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语文五(上)第2单元第6课《将相和》笔顺动画+知识点+朗读+同步练+名师视频

欢迎关注☞ 小学语文教研室 2023-02-10

点击蓝字关注,海量语文资料免费领



教研室的老师开设了【微课堂】栏目,详细讲解每一课的知识点,有名师课堂视频,课件图解,还有精选同步练习。是家长、学生复习预习好帮手。建议各位家长、老师,为孩子收藏!




第6课《将相和》


课堂朗读+课堂视频精选

来源:腾讯视频和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网



朗读音频

知识点

1.生字组词:

召:召唤 召集 召见 召开 号召 征召

臣:君臣 忠臣 臣服 臣子 大臣 使臣

议:议论 会议 建议 提议 无可非议

宫:宫殿 故宫 东宫 天宫 少年宫

献:献花 献礼 献血 贡献 借花献佛

诺:诺言 允诺 许诺 应诺 唯唯诺诺

典:典礼 盛典 经典 典籍 引经据典

抄:包抄 抄写 摘抄 抄袭 抄近道

怯:胆怯 羞怯 怯场 怯弱 怯懦 露怯

拒:拒绝 拒聘 抗拒 拒捕 拒之门外

荆:荊条 荆棘 负荆请罪 披荆斩棘

罪:犯罪 罪恶 判罪 受罪 罪有应得


2.多音字:

将:jiàng(将帅)jiāng(将来)

强:qiǎng(强迫) qiáng(强大) jiàng(倔强)

划:huà(策划) huá(划船)


3.形近字:

臣(君臣)巨(巨大)

议(会议)仪(仪表)

典(典礼)曲(歌曲)


4.词语解释: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5.反义词:

进攻——撤退  胆怯——勇敢

拒绝——接受  热情——冷淡


6.近义词:

着急——焦急  商议——商讨

勇敢——英勇  理由——借口

称赞——称颂  允诺——许诺

举行——举办  隆重——盛大

胆怯——胆小 抵御——抵抗

侮辱——羞辱 必然——必定


7.课文主题思想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8.课内问题:

1、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答: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在关键时刻,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保住了和氏壁,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当与廉颇发生矛盾时,他把赵国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恩怨。

廉颇: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就不敢妄动。他耿直爽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2、这三个故事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这三个故事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3、蔺相如比廉颇更重要,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答:不认同。他们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起的作用不同,但都很重要。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也离不开廉颇的紧密配合。

图文解读

生字笔顺动画






同步练习精选


同步练习二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o    jí        yǔn    nuò     jù    jué

( 召 ) ( 集 )     ( 允 )( 诺 ) ( 拒 )( 绝  )

zhū      wèi         hé      shì     bì

( 诸  ) ( 位  )    ( 和 ) ( 氏 ) ( 璧  )

二、按查字典知识填空。

1.“瑟”按部首查字法,应查王 部,再查 9 画。组词 鼓瑟 、 瑟瑟 、 萧瑟 。

2.“怯”按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Q ,再查音节  qie ,

“胆怯”的意思是  害怕,畏缩                          。

三、填字成词。

(  绝  )口不(  提  )      (  攻  )无不( 克    )

无(  价  )之(  宝  )     (  战  )无(  不  )胜

四、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                (  A  )

A.全,完整      B. 完结     C. 完成     D.消耗尽

2.负荆请罪                 (  B )

A.依仗        B. 背         C. 享有      D. 遭受

3.理直气壮           (  B )

A.挺直;使笔直         B. 公正的,正义的

C.直爽,直截             D. 简直

4.同心协力             ( B  )

A.调和,和谐         B. 共同         C. 协助

五、照样子写句子,用上带点词语。

1.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我所以不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为的是不伤到这个孩子的自尊。

2.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到秦国去。

我们班本来计划今天去春游的,结果早上就下大雨了,我们只好改变了计划。

六、课内阅读。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拒绝 ),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秦王拒绝( 回绝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

1.给文中加点的词个词语,意思不变。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改成转述句: 蔺相如说,秦王离他只有五步远。秦王不答应,他就跟秦王拼了。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他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所以逼秦王击缶。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人。

七、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人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15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鉴定: 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

(2)罕见: 难得见到,很少见到。

(3)至宝:  最珍贵的宝物。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奉献( 贡献 )        欺骗( 蒙骗 )

戏弄( 捉弄  )       来历( 来源  )

3.卞和把玉献给厉王、武王,为什么他们砍掉他的脚?

因为他们请人鉴定的结果是石头,厉王、武王都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

4.为什么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这块宝玉是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楚山中所得,卞和为了献玉,先后被两位君王砍掉双脚,后来楚文王发现这块“石头”果真是美玉,为卞和的忠诚所感动。于是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5.从卞和献玉这件事,看出卞和具有怎样的特点?

忠贞、执著。

八、看人物,填成语。

渔翁     项庄   司马昭   东施     

愚公   塞翁   夸父   江郞   沛公

( 江郎 )才尽       (  东施  )效颦

(  夸父  )逐日       (  愚公)移山

(  塞翁  )失马,焉知非福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   司马昭  )之心,路人皆知

(   项庄   )舞剑,意在( 沛公  )





领取微课堂知识点、同步练习方式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小学语文教研室

后台回复关键字:上册微课堂

(回复关键字要求:不添字,不加字,不写错别字)

▍免责声明:所有图文、音视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商务合作微信:lhp6966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微课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