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ESCO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

其他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及亚洲青年“发现遗产”调研与传播活动终选名单出炉

产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亚洲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促进亚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网络建设,教席发起面向全亚洲青年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活动”和“发现遗产”调研与传播活动,鼓励各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亚洲文化遗产青年论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幕

展一部主任程曦、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分别致辞。,亚洲各国教师代表在大家见证下共同启动了“亚洲文化遗产青年论坛”开幕式,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塔吉克斯坦等10多个国家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亚洲文化遗产青年论坛即将开幕

产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亚洲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促进亚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作品二筛入围名单

洲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亚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网络建设,教席发起面向全亚洲青年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征集活动”和面向国内大学生的“全国大学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活动”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初筛入围作品公示

洲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亚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网络建设,教席发起面向全亚洲青年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征集活动”和面向国内大学生的“全国大学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活动”
2023年4月7日
其他

3月30日即将截止,抓紧参与全国大学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活动

表参加。为进一步鼓励中国青年共同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组委会也同时在国内发起“全国大学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活动”。全国大学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活动是“亚洲文化遗产教育合作网络”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全国大学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活动报名表

遗产教育|快来参与全国大学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活动扫描二维码获取报名表
2023年3月2日
其他

“熊猫大使”Day5:小组成果汇报

“熊猫大使”Day5:小组成果汇报营员进行小组成果汇报8月24日,2022“熊猫大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工作坊进入小组成果总结汇报环节。在经历“认识大熊猫栖息地”、“寻踪大熊猫栖息地”、“邂逅大熊猫”、“了解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社区生计”四个主题的实地考察、专题讲座、小组研讨后,工作坊营员们分别围绕中英文解说词编写、自然教育教材编撰、研学旅游产品设计、活动新媒体传播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分组汇报自己的成果。中英文解说词编写组结合神树坪基地解说词的考察,指出其中存在的解说词使用不规范、中英解说不准确、解说趣味性不强等问题。小组成员在保育优先的原则下,设计出一套以符合家庭群体需求、趣味性强的自导式中英文解说词,尝试为熊猫国家公园的解说词建设作为贡献。中英文解说词编写组汇报展示研学旅游产品设计组基于国内儿童自然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自然教育、研学旅游与社区发展现状,设计出基于当地大熊猫与可持续生计的自然教育产品方案,产品突出地强调大熊猫栖息地的相关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研学旅游产品设计组汇报展示自然教育教材编撰组从大熊猫栖息地的价值出发,以现有教材为基础运用活动期间收集的各类资料,编撰出一套情景互动式、问题引导式的熊猫主题自然教育教材。希望能够进一步加深中小学对熊猫的认识,从而认识到大熊猫栖息地的价值,提高保护意识,更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自然教育教材组汇报展示新媒体传播组主要展示了为本次活动进行新媒体传播的工作过程、方法与成效,并向大家分享了本次活动传播的理念与方法,最后展示了本次“熊猫大使”活动的总结视频。新媒体传播组汇报展示在汇报过程中,张朝枝教授分别对每一组的成果进行了一一点评,在肯定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的踏实认真、勤奋刻苦的同时,张朝枝教授还从成果的价值取向、表达技巧、内容定位、形式规范等方面对各组成果给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并希望这些成果能真正地应用于当地,为建设好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公园做出贡献。张朝枝教授提示同学们继续完善成果,以进一步惠及卧龙当地以及国际国内更为广泛的人群。张朝枝教授进行点评汇报结束后,四川卧龙汶川特别行政区副主任、卧龙镇党委书记周义贵博士对本次活动中营们的表现以及同学们展示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性点评,他对同学们的工作学习精神、展示的成果质量都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投身到保护地建设与管理中,为保护地建设与管理作贡献。四川卧龙汶川特别行政区副主任、卧龙镇党委书记周义贵博士与营员进行交流相关信息链接:“熊猫大使”工作坊Day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熊猫大使”工作坊Day 4:了解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社区生计

3:走进大熊猫栖息地“熊猫大使”工作坊Day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熊猫大使”工作坊Day 3:走进大熊猫栖息地

“熊猫大使”工作坊Day3:走进大熊猫栖息地8月22日,2022“熊猫大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工作坊进入第三天。为加深营员们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进一步了解,全体营员前往神树坪熊猫基地,通过户外观察与讲座学习的形式深入学习熊猫相关知识。营员们还与卧龙中心小学的“小小熊猫大使”开展交流对话,学习自然教育解说系统设计方法与技巧,围绕大熊猫栖息环境、人与自然关系与当地一线护林员进行圆桌讨论。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耿达镇,海拔1700米,占地150公顷,基地目前共有90余只大熊猫,拥有三神树坪大熊猫饲养繁育参观区、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区、野外放归区三个区域。为进一步增强营员对圈养大熊猫栖息环境相关知识的理解,卧龙神树坪基地管理处专家李老师带领同学们漫步园区,围绕“基地建设”、“基地改造”、“熊猫营养”等话题向营员进行科普。同学们结合实际,就“今年的高温天气对大熊猫生存的影响”、“大熊猫野化培训措施”等话题向老师进行提问,在互动研学过程中更加体会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李老师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基地里正在饮水的熊猫为提升当代青年的遗产保护意识和自然教育能力,培养未来世界遗产的自然教育导师,工作坊带领营员们前往卧龙中心小学,与当地中小学生开展专题对话,按照“熊猫家族”“熊猫生境”“熊猫繁殖”“熊猫外交”四个主题向学生科普熊猫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自然笔记创作,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思考。“小小熊猫大使”活动现场图营员们带领当地中小学生创作自然笔记“熊猫生境”组围绕在课程互动中鼓励小小熊猫大使们运用自己的地方性知识,动手匹配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从而理解熊猫生境的现状与危机。“熊猫生境”组课件“熊猫生境”组授课现场画面“熊猫家族”主题课程采用问题引导式教育模式
2022年8月23日
其他

“熊猫大使”工作坊Day 2:寻踪大熊猫栖息地

“熊猫大使”工作坊Day
2022年8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2022“熊猫大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工作坊今日在四川卧龙开幕

长、中山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古文力副处长分别致开幕辞。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地管理处邹丹、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系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陈建洪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黄山、中山大学历史系(珠海
其他

2022“熊猫大使”|世界遗产教育源起及其中国的实践

和可持续生计项目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将于2022年8月20-25日在四川汶川卧龙开展2022“熊猫大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教育和可持续生计工作坊。为更好地帮助营员及社会公众对“熊猫大使”活动及世界遗产
其他

“世界地球日”“熊猫大使”遗产教育讲座活动在四川卧龙顺利举办

DF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四期)“熊猫大使”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继“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讲座”之后针对当地中小学生开展的第二场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活动以4月22日
其他

“熊猫大使”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培训讲座活动在四川卧龙顺利举行

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四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2021年“熊猫大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工作坊活动的延续。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帮助当地居民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增强
其他

“熊猫大使”工作坊后记:收获与感想

10月7日,“熊猫大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工作坊全体成员全部顺利返回。经历了国庆黄金周的拥挤、疫情防控期的担忧与工作坊期间高强度的烧脑之后,大家终于一切回到原点,一切都变成跟原来一样,又好象跟原来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的集体记忆拥有一个空间,现收集整理所有工作坊成员的感想于此,大家可以不时在此回首,也希望下一届学员能从首届学员身上得到启发。工作坊全体成员在卧龙自然与地震博物馆前合影工作坊全体成员在神树坪熊猫基地前合影工作坊全体成员在四姑娘山双桥沟景区内合影工作坊全体成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邓生沟生态体验基地前合影非常开心大家能顺利相聚在卧龙,和大家一起看过的高山湖泊、冰川星空、大熊猫和小蜜蜂永远值得怀念,祝大家越来越好,祝我们工作坊越办越好!——曹荣培
其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熊猫大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工作坊顺利结营

日上午,工作坊在卧龙自然与地震博物馆开营随着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当地社区生计的可持续性。鉴于此,在UNESCO-CYDF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
其他

工作坊第五天:小组成果汇报总结

10月6日,工作坊进入小组成果汇报的环节。经过“认识熊猫栖息环境”、“追寻熊猫踪迹”、“邂逅大熊猫”、“了解熊猫栖息地社区生计”几个环节的现场考察、专题讲题、小组研讨后,“熊猫大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工作坊进入小组成果汇报的环节。工作坊的30位同学根据各自的特长分为解说词组,自然教材组,文创设计组,研学课程组,蜂蜜营销组和宣传组。不同的组别分别汇报了这几天的考察学习成果。其中自然教材组收集现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教育的相关资料,编写了一册适合中小学生理解,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世界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价值的自然手册,旨在提高中小学生保护意识,理解遗产地在历史、现在和未来是如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教育教材编写小组汇报成果文创设计组在调查了解了当地的特色资源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了一些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比如在疫情期间较为实用的熊猫口罩,便携式分装蜂蜜礼盒,蜂蜜唇膏,以及线上的数字产品微信红包封面等,这些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获得了全体成员的热烈掌声。文创产品策划小组汇报成果研学课程组发挥创意,设计了3条具有创意体验的自然教育旅游线路,让参与研学的游客具有独特、深刻的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更加更热爱自然环境,并让这些自然教育体验产品为当地百姓创造更多元的就业机会。为了吸引年轻的受众,课程组以熊猫被盗猎者捕杀的剧情设计了一个剧本杀脚本,创新意识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产品策划小组汇报成果解说词编写小组围绕“创意体验”的核心概念,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四姑娘山双桥沟、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沟、大熊猫基地等旅游产品设计相应的解说词。解说词编写小组汇报成果社区生计促进方案小组通过帮助当地传统蜂蜜策划设计多样的新媒体营销策略,来帮助提升当地社区生计韧性,小组成果的系统方案得到了指导老师们的一致赞扬。蜂蜜营销小组汇报小组成果来自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李师娜教授和郝小斐副教授分别点评了各个小组的汇报,从创新性,互动性,以及可行性的角度给出了指导意见。工作坊成员们将会根据老师的指导方向,进一步完善策划,争取早日实现项目落地。小组成果汇报结束后,工作坊的策划与组织者张朝枝教授对本次工作坊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本次工作坊是一次将《文化与遗产旅游》课堂教学与自然教育,与服务当地社区和促进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等项工作相结合的积极探索,本次工作坊中同学们的表现和大家所提交的成果表明这次探索是成功的,有意义的。同时,张教授还指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教席,作为一流的旅游教育与科研机构,中山大学还将继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推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遗产地方协调发展的融合模式。传播设计小组分享本次活动视频剪辑注:本文中所有照片均来自工作坊摄影组。
其他

工作坊第四天:了解熊猫栖息地居民生计

10月5日,工作坊进入第四天。在了解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及其生活习性后,工作坊工作重心转向当地社区。受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公园保护制度的约束,当地居民的一些传统生计方式受到制约,如何帮助当地社区居民寻找更多的生计方式,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当地居民制定蜜蜂产品的营销方案,增强其传统生计方式的韧性,学员必须先了解蜂蜜产品的形成过程及相关知识。上午9时,工作坊全体师生来到卧龙蜜蜂基地。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巡护员明猛的带领下,工作坊学员现场了解了中华田园蜂和西方蜜蜂的区别、蜂箱结构、蜜蜂工作过程、习性等与蜜蜂相关的知识,并自己动手体验了相关过程。养蜂地位于半山腰,周围绿树环抱,幽深静谧。学员们换上防护服,排列站在蜂箱后,观察着蜜蜂秋季的生活状态、蜂蜜产量,并试图找到蜂箱中的蜂王,认真地倾听着有关蜜蜂的工作过程、蜜蜂种类和蜜蜂过冬的知识。学员们还尝试用树枝在蜂巢中取蜜,学会了分辨天然蜂蜜和加工蜂蜜的方法。工作坊全体学员正在学习养蜂知识为了促进学员们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进一步认识,学员们还在明猛老师的带领下去山谷间认识花草,为下一版《识花手册》收集新的资料。学员们手持《识花手册》,辨认山谷中的野花。这个过程使学员们对不同种类的植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山林中穿行的过程也让学员们体会到居民、护林员平日的艰辛,并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生态保护的意义。工作坊学员在山野识花经过三天的深入实地调研,学员们对卧龙镇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各个小组就各自的主题展开了讨论,特别是经过今天深入考察居民的生计方式,蜂蜜营销组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组有了较大的进展,为帮助当地社区提升生计多样性和韧性打开了思路。蜂蜜营销组正在小组讨论蜂蜜营销组的学员表示,今天观察到的蜂蜜生产的全过程为她们提供了灵感和创意,更重要的是,她们品尝到了高山百花蜜,体验到原生态的蜜源环境,深刻感受到卧龙镇的蜂蜜极具竞争优势,对蜂蜜产品营销充满信心。学员们将会结合卧龙镇蜂蜜生产及历史文化传统,为卧龙镇的农副产品设计新媒体营销方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组正在小组讨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组的学员表示,经过今天现场近距离观察蜂蜜生产的全过程,推动了她们设计蜂蜜唇膏的进程。学员们还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她们认识到了蜜蜂的辛劳和养蜂员的辛苦,会更加珍惜大自然的馈赠。除了蜂蜜唇膏外,学员们将会通过分析卧龙镇的特色资源和文创产品市场发展现状,结合卧龙镇特点,为卧龙镇设计一些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注:本文中所有照片均来自工作坊摄影组。
其他

工作坊第三天:邂逅大熊猫

10月4日,工作坊进入第三天。经过前两天大家对熊猫栖息地及熊猫追踪等知识的学习,今天正式进入接触熊猫的阶段。在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野外生态研究室副主任杨建及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保护站巡护员明猛的带领下,大家一起进入神树坪大熊猫基地通过现场观察、随行讲解、博物馆参观及主题讲座的形式学习了熊猫的相关知识。工作坊全体成员在神树坪熊猫基地合影在现场观察部分,同学们一边观察,杨建老师一边围绕大熊猫繁育的三大难题及其科研进展、大熊猫的发现及其栖息地保护、地方传统文化与大熊猫保护、大熊猫巡保护工作等问题为同学们进行了分享。在博物馆参观学习部分,杨主任就同学们关心的“大熊猫有何价值”、“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是如何发展来的”、“游客活动会给大熊猫的生活带来什么问题”、“未来促进大熊猫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关注的重点”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杨建主任为工作坊成员现场讲解在专题讲座部分,杨建主任系统地从大熊猫的发展与演变,发现与捕猎、保护与繁育以及“熊猫外交”等历史故事进行了分享,也向大家介绍了一线熊猫巡护与保护、科研与管理工作人员的艰辛和喜悦。通过杨建主任的介绍,学员们对大熊猫相关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为熊猫饲养员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折服,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保护区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意义和世界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的价值。在系统地学习了熊猫相关知识后,工作坊的任务进入关注熊猫栖息地社区的环节。根据工作坊任务,大家需要就解决当地社区因自然保护而受影响的生计问题设计创意性解决方案。为此,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郝小斐副教授和李师娜教授分别就自然保护地文创产品设计与新媒体营销,旅游宣传手册设计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郝小斐副教授与学生探讨营销方案围绕旅游产品营销如何“出圈”的问题,郝小斐副教授分别从平台圈、朋友圈和代际圈的角度,用丰富的实践案例解释了如何用新媒体来进行旅游产品营销,同时她还从符号学和格式塔理论的视角,向大家解释了如何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结合卧龙自然保护地的特征,她为同学们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系统的思路和方法。工作坊成员认真听讲座
其他

工作坊第二天:寻找大熊猫踪迹

10月3日,工作坊进入第二天。上午9时,工作坊全体师生来到卧龙邓生沟,开启辨识大熊猫栖息环境的植物类别、动物足迹及其生态环境的历程。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巡护员何涛和明猛的带领下,工作坊学员攀越邓生沟的山地小径,传授辨别熊猫等各类动物活动踪迹的方法,包括食物环境、类便特征等,同时也为大家分享保护区巡护员的日常巡护故事、红外相机安装与使用技巧以及野外生存知识与技能等相关内容。工作坊全体成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邓生沟生态体验基地前合影卧龙邓生沟极大地保留了原始森林的山地和流水风貌,遍布大大小小熊猫、水鹿、羚牛等各种野生动物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在导师的指导下,工作坊的学员们学习观察辨析前方的树枝与地下的动物脚印,学习红外相机的操作与使用,不断根据何老师的讲解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在这极具互动式和体验感的过程中,将问题逐层深化,提出了:“为什么要分析大熊猫的粪便”、“为什么红外照相机要拍摄全景”、“游客活动会给当地包括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生活带来什么问题”等问题与思考,为创意体验自然教育产品设计组和熊猫栖息地中英文解说词组的小组任务提供思路。学员们在传阅红外照相机由于邓生沟的纯海拔落差接近五千米,地形和植被呈现出地带性变化,游客容易迷路,独自闯荡自然保护区的危险性极高。因此,何老师的自然教育还包含了野外安全教育的内容,工作坊学员们也先后就“迷路了应如何向搜救员描述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在野外取水饮水”展开提问。在何老师的耐心解读下,工作坊学员们亲自参与了野外用水的辨别和取用过程,也收获了满满的野外生存小技巧,通过双脚丈量邓生沟的崎岖山路,自然教育教材编写组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掌握野外生存、求生技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邓生沟保护站监测部主任何涛回答大家的提问为了指导同学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坊任务,工作坊邀请了吴滔教授和郝小斐副教授分别就“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保护地文创产品创意与设计”两个主题进行了主题讲座分享。在“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讲座中,吴滔教授从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切入,聚焦到历史气候的研究视角,分享了历史气候的研究方法、研究原理及研究成果,多角度分析了气候变迁对生物的生存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听了吴滔教授的分享,学员们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有了更为宏观的把握,从多学科的角度丰富了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拓展了思维模式,并且在讲座的基础上,师生结合当下时事对自然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展开了更深入的讨论。吴滔教授正在给大家进行“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讲座工作坊学员们正在认真听讲座在“自然保护地文创产品创意与设计”的主题讲座中,郝小斐副教授与学员们分享了文创产品创意与设计的原理。通过“功夫熊猫”、“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等丰富的案例,郝小斐副教授深入浅出地与学员们分享了符号学与格式塔理论。从现象深入到理论,学员们积极互动,深入思考,从文创产品的创意实践中把握理论的内涵,夯实了文创产品设计的理论基础,激发了文创产品设计的巧思,为日后自然保护地资源的活化做好铺垫。郝小斐副教授正在给大家进行“自然保护地文创产品创意与设计”讲座经过两天的深入实地调研和讲座分享,学员们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各个小组就各自的主题展开了讨论,推进了创意产品方案的设计。及时交流,思维碰撞,相互促进,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都收获匪浅,其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组在郝小斐副教授的启发下,有了较大的进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组学员在会议室展开讨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组的学员表示,本次讲座向他们介绍了完整的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启发他们应当以设计理念为起点,结合当地的资源、文化概念,去思考如何从现实环境去提取元素和社会背景的文化概念,使得产品能够从当地的形象宣传直接联系到产品,并最终将其可视化、落地化。
其他

工作坊第一天:认识大熊猫栖息地

工作坊第一天:走进世界自然遗产地四姑娘山认识大熊猫栖息地工作坊开幕式及主题讲座后,活动进入第一个重要任务环节:走进世界自然遗产地大熊猫栖息地四姑娘山去认识与了解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在四姑娘山管理局科研处杨晗处长的带领下,工作坊全体师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了四姑娘山作为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高山峡谷地貌,及其气候和土壤垂直变化特征,特别是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环境与大熊猫栖息地的关系。工作坊全体成员在双桥沟合影杨晗处长为工作坊成员进行现场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工作坊全体师生更深刻地理解大熊猫栖息环境的特殊性,今天的自然教育环节特别策划了“雪山星空的人地关系反思”活动。当晚8点,全体师生在双桥沟布达拉峰前集体体验了四姑娘山独特的银河星空景观,全体师生被罕见的肉眼可见的银河与繁星景观所震撼,在徐红罡院长启发下,大家在雪山星空下静静地倾听星空下的流水声、体验雪山星空下独特氛围,感叹四姑娘山作为大熊猫栖息地的独特环境,并引发了为何“星星一直都在,但是城市里却不可见”的思考。工作坊全体师生在布达拉峰前体验雪山星空景观受国庆假期堵车的影响,原计划的夜间小组讨论改在返程汽车上举行。在张朝枝教授的引导下,工作坊的同学们围绕自然遗产地如何开展自然教育,如何为游客设计创意体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工作计划,工作坊同学们将根据根本双桥沟的现场体验为四姑娘山设计具有创新性的自然教育旅游体验产品并提出相应问题解决方案,为促进四姑娘山旅游产品转型,推动世界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其他

“熊猫大使”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可持续生计与自然教育工作坊在四川卧龙开幕

汶川特别特行政区副主任、卧龙镇镇委书记周义贵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中山大学一带一路副院长吴滔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四川汶川特别特行政区副主任周义贵博士致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致辞
其他

教席活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佳优秀案例”

学生世界遗产论坛暨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活动概况“大学生世界遗产论坛暨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是由张朝枝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教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团委、学
其他

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第三天:世界遗产:旅游和社区发展

7月7日晚,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第三日以“世界遗产:旅游和社区发展”为议题,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如期举行。MAC-DUFF旅游遗产规划学院院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旅游委员会主席Fergus
其他

阿者科计划亮相世界遗产青年论坛

阿者科,在哈尼语中寓意“滑竹成片的地方”。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核心保护区内,至今已有210年历史。因其保存完好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树林、村庄、梯田、
其他

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第二天:世界遗产:人与治理

Hosagrahar教授同样指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以及公众积极的参与也将对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对于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和城市来说有着更加非比寻常的意义。Matthias
其他

2021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的参会代表是怎样选出来的

世界遗产青年论坛是世界遗产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遗产教育项目的旗舰活动之一。每届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由来自30个国家的30位优秀青年代表组成,这些青年代表必须是在世界遗产研究或实践领域有丰富的经验、曾经或正在从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相关工作、英文表达流利,热爱世界遗产事业且年龄在23-32岁之间的优秀专家代表。既然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代表,这些代表是怎样选出来的呢?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流程:2021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组委会自2021年5月13日开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上发布消息,截止北京时间2021年6月2日24时,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47个国家的142份符合要求的申请。根据本次论坛青年代表的选择标准,即年龄在23-32岁之间、熟练使用英文、有世界遗产相关工作经验、有志于在自己所在国家推广论坛成果,大会组委会按以下程序进行初步挑选:1.年龄是否符合规定;2.英文表达能力证明(包括母语、学位或者其他证书);3.是否从事过UNESCO相关工作,或者世界遗产地相关工作,包括一定时长的实习实践或者研究工作;4.经过初步选拔后,组委会将符合条件的名单提交给UNESCO方面进行材料审查与确认。5.
其他

2021世界遗产青年论坛活动形式介绍

2021年世界遗产青年论坛将于2021年7月5日至9日在福州以线上的形式召开。本次论坛以“世界遗产与可持续生计”为主题,与会青年专家代表将聚焦“世界遗产:人与治理”“世界遗产:旅游和社区发展”“世界遗产:以创新赋能社区”三个分议题,通过倾听专家主题演讲、跨文化交流、小组讨论与陈述、遗产案例视频展示等形式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根据其参会收获,青年专家们将起草一份题为“关于世界遗产与可持续生计的青年之声”的成果文件并将其提交给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具体的活动形式有五大类。01专家主题演讲围绕论坛分议题的专家主题报告。论坛邀请了国内外权威专家就“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未来:挑战与机遇”进行主题演讲或专题报告,向各国青年就世界遗产相关问题进行权威解读,并通过自由问答环节与各国青年进行深入交流。02跨文化交流各国参会代表的交流互动。论坛为各国青年代表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各国青年代表通过视频介绍和破冰活动等加深联系,通过本国遗产地案例分析、实践经验介绍以及虚拟文化交流等形式的进行内容展示,对世界遗产工作提出自己的理解与建议。03遗产案例地视频展示根据不同主题,论坛期间将播放展示三个遗产案例地视频。围绕“生态保护与社区生计”,《国家保护区最佳实践视频:闽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将展现闽江河口湿地系统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果,体现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聚焦“遗产保护与生计”,《世界遗产最佳实践视频: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将呈现武夷山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积极探索,实现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居民民生发展的双赢;以“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计”为重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区最佳实践视频》将带领青年代表领略极具文化内涵和底蕴特色的“新”坊巷,展示遗产与社区的结合,非物质文化与文旅的融合。04小组讨论与陈述每个分议题设置一个工作坊环节。分议题1的工作坊主要围绕遗产的利益相关者、保护、参与和宣传进行讨论,分议题2的工作坊以遗产与旅游的作用、影响、冲突和解决措施为核心展开讨论,分议题3的工作坊紧扣国际合作、社区赋能、建议与实例进行交流。来自30个国家的32位参会青年代表将分为4组,每组8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交流探讨。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专家,与会各国代表根据自己对议题的理解发表意见并尝试提出建议。经过讨论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小组观点进行总结陈述。05成果文件成果文件的讨论、起草与定稿。针对论坛的三个分议题,30个国家的32位参会青年代表分为3组进行讨论起草,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专家。随后32位青年代表全体共同探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教育计划项目协理干事Pravali
其他

2021世界遗产青年论坛主题简介

2021年世界遗产青年专家论坛将于2021年7月5日至9日在福州/线上召开,本次论坛以“世界遗产与可持续生计”为主题,来自30个国家的世界遗产相关领域的青年专业人士共同围绕世界遗产与可持续生计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向世界遗产大会提交相关成果文件。”一、论坛简介世界遗产青年专家论坛是世界遗产教育项目的旗舰活动之一,旨在为全球青年人才与遗产专家搭建一个相互学习与知识共享的平台,通过共同遗产话题的探讨促进多文化交流,在遗产保护方面助推青年发掘自身潜力并认识到应承担的责任,并通过青年语境下的遗产价值展示促进世界遗产事业发展。同时,该论坛也为青年人才提供了与世界遗产委员会及其咨询机构成员沟通的机会,引导青年更深入地探讨《世界遗产公约》(1972)及其执行等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将于2021年7月5日至9日,以线上的方式主办主题为“世界遗产与可持续生计”的2021年世界遗产青年论坛。青年论坛是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福州/线上,2021)的固定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教育计划框架的一部分。2021年世界遗产青年论坛的目标是汇集全球30个国家的世界遗产相关领域的青年专业人士,以促进青年人就遗产保护和社区可持续生计等涉及《世界遗产公约》及其实施的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论坛将安排演讲、圆桌会议、研讨会以及虚拟参观访问等活动,帮助与会人员加深对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先事项以及中国遗产保护方法等方面的了解;此外,通过这些活动,这些青年专家也将有机会分享中国等一些国家在改善世界遗产利益相关方生计方面的经验。根据其参会收获,青年专家们将起草一份题为“关于世界遗产与可持续生计的青年之声”的成果文件并将其提交给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二、
其他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十一)

“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教育增权优化策略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摘要遗产化与旅游化已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动,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在遗产地旅游的探索中持续发展,先后探索出许多成功的开发模式。依托世界遗产开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情况中,“村落型”遗产地由于村民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受教育水平、社区参与度低等问题,部分“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并未得到恰当的保护,其文化内涵并未得到良好的传承。本提案正是基于此背景,以世界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为案例地,运用“旅游增权”理论对区域内的社区参与问题与村民教育增权问题之间关系进行探索。本提案运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及文本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该区域村民教育水平、旅游参与程度与意识以及村民参与促进侨乡文化传承之间关系等内容进行探索。本提案预期研究结果将对通过教育增权的方式促进区域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水平和能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提供可借鉴的实践价值,也对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还可以丰富“旅游增权”的理论内涵。一、团队简介
其他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十)

现场调研照片(二)调研完成后,组员对调研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发现了三个村庄在生计资本上的共性发展现状,以及在组织结构与制度变革上的差异性发展现状,并总结出了制约三个村庄发展的核心问题。表2
其他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九)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社区参与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为例摘要本提案以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为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彬县大佛寺周边社区居民参与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结合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通过提出引入NGO组织优化社区参与机制、创新利用CIS系统加强宣传推广与品牌建设、提高社会反哺社区、优化产业链等相关策略,希望解决社区居民参与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完全参与、品牌建设与文化宣传缺失、旅游开发不完善等问题,最终推动大佛寺遗产保护,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生计可持续发展与遗产的活化利用。一、团队介绍丝路明珠的名字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为丝路,一为明珠。由于我队选取“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其他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八)

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旅游的解说及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摘要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目前,解说及教育是遗产开发中重要的一环,但关于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的解说及教育研究还较少。进一步调研发现,开平碉楼与村落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遗产文化资源忽视软开发,游客对遗产地形象与文化感知不足;解说服务不成体系,培训与解说缺乏针对性,解说供需不平衡;景区遗产文化活动缺乏,遗产旅游产品单一等。这些问题与解说及教育服务的建设密切相关,是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否则,就可能导致遗产资源退化、遗产地遭受破坏、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消极影响,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本提案选择“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案例地进行研究,针对其现存的问题,从完善人员服务、优化非人员服务、构建多主体的教育服务体系以及开发遗产活化项目四个模块出发,探讨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旅游的解说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以期助力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进一步发展,也希望能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一、团队简介碉楼护卫队由华南师范大学的五位成员组成,成员所在专业横跨两个校区、三个学院、四个专业,不同专业使本小组更有优势从多维的角度去审视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形成优势互补。碉楼护卫队寓意我们始终秉持保护“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的决心,对世界遗产保护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责任,我们必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图1
其他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七)

社区增权视角下民族地区遗产地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湘西老司城遗址体验式土司主题文旅综合体的构想摘要本研究以我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土司遗址”核心区之一湘西老司城遗址保护开发为例,结合田野调查一手数据,运用旅游社区增权理论,在区分社区增权四个维度权重基础上,开发旅游增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并运用旅游扶贫绩效核算指标体系评估当地的旅游扶贫绩效,分析遗址所在地湖南永顺县老司城村的旅游扶贫开发现状与问题。根据遗产地村民“守着‘金饭碗’贫困”现象,提出通过整合土司文化、土家族民俗风情、民族传统技艺、特色食宿等优势产业资源,开发完善土司遗址、土家族传统村落、自然景观、科普教育等,打造一个基于社区参与、集旅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体验式土司主题文旅综合体,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脱贫,为当地和众多的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扶贫形成良性互动提供参考与建议。团队介绍神秘毕兹卡队由五位来自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组成,我们带着“以旅游推动世遗保护与发展”的专业理想,着眼于湘西老司城遗址的保护与当地的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毕兹卡”在当地土家语中意为“土家族人”,一整个夏天的相伴相知让五位小“毕兹卡”们感触良多,我们也期待尽我们的努力让老司城的故事流传下去,让神秘的老司城不再“神秘”。图1
其他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六)

数字足迹支持下的“园林——社区”新形态营造研究摘要文章将世界遗产苏州园林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园林及其周边传统社区进行深度调研以后,选取公众关注度较高、与社区矛盾较为明显的拙政园-狮子林片区作为研究案例,提出“破界生长:园林渗透社区”的核心设计理念;并以慢行网络作为骨架,借助数字足迹和
其他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五)

网络媒体推动的八达岭长城世界遗产保护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摘要遗产地社区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计是否可持续对于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目前在旅游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推动遗产地的宣传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也是连接遗产地居民和游客的重要桥梁。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为研究对象,以长城脚下的岔道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以及文献研究法,结合原真性理论、可持续生计框架、体验理论以及旅游遇见理论,分析了微信公众号的使用对于遗产地居民可持续生计的作用。研究发现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网络媒体平台,有利于带动周边社区居民参与遗产地的宣传及保护,且其部分功能可以为当地居民与游客间构建相遇的桥梁,在满足八达岭游客的需求,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基础上,改善周边社区居民的生计,实现周边社区的可持续生计。一、团队介绍长城队由旅游管理专业的五位同学组成,我们的专业方向均为旅游信息化。结合专业所学、利用创新技术以改善遗产地周边社区居民的生计问题一直以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张明信片,需要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爱护和传唱。为此,居住在皇城根儿脚下的我们,更有义务主动地利用专业优势去“爱长城、为长城、护长城”,为长城遗产地及周边社区居民注入一股鲜活的青春力量。二、引言网络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的使用贯穿于游客的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旅游过程中尤其在出游前对于目的地相关网络信息关注程度极高。微信公众号自2012年下半年正式推出以来,微信营销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我国大多旅游相关单位都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以互联网络及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连接了企业、用户及公众,为用户及公众提供了对其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八达岭长城是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具有丰富的海内外客源市场。八达岭长城遗产地周边通常分布有许多的古老村落,这些村落追根溯源几乎都跟长城遗产的悠久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看来,长城旅游发展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然而长城旅游发展过程中却存在周边社区旅游发展和长城本身旅游发展脱节、周边社区参与程度低、居民遗产保护意识差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发挥微信公众号的桥梁作用,创新地连接游客与长城周边居民,通过宣传和引流吸引更多长城游客走入周边社区,丰富其旅游体验的同时,改善遗产地社区居民的可持续生计,利用旅游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居民自豪感,让更多当地居民加入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来,实现靠世界遗产脱贫致富,主动爱护、宣传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世界遗产,提升当地居民的增权意识,使遗产社区居民真正做到“靠长城,为长城,护长城”。我们的研究基于信息时代下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以“旅游遇见”创新理论为主导,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技术手段依托遗产地居民与旅游者的必然联系制造其相遇的机会,进而增加居民的可持续生计。基于此设想,我们希望:游客走进社区,缓解遗产地景区压力。激发遗产地周边社区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促进可持续生计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提升居民自豪感和增权意识,使社区居民真正做到“靠长城,为长城,护长城”。思路导图三、理论依据我们的研究依托以下五大理论依据:基于旅游相遇理论,我们认为游客的体验是遗产地旅游追求的“终身大事”。旅游相遇是人文地理学在文化与实践转向建构的旅游研究新视角。英国文化地理学家Crouch最早提出旅游者相遇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可以是诗意的、浪漫的,甚至还可以作为情感的宣泄,使旅游者离开惯常生活的压抑,真正参与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遇过程中,并揭露出深层的情感。张歆梅等人对旅游相遇理论建构过程进行梳理对旅游相遇给出定义,认为旅游相遇是指旅游者与差异性对象发生接触,以旅游者身体为媒介、在最小至身体尺度的空间单位中进行的旅游实践。将旅游者视为有血有肉的、具有主动性的(agentive)行动主体来看待,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互动对象/客体放入更加广阔的联系之中、更具体而多样的场景之中理解。而在遗产旅游中,历史遗迹也是构成旅游相遇的物质媒介,承载着当地的政治经济因素和社会记忆,具有历史性、政治性和情感性。其强调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具身感知,更注重旅游相遇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切身融入当地居民生活,转换游客的单一角色,通过与当地居民的相遇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强调当地居民也可以在与游客的旅游相遇中更具包容性,减少外来排斥,使其真正能与游客在短暂的时光内其乐融融地相处,在相处过程中互相认识和交流,真正参与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遇过程中。景区的原真性是遗产地旅游的立足之本。而社区居民的增权意识是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可持续遗产旅游和居民的可持续生计更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非人工再造性。四、调研过程深入理论研究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号开发与设计、实地调研三种方法展开研究。我们的团队于2020年7月28日-7月30日,在八达岭长城对游客以及周边的岔道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获得游客有效问卷181份,获得居民问卷42份,与15位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度访谈和交流。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当地居民的生计来源、居民参与遗产保护的意愿以及对我们拟建立公众号的支持程度,80.56%的居民期望我们的公众号可以为其带来客流增加收入。游客更给我们带来了具有价值的信息,大部分游客表示愿意与居民同吃住、了解遗产地周边的民俗文化,更倾向于传统的一日游向深度游的飞跃。五、平台搭建保护历史遗迹的理念已经提出了几百年,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法国著名建筑师杜克在1844年提出“整体修复”的原则:即在修复前详细调查建筑物每一部分的细节特点,然后进行原风格的修复。百年以来遗产保护的概念不断变化和发展,国家政府保护遗产的意识日益增长,许多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在全球范围内应运而生,世界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应用领域也不断变化。基于八达岭长城游客以及周边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宝贵意见。我们的公众号“山羊公社”围绕山羊商城、山羊社区、山羊博士三大板块展开,“山羊”取自山羊驮转的神话故事,平台以“山羊”旅游IP为引擎,为游客和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山羊商城”板块通过独特的积分制度,为游客带来福利的同时为居民商户带来机遇。“山羊博士”板块邀请熟悉长城遗产文化的当地居民或八达岭长城博物馆相关研究员进行线上直播和线下讲座活动,通过可兑换商品积分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普及知识提高保护意识的目的,让居民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山羊社区”板块旨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现实加强技术”等,丰富遗产地周边的可玩性、趣味性,涵盖AR寻宝、山羊定制等特色功能。其中,AR寻宝功能的趣味性吸引游客主动探索居民村落,游客可使用移动设备利用扫描村落场景即可寻找散落在村落各处的“山羊草”,散落在村落的山羊草类别不一、数量有限,当游客集齐不同类型的“山羊草”时,便可随机获得价值不等的代金券,用于在山羊商城的消费。寻宝的途中,不仅能感受村落的古朴气息,还有机会与居民来一次意料之外的“相遇”。除此之外原味生活功能旨在为游客与居民制造同吃住的机会,以便于游客更深入的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促进在村落消费。夜游长城功能旨在点亮乡村,通过新媒体技术发展乡村特色夜经济。更有山羊定制,游客线上定制,居民线下接单,游客DIY的同时给居民增加收入,还有各种各样的山羊任务引导游客进入村落。
其他

世界遗产教育 | 第九届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提案大赛优秀作品(四)

研学旅游视野下的平遥古城——遗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摘要本文从平遥古城的遗产价值、研学旅游的概念与社区可持续的概念切入,分析平遥古城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不足,提出研学游在平遥古城发展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游客体验。在对具体情况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平遥古城进一步发展高质量研学游的具体方案,以期推进世界遗产保护、旅游经济开发、文化精神传承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借助研学旅游力量,本文期望能够为推进人居型世界遗产社区建设献力,促进平遥成为一座真正的“活着的古城”。一、团队介绍凤鸟云仪处,岿然见古台。我们是一个特殊的队伍,三位高中同学横跨三个高校一起参赛。南开大学旅游管理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类,南京邮电大学经济统计学,创造出了奇妙的火花。我们都来自山西省,选择三晋大地上的瑰宝平遥古城为提案遗产地,希望山西的大美与盛景能够被更多人欣赏与热爱。山河表里之中,半边是血,半边是歌。绝唱激荡在万尺黄土之上,卷起千年印象,在梵音与剑雨之中,和着温润的杏花酒香,塑造雍容而质朴的城郭。这里是华夏的源起。结合三人的专业特长,我们的提案以研学旅游为聚焦热点。从平遥古城的遗产价值、研学旅游与社区可持续的概念切入,进而分析平遥事业不足,探讨平遥研学游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提出在平遥古城发展高质量研学游的具体方案,以期为推进人居型世界遗产社区建设献力,促进平遥成为一座真正的“活着的古城”。一轮荒凉的月色,新芽陡然冒出。团队成员合照二、逻辑框架本文将遵从以下逻辑进行讲述:三、概念层◆概念层第一部分,从历史概况、物质遗产和文化民俗三方面入手,讲述平遥古城遗产概况与突出普遍价值。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面积约为2.25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明清时期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是古代建筑与现代社区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的典范之地。【物质遗产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严谨对称、轴线分明的整体格局,以日升昌票号为代表的金融票号群,绵延6.4公里,经历600余年的平遥古城墙,以镇国寺为代表的古寺庙及其彩塑珍品,3797处典型的晋中古民居院落等。【文化民俗方面】作为曾经的中国金融中心,保有着独特的商业文化,邑人之风世代相传。儒家文化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整个城市建制中的严整规格,传统的四合院布局等都彰显着儒家礼制。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在此交融,诗词文化、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推光漆器、平遥剪纸、绣花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手艺同样熠熠生辉。◆概念层第二部分,剖析研学旅游的概念与主体,并分析当前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学旅行应当满足双重目标,即旅游体验与研习教育。主体也具有双重性,既作为旅游者,也作为学习者。只有在合理平衡下才能孕育优秀的研学游项目。《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提出:研学旅游(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