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与当代图像研究
《Instagram和当代图像》配图
社交媒体图像研究:Lev Manovich的《Instagram和当代图像》
文 | 吴毅强
图 | 来源于《Instagram和当代图像》
温馨提示:文末有福利哦!
关于这些话题的价值值得啰嗦几句。目前我们的摄影研究,基本上都是在经典的艺术史和摄影史框架之内进行的,方法基本也是按照传统的图像学和形式主义分析方法。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我们生活中大量的照片基本不在摄影史的研究范围之内,但这些照片却是实实在在地在塑造我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理解。现在像Instagram这样的社交媒体的普及,把这个问题凸显出来了。我们再也不能无视这些占据日常生活99%的照片的存在了。那么,如何分析这些社交媒介中的照片的价值和意义,可能比分析艺术史里的经典作品要有挑战的多。这是Lev Manovich研究的价值所在。
摄影这一媒介的跨学科性质,也使得研究变得综合起来。实际上面对Instagram这样的平台媒介,就意味着没法从一个单一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比如光从摄影来谈就远远不够。这本书将Instagram 的图像文化放置于一个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包括摄影、电影、平面设计的历史,以及当代社交媒体、设计趋势、音乐视频和流行音乐。与此同时,本书还将Instagram 作为一个窗口,以了解全球年轻一代的身份,他们通过共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文化敏感性和视觉美学联系在一起。
这种研究的综合性,促使Manovich搭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他“尝试运用“大文化数据”和计算方法,结合传统的"定性",用媒介理论和艺术史传统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我利用我们的文化分析实验室在2012-2015 年期间进行的实验,分析来自全球16 个城市的分享在Instagram 上的1500 万张图片,以及其他实验室出版物,还有近五年来我在使用Instagram 时的非正式观察,以及在2010 - 2015 年期间,我对全球31 个国家的58 个城市的手机摄影文化的直接观察。”这种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研究显得更加可靠和立体。
Manovich首先在全书的导论中,对摄影这个媒介进行了一番审视。提出了“摄影真的存在过吗?”这么一个有些抓人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大概追问的也是关于什么是摄影的本质?他的问题建立在不同时代我们对摄影的定义上。比如在摄影诞生初期,19 世纪30 年代的氯化银照片需要一个小时的曝光时间,这是摄影;而曼·雷20 世纪20 年代的照片没有使用镜头;还有当代具有5000万像素的摄影图片用1/8000秒的时间被自动聚焦在快速移动的物体上。这些都是放在“摄影”这么一个统一称谓之下,但实际上它们又是如此的不同。
由此,他认为,我们之前讨论的那个旧的摄影,其实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都是历史的、人为的构建出来的。现在Instagram 媒介作为一个平台,一个整合进了很多功能(把很多活动结合在一个单一的结构中——拍照、编辑和发布、查看你关注的人发布的照片、发现其他照片、评论等等)的平台,成为当下世界一种新的摄影概念存在。它和历史上的宝丽来相机和柯达相机一样,代表着一种新的照片文化。不同在于,今天的Instagram已经能够随时随地的分享,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
Manovich把人们在Instagram 分享的图片大致分为了三类:休闲照片、专业照片和设计照片。多年来,我对类似微信朋友圈分享的照片有一个感受,就是有不少朋友发的每一张图都经过了精心的修整和设计的,有一种明显的美学风范。但更多的人发朋友圈则不是太讲究,显得非常的随意和草率。但这种随意反而让人更能够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这是为什么呢?Manovich的分类似乎可以解决我的这一困惑。这种比较随意的照片被归入了休闲类。主要是记录一种经历或一个过程,不会特意控制色彩、色调和构图等专业因素。有点类似历史上的“家庭照片”,通常都不进入专业领域。专业摄影是由那些明确或含蓄地了解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专业摄影”规则的人创作的。这些照片的作者试图遵循摄影史积累起来的这些规则、惯例和技巧。而Manovich说的第三类更类似于现代主义的抽象艺术和设计,它把摄影和设计进行结合处理,已达到某种美学目的。这么一分类,好像确实对社交媒体上各种各样的照片有了更多的理解。
休闲照片▼
专业照片▼
设计照片▼
另外,Manovich还指出了在Instagram上发布图片和传统摄影的最大不同——即当代的Instragrammer是沉浸在体验、瞬间和情境中的。发布照片是一种即兴创作。很多时候并没有遵循主流的肖像惯例——相反,他们故意反对这些惯例。比如很多时候,拍摄者故意把手,手指,脚或完整的动作放入画面,用手指着咖啡,指向风景或城市景观中的物体,等等。这一套策略在今天和二十世纪早期出版的商业广告摄影中都没有出现,在新视觉摄影中也没有。Manovich认为,Instagram的作者不是处于场景之外的文艺复兴或现代主义观察者,他是根据透视规则进行记录的。相反,她就在现场,在那个位置,在那 一刻。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优点,简单说就是接地气。作者没有沉迷于我们通常理论家们所痴迷的各种宏大理论,尤其是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当今的文化研究大都取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资本主义、物化、商品化,消费主义等概念作为靶子进行批判,达到“拯救”大众的目的。在这种宏大视野之下,Instagram这样的社交平台十有八九逃脱不了被指责为“平庸”、“琐碎”的命运。批评更狠的甚至于认为“这样的社交媒体和平台正在摧毁我们的城市。”
Manovich似乎打算一开始就避开这样的理论预设和一切道德指责。他认为如果想了解当代文化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用19世纪和20世纪的概念,如主流和实验,晚期资本主义,拜物教,自恋,商品,挪用等,它们太宽泛了,无法捕捉当今重要的不同文化情境和情感之间的细微差异。他主张“今天的文化身份是通过微小的变化和细微的差异建立起来的。”这显然是一种微观视角,就像各种亚文化或者食物偏好、时尚风格可以成为一种建立和表现某个群体部落的文化身份一样,数码相机和以Instagram为代表的编辑、发布工具,为这些人群提供了关键的机制,进一步来细化和“个性化”他们的基本身份。他提出了“审美工作者”和“审美社会”这样的概念来为他们辩护。
当然,有点可惜的是,Manovich并没有把这些身份的确定的具体意义进行阐释。或者说,并没有把这些细微的差异和变化,同对整个全球资本主义的评价进行关联。这也许是下一步的工作了。
总之,Manovich的研究让我们开始正视,Instagram这样的平台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挪用商业产品和元素来创作属于它们自己的美学,并利用网络,迅速把这种新的美学形式传播到全世界。借此,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当代全球摄影,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们处理图像的方式、发布和传播图像的机制,来进一步了解全球文化发展的演变和动态。