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研究》(附:胡阿祥序)上下(总12期)
出版年:2014-3十八编总定价:台币$40,000 页数:390装帧:精装丛书:古典文献研究輯刊ISBN:9789863226291(上)ISBN:9789863226307(下)
作者简介
朱智武,1978年生,安徽望江人。南京晓庄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徐州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主要从事六朝历史与文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截止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撰着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持研究中国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社基金项目及参与各类横项课题研究多项。内容简介
作为出土文物资料的一种,东晋南朝墓志既是彼时历史的实物见证,又是传世文献资料的补充,具有重大的数据价值和学术意义。本书选择东晋南朝墓志作为专题研究对象,综合传世文献著录及新出土的墓志材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体考察;且重新梳理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并有所补正和深入。研究视角的新变,不仅是对既往研究的突破和深化,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东晋南朝墓志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书采用动态、分类以及比较研究的手段,从墓志的形制、材质、书法、文字、文学等不同角度入手,阐述了东晋南朝墓志的特点、价值和意义;并适当地将东晋南朝墓志同十六国北朝墓志作横向比较,同魏晋、隋唐墓志作纵向比较,概述东晋南朝墓志的发展状况,进而准确定位其地位与价值。运用多样化研究手段所取得的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既往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与不足。鉴于墓志内容丰富异常,涉及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本书采用了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书法、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现代研究理论与方法,结合传统金石学的考证方法与手段,致力于综合性探讨。同时,还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的综合运用。多学科结合、现代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正是本书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目次
上册
序 胡阿祥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与理论思考
一、学术史的总体回顾
二、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三、国际相关研究成果
四、分析与结论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墓志释名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旨趣与内容
一、研究宗旨
二、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理论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墓志发展概况──兼论东晋南朝墓志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墓志起源
一、诸种论说述评
二、墓志与志墓
第二节 墓志的形成与发展
一、东汉时期
二、曹魏与西晋时期
三、东晋与十六国时期
四、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以降
第三节 东晋南朝墓志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东晋南朝出土墓志校释
第一节 东晋墓志
第二节 南朝墓志
第三章 东晋南朝墓志的地域分布与形制特征
第一节 地域分布
第二节 形制特征及其演变
第三节 相关问题探讨
一、东晋南朝墓志溯源
二、东晋南朝墓志的摆放位置
三、东晋南朝墓志的纪时格式
四、「一志多方」现象
第四章 东晋南朝墓志的书法艺术
第一节「兰亭论辨」与墓志书法研究
第二节 墓志书法的体态类型
第三节 相关问题探讨
一、墓志的撰者、书人与刻工
二、墓志书法的「类化」
三、墓志书法的特殊性
下册
第五章 东晋南朝墓志俗字
第一节 墓志俗字研究概述
第二节 墓志文中常见的俗字写法
第三节 墓志俗字的类型
第四节 墓志俗字产生的原因
第六章 东晋南朝墓志词语
第一节 婚丧礼俗词语
一、婚姻词语
二、丧葬词语
第二节 称谓词语
一、墓主
二、亲属
三、谥号与爵位
第三节 用典及其他词语
一、用典
二、其他词语
第七章 东晋南朝墓志的文体与文学
第一节 东晋南朝墓志文体的演进
一、「墓志文体」界说
二、出土墓志资料的分析
三、文献引录墓志的考察
第二节 南朝墓志的文学化
一、文学化的表征
二、文学化的成因
第八章 东晋南朝墓志中的历史地理问题
第一节 墓志所反映的历史地理问题与前人相关研究
第二节 墓志政区地名集释
一、州
二、郡(国)
三、县(国)
第三节 墓志地名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解读──以陈郡谢氏家族出土墓志为个案
一、谢氏墓志地名汇释
二、墓志地名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余论
结语
附录:东晋南朝墓志官职名、人名、地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附记
附表
表1:《西晋墓志一览表》
表2:《东晋出土墓志一览表》
表3:《南朝出土墓志一览表》
表4:《〈艺文类聚〉及〈文选〉所录墓志简表》
表5:《东晋南朝墓志地域分布统计表》
表6:《东晋南朝墓志墓主性别、卒岁、籍贯、葬地、身份统计表》
表7:《东晋南朝砖质墓志统计表》
表8:《东晋南朝石质墓志统计表》
表9:《东晋南朝墓志常见俗字偏旁部首及单字写法一览表》
表10:《东晋南朝陈郡谢氏墓志政区地名简表》
附图版
图版1:谢鲲墓志
图版2-1、2:张镇墓志(正面)、张镇墓志(背面)
图版3:温峤墓志
图版4-1:王兴之夫妇墓志(正面)
图版4-2:王兴之夫妇墓志(背面)
图版5:颜谦妇刘氏墓志
图版6-1:王康之墓志
图版6-2:何法登墓志
图版7-1:高崧墓志
图版7-2:高崧妻谢氏墓志
图版8-1、2:刘克墓志(正面)、刘克墓志(背面)
图版9:李缉墓志
图版10:李纂妻武氏墓志
图版11:李纂墓志
图版12:李纂妻何氏墓志
图版13-1、2:李摹墓志
图版14-1、2:王闽之墓志(正面)、王闽之墓志(背面)
图版15:王丹虎墓志
图版16:卞氏王夫人墓志
图版17:王仚之墓志
图版18-1:刘媚子砖墓志
图版18-2:刘媚子石墓志
图版19-1:王建之墓志(正面)
图版19-2:王建之墓志(背面)
图版20-1:温式之墓志形制
图版20-2:温式之墓志(正、背面)
图版21:孟府君墓志
图版22:夏金虎墓志
图版23-1、2:虞道育墓志(正面)、虞道育墓志(背面)
图版24:谢琰墓志
图版25:谢温墓志
图版26:谢球墓志
图版27:王德光墓志
图版28:刘庚之墓志
图版29:刘硕之妻徐氏墓志
图版30-1、2:谢珫墓志
图版30-3、4:谢珫墓志
图版30-5、6:谢珫墓志
图版31:晋恭帝石碣
图版32-1、2:宋乞墓志
图版32-3:宋乞墓志
图版33:刘怀民墓志
图版34:明昙憙墓志
图版35:黄天墓志
图版36:蔡冰墓志
图版37:刘岱墓志
图版38:王宝玉墓志
图版39:萧子恪墓志
图版40:程虔墓志
图版41:卫和墓志
序/胡阿祥
自从一九八七年入职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一晃都快半个甲子过去了,这会儿认真地想想,我不免颇多感慨。作为教书匠,韩文公昌黎先生《师说》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我是一直努力去做的,而如果说有些小小的成就感,那也主要是在一届又一届曾经教过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们的毕业成才,至少顺利毕业。毕业的学生们,或者与我经常联系,或者偶尔问候我一声、看望我一次,也或者从此杳无音信;但无论亲疏远近,起码我指导过的硕士生、博士生,我都是记得清清楚楚的,他们与她们的成功与挫折、滋润与艰难,也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的情绪,这就是师生的缘分吧。这三、四年来,为弟子的著作写序的任务,似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只要能够勉力而为,或者催得不是太急,这类任务,我一般并不推辞。一则,给甲生写了,不给乙生写,怕弟子不理解、不开心;二则,往大处说,弟子的著作,或者凝聚着我与弟子共同的美好记忆,或者有些我的影响,而果然有些我的影响的话,就可以进一步升华到学术传承的高度了,因为个人的学术精力毕竟有限,若是个人粗疏的思路、初步的设想,经过弟子的尝试、实践,得到了精细的呈现,那实在是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即如我的博士弟子朱智武的这部《东晋南朝墓志研究》,应该就是我偶尔做做小文章但无精力去做大文章、朱智武做了大文章而且做出很好的大文章的一个例子。先说说我的偶尔做做小文章。在《推进六朝文化研究的若干思考》(《学海》2005年第2期)中,我有这样的发自内心的认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尤其是隋唐以前历史的研究,不结合新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难有重大的突破。百余年来,商史研究之得益于甲骨文资料,秦汉史研究之得益于简牍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之得益于敦煌吐鲁番文书资料,都切实地说明了这一点。另方面,从金石学、古器物学过渡到今日先进的考古学,也同样离不开历史学理论、方法与内容的进步。正是在互通与结合中,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达致了合则兼美的理想境界。反之,则是离则俱伤。如在我的周围,或有治六朝史者不知用六朝墓志补正传世文献之缺误,又或有从事文物考古的学者,不明文献资料,脱离历史背景,臆说南朝石辟邪、神道柱之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臆解出土六朝文物反映的思想观念、文化象征,臆断一些遗址的年代与性质......研究六朝文化,应该养成关注、查找、利用文物考古资料的习惯,这是研究是否入流的一个衡量标准。智武博士好像很是认可我这「研究是否入流」之「衡量标准」的「老生常谈」,在他的多篇文章里都有引用。再具体一步到智武致力研究的墓志,我曾经历的两件事情,也颇能说明墓志的重要与理解墓志的不易。一件事情是有关安阳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高陵。我虽对此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但仍存有一些疑问:我的疑问,一个是关于鲁潜墓志的。鲁潜墓志的时间为十六国后赵时期,345年,距离曹操去世的时间并不太长,也可以说在时间段上比较靠近;墓志铭文有关「魏武帝陵」的指位,则是异乎寻常的明确。在历史文献方面,我平时比较关心墓志文献;而在我的印象中,这块墓志相当特殊。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墓志,说到墓地位置,一般直接说地名,或者加说里距;鲁潜墓志却不一样,总是在说多少多少步,比如「一千四百廿步」,实际相当于四里两百廿步,那么为什么写成「一千多步」,而不写「四里多少步」?鲁潜的身份是大仆卿驸马都尉,而墓志中涉及「魏武帝陵」的相对位置。开句玩笑,我感觉这个墓志好像是为找曹操墓准备的。总之,鲁潜墓志的行文方法、行文味道,比较奇怪。接下来,我想找找这方面的数据,看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没有其他墓志也是这种写法。就我的既往印象,这样的写法是比较少的。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感受安阳和曹操之间的因缘关系》,收入李凭主编《曹操高陵──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联席会议》,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再一个疑问,是有关画像石的,这里不赘。另一件事情是有关扬州司徒村大墓是否为隋炀帝陵。面对社会大众甚至部分学者的强烈质疑,我作出了完全肯定的表态,而肯定的依据,正是备受质疑的三点,即墓中出现了墓志而未见玉册,墓志中出现了「大业十四年」纪年,墓志中出现了与「隋」国号不符的「随」字。我的考证结论如下:进而论之,如果此墓志中的「随」字,按照一般社会大众以及部分学者的理解,写成了看似「正常」的「隋」字,那反而不符初唐时代起码碑刻中「隋字作随」的「惯例」了,换言之,那倒真有可能如某些学者所推测的,是作伪了。再进而论之,这个「随」字,以及「大业十四年」纪年、无「玉册」而有「墓志」现象,既「反常」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甚至迷惑了、糊弄了许多的学者,则若果然此墓志为伪造,那么作伪者的史学水平,也实在是高超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了。(《有关扬州隋炀帝陵「质疑」的质疑》,《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至于上述结论的考证过程,比较复杂,这里同样不赘。需要稍赘几句的是,以上这两件在中国中古考古界与史学界引发争论的大事,关键竟然都在墓志的理解。被认作证明了西高穴大墓就是曹操高陵的鲁潜墓志,因为至今未得亲见,我还是有所怀疑;被认作证明了司徒村大墓不是隋炀帝陵的出土墓志,则尽管未得亲见,我仍然坚信其为证明此墓就是隋炀帝陵的「铁证」,而且针对社会特别是学者的质疑,我前不久在日本大阪的学术会议上,甚至发出了「甚矣,史学之不讲也」的感叹!记得感叹之时,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史学之不讲也」的若干「经典」案例。比如美洲的印第安人为什么叫「印第安」人?一位研究员先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周灭商后,殷商人流亡到了美洲,他们思念故土,见面总是询问「殷地安否」,这就得名「印第安」了;又如《诗经‧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几句,某位教授先生的译注是:「汉水有位游泳女,我要追求没希望。好比汉水宽又宽,不能游过登那方」,这样出游之女,即在特定节日或者季节外出游奔、自由与男性交往的青年女性,竟然成了擅长游泳的「游女」!再说朱智武的做了大文章而且做出很好的大文章。上面「稍赘几句」中所举的几例,「印第安」等同「殷地安」,属于大胆想象、歪批三国,「游女」等同「游泳女」,属于别出心裁、瞎解乱说,把这样的例子归入「史学」,实在有些亵渎了史学;但是围绕鲁潜墓志与司徒村大墓墓志的讨论乃至争论,还是属于一本正经的史学中事的,鲁潜墓志是真是伪,我并无充分的把握,毕竟我不是此中的专家,司徒村大墓墓志,我之所以非常肯定是真非假,缘于我十几年前就做过专门的研究,而抱持着「理解的同情」,墓志中出现「大业十四年」字样,以及「随故炀帝墓志」的「随」字的使用,确实不符合「常识」。凡此,其实又显示了墓志之为专门学问,以及墓志研究的特别价值。也正是从这层意义上,我说朱智武博士的《东晋南朝墓志研究》是篇大文章,而且是做得很好的一篇大文章。何谓是篇大文章呢?《东晋南朝墓志研究》是以传世文献著录与历代出土之全部东晋南朝墓志为研究对象的,这既突破了近年相关学界仅就新出墓志材料立论的褊狭,也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弥补了相关传世文献研究不足的缺憾,从而真正达到了对于东晋南朝墓志进行系统整理与全面研究的目的。何谓是篇做得很好的大文章呢?这尤其体现在其研究体系的开放、包容学科的全面。具体来说,文章既从墓志的形制、内容、文体、书法、文字等等众多角度,系统而又深入地阐释东晋南朝墓志的特点、价值及意义,又就东晋南朝墓志中所反映的诸多关键问题,比如士族联姻、侨州郡县、文体特点、书法演变等等,展开或者精审的考证或者独到的论述;至于动态、分类、比较等等研究手段的娴熟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既在相当程度上拓展了「墓志学术」的探讨空间,也十分客观地显示了作者朱智武博士心思的细密、学问的追求与涉猎学科的广泛。然则如《东晋南朝墓志研究》这样兼具了朴学考证功底与现代史学意识的大文章,是能够归入阳春白雪之学院派史学的,这也是作为教书匠的我,对于曾经的大弟子朱智武博士颇为看重、颇多期待的缘由所在。我期待着朱博士能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前瞻后望,更加系统地钻研东晋南朝时代之前之后的金石文献,左顾右盼,更加全面地把握同时代的北方之十六国北朝的墓志特点,乃至更事推扩,以其优秀的学术禀赋,致力于中国中古时代文史哲园地的探微阐宏。是为序。胡阿祥于南京龙江三栖四喜斋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