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与二类机构云端共商世界遗产人才培养

    为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11月26日至2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UNESCO Chair)倡议发起并联合教科文组织相关教席单位和二类机构共同主办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学术论坛在线上召开,共同商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过度开发等问题背景下的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以及如何在推动世界遗产保护中讲好中国故事。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主持了开幕式。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崔莹在致辞中表示,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和二类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围绕世界遗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正当其时,希望各机构间加强合作,推动世界遗产国际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崔莹女士致辞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术论坛主席、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学术论坛由考古、建筑、规划、生态与旅游等多个国内一流学科共同发起,旨在团结与凝聚更多优秀人才共同围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展多形式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培养优秀人才。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术论坛主席、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先生致辞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表示,中山大学将发挥毗邻港澳、面向大海的地缘优势和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优秀传统,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面向世界的未来人才,为提升中国软实力而努力。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教授致辞


随着中国世界遗产地数量的不断攀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大国,但离世界遗产强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5C目标和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遗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过度旅游、社区发展、影响监测等问题迫切需要跨专业人才。论坛秘书长中山大学张朝枝教授表示,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未来的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也应该更加关注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论坛期间,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空天研究院等2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共同围绕世界遗产与世界文明、世界遗产与考古、海洋遗产与丝绸之路、文化景观、人居型遗产、活态遗产、历史城镇等不同的遗产类型所面临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就不同院校、不同专业间如何开展合作,围绕目前世界遗产领域国际人才短缺,利用世界遗产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经验不够丰富等问题,分别从理论到案例,从国际实践到国际传播、从教学设计到实践教学进行讨论。 

近年来,我国已经针对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监测工作,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长期以来聚焦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特别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领域的旅游监测与管理工作,在广东、安徽、湖南等多地建立了旅游可持续的发展观测点,就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持续跟踪,并将人才培养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阿者科计划”便是一个生动实践。同济大学长期致力于平遥古城等人居型遗产的研究,与当地社区一起,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动遗产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


中山大学经管学部副主任、旅游学院创院院长保继刚教授主题报告







论坛闭幕式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共同宣布将把这一论坛持续办下去,把它建设成世界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交流平台。


论坛总结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学术论坛成立仪式


闭幕式参会嘉宾合影


供稿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学术团队


媒体报道

首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学术论坛闭幕(人民日报)

https://www.hubpd.com/#/detailcontentId=2017612633063722555



专家学者相聚“云端” 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发展贡献学术力量(新华网)

http://gd.news.cn/newscenter/2022-11/27/c_1129165104.ht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UNESCO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