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法堂‖ 馆藏浙东根据地镇海县政府临时流通兑换券

王纪洁 钱法堂 2022-04-24





      镇海县政府临时流通兑换券是抗日战争时期浙东革命根据地镇海县民主政府发行的地方临时货币。
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有镇海县政府临时流通兑换五元、一元和五角三种券别。这三种券别形制特征如下:
五元券。横式,票幅尺寸为129×76毫米,正面为蓝色油墨印刷,四周装饰有简单的几何形边框,边框四角均印有表示面值的空心体“伍”字。票面上端分两行自右至左,印有“镇海县政府”、“临时兑换券”字样,标明发行机构和票券性质。中部偏右侧为该券的主图案—“秋收图”,一农民头戴草帽,在弯腰割稻;一农民在将稻穗装车,近处有农舍,远处有低矮山峦。左侧的位置印有面值,分两行竖式排列“抗币伍圆”字样,底图为红色,展现的是新四军战士在瞄准射击。下端正中间印有发行时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背面为褐色油墨印刷,四周装饰有直线形边框,边框四角均写有表示面值的“5”字。票面上端正中位置,加盖青蓝色木刻号码,六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发行编码。两侧分别印有“本县境内”、“一律通行”字样,表明该券的流通范围。票面正中印有一朵四瓣花,花内印有表示面值的空心体“5”字。两侧偏下处各加盖一枚方形红章,右侧为“镇海县县长印”,左侧为“镇海县正度财经科长”,两枚印章书体均为篆书。


一元券。横式,票幅尺寸为112×64毫米,正面为深褐色油墨印刷,四周装饰有几何形边框,边框四角均印有表示面值的空心体“壹”字。票面上端自右至左,印有“镇海县政府”字样,标明发行机构。中部为该券的主图案—“牛耕图”,一农民头戴草帽,在赶着老牛耕地,远处有两座低矮的小山。右侧印有“临时流通兑换券”,分两行竖式排列。右侧印有表示面值的“抗币伍圆”字样,分两行竖式排列。下端正中间印有发行时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背面为黄褐色油墨印刷,四周装饰有直线形边框,上端二角均写有表示面值的空心体“1”字。票面上端正中位置,加盖青蓝色木刻号码,五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发行编码。两侧分别印有“本县境内”、“一律通行”字样,表明该券的流通范围。票面正中印有一花框,框花内印有表示面值的空心体“1”字。两侧偏下处各加盖一枚方形红章,右侧为“镇海县县长印”,左侧为“镇海县正度财经科长”,两枚印章书体均为篆书。


五角券。横式,票幅尺寸为97×66毫米,正面为绿色油墨印刷,票面上下左三处各有一条较粗的边线,上左两条边线交汇处有两层圆圈,圈内印有“5”字,表示面值。票面分三行、自左至右、印有“镇海县政府”、“临时流通兑换券”、“抗币伍圆”,分别表示发行机构、票券性质和面值,其中“抗币伍圆”四字字体较大,醒目突出。


背面为黑色油墨印制。票面上端正中位置,加盖青蓝色木刻号码,七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发行编码。两侧分别印有“本县境内”、“一律通行”字样,表明该券的流通范围。票面正中印有花框,框内印有表示面值的空心体“50”字。两侧偏下处各加盖一枚方形红章,右侧为“镇海县县长印”,左侧为“镇海县正度财经科长”,两枚印章书体均为篆书。下端正中间印有发行时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上述三种面值的兑换券上的票面文字均为手写体楷书书写,材质均为道林纸,木刻版印制,图案设计简单,线条古朴,印刷较为粗糙。
镇海位于宁波东北部,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就有“浙东门户”之称。抗战期间,镇海的战略支点作用尤为突出,镇海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配合新四军浙东纵队英勇抗敌,广泛开展敌后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为推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1945年4月1日浙东行署在梁弄镇成立浙东银行,发行抗币。浙东银行发行抗币之后,因受到材料、技术条件和机器设备的限制,印刷数量有限,一时难以满足需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原日伪政权发行的中央储备银行券受到很大的冲击,根据地又在逐步扩大,愈发感到抗币印刷数量的不足带来的不便。为了稳定市场,补充货币流通中的筹码不足,各地均采取了不同的临时性、切实可行的措施。

1945年1月,浙东临时各界代表大会召开,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向大会提出的《浙东地区施政纲领》获得通过。该纲领中写到,“抗币发行数量未足时,在各分区应有计划发行各地区辅币,但应确定发行方法。”

镇海县民主政府因地制宜,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在1945年8月下旬发行了五元、一元、五角、一角的临时流通兑换券。为作好发行工作,向广大群众作好解释工作,镇海县政府先后发布函令和布告。
此外,在《新浙东报》1945年9月8日、9日第212、213期第一版,还刊登有《镇海县政府为印发临时流通兑换券启事》,启事中明确,
“兹因解放区逐渐扩大,原有抗币不敷流通,买卖殊感不便。本府鉴此,特印制临时流通兑换券五元、一元、五角、一角四种,正面印有镇海县政府临时流通兑换券字样,背面印明“本县境内,一律通用”,并盖有县长及财经处科长小官章,均用白色道林纸印成,该券规定临时在本县境内流通,一俟浙东银行发出相当抗币时,该券即行收回。除分别函令并布告外,再登报公启。”
通过这则启事,我们可以看出镇海县临时流通兑换券发行的的原因,兑换券的面值和具体式样,而且特别指出,等到浙东银行发行相当抗币之时,兑换券立即停发收回。
兑换券的印制地点在今龙山镇山下村,拥有两台,脚踏印刷机,一架印正面,一架印背面。印刷机和印刷工人都是由一家已停产的香烟厂提供,这家香烟厂由朱祖燮、黄廷梁、王庆良三人联合出资兴办,印钞所用的道林纸也由该厂转让。因为没有钞票打码机,工人们就在木头上刻数字,然后将数字再一个个拼起来,制成简易的打码机。兑换券背面的两方印章,是用青田石雕刻而成,然后用红色印泥一个个盖上去。最初印制的兑换券是小面额的一角和五角券,后来开始印制一元、五元券。但是,迄今为止,一角券尚未发现。
镇海县临时流通兑换券流通时间很短,1945年9月底至10月初,根据重庆谈判协定,遵照党中央的命令,浙东纵队北撤山东。浙东银行抗币和其他地方流通券停止使用,政府组织有序收兑。
镇海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海人民为浙东的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镇海县政府临时流通兑换券虽然是作为临时货币代用券来发行的,但它打击了伪币,控制了金融市场,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满足军政经费都起了重要作用。兑换券是著名的浙东抗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印制和发行, 是镇海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经济展现对敌斗争的重大举措,是研究镇海县革命政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