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增订本)出版(附增订后记)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21-1页数:476定价:98.00元装帧:平装丛书名: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书系ISBN:9787305232206
作者简介
刘淑芬,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后研究员。历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副研究员 (1983.8-1993.2)、研究员 (1993.2-2017.7)、兼任研究员 (2017.8- ),专攻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古社会史,出版《六朝的城市与社会》、《中古的佛教与社会》、《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等书,及发表论文数十篇。同时为《剑桥中国史·六朝卷》执笔。
内容简介
本书系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是在原书基础上的一次重要修订。作者首先以六朝建康城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康城的经济、社会、城市空间、居民、寺院等,并对比与洛阳城的差异,进而研究六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古都城坊制,是一部研究六朝都城史和城市史的力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次
总序/ 胡阿祥
原序(1992)
上篇 建康城
建康与六朝历史的发展
六朝建康城的兴盛与衰落
六朝建康的经济基础
六朝建康的佛寺与城市空间
六朝建康的园宅
六朝时代的建康——市廛、民居与治安
东晋南朝“钟山文化区”的形成
六朝建康与北魏洛阳之比较
中篇 社会与经济
移民潮、非汉民族和六朝商业政策的转变
三至六世纪浙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六朝会稽士族
六朝南海贸易的开展
下篇 中古都城坊制
魏晋北朝的筑城运动
中古都城坊制初探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
后记(增订本)
增订后记
随着时间的轮转推移,近二十年来六朝史的考古和研究都有长足的进展,因此当胡阿祥先生提议再度出版拙著之时,我一度很犹豫。相较于时下研究资讯的发达,1970年代末期我撰写博士论文时,无论是文献资料或考古、二手论著都很贫乏难获,如最基本的资料之一《建康实录》,当时能够找到最好的版本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甘氏校刻本,它收藏在台北市郊的傅斯年图书馆,不能影印,我大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天天到该馆阅读和抄写。又加上个人才学不足之故,拙著就显得非常薄弱,也有不少错误。然而,胡先生认为就六朝建康研究史而言,此旧作也可算是一枚足印,所以就答应了。
由于它是近三十年前不成熟的旧作,仅能修改明显的错误,在检视之际,也常心怀惭愧。除了原来的篇章之外,依胡先生的建议,增加了三篇相关文章:《六朝建康的佛寺与城市空间》一文,系2004年参加韩国忠南大学百济文化研究所“古代的王权与都市”国际研讨会发表的论文,中文版收入《郑钦仁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6)。《东晋南朝“钟山文化区”的形成》一文,刊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至于《移民潮、非汉民族和六朝商业政策的转变》一文,则是即将出版的《剑桥中国史·六朝篇第二册》中之一章“Migration,Governing Non-Han Peoples,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ercial Policies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的中文稿。
1992年出版的《六朝的城市与社会》,上篇“建康城”出自博士论文(1981)的一部分,中篇和下篇则都是1983年进入“中研院”史语所工作后陆续发表的论文。博论《六朝时代的建康》分为三篇,上篇历史篇、中篇实质环境篇、下篇文化篇,当时认为要完整描绘六朝建康这个城市,实质环境是它的骨骼,历史是它的肌理,至于文化则是它的精神魂魄。我醉心于六朝文化之余,不自量力地在文化篇以五章分别谈建康的政治风气、社会特征、经济基础、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文化的兴盛与衰落。博士论文口试时,主试的诸位先生(指导老师孙同勋先生、何启民先生、王曾才先生,傅秀实师因卧病医院未能出席),对于上、中篇都没有什么意见,唯独对文化篇中《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这一章非常不满意,认为过于简单轻率,称每一小节都可以是好几篇博论的课题,对于其中疏失提出强烈的批评;我俯首体认自己太过无知和狂妄,绝对没有能力讨论建康文化这个大议题。因此,迄今仅发表了经济基础这一章。不过,原来在撰写《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这一章的一些关怀,也影响了此后研究的思考和方向。此章包括四个小节——文学的一枝独秀、玄学清谈的披靡、佛教信仰的弥漫、贵族的教养与平民文化,拟通过人群在建康城从事的各种活动,一窥城市文化的特色,但却发现文献上所见在建康活动的都是贵族,几乎没有平民的踪影。例如史书文献中不乏贵族诸多技艺和活动,涉及书法、尺牌、绘画、围棋、音律、投壶等方面的记载,但关于平民仅记录了极少数的娱乐,如斗鸡、斗鸭、掷涂、赌跳等杂戏,和“吴歌”等民间歌谣。职是之故,1986年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东魏武定二年邑义五百人造像碑上,有一平民和不见于《高僧传》非名僧的题名时,欣喜异常,终于发现有一种文本载有中古时期众多平民的资料,可以借此探索平民的世界。由于北朝有数量庞大的造像碑,因此展开了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佛教的信仰,以及中古佛教信仰组织义邑与法社的研究。
然而,我原来主要的兴趣和关注系在六朝,北朝有数以千计的造像碑,南方则仅有四五百件石刻造像,而且其中仅有少数刻有铭文,何以同一时期南、北古有如此大的差异?又,北朝的造像碑之中,除了一部分出自个人或个别家族,有很多是由僧、俗组成的佛教信仰组织所建造的,这些组织称为“义邑”“法义”,并不见于南方的造像记。为了探讨南北朝佛教信仰所呈现的差异,遂有《从造像碑看南北朝佛教的几个面向——石像、义邑和中国撰述经典》一文(收入林富士主编:《中国史新论·宗教史分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0),认为南朝实施禁碑令和符伍制,是导致南朝鲜有造像碑,以及佛教信仰组织之故。2015年在史语所讲论会发表《东晋南朝建康佛教的文化生态》一文,和文化相关的部分已先行发表,即收入本书中的《东晋南朝“钟山文化区”的形成》。至于和佛教较为密切的建康僧尼背景和教学风格,以及南朝佛教信仰的多重面貌等文,将另行发表。
六朝建康文化的缤纷璀璨,可谓中国文化史上最精彩绚丽的篇章,即使学养心力不足,今后仍将继续耕读南朝佛教文化,以副初衷。
刘淑芬
2019年6月18日
(感谢南大六朝研究所提供讯息。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胡阿祥《“胡”说六朝》出版
张学锋、陆帅整理:《建康实录》出版
[美]戚安道著、毕云译:《中古中国的荫护与社群:公元400—600年的襄阳城》出版(附致谢词)
张学锋编:《“都城圈”与“都城圈社会”研究文集:以六朝建康为中心》出版(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