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第五天:小组成果汇报总结
10月6日,工作坊进入小组成果汇报的环节。经过“认识熊猫栖息环境”、“追寻熊猫踪迹”、“邂逅大熊猫”、“了解熊猫栖息地社区生计”几个环节的现场考察、专题讲题、小组研讨后,“熊猫大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工作坊进入小组成果汇报的环节。工作坊的30位同学根据各自的特长分为解说词组,自然教材组,文创设计组,研学课程组,蜂蜜营销组和宣传组。不同的组别分别汇报了这几天的考察学习成果。
其中自然教材组收集现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教育的相关资料,编写了一册适合中小学生理解,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世界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价值的自然手册,旨在提高中小学生保护意识,理解遗产地在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如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文创设计组在调查了解了当地的特色资源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了一些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在疫情期间较为实用的熊猫口罩,便携式分装蜂蜜礼盒,蜂蜜唇膏,以及线上的数字产品微信红包封面等,这些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获得了全体成员的热烈掌声。
研学课程组发挥创意,设计了3条具有创意体验的自然教育旅游线路,让参与研学的游客具有独特、深刻的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更加更热爱自然环境,并让这些自然教育体验产品为当地百姓创造更多元的就业机会。为了吸引年轻的受众,课程组以熊猫被盗猎者捕杀的剧情设计了一个剧本杀脚本,创新意识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
产品策划小组汇报成果
解说词编写小组围绕“创意体验”的核心概念,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四姑娘山双桥沟、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沟、大熊猫基地等旅游产品设计相应的解说词。
社区生计促进方案小组通过帮助当地传统蜂蜜策划设计多样的新媒体营销策略,来帮助提升当地社区生计韧性,小组成果的系统方案得到了指导老师们的一致赞扬。
蜂蜜营销小组汇报小组成果
来自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李师娜教授和郝小斐副教授分别点评了各个小组的汇报,从创新性,互动性,以及可行性的角度给出了指导意见。工作坊成员们将会根据老师的指导方向,进一步完善策划,争取早日实现项目落地。
小组成果汇报结束后,工作坊的策划与组织者张朝枝教授对本次工作坊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本次工作坊是一次将《文化与遗产旅游》课堂教学与自然教育,与服务当地社区和促进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等项工作相结合的积极探索,本次工作坊中同学们的表现和大家所提交的成果表明这次探索是成功的,有意义的。同时,张教授还指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教席,作为一流的旅游教育与科研机构,中山大学还将继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推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遗产地方协调发展的融合模式。
注:本文中所有照片均来自工作坊摄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