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满分作文之殇,不是有人被处理,而是不读书你连字都不识……

河南校长 2022-10-09



8月13日,这则由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出的通报,几乎在网络上刷屏。


这事儿还得从今年浙江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说起。这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一经披露便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作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的浙江大学副教授陈建新也随之受到关注。


8月8日,退休媒体人李未熟实名举报陈建新“既做教练,又当裁判”,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另据媒体披露:陈建新于2016年、2019年先后主编过两本高考作文教辅书,并通过腾讯课堂、青云端微课堂、南方书院等多个平台主讲过“高考作文密训课”,售价199元。此外,他曾多次开办高考作文讲座。



8月2日,浙江教学月刊社微信公众号“教学月刊”发布文章称,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出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彰显了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与科学。

一时间,网上关于高考公平的声音此起彼伏,阅卷大组组长掌握着作文评卷的标准,这样的人能不能参加平时的高考辅导?我们历来强调“考、教、评”分离,各自独立,就是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如果“裁判员”可以直接参与各种高考辅导活动,那么还要“教”干嘛呢?一篇被判定39分的作文最后为什么直接给了满分?



8月13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称,语文评卷组高考作文的成绩评定过程符合评卷工作规范,但语文评卷组作文组组长陈建新违反评卷工作纪律,被停止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含高考评卷等)


人民日报微头条对此发表评论:擅自泄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评卷细节,浙江高考语文评卷组作文组组长被追责。回应民意,还需全面彻查;呵护正义,仍需严肃处理。高考评卷工作,事关人才选拔,事关学子利益,事关制度尊严,容不得半点违规。压缩权力变现空间,让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检视,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公众心里!



在这些声音里,小育关注的焦点反而在这篇作文上。


每次高考满分作文出现,朋友圈里都会有各种转发,许多媒体号也转发,为何这次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起这么大的波澜呢?我们先看看这篇作文的内容:



这篇作文,不仅引用了众多的名人语录,更是有大量的生僻词汇,乍一看,改卷老师都无从下手了吧!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以上是这篇作文的首段。小育刚看到这85个中文汉字,就被“嚆”“翮”2个生字,“嚆矢”“滥觞”“振翮”3个生词绊着了。许多网友表示,这3句话连在一起读,眼前的母语也渐渐变得陌生起来.....通过一个一个查字典,我们才似乎弄懂:嚆矢,意思是开始;振翮,意思是腾飞。


我们先看评卷作文组组长陈建新曾做的点评——



这篇作文值不值满分,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质疑,但网友们却无法质疑这位考生进行过广泛的阅读,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知识。


就像8月3日作家马伯庸在微博评论的,前述文章很难用“满分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评价。他称,文章用了一大堆生僻词、生僻典故,以及祓魅与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语句。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但他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辞不配位。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陈教授也发表了对此事的看法:




很多网友问:我们自己是不是曾经也这样干过?作文里动不动就引用鲁迅、屈原、文天祥,歌德、雨果、莎士比亚,能用“滥觞”绝不用“起源”,能用“旖旎”绝不用“美丽”,能用“裨益”绝不用“好处”……为什么这样?



曾有媒体报道,阅卷组老师每天要评600篇作文,一篇只有不到1分钟的时间。所以,老师难免会审美疲劳,这种较奇特的作文容易得高分。因此,该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阅卷老师看到并被吸引了,目的就达到了。




曾经火遍全网的满分作文


满分作文,不仅能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球,同样也可以引领下一年的作文偏好。比如,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考生以关羽死后,赤兔马为诚信而不吃不喝殒命的感人故事,全篇以古白话文方式书写,瞬间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球,拿下满分。


之后,就出现了很多模仿他写文言文的考生,一时成风。



再比如,2009年四川考生黄蛉,用甲骨文、青铜铭文、大篆等古文字字体,写了一篇作文。文章连阅卷老师都看不懂。为了评分,阅卷组只能请来古文字专家,先把文章翻译成简体字,再进行评定。作文最后只被打了6分,但他最终仍因为“天赋奇绝”,以428分的总分成绩,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



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高考题目倾注了出题人的心血,既要让高水平的考生有发挥空间,又要让普通考生有话可说。阅卷老师希望看到考场上的创新,希望学生能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然而,创新并不是故弄玄虚,标新立异。


其实,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鼓励创新,鼓励个人有独特的性格和做事的方式,但是创新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和困难的事情,更实用。一味地过分追求创新,往往让所谓的创新失去了初心。


来源: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新京报等



推荐阅读


◆ 园名为林,园内有林,目标为林!这里能听见生命拔节的声音……


◆ “我杀的是我妈又不是别人,学校不会不让我上学!”——无知必付出代价


◆ 学生受伤致残向学校索赔15万!法院判决后,网友:就该这样!


告诉我,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