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评」卢建荣 | 一本带有历史人类学况味的清新史著:读胡耀飞著《贡赐之间:茶与唐代的政治》

卢建荣 中古史研究 2020-09-05


中古史·编者按:


卢建荣先生,1949年生,历史学家,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历史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兼治当代中国文化、台湾当代文化史。著有专书数十部,发表论文、书评各百余篇,现为时英出版社《社会/文化史集刊》主编。

蒙卢先生惠赐大作,万分感激,谨此拜谢。先生作为史界前辈,学养深厚,道德文章实为吾侪楷模。
该文同步刊载于《社会/文化史集刊》,2020年2月第25期。另,该文为卢先生独家授权本公众号发布,倘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一、外部形式展现史家精湛功底

胡耀飞先生于2019年4月推出的《贡赐之间:茶与唐代的政治》(成都:四川人民)一书,是近年中古史园地稀见的一株奇花异卉,值得向读者郑重推荐。


全书分成贡茶:中央与州的关系,与赐茶:茶叶作为礼物的流传这两部分,其间各占全书一半篇幅,即94页和98页,可说结构编排上,分布均匀。这表示作者在书写设计上,倾向均衡布局,此其一。其次,作者下笔节制、不事枝蔓以致任令枝节跑野马,驯致不可收拾的地步。第三,本书编辑上,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赏心悦目,特别图片,都不惜以彩色呈现。第四,本书重要历史现场在浙江湖州市,经作者亲自踏勘并拍摄之后,举凡当地的摩崖石刻、古迹、相关建物,甚至颜真卿书法手迹,悉数被作者搜罗殆尽,而毫无阻滞地进入读者眼帘。这有助读者顺利进入历史情境。


作者在资料收集上,除了上述历史现场的实物资料之外, 关于中晚唐至五代的茶历史和政治史的交光互影的文献材料, 以及中外史家的相关研究,应该在作者穷搜极索之下,应不再有所遗漏。这里展示了作者史家本色以及治学基本工夫之深厚。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对时贤研究往往有不同看法,这最明显之例展现在他对姚崇葬处是否在浙江顾渚山这一考据问题上。(页47注2)这里展现了作者纠缪和考据的功底。还有,作者对材料的整理,如页135针对《钱惟演集》,对材料的质疑,如页74针对《钱氏世谱》,以及对材料的存疑,如页78针对李郢《茶山贡焙歌》,又如页121针对唐宋地理书异同和页112针对《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的比较。另外,作者对材料空白处的推想,最典型一例,见载于页81针对曾任湖刺和常刺人员中未曾留下诗文的一群人。事实上,作者为破解此题,已做出相关论文,在七年期间,先后发表有湖州在吴越政权之地位(2009),湖州刺史裴汶考(2012),评张志达关于藩镇与州关系的研究(2013),《钱惟演集》的点校,以及黄巢在浙江(2016)等文。这五篇扎实研究,为本书的出版铺平了道路。这里,我要表彰作者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先经过研究,将发现发表成论文,再在这一基础上,用更吸睛读者的写作方式,完成此书的。还有助本书的阅读,突破了学术书的既有框限,而造福及一般读者。



 二、内部形式得失互见

作者在上编,主要在处理中晚唐时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这个地方特指浙西,而且集中在常州和湖州。这是唐史的热门议题,研究者众。作者在此提出一个独特视角,即茶贡制语境下的中央与常/湖州关系。两州交界生产的名茶,成为年度贡物,这有百余年史。作者纵笔所及,在讲茶贡起源,以及主持茶贡的两州刺史在处理的过程。如在下,作者注意到:第一,全国土贡资料(有三种志书书写),第二,土贡书写的差异,第三,皇帝赐茶的对象和时间,第四,朋友间互赠,第五,地方茶在全国排行榜之等级变化等。在此,作者继吴丽(2015)、夏炎(2016)把茶当礼物的视角下,分析其中文化意涵,作者往下探索,试图更加丰富这个脉络下的茶文化。


关于上编,具体说是在处理长安对江南的控制,其下编,在进一步分析茶作为礼物,它的文化意涵为何。长安在帝国境内的管治,相对而言,常州和湖州所在的江南地域是一个控制稳定的政区。这在四○年代,全汉昇论证出帝国透过运河将关中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重心给有效整合起来。李唐中央集权制对江南的管治,其效益是高的。中央派任江南的各级地方官显得很活络,各级地方官基本上展现了对长安的高度忠诚。一百多年来,江南地方叛乱偏少,即令发生,很快恢复秩序。作者尽管透过一个极特殊的窗口,再处理一遍这个政治老议题,结论如同以往所有的史家所言。大方向如此是不错的。然而,在具体细微上,作者在刺史监制贡茶诗作文本里,看出有取悦皇帝和为民请命这一分殊性格,同时,也旁生出脱逸这一政治忠诚主题,而改走放浪形骸这一路的,杜牧所为即如此。


茶叶其实是产制饮品的食用素材。作者置身中晚唐‧五代这百余年史,这个饮品消费主力是贵族,但民间社会也在仿效贵族文化的阶段上。到了宋代,茶汤才变成普及饮品,但已逾乎本书论旨。在此,作者注意到官方制书在书写贡品上有所参差这一点。他看出采用全国性通盘眼光,或是采用地方微观眼光,是有所不同的。(页 125)我觉得,作者在此充分发挥了湖州作为历史现场的优势。这是作者深悉操作微观史的要诀。


至如礼物,作者费力甚多,对于赠方和报方之间互动(页183-185)固然有所揭露,但还谈不上突破。这里的确展现了作者有往理论史学境界迈进的学术野心,然而,深度是落空了。



 三、理论层次上存有改善空间

倘若作者对理论素养有意拓植,评者倒是有四点要提出, 请教作者及其读者。


首先,下编触及文化建构的问题。


唐宋间一些环绕在茶饮和茶神崇拜主题的书籍,诸如张文规《斫射神庙记》、前蜀‧毛文锡《茶诗》、宋‧张君旁《缙绊脞说》、唐‧李肇《唐国史补》中几则、张又新《煎茶水记》、宋‧欧阳修《大明水记》,还加上已佚的唐‧陆龟蒙《品第书》等,应该都是探究茶饮文化建构的上佳素材。此外,全国名茶排行榜的文化活动(页162),涉及的是全国最佳上品茶、或是说第一品牌谁属,应该也是打造茶饮文化留下的痕迹。


其次,唐贵族和宋士大夫这一群体从事茶饮,与夫市井小民的牛饮,是有分殊的。各自之间有着文化差异。这就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赫迪厄(P. Bourdieu)提出的品味文化观念。作者在揭示赠一报这两个回路图之后(页183-185),在页193处,应探讨贵族一士大夫茶饭场合的讲究(如茶具和饮用的典礼化),以及唐两京出现的茶楼(甘露之变,宰相王涯死于是处)和宋的处处茶肆,饮茶在此成了公共讯息交换的引媒呢。


第三,日常生活范畴上,茶在清明节成了应节需用物(页153),这是浙江紫笋茶必须赶在年节前送赴长安的工作压力来源。这就像荔枝被打造成百果之王后,权力者的帝妃要求食用新鲜荔枝,才会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吾友陈元朋写有《荔枝的故事》一文,其中道理也与本书浙江两州刺史赶制紫笋茶,必须于清明节宫宴举办前送抵长安的故事,相彷佛呀。另外,作者茶是朋友间互赠礼物之一,而且早在茶贡制未立之前,茶是生人向死者致祭的祭品物。这又是日常生活史的主题。


第四,茶饮指南之类书籍的制作,又涉及书籍史和印刷史的议题。像作者于页2,言及陆羽的《茶经》一书,有着从手抄本迈入雕印本的过程。这里就是不同时代同一本书不同版本的制作。又如,作者在探讨《茶经 ‧八之出》(页167),以及裴汶《茶述》(页170)对于各地名茶其等级之敲定和排序的文化作为,涉及的就是书籍史的制作这一议题。


以上四大主题,都可从本书包装脱出,翻越到四个茶文化书写的世界中去。这或许是未来从事茶饮文化史努力的目标吧。



 四、题目问题


本书题目设定在下位者对上位者的贡赐文化/政治行为。然而,作者还处理了平等位阶的朋友互赠行为(页155-157)。如此一来,书名宜作「贡赐之间与之外」才是。总之,我给本书八字评语:手法细致,不落俗套。





原刊于《社会/文化史集刊》,2020年2月第25期,转载务必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荐·读 | 评书不评人──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书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