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李峰《巫蛊之祸:西汉中期政坛秘辛》(附:李振宏序)(总46期)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12
页数:332
定价: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64919573
李峰,1973年生,河南社旗人。先后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9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4年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理论暨史学史、秦汉史、宋史。主持省级以上项目4项,在《史林》《史学月刊》《史学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省级科研奖2项。
本书以汉武帝与其太子刘据的恩怨以及权臣霍光与宣帝的斗争为主线,解读西汉中期头绪纷繁的宫廷恩怨,剖析了那段腥风血雨的官场博奕,展现出冷酷历史的人性之美。文风通俗而不媚俗,语言晓畅生动,不同于那些大开大合的著作,这是一部“小题大做”的书,就像拿着一个放大镜在对西汉的一个节点做细致入微的观察,既带给人阅读的乐趣,又使读者与历史产生共鸣。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杀戮迭起,卫太子风雨飘摇
第二章 江充:大奸若忠的上访者
第三章 父子反目:可怜长安成血海
第四章 李氏外戚:繁华转眼即成空
第五章 武皇托孤:不御之权付与谁
第六章 霍光: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第七章 昭帝:在花样年华里寂寞死去
第八章 群臣议立,咸推一人
第九章 旋立旋废:刘贺究竟做错了什么?
第十章 病已龙飞:震撼千古的传奇
第十一章 诏求故剑:秀的是夫妻情重
第十二章 君臣角力,霍家终得位
第十三章 宣帝亲政:政坛波涛汹涌
第十四章 清算霍家,新人当政
第十五章 顺应时势,转变思想
第十六章 王霸并用,堪称中兴
第十七章 喜谄恶讥,善政之累
第十八章 独步天下,快意恩仇
参考书目
羊年春节刚过,李峰博士就发来了他的新作《巫蛊之祸:西汉中期政坛秘辛》,约我作序。说实话,看到李峰发来的书稿,我多少是有点震惊的。他刚刚从河南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半年时间,就有了新作问世,而且据说,这本书还是他与出版社签约的系列论著之一,这是我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他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是另外的选题,他如何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又有众多创获?看来,他是在政治史的研究方面有所积累,有着周密的研究布局和重大的著述宏愿的。当今社会,视学术如生命,如此勤奋而痴迷的年轻人毕竟不多,我的确有责任也很乐意向学界推荐李峰博士和他的著作。
李峰在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多次和我说过,他喜欢中国古代政治史,并希望探讨一种新的著述风格。其实,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已经出版了《夭折的帝国:秦朝兴亡十六谈》(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并且颇为畅销。这本《巫蛊之祸西汉中期政坛秘辛》继承了《夭折的帝国》的著述风格。这是一种什么风格,我一时还不好给其定位。它既是一本非常严谨的学术著作,对巫蛊之祸这个西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第一次做了最为系统也最为全面的考察,并在许多具体问题上,补充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有学术创新的价值;又是一本文字生动,叙事流畅,可以为社会大众阅读的书,具有通俗读物的某种特点。它既有史学论著的实证性、思辨性;又有通俗读物的故事性和细节描述,有对人物心理的合理推演,人物形象有栩栩如生之感。先不必去考虑著作属性的定位问题,因为,无论如何都应该判定,它是史学论著写法的一种探索。
史学著作应该如何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或者说需要当今史学界反省的问题。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历史学的研究性论著,变得与社会大众越来越隔膜,越来越让人不忍卒读!引文之大篇幅堆砌,语言之枯燥无味,甚至是佶屈聱牙,既无飞扬之文采,也无思想之火花,不是乏味,就是平铺,完全激不起读者任何的阅读冲动。这样的文风不思改变,史学终将走入死胡同。因为,书总归是要给人看的。人们读不下去,光是作者自己在那里孤芳自赏有什么意义!
当代史学著述的枯燥乏味,在写法上我以为有忽视心理分析的原因。历史论著以事实为根据,而历史上的事件、事件中的人物,几乎都没有留下直接的心理活动方面的材料,心理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逻辑推演,这似乎是不符合言必有据、论必有征的实证性原则的。但是,人要做事,就会有一系列具体的行为细节,而行为细节无不是出于特定之心理活动之支配,如果有人物活动的具体的细节性的材料做支撑,为什么不能从这些行为材料去推断其心理活动之轨迹,以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把著述写得生动一些呢?依据可靠的历史资料进行心理活动的推演性播述,未必不是可以尝试的。其实,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大都有丰富的人物性格、人物心理刻画,读《左传》,读《史记》时,我们都会很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有时候我们也忍不住发问,作者不在场,没有与传主交流的可能,他怎么知道当事人的所思所想?还有那么多人物间的对话,又没有档案资料可查,他怎么知道历史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及其对话细节呢?然而,如果剥去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具体言语的记录和描述,像《史记》的列传就不可能写得那样才情飞扬、言辞生动了。看来,历史写作是不应该拒绝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的。20世纪4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陆懋德先生在他的《史学方法大纲》中讲过类似的问题,观点也很明确。他说:“大抵吾人之观察某事,不过只能得其重要关节数点,其余皆是用自己的推理(reason-ing)作用,以联贯之及补充之。不然,只是片段的事实,而不是完整的事实。举例如下:譬如《左传·宣公三年》记晋灵公使鉏魔刺赵宣子,晨往,宣子盛服早朝,尚早,坐而假寐。魔退而叹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乃触槐而死。吾人试思此刺客既未被捕,又当场自杀,可知当时无人窥见。既无人窥见,则此刺客之一段言论,更不能有人闻知。此因作书者以为刺客既未刺人,而反自杀,其中必有一番心理变化,故不妨用自己的推理作用,代为补充数语,以完成此段史事。盖吾人所见所闻之事实,皆不能自始至终,完全得知,而大多数是用推理补充。此即所谓推理作用的补充,而无此则不能使记载圆满。此例在史书所在多有。如慎用之,尚无大碍,如滥用之,则流为失实。”(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资料室翻印本,第55~56页)
陆懋德先生是肯定历史著述中应该有必要的推理演绎的。完全拒绝推理,许多记载都不能完整,无法连贯;而拒绝心理分析和细节描述,历史记载就无法生动、鲜活。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当今历史学界的注意呢?希望李峰是书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对学界关于历史论著的写法问题有所启迪。
李峰博士对政治史有兴趣,想在揭示古代政坛的政治斗争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并以社会大众能够接受的文风进行历史写作,从而把中国古代真实的政坛秘辛展示出来。我赞成这一研究方向和著述旨趣的选择。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属性就是其政治性,中国社会是个政治化极强的社会,政治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历史的足迹。从这方面入手,是可以窥见中国历史之特性的。况且,在传统社会,人们对政治和政坛的关注,从社会层面说,大都是关注一些官闹秘事而把政治过于隐秘化和戏剧化,社会需要正确的历史观念。如果从学者的角度,从宏大的历史进程背景出发去揭示古代政坛风云和政治斗争,对培育当代社会的历史观念,也是十分有益的。
李峰博士在本书的序言中表达了自己的学术理念,由是我才知道,他是有很好的理论修养的。李峰博士对于历史与文学的性质及其关系的看法,属于历史认识论的范畴;他对于历史研究中的主体意识问题,也有着清醒的理论自觉。这些都是他治学的思想前提和重要基础。没有一定高度或深度的理论修养,把握宏大的历史题材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难以洞穿历史之底蕴的。正是因为李峰博士有很好的理论修养,他对巫蛊之祸的悲剧性、必然性,巫蛊之祸的历史本质,以及巫蛊之祸对西汉历史的深层影响,都有很好的把握。他在序言中写到:
“巫蛊之祸给汉朝造成的伤害是极其惨痛的,但客观地说,这也是其为实现社会变革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只是这代价未免太大,大到出乎武帝的预料。但汉家遭此劫难,只能坚强面对。换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汉家痛苦的涅柴,渴盼的是浴火之后的重生。因此无论是武帝掌权,还是霍光、宣帝主政,都力求冲破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将汉朝再次引向坦途。
“于是,经过二十余年持续不断的开拓,到了宣帝时期,汉朝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终于冲出历史的迷雾,迎来了渴盼已久的光明:长期旁落的皇权,重回君主之手。在宣帝的掌控下,汉朝政坛除旧布新,重新布局,一批优秀的官员被拔擢至统治机构中的要害部位,从而实现权力的再平衡;与此同时,经过持续的政策调整,皇权、豪族阶层、小农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得到缓和,社会局势日渐走向平稳;而在思想领域内,通过提倡《谷梁》学,使新的治国指导思想得以确立。汉朝由此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及至宣帝后期,终于实现了武帝四夷宾服、百姓和乐、天下太平的梦想。”
应该说,李峰博士对巫蛊之祸的把握是非常到位并具有宏大气象的。他将研究对象真正放置到了历史的整个进程中去观察,其认识之深刻,思维之辨证,都达到了应有的理论高度。也可以说,李峰是书并不是单纯地解读巫蛊之祸,而是通过对巫蛊之祸的解读来透视从武帝到宣帝这半个世纪的整体历史进程。说实话,对于他的书稿我并没有时间通读,但通过他的序言,看到他有如此宏大的历史视野,有那么明确且志趣高远的著述理念,我就对他抱有充分的信任了。我相信,读者也不会失望的!
我期待着它的社会反响!
是为序。
李振宏
2015年3月26日
(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中古史研究 · 荐书专栏
荐书 | [美]白桂思《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附序言)荐书 | 贾小军《本位、正统与守国: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新论》(附后记)(总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