好》,伴随着清脆的尤克里里。放学后的社团活动,让孩子们遨游在音乐的海洋。
合唱班成为孩子们下课休闲的去处,沉浸在音乐的海洋。
天真的孩童、丰富的社团活动、美丽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令人向往。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托小”)是新疆典型的乡镇学校,曾经条件落后,师资薄弱。“这些年,国家对新疆教育支持力度很大。”副校长覃利英说,有广东支持,援疆老师辛勤付出,粤喀两地共同努力,托小才会变得更好。
覃利英犹记10年前那个春天。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托小视察,对学校师生寄予深情厚望。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校园“软硬件”逐年改善,一批批援疆教师接力,办学规模不断提升,条件日益改善......疏附县由广州市对口帮扶。10年间,涓滴成河,积露成波。托小点滴变化,折射出粤喀情深、穗疏情浓,“石榴籽一家亲”。跨越山海的支援,让憧憬化作现实。
01
十年蝶变“师资强了学生普通话讲得更流利了”
文化长廊与树荫相映成趣,绿茵场上激战正酣,学生们讲着流利的普通话......如今,托小成为镇上孩子入学的理想选择。看着学校的变化,扎根边疆农村讲台20多年的覃利英由衷感叹,“大家的愿景,都变成了现实”。
“少数民族孩子学好汉语不仅将来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你们使命光荣,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覃利英说,学校全体师生不忘习近平总书记10年前的嘱托。
“你们使命光荣,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这番嘱托,覃利英一直记着,多年来深深扎根在农村一线的讲台。
彼时,在南疆农村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但家长们都有让孩子“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强烈愿望。在覃利英参加工作的前几年,一名小学五年级的维吾尔族学生仍不会用普通话,家长多次央求学校,让孩子插班到覃利英带的班级。在当时,她是学校里少数能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师。
这段经历覃利英印象深刻。“少数民族家长很早就认识到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我们一直想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学校想方设法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的东风也加了一把劲。2018年起,广东教育人才援疆变“零星”选派为“组团”布局,带动学校整体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
援疆老师到来,让课堂焕然一新。“学校先后来了四批援疆教师,他们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遗余力帮当地老师提升教学水平。”覃利英说,援疆教师与本地教师建立起“传帮带”机制,如今,托小教师在自治区级的教学竞赛中屡获奖项。
和援疆教师们在一起,托小的学生们十分快乐、开心。(受访者供图)
据统计,近年来,累计有46名广东援疆教师扎根托小,投身边疆教育,让农村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到了公平、优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10年间,托小在校生人数从410人提升至1509人,教师数量由32人提升至87人,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去年10月,在粤喀两地共同支持下,覃利英到广州交流学习。这次交流给了她很大启发。“广州的孩子多才多艺,学习能力强,社团生活丰富。我们愿意和广州老师积极探索,让托小的孩子有美好的未来。”
02
山海情深
“校园和家乡环境变得更好了”
2014年4月28日是托小师生难忘的节点,阿亚格曼干村的村医米热班古丽·玉散(以下简称“米热班古丽”)同样记忆犹深。彼时,她是该校四年级学生。
10年前的合照,米热班古丽挂在家中,一家人为此而骄傲,也给了几个孩子奋斗的动力。大学时,她报考农村医学专业,去年毕业后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她的兄弟姐妹也相继走上工作岗位,挑起家里的担子。“家乡不断变好,我很自豪。能为家乡出一份力,很值得。”她说。
如今,米热班古丽成为一名村医,尽心服务乡亲们。
村庄和校园紧挨着,米热班古丽每天走过村道,对家乡的点滴变化感触颇为深刻。她还在托小上学时,学校没有教学楼,只能在低矮的平房里上课;学校和村庄路面是沙土路,刮风时经常扬起灰尘。村里没有卫生站,村民看病只能去镇上。
如今,托小和村庄换上“新衣裳”。带有传统元素的文化长廊蜿蜒曲折,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书声琅琅,课后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校道、村道是笔直的柏油路,村党群服务中心、卫生站等公共服务场所一应俱全,家家户户住上了富民安居房。
和10年前相比,托小换上了“新衣裳”,校园环境更美了。
近年来,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广州援疆工作队(以下简称“广州援疆工作队”)投入超过500万元,为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如今现代化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一体化饮用水净化设备等“应有尽有”,教学设施“应配尽配”,校舍面积新增6970平方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在广州援疆工作队大力支持下,阿亚格曼干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4700元/年增加至1.83万元/年,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10万元增至2023年的115万元,预计2024年将超200万元。“村民们生活更好了,不少人家里配备了小汽车。”米热班古丽补充。
除了“家门口”的变化,米热班古丽也感受到,跨越山海的支援,让家乡更兴旺发达。离村里不远的吾库萨克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落成,1400座温室大棚种上了火龙果、菜心等南方果蔬,并销往全国各地。广州新城、民族乐器村、援疆企业疆果果从昔日荒凉的土地上崛起,小县城日益繁荣,聚集了人气和商机。
今年,广州援疆工作队计划投入援疆资金1800万元,把疏附县教育研学基地、托小、阿亚格曼干村串珠成线,打造成“网红”特色小镇。
03
石榴籽一家亲
粤喀两地加快交往交流交融
米热班古丽的弟弟艾斯艾提·玉散在托小上三年级,喜欢舞龙舞狮。“他很喜欢岭南的舞龙舞狮。学校里学传统文化、举办社团活动的氛围,比以前浓厚。”米热班古丽说。
放学后的托小,成了学生休闲玩耍的乐园,社团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援疆教师到来,不仅带来有趣有料的课堂,也让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开办起来,中华优秀文化也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
托小的感恩亭里,十多名孩子一起演奏尤克里里,悦耳的琴音伴随着嘹亮的歌声,《明天会更好》的音乐回荡在校园。援疆教师潘康友是尤克里里社团的主要发起人。去年,他和当地老师共同努力,和后方单位的同事筹资,捐赠40把尤克里里,组建了社团。一批孩子加入其中,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
援疆教师潘康友把尤克里里社团组建起来,丰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
如今,潘康友在托小教音乐,同是援疆教师的妻子陆婉静在明德小学担任美术教师,教孩子们岭南剪纸。“我们一家人扎根在边疆,用实际行动为教育援疆、文化润疆做点事。”他说。
舞龙舞狮的文化氛围,在托小十分浓厚。
托小是广东教育援疆大思政课示范校的试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托小获得了国家级书法教育实验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等荣誉称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情感依托。新一轮教育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广东为受援地学校建立剪纸、书法、蛋雕、皮影戏等40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创建国画、篆刻、舞狮、武术、古诗词朗诵等600多个传统文化特色课堂,让“民族一家亲”的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随着文化润疆深入推进,戏曲、书法、剪纸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受援地学校“深扎根”。
岭南文化“走进来”,在喀什“深扎根”,喀什学子“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随着粤喀两地联结日益密切,米热班古丽的家人去了广东。她的表妹因在学校表现优秀,被选派往广东参加夏令营。近年来,广东援疆组织粤喀两地中小学生开展“非遗文化手拉手·穗疏人民心连心”等交流实践活动,促进两地青少年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通过足球赛等体育活动,粤喀、穗疏两地学子积极交流互动,树立“石榴籽一家亲”的意识。(受访者供图)
去年广州之旅结束,表妹向米热班古丽分享了在广州塔拍摄的照片。灯光璀璨的“小蛮腰”,现代化的国际都会,点燃了她对广东的好奇向往。“希望能去广东看一看,和广东医生学习,提高医术,更好地服务村里有需要的人。”她补充。
微信改版后
很多人说找不到“广州教育”了
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把“广州教育”设为星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