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说三亚不能被批评

雪花爹 雪花落地亦有声
2024-08-29

来源微博@Machine-


大家好,我是雪花爹。


长期以来,我对三亚都怀有偏见。


由于工作原因,我常年往返于三亚和海口。定居在海口,常住在三亚,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双城打工人的日常。是的,我就是那个乘坐每周一早上8点多最早一班抵达三亚高铁站的高铁,为抢第一辆出租车而狂奔的人,是那个在三亚CBD抱怨阳光金融下面除了星巴克只有肯德基的人,也是那个每一次在三亚吃兰州拉面都要高呼一次“怎么这么贵”的人。


和诸多普通的新海南人一样,尽管我们会为了迟迟而来的三亚首家“海底捞”而半夜排队,为了“狗岭路”是否要改名而据理力争,为了一份网红鹅爪驱车从海口到三亚打包回家。然而,我对三亚这座城市的身份认同始终是割裂的,不知道是过客,是游客,或者是居客。



和海口的朋友聊起三亚,我常常带着自有的偏见:三亚土、三亚贵,生活全是高消费;三亚热,三亚累,太阳晒得胖又黑;最为致命的是,三亚的炒粉不好吃,三亚的粉汤不够味。


图片来源@三亚微势力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始终认为,度假天堂,并非是居家天堂。


这就是我的固有偏见:三亚是游客的三亚,不是居民的三亚。


01


然而,三亚就是在傲慢与偏见这对孪生兄弟的注目下成长起来的。


常住海南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海口是海南的海口,三亚是世界的三亚。


曾几何时,多数前往海南的游客不知道海南的省会是海口,就像不知道广西的首府是南宁,而不是桂林一样。


无论是我的父辈对“请到天涯海角来”“南天一柱”的迷之向往,还是我这一代在学生年代跑到蜈支洲岛沙滩的LOVE前拍一张照片的迷之坚持;无论是对飞机一定要绕南海观音一圈的痴迷,又或者是对三亚湾最美日落海滩的追随;无论是Z世代年轻人在小红书里拔草打卡,还是在新兴的西岛、天涯小镇、博后、后海等网红打卡地诗意旅拍,三亚承载着许多国人甚至是国际友人的梦想,也承载很多人的批评。


@网红小镇:天涯小镇

因为,拥有被观赏的人生,就注定了拥有被批评的宿命。每一个优秀的芭蕾舞者,每一个文学巨匠,又或者是一线的影视明星,在镁光灯和聚光灯下的人生,一定是夹杂着批评声音而成长的。


1987年火车经过天涯海角@黄一鸣


是的,三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一帆风顺的。三亚,也走了不少的弯路,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地标建筑中,找到历史留下的倒影,或者窥见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叠化的侧影。




从“美丽经济”的美丽之冠,到万众瞩目的凤凰岛,再到“七星级酒店”亚特兰蒂斯和海棠湾三亚免税城,三亚从不避讳曾经走过的弯路,从不拒绝媒体的正确监督。


图片来源@三亚微势力


02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在批评中成长,就在批评中再次成长。


海南曾经是批评的热土,互联网最大中文社区天涯社区诞生于此,有无数人在这里经过了网络启蒙和成长。很多人说,当年的天涯随时都能看到闪耀着思想光辉的文字,那时候,还没有“键盘侠”,只有在键盘敲击声中迸发出的灵魂碰撞。


三亚的历史上,不乏有“三亚宰客事件”等标签。但是,当痛定思痛之后,是“旅游警察”的尝试,“厕所革命”的改革,是更规范更标准更透明的三亚旅游市场。


但是,接受批评是本分,鉴别污蔑是本能。



当内地的自媒体已开宗立派的时候,海南的自媒体还在山上砍着树,当我们在自媒体的舆论场上面对批评的时候,说实话,首先是手足失措的。在我的记忆里,海南人民如此同仇敌忾,还是在一个叫佩洛西的老太太颤颤巍巍下飞机的夜晚。


作为一个处于刀耕火种时代的讲故事的号,面对大家的批评,我都能虚心接受,关于媒体报道的争论已经很多很多。我只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教过我们,新闻的真实性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引言、数据等都经得起核对。新闻失实的表现之一就是似是而非,歪曲事实,以一个(件)事实为依据,增增减减,曲解原意,搞成似是而非。


(这才是真实的三亚)


后真相时代,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因此,一个人就可以代表八万人,甚至影响了游客在海南人民心中的形象,这是一个媒体小学生的真切感受。



社交媒体飞速发展之下,人人都有麦克风,负面信息一旦爆出,就像病毒般无法遏制地传播开来。因此,“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在三亚的头顶。见惯了媒体的三亚,就算有三头六臂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也无法应对了上亿张嘴在隐蔽的空气中指指点点。


(当留言问及新闻来源时,作者回复)


况且,海南的自媒体还在山上呢,无论怎么表达最终都是“信息飞沫”,飞不过琼州海峡。马东在《奇葩说》中说过,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们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Chestut


是的,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背着泡面前往战场,看着爱心包送往酒店的时候,我们不抱怨;大白们日夜操劳风雨无阻,唯一的倔强是脚上的那双拖鞋的时候,我们不抱怨;在暴雨中拥抱,排队做核酸的时候,我们不抱怨。



因为,我们宁愿自己淋着雨,也要为游客打把伞。


这就是三亚,一个旅游城市应有的担当。



03


破茧重生,每一次改变都是一次阵痛。


我注意到,三亚鹿回头风景区前段时间宣布免费了,从景区运营模式向公共空间运营模式转变,这种改变就是由内向外,发自肺腑的。如何取消对“门票经济”的依赖,迎接继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体验旅游之后的文旅融合时代,深度拥抱互联网,是三亚旅文界一直思考的问题。三亚民宿的蓬勃发展和一房难求,冲浪、桨板、帆船等新兴海上运动业态的兴起,是否是三亚旅游的新动向,也是值得去挖掘的课题。


鹿回头上的晚霞绝对治愈


文旅融合走到今天,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旅游产品的破壁重生早走过了筑基阶段,传统依靠旅行团吃回扣的模式已经被遗弃在过去的冬里,“宰客”不是没有了动机,而是没有了土壤,三亚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向来都是在政府监管的合理范围内自我完善和自我生长。


互联网的监督下,一切会更加透明,更加公开。


亲爱的不在三亚的北京、上海、四川的朋友们,当我们在键盘上质疑三亚高房价的同时,是否可以点开互联网的各大平台,在搜索框搜索你想的疑惑,无论是酒店价格、菜价还是什么你要关注的点,我们大胆地假设自己此时此刻就在三亚,把定位放在三亚,是否一切答案都迎刃而解,一切谣言都不攻自破呢?


2021年,三亚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重点提出“坚持高端引领,打造自由贸易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是三亚的作为“浪漫之都”的发力点,甚至是引擎。


也就是说,三亚注定要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质,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着大江南北奔赴而来的人们,在此旅游、定居、发展。



长期生活在这个滨海小城里的人们,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在享受现代服务业的红利,他们很多是建设者,工作者,见证者,都保持着自我的坚持和矜持,在这座城市里扎下了根。



所以,当我们的小破岛遭遇到了误解或者污蔑时,无论是港门粉还是陵水酸粉,还是后安粉,这一刻,我们都是“海南粉”。



就像,自家的娃我可以骂,别人休想动她分毫!


最后,我建议:


向所有奔赴和逆行的各省前来支援的兄弟姐妹们道一声谢谢,他们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来海南;


向所有克制和自制的游客道一声谢谢,他们和我们一样如此热爱三亚;


向所有奋战在一线无私奉献的大白、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热心人士道一声谢谢,因为你们,才构筑了一道长城。


最后,我始终坚信,三亚一定是“静默”的最后一站和最后一战。


往期推荐


end-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删

鸣谢:一群有爱的家长

公众号:雪花落地亦有声

(雪花爹公益课持续开课ing,关注并私信)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雪花落地亦有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