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邹统钎|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性保护与相容性利用

教席秘书 UNESCO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
2024-09-08
编者按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遗产保护利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UNESCO Chair)倡议发起并联合教科文组织相关教席单位和二类机构共同主办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学术论坛在线上召开。论坛期间,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空天研究院等2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共同围绕世界遗产与世界文明、世界遗产与考古、海洋遗产与丝绸之路、文化景观、人居型遗产、活态遗产、历史城镇等不同的遗产类型所面临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就不同院校、不同专业间如何开展合作,围绕目前世界遗产领域国际人才短缺,利用世界遗产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经验不够丰富等问题,分别从理论到案例,从国际实践到国际传播、从教学设计到实践教学进行讨论。 为促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术论坛成果分享交流,推动遗产学术共同体发展,论坛秘书处整理了所有参会嘉宾的发言内容,经作者授权,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参会嘉宾发言内容,供遗产研究者及遗产爱好者学习参考。


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性保护与相容性利用

邹统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


导言

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总体上来说,我是一个非主流的遗产研究方面的教师,因为我主要学的是地理学和管理学,做的是旅游方面的研究。今天讲的这个话题,是从国家文化公园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这个课题上面给大家做一些交流


1.大背景
1.1 Culture Park

国内老说文化公园是中国首创,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是中国首创。文化公园这个词波兰早就有了,而且波兰2019年时就已经建立了38个文化公园。


1.2 欧洲文化线路

同样类型的,欧洲早已经有了欧洲文化项目,而且他们跟中国的意图是一样的,想通过文化建立和维持欧洲的共同价值,中国要建立国家文化公园,是为了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1960年,欧洲委员会就提出来“在欧洲的延续”,其实也就是文化传承,这里面就提出,“将欧洲重要文化遗产融入居民休闲文化”中,要搞文化线路,通过旅游的方式来强化文化价值。1980年文化线路的概念出现,1987年的时候,第一条文化线路-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正式确立。到现在为止,欧洲已经确认了45条文化线路。

欧洲的文化线路区分了五大主题,宗教遗产、历史与文明、艺术和建筑、景观和手工艺、工业和科学遗产。它是在各种主题下做了很多,将来中国会不会学欧洲的这种做法,也未必,中国可能也有中国的做法,但还是值得借鉴的。

图1 欧洲文化线路


1.3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

另外一点,我们对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存在误解,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关注了它其中的national park,其实它是叫national park system国家公园体系,在国家公园体系里面,除了我们所说的national park之外还有很多文化性的公园,像national battlefields,国家战场、国家战场公园、国家战场遗址、国家军事公园、国家历史公园,这些东西都是带有国家文化公园这个概念,所以我们不能完全说我们这些国家公园概念是空穴来风。


1.4 创建国家公园的初心

实际上最初提出来创造国家公园概念的时候,是为了传承文化,保护自然和生态,作为一个国家自信、自豪的一个标志,即使在最早的时候,就提出来国家公园不只是保护自然。英国强调保护自然和文化,美国也是强调保护自然和文化,所以国家公园也好国家文化公园也好,都不只是强调保护自然。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宗旨就提出来“完好无损地保护国家公园系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和价值,以供今世后代享受、教育和启发”。所以国家公园强调既要保护自然同时也要保护文化。


1.5 国家文化的定义

我根据中央的文件,把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含义做了这样的定义:国家文化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为打造国家文化重要标志、坚定国家文化自信、增强国民文化认同所建立的公共文化载体。它的手段是整合具有国家代表意义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主要功能是保护传承、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它的管理方式是采取公园化的管理运营,具有特定的开放空间,这就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含义。这些都可以从中央文件里找到理论依据。


1.6 自然与人类的两种解决方案

国家文化公园里面有几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很多文件上没有说怎样去管理,主要靠自然和人类的两种解决方案。在国际上经常所说的一个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另外一个叫Culture-based Solution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法,这两个方案存在很大的区别,要让大家有很好的认识。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尽量减少人文的干预,而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是要尽量采取当地的、内部的、历史的经验提供解决方案,而不要太多地用外来的、引入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先介绍一下自然的这种解决方案,它主要强调让自然保持自然,让自然来解决自然上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做太多的人为干预,对自然的人类的干预,对动物的投食、拦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年考察坦桑尼亚时,他们讲的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动物需要迁徙,这些野生动物每年都要从坦桑尼亚迁徙到肯尼亚,从肯尼亚又要迁徙回坦桑尼亚,但是由于白犀牛非常稀缺,一到白犀牛要过境的时候,各个国家的人都拦住不让迁徙过境。这就属于人为干预导致了自然生态遭受破坏。

图2 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的特色

还有一个是中国现在出现很多拦河坝建堤坝,对鱼类的生态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很多人在鸟类迁徙的路上布置了很多网捕捉野生鸟类,在湖南、江西等地方都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些都对自然生态产生了非常大的破坏。对自然的破坏最典型的是86年长白山年的大风灾导致大面积的风倒木,人们以“救灾”为名进行风倒木加工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很快就导致了原始生态林的退化,最后变成了高山草甸,增加了火灾的风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典型的问题。

自然解决方案就是如果是自然产生的问题,包括自然产生的雷电、火山等就让它自然去发生,包括动物,狮子该吃牛羊的时候你就得让它去吃,不能拦着它,否则就会把狮子老虎给饿死了。像美国的很多山如果发生山火,就是让它去烧吧,把人迁出来,减少人类的干预。


1.7 保护原则

在管理原则上面,国家公园主要强调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而国家文化公园更多强调真实性、完整性和多样性。非常关键的是生态完整性,它强调的是审美的完整、生物多样性的完整和生态系统的完整。


1.8 最核心的理念-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最核心的东西跟大家理清一下。第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是要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这是很明确的。我从2018年开始研究国家文物公园,我发现最核心的两个理念是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最近我的文章中很多东西都是为了阐释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

国家文化公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大量的多学科的介入,非遗产类的专家也介入,很多人对遗产的理解非常有限。另一个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建立,最大的转变是要从原来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向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转变,这个很多人都没有理解。

文化现状的市场演变开始强调整体性的保护,后来很多人强调真实性的问题,后来出现了非遗的公约,又越来越回归到整体性的保护,很多人认为真实性和完整性两者是一致的,不存在区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利用,包括旅游方面的利用。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面的演变历程。从总体上来说,越来越多的是要强调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

整体性的保护方面,Stovel认为真实性强调的是遗产资产随着时间的转移能够传达其重要性的能力,所以真实性是强调传达能力,而完整性强调的是确保和维持其重要性的能力,这是他最核心的理念。

图3 整体性保护体系

其他方面因为时间关系不做太多说明,传统的说法一般把完整性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完整性,功能上的完整性、结构上的完整性和视觉上的完整性,也就是审美方面的完整性。

但是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我增加了精神意义上的完整性,因为在传释这五个国家文化公园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需要传释它的核心意义,所以我补充了精神意义完整性。


1.9 国外经验

怎样体现整体性保护的概念,最典型的是博洛尼亚的经验,他们特别强调“最好的保护是使用”,特别强调使用。我们后面特别强调相容性利用,要把生活状态一起保护起来,要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起来,要保护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要让古建筑“活着”,这是意大利的经验。

巴黎的经验是,第一强调整体上修复,另外还特别强调时间上的完整性,尊重过去根植当前和考虑未来;第二建立起了完整的保护体系,包括立法、全民参与、建立具体的保护区。

英国特别重视利用,他们每年出版《Heritage counts》,意思是遗产很重要,认为遗产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发展提供最重要坚实的保障,而且能为创意产业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强调平衡,正确的平衡,新和旧的平衡,商用和居住的平衡。认为过去是未来的基础,这是英国的理念,所以英国特别重视一个概念The economics of uniqueness,叫独特性经济学,因为遗产的独特,区分于别的地方,提供体验性营销,遗产的真实和独特性提供了战略性的投资发展,创造了战略资产。

图4 博洛尼亚经验

再一点现在特别强调一个概念,要把遗产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学者Alice Walker讲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Everyday Use”,他的遗产要传承给他两个女儿,一个女儿是个黑人家庭,另一个女儿接受了现代教育回来,想把遗产变成工业品并且变现,但是最后他的母亲把他的遗产给了和他一起生活的女儿,因为他们在每天的生活中用这些遗产,所以非常强调遗产用于每天的生活中。


1.10 相容性利用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相容性利用,让这些遗产能够得到相容性利用,第一要和地域生态相融合,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坚持“天人合一”,让自然来解决的方法。第二要和地方生产相融合,反对大拆迁,大移民,强调强化传统利用,小开发大利用。第三要和当地社区生活相融合,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要特别重视与当下的人类生活发生关系,要用遗产来守护和创造人类丰富的生活。尊重历史,同时活在当下,要继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要赋予遗产新的形式,新的场景,新的意义和新的语境,否则它就会消失。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原则是整体性保护与相容性利用的代表。

图5 相容性利用


2.国家公园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历程
2.1 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是从最早的自然保护区,经过森林公园,到风景名胜区,到地质公园最后到湿地公园演变形成的,经过国家公园的试点,最后形成了国家公园。

图6 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
2.1 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国家文化公园

国家文化公园是从1961年的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历史文化名城(镇、村),200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最后在2019年形成建立。

图7 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国家文化公园


3.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战略

建立了五个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根据规划建立了五个功能分区,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前两者强调整体性保护,后两者强调相容性利用。与之配套的有五个工程,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展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和数字再现工程,基本都是强调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的问题。

图8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4.家文化公园管理遗产管理创新

介绍在文化公园的创建中做了哪些创新。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比国家公园的建设要难得多得多,因为国家文化公园只给帽子不给票子。我们调研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包括长江,尤其是调研那些欠发达地区,发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没有钱,但是在整个的建设过程中又强调了要散付总责。中央主要是统筹规划,具体负责是靠地方,所以出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只做规划,真正建设做的很少,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做了相关的创新。

4.1 管理体制创新:“组-办/局-院-企”模式

做的最好是淮安,创新了管理体制,做到了既给编制也给票子,组建了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有各种各样的规划财资开发处,有具体的公司做开发运营,形成了“组-办/局-院-企”的模式。其他的地方没有编制,只能自己给,如果是归属文旅局,不给增加编制,只能从现有的编制里挪,左口袋挪到右口袋。


4.2 标志性项目做为抓手

怎样实现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目标,主要是做标志性项目,最典型是河南。地方认为只要把这几个标志性项目建成了,那么国家文化公园就算基本建成了。像黄河搞了十个项目,包括郑州的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封的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洛阳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安阳的殷墟遗址博物馆,三门峡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焦作的嘉应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及信阳的“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历史步道。其他省份也是将标志性项目作为抓手。

图9 标志性项目做抓手
4.3 以保护性修缮为基础的保护工程

山西主要是做了一个规划,发展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保护性修缮为基础,做了一些推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风景道体系的建设,标识体系的建设和长城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


4.4 融资模式创新:专项债券与发展基金

在融资方面做的成功的是江苏,江苏采取专项债券和发展基金的方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专项债券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建立了大运河基金,设立了各项子基金,包括遗产遗迹保护修缮、文旅融合发展、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利建设和乡村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基金。所以会发现越有钱的地方,就越容易吸引资金,越没钱的地方,就越难拿到资金,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困境。


4.5 数字化保护

再一个很多地方发展数字性保护,最典型的是北京做的这个数字性保护,大运河做的数字性博物馆,确实是做的非常高端,非常好,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吸引物。


4.6 立法创新:《国家文化公园条例》

贵州在国内立法做得非常好,他们首先提出并通过了《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

4.7 区域协调:北京三条文化带战略

北京以不变应万变,仍然是坚持建设四个中心,尤其是文化中心,作为最终原则统筹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北京有一个“三条文化带”,包括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通过统筹的方法来实现整体性的保护,同时加强文旅融合。大运河和环球影城融合在一起,深度发展大运河。北京采取这种融合性利用的方法做的非常好。


4.8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上线

再一个是官方网站的上线,主要是由文旅部的资源开发司牵头推进,中国旅游报社具体执行。


4.9 征集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设计方案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办公室在征集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设计方案。


4.10 吉祥物: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河南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创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吉祥物设计,“黄河宁天下平”每个字做一个吉祥物,有“少年轩辕黄帝、少年河洛郎、仰韶彩陶娃、少年黄河龙、黄河鲤鱼,镇河铁牛”,被叫做“黄小轩、河小洛、宁小陶、天小龙、夏小鲤、平小牛”。

图10 吉祥物: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4.11 长城保护员制度

北京和秦皇岛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东西,长城保护员制度,相当于是志愿者,而且做了相关的培训。秦皇岛的明长城是义乌兵后裔修的,将他们作为长城守护员。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5.一个哲学问题:不准动与变现的平衡

国家文化公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相当于哲学问题。文化遗产部门特别强调一个概念“不准动”,而旅游部门强调怎么样把它“变现”,怎么样去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像刚才韩锋教授所说的,“翡翠谷”就是典型的,遗产保护部门强调文化性的东西,而旅游部门就要把它给发展成“情人谷”,把它变现,非常重要的是怎么样去平衡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的概念。

现在很多地方,要么就是太多的重视保护,要么就是太多的重视利用,而没有强调平衡。梁思成先生早就强调既要保护,也要利用。很多学者都强调时间是遗产最大的荣耀,是“时间的金色污点”,要多做延年益寿的事,而不是做还老还童的事。同时也要特别强调整体性保护,梁思成先生就强调红花需要绿叶托,它需要周边的环境来存在。梁思成先生还特别强调古为今用,一些古桥修好之后,还是要让人们去通过,但不是说让大卡车去通过,因为大卡车是现代的东西,要让行人或者人力车去通过。

非常重要的是要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把这个东西做好,在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里面,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强调这两个原则-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这就是我所有的演讲,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责,谢谢各位!

可以直接观看视频全文:
温馨提示: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字整理:宋靓婧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字校审:邹统钎 老师

邹统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任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副校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规划专家、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旅游奉献者”徽章、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张剑葳|文化遗产保护的跨学科教学探索:WHITRAP-Beijing文化遗产联合工作坊的实践李光涵等|“文化景观”遗产的有关问题——兼谈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的关系●庄优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之社区规划)的若干实践陈平|文化遗产价值:传播途径与实施策略齐欣|遗产传播:关注社会进程中的文化与自然●沈世伟|法国高校遗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启示●吕舟|文明视角下的世界遗产●陈寿田|世界遗产5C战略的良渚实践●肖时珍|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 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对话:武陵源的蝶变●李江敏|遗产教育与人才培养

●邵甬|人居型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张玉钧|从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到国家公园的完整性

●保继刚|哈尼梯田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詹长法|国际语境下海洋考古遗产的探索与保护

●王心源|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实在性与评价标准真理性的思考——兼谈作为一门科学的文化遗产研究是可能的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UNESCO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